●卷一

關燈
程子所雲一不獨立二則為文也。

    聖賢制法作事,皆引天道為本統,而附續萬類。

    凡王政人事法度無不麗焉。

    故文章非一人之事,為文非私己之業。

    取其可繼微旨,可通王道,彪炳于陰暗之時,經緯于明備之日。

    不本乎天謂之誕,不益于人謂之鄙,君子不好也。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所以立德也。

    充然于心,盎然于身,因而授諸簡劄,所以居業也。

    忠信為進德之質,德日積而不自知。

    修詞有可見之迹,是以為所居之業。

    進德之實,可于修詞驗之,君子終日幹幹,猶不免以詞見者,所以自考也。

    以為非敬不立,非義不宣,惟此可以觀心而為德所托也。

    人之有益于世者,莫如功業。

    功業既成,則可轉亂為治,轉不肖為賢。

    然功業不可人人而為,為功業者,又未必稱其所學之志,故不可無著述之業,辨析義理,使明白痛快如披雲霧而覩白日,亦能以治易亂,以賢易不肖也。

    然著述之業有指趣、有條目。

    指趣體也,條目用也。

    明道有明道之體用,事功有事功之體用。

    有體而無用,可談說而不可施行。

    有用而無體,施行雖赫奕而義理無根株。

    易之為書,至約之理存乎卦之畫,至廣之義發乎爻彖之辭。

    晝本乎天地,辭括乎人事。

    本天地為體,括人事為用。

    此易所以為文字之祖也。

    聖貴為學,合義理以為體,授諸簡編,則又包括庶事而為用,其所授簡又可自為一書以為天下後世義理之體,而随其日新遞益者,又足為體中所具之用。

    此聖賢所以為文字之源也。

    蓋著述所以立法,立法所以經世。

    故學不苟傳,必求天地之心;文不苟作,必協動靜之義。

    揆天道,質人情,按古法,正時事,所謂文也。

    蓋由存諸心者,精明純粹。

    精明則有光采,純粹則無瑕疵。

    既己精明純粹,則常矜乎人之未至于是者,未免處乎暗室,行乎危途,不得已而著書立說以開示之。

    其約也,所以舉其大綱;其詳也,所以示之節目。

    約非不足,詳非有餘,以為天道有示人之處,人事有應天之處,使吾之是非曲直無不與天地休咎禍福相應,然後從吾說者能免鬼神之譴責、人主之刑罰、陰陽之災沴、人類之傷殘也。

    揚子曰,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鹑兮。

    言春木芚然而生,譬若孔氏啟導人心,援手而進之,相與遊處,淳乎其安之也。

    若不以拯援為心,則聖賢不著書矣。

    且天地靈異之氣不常流露于世,其笃生也必有為,其成質也為大慶,與天下後世共登仁壽之域,豈一身之事乎?文之美者,君子樂取之。

    樂取之者,助其為善之心也。

    文之惡者,君子厭觀之,厭觀之者,恐助其為惡之智也。

    使君子樂觀小人厭觀者,君子之文也。

    樂觀君子之文,厭觀小人之文者,君子之人也。

    戰國以後,聖學失傳,士之為文者不必本道德,是以有文采者苦于道德不足,有道德者苦于文采不揚,而時之所須又不必盡合道德,但取措置事務,功成而無後患,是亦文之有用者也。

    所以體裁日下,去道日遠,揚雄譏其雜而不純,李軌斥其動而愈僞也。

    蓋文之美者,如金銀銅鐵皆可煅煉成質以為器用,百煉之後即銅鐵為質,亦能水截蛟龍、陸斷犀象。

    惟無用之言,如奸人假造銀币,非不爛然光華,若入火煅煉,即與煙焰飛去,化為烏有矣。

    儒者論文字短長,娓娓可聽,井井有章。

    偶爾自作,辄以饾饤成質,采掇取妍,向之娓娓井井不知安往,此入火飛去者也。

    君子有言,要使當世知禁,後世知戒。

    主于表章善道,垂示法則,而佐以貶惡以防阙失。

    猶夫陰陽之理,陽主歲功,而陰佐以肅殺,皆以生成萬物,非如酷吏斷獄,一切緻人死地而後快也。

    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獨雕譏而已。

    故為文者亦當以勸誘為上,規切次之。

    嬉笑怒罵,佞谀嘲哂,品之下者也。

    甯端莊勿痛快,令人改容而禮之,不令人解頤而悅之也。

    事之反正最甚者,秘而不錄,所以存莴世主大防。

    若詞之詭,辯之迂,不能使萬物得其序,五常得其倫,适足擾亂時政,敗壞人心。

    君子之言,豈肯類此?嗟乎!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一人耳目心思所及幾何?著書立說,總非格天之業,況以屬文為事,原輿物欲相近,最易牽引而至陷溺,故昔人五世之業至能文而衰,若無大道為公之念存乎其閑,必不能成就所事。

    或阻于世網,或沈于水火,皆不免也。

    君子惜之。

     詩歌 詩有剛柔,有清濁。

    語健為剛,旨遠為柔。

    标逸則清,質實則濁。

    此皆刻畫聲韻之末,非詩之本旨也。

    詩之本旨所以善風化、育情性,征國祚存亡,明政治得失。

    凡天子所以化天下,諸侯所以移風俗,子孫所以告祖考,父兄所以陳教戒,人道所以達神明,皆假此以道之。

    故古者太史采焉,君子歌焉,聖人删定論次,有善則嘉之,無可嘉則勉之,勉之而不得則傷之,傷而不改則刺之以他事,寓意則誡之。

    美非道谀,刺非揚惡,蓋其學識性情無不輿氣運相關。

    是以政教衰于上,變風作于下,此自然之感也。

    故詩之道在乎從容諷谕,下情上達。

    樂而不淫,窮而不困,抑揚宛轉,感動人心。

    若諷谕失道,感憤害義,旨不深婉,情不溫厚,無益于偷常,無補于治亂,皆詩之近乎伎藝者也。

    故古有谲谏,有夜諷。

    時無采詩之官,故作詩者流蕩性情,不關道義,雖有若無矣。

    若夫譏切朝廷,指擿當路,不惟有禍,亦且無益。

    何也?草野之技必不能上聞玉幾,當路之威亦豈肯下绌巷議。

    多見其不知量耳。

     詩有義理之學,有樂律之學。

    今之相傳,皆義理之樂也。

    樂律之學,自杜夔時僅存,此後遼盡亡矣。

    鄭夾漈序樂略謂孔子編詩為燕享祭祀之時用以歌,而非用以說義。

    因謂毛韓諸家皆腐儒,而漢又立之學宮,遂使聲歌湮沒。

    曾不思仲尼著書,莫非教人義理。

    觀其門人說詩,切磋琢磨用之講學,鸢飛魚躍用以喻道,必非聲歌為本,義理為末。

    則毛韓不為腐儒,而學宮之設不為音響泯滅之濫觞也。

    如鄭說者,則兩楹之奠,為其有功于樂府乎?誤矣,誤矣! 鄭氏病樂府一道,經崔豹以義說名,吳兢以事解目,使聲歌之紐幾絕。

    故取而系之。

    凡短庸铙歌等二百五十一曲,系之正聲以綴風雅;凡郊祀東郡等四十八曲,亦系正聲以綴頌;凡漢三侯之詩、房中之樂等九十一曲,系之别聲。

    正聲系以琴曲,别聲系以舞曲,以當古之有詞無聲、有聲無詞者。

    此外古調征戍等四百九十曲皆有詞無聲,則以義類相屬,分為二十五門,謂之遺聲,以當古逸詩也。

    樂府統系,得此而明。

    此其有功于後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