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此之為學亦不必堅白同異之察、六合九州島之外矣。
誦記 讀書之法,舒廢詳盡;讀書之儀,端莊斂肅。
書有途徑,直者為是;書有門庭,通者為是。
不求諸直捷通達而求諸偏曲窒塞,如适越而望閩也。
凡書中之義,有即本書得之者,有旁觀他書得之者,有文詞,有指意,有義理,有體裁。
寛博詳緩者,所以優遊學者之心志,使潛心味索,不以迫亟緻淺嘗也。
富麗精華者,所以充足學者之嗜好,使悅豫奔趨,不以淡泊生厭棄也。
開卷之時,止可得其梗概,其中曲折肯綮,更在掩卷後平心靜氣紬繹尋思。
有開卷之功無掩卷之功者,所得亦恍惚也。
所以勇往前進,不如退轉玩味。
信己見以直前,不如勒回己見以徐觀。
一段一篇既訖,宜将此心稍息,使神氣不疲,然後與義理浃洽。
此際甚微,亦不能言其所以然之。
故若讀前段畢,氣尚未平便讀後段,或前句未了意在後句、前段來了意在後段,則此心躁急,心随躁動,必無浃洽之妙。
粗疏畢事,虛憍有餘而實際不足矣。
每見士大夫讀書閱文,皆悤悤爾,未嘗有徘徊顧戀之意,則所雲紬繹尋思者更在何時用功?朱子每教人理會,教人體認。
門人問其用功之法,隻是從心上輪回數四,自然浃洽。
浃洽則堅固,既洽且固,觸物取諸逢原。
若但眼底收攪,胸次庋藏,既不詳悉,又鮮次第,便無毫發之用。
且讀之淺率,自有差錯,不知其淺,即不知其錯也。
隻擇意之所好率爾賞愛,所不好者一覽而遂置焉。
重複溫習,則斷章節取,以便誦記。
一篇之中,頭緒全未接續,脈理全未分明,胸中襞積猥塞,不能融液成片,以此應事接物,至當不易之。
理既從平日所謂淺近中鄙夷而忽之,而平日所雲深且廣者又無當于爾時之用,既不可強之使合胸中又無可依傍,不能不向情欲智巧一途以草草結局,而失之千裡矣。
今人讀書,先有幾種病痛,所以隻見己是,隻見人非。
一則多私,私意盛于中,觸處流出。
凡先聖語言公正無私者,先有不相悅怿之意,但屈于衆論,無可奈何,不得不随人誦讀。
然而非其所好,自然格格不入,旨趣茫然。
一則觇勢利榮枯以定先入之說,勢權之人言者即是,寂寞之人言者即非,一經先入,牢不可破,不複折衷求進。
一則自是意見,意見一定,不可轉移。
于他人有用之言必不留意,縱然屬目,終是己見為主。
夫經書之指,前人既已解定,乃不肯疏通舊義,必欲更求别解,獨出新裁,自雲可勝前人,自雲有所觸發,不知皆前人所吐棄與後人所必吐棄者,甯如舊解乃昔人揣摩較量而後成,可以處事決疑,所得未可量耶。
所以學者多而成者少,庸才多而通才少也。
六經 聖人之學通乎天人,六經者天人之蘊也。
天地之心以仁為本,若義禮智,皆所以善仁之用。
六經所言,四德之精微與其實事也。
大地之心,由此以達于人,而人得與相接焉。
是以百家角立,衆情愛憎,是非取舍,最易淆亂。
以六經之義斷之,則一成不易,雖有紛纭,莫能争勝,使人知善惡之有歸者,以其得天心也。
凡人道之正者,皆可相通。
扞格壅阏,皆不正之情為之。
六經之指,皆人之本情與其正務,故精其意者,天地萬物之情與吾喜怒哀樂周流無間而無所底滞,在上則視民如傷,在下則吉兇同患,義理之相通故也。
人世禍福之幾最苦難明,治亂之效觀不及遠。
世俗之士複以智巧穿鑿,是以吉群善事當前而莫能趨,罟擭陷阱在側而不知避,惟順六經之指以行,則遊于大通之路,克己就義,恕以及人,迎福于幾先,制治于未亂,蓋位天地育萬物之門戶規矩也。
其常者所以明義,其變者所以示權,權義皆通則萬事畢舉矣。
六經之有傳注,如衣服有縫紉、飲食有烹饪、車馬有辔勒,假物為用,以達于人事者也。
昔賢解經,自有定指。
聖賢微意,何嘗不在。
傳注中年祀久遠,一師之學衍為數家,原析而流益分,所以子夏之門後有莊周,曾子之門後有吳起,皆傳說既廣,駁雜生焉。
漢人以三萬餘言說堯典二字,其中能無支離乎?一語駁雜則後學疑誤,遂流為異端矣。
桓榮受朱普章句四十萬言,入授明帝,減為二十三萬。
其子郁,複授章和二帝,又删成十二萬,所必然者,浮詞繁長,多過其實,故約之使有統壹也。
今人辄為六經立說,又穿鑿六經以征己說,欲天下之人皆舍日月而就熒燭。
曾不思天地之道人人可以同得,聖賢之經人人之所共讀,苟求共知共行者以為準則,而自矢必知必行以為志趨,則亦何所不至?又何必别求異開異見,矜前人所未獲,崇虛文而不适用也?非病其說之多端也,至于莫可緻用,則朽木糞牆矣。
張子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系詞必喻以君子之義、君子之道,有吉無兇者也。
凡吉兇之在爻象,不必筮而得之,但所行之事輿爻象同,即吉兇亦同。
故彘子不用帥命,有川壅為澤之象;曼滿無德而貪,有豐屋蔀家之象。
行合爻詞則吉兇亦合,所以謂之通幽明之故,而教以盡人事也。
黍離降為國風,非有人降之者,蓋自降也。
昔曰周京,今曰王城,名既降矣,太史之采不及,天下諸侯之貢不及。
柱下所載者,封畿以内之事,無能及遠,體裁亦降矣。
雅聲者,天地之正氣;風者,天地之噫氣也。
王者失政,正氣郁而噫氣作,故雅變為風。
興觀群怨忠孝名物,詩之用也。
得其性情之正,詩之體也。
或先得性情之正而印證于詩,或深得詩之旨趣而蕩滌邪慝,皆為有益後賢之論。
如所雲四名五志,皆益于性情者也。
如所雲蔽于五際,失于齊魯雲者,皆恐有助于邪也。
三百之篇,言其風俗則喜深婉而惡薄惡,言其政治則美熙豫而嗟憂慘,故無不與治道相關而深于詩者即長于治人也。
且其旨趣,要在溫厚和平,頌美而不階驕溢,諷過而不觸怨怒,又委曲調暢以自達意指,故深于詩者不獨忠愛之情上達君父,仁厚之恩下感黎庶,兼能通兩國之信,釋兵戎之隙,而優于奉使也。
凡人性情之内有邪穢,有渣滓。
邪穢者,淫惑之根,藏于肺腑,宜用力治之如水之灌物、灰之浣垢,攻而去之也。
渣滓者,粗确之迹,結于榮衛,宜潛消之,如風之解凍,火之銷膏,默而化之也。
二端之物,惟樂可除。
鐘鼓之猛厲,充滿洋溢,使人震肅,則轟鍧之頃不容複有雜念。
琴瑟之和柔,纡餘涵泳,使人夷愉,則融洩之際不容尚有芥蒂。
先王設典樂之官于學校中,使天下人材皆出于樂,惜今之失傳也。
夫聖賢之言可否皆有定論,聖人之可否存乎書,當
誦記 讀書之法,舒廢詳盡;讀書之儀,端莊斂肅。
書有途徑,直者為是;書有門庭,通者為是。
不求諸直捷通達而求諸偏曲窒塞,如适越而望閩也。
凡書中之義,有即本書得之者,有旁觀他書得之者,有文詞,有指意,有義理,有體裁。
寛博詳緩者,所以優遊學者之心志,使潛心味索,不以迫亟緻淺嘗也。
富麗精華者,所以充足學者之嗜好,使悅豫奔趨,不以淡泊生厭棄也。
開卷之時,止可得其梗概,其中曲折肯綮,更在掩卷後平心靜氣紬繹尋思。
有開卷之功無掩卷之功者,所得亦恍惚也。
所以勇往前進,不如退轉玩味。
信己見以直前,不如勒回己見以徐觀。
一段一篇既訖,宜将此心稍息,使神氣不疲,然後與義理浃洽。
此際甚微,亦不能言其所以然之。
故若讀前段畢,氣尚未平便讀後段,或前句未了意在後句、前段來了意在後段,則此心躁急,心随躁動,必無浃洽之妙。
粗疏畢事,虛憍有餘而實際不足矣。
每見士大夫讀書閱文,皆悤悤爾,未嘗有徘徊顧戀之意,則所雲紬繹尋思者更在何時用功?朱子每教人理會,教人體認。
門人問其用功之法,隻是從心上輪回數四,自然浃洽。
浃洽則堅固,既洽且固,觸物取諸逢原。
若但眼底收攪,胸次庋藏,既不詳悉,又鮮次第,便無毫發之用。
且讀之淺率,自有差錯,不知其淺,即不知其錯也。
隻擇意之所好率爾賞愛,所不好者一覽而遂置焉。
重複溫習,則斷章節取,以便誦記。
一篇之中,頭緒全未接續,脈理全未分明,胸中襞積猥塞,不能融液成片,以此應事接物,至當不易之。
理既從平日所謂淺近中鄙夷而忽之,而平日所雲深且廣者又無當于爾時之用,既不可強之使合胸中又無可依傍,不能不向情欲智巧一途以草草結局,而失之千裡矣。
今人讀書,先有幾種病痛,所以隻見己是,隻見人非。
一則多私,私意盛于中,觸處流出。
凡先聖語言公正無私者,先有不相悅怿之意,但屈于衆論,無可奈何,不得不随人誦讀。
然而非其所好,自然格格不入,旨趣茫然。
一則觇勢利榮枯以定先入之說,勢權之人言者即是,寂寞之人言者即非,一經先入,牢不可破,不複折衷求進。
一則自是意見,意見一定,不可轉移。
于他人有用之言必不留意,縱然屬目,終是己見為主。
夫經書之指,前人既已解定,乃不肯疏通舊義,必欲更求别解,獨出新裁,自雲可勝前人,自雲有所觸發,不知皆前人所吐棄與後人所必吐棄者,甯如舊解乃昔人揣摩較量而後成,可以處事決疑,所得未可量耶。
所以學者多而成者少,庸才多而通才少也。
六經 聖人之學通乎天人,六經者天人之蘊也。
天地之心以仁為本,若義禮智,皆所以善仁之用。
六經所言,四德之精微與其實事也。
大地之心,由此以達于人,而人得與相接焉。
是以百家角立,衆情愛憎,是非取舍,最易淆亂。
以六經之義斷之,則一成不易,雖有紛纭,莫能争勝,使人知善惡之有歸者,以其得天心也。
凡人道之正者,皆可相通。
扞格壅阏,皆不正之情為之。
六經之指,皆人之本情與其正務,故精其意者,天地萬物之情與吾喜怒哀樂周流無間而無所底滞,在上則視民如傷,在下則吉兇同患,義理之相通故也。
人世禍福之幾最苦難明,治亂之效觀不及遠。
世俗之士複以智巧穿鑿,是以吉群善事當前而莫能趨,罟擭陷阱在側而不知避,惟順六經之指以行,則遊于大通之路,克己就義,恕以及人,迎福于幾先,制治于未亂,蓋位天地育萬物之門戶規矩也。
其常者所以明義,其變者所以示權,權義皆通則萬事畢舉矣。
六經之有傳注,如衣服有縫紉、飲食有烹饪、車馬有辔勒,假物為用,以達于人事者也。
昔賢解經,自有定指。
聖賢微意,何嘗不在。
傳注中年祀久遠,一師之學衍為數家,原析而流益分,所以子夏之門後有莊周,曾子之門後有吳起,皆傳說既廣,駁雜生焉。
漢人以三萬餘言說堯典二字,其中能無支離乎?一語駁雜則後學疑誤,遂流為異端矣。
桓榮受朱普章句四十萬言,入授明帝,減為二十三萬。
其子郁,複授章和二帝,又删成十二萬,所必然者,浮詞繁長,多過其實,故約之使有統壹也。
今人辄為六經立說,又穿鑿六經以征己說,欲天下之人皆舍日月而就熒燭。
曾不思天地之道人人可以同得,聖賢之經人人之所共讀,苟求共知共行者以為準則,而自矢必知必行以為志趨,則亦何所不至?又何必别求異開異見,矜前人所未獲,崇虛文而不适用也?非病其說之多端也,至于莫可緻用,則朽木糞牆矣。
張子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系詞必喻以君子之義、君子之道,有吉無兇者也。
凡吉兇之在爻象,不必筮而得之,但所行之事輿爻象同,即吉兇亦同。
故彘子不用帥命,有川壅為澤之象;曼滿無德而貪,有豐屋蔀家之象。
行合爻詞則吉兇亦合,所以謂之通幽明之故,而教以盡人事也。
黍離降為國風,非有人降之者,蓋自降也。
昔曰周京,今曰王城,名既降矣,太史之采不及,天下諸侯之貢不及。
柱下所載者,封畿以内之事,無能及遠,體裁亦降矣。
雅聲者,天地之正氣;風者,天地之噫氣也。
王者失政,正氣郁而噫氣作,故雅變為風。
興觀群怨忠孝名物,詩之用也。
得其性情之正,詩之體也。
或先得性情之正而印證于詩,或深得詩之旨趣而蕩滌邪慝,皆為有益後賢之論。
如所雲四名五志,皆益于性情者也。
如所雲蔽于五際,失于齊魯雲者,皆恐有助于邪也。
三百之篇,言其風俗則喜深婉而惡薄惡,言其政治則美熙豫而嗟憂慘,故無不與治道相關而深于詩者即長于治人也。
且其旨趣,要在溫厚和平,頌美而不階驕溢,諷過而不觸怨怒,又委曲調暢以自達意指,故深于詩者不獨忠愛之情上達君父,仁厚之恩下感黎庶,兼能通兩國之信,釋兵戎之隙,而優于奉使也。
凡人性情之内有邪穢,有渣滓。
邪穢者,淫惑之根,藏于肺腑,宜用力治之如水之灌物、灰之浣垢,攻而去之也。
渣滓者,粗确之迹,結于榮衛,宜潛消之,如風之解凍,火之銷膏,默而化之也。
二端之物,惟樂可除。
鐘鼓之猛厲,充滿洋溢,使人震肅,則轟鍧之頃不容複有雜念。
琴瑟之和柔,纡餘涵泳,使人夷愉,則融洩之際不容尚有芥蒂。
先王設典樂之官于學校中,使天下人材皆出于樂,惜今之失傳也。
夫聖賢之言可否皆有定論,聖人之可否存乎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