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疑難,自取退縮,亟求微效,不耐持久。
心乎正道,則澹泊無味,語及快捷方式,則欣喜馳逐。
若此者,老雖悔悟,亦恐日暮途遠,未必能相償也。
且精爽在人,久而不用,必枯竭沈陷而至于冥昧。
迨乎晚年,朋侪日少,後生穉齒,義不可面規其過,即勉強好學,自謂以聖賢為師,定是矜氣益甚,蒙蔽日深,與畔道等耳。
古有功名不可訾,而訾其學術者,昔人于王文成是也;學術不可訾,而訾其出處者,昔人于楊龜山是也。
曾媢嫉之情,謠诼之口,未可為定論。
善學者不可以此沮喪其志、二三其德也。
求益 士大夫終日學問欲何為哉?總為此身喜怒哀樂,動而有悔,人倫日用,習而不察;應事接物,乖而失宜;艱難險阻,守而鮮固。
必求合乎天地之性,古今之理,乃确有持循,不至恍惚;确有依據,不至謬戾。
故曾鞏曰,多所見而慎取之也。
蓋目雖有明,待日光而後見萬物;心雖有慮,待聖言而後經萬事。
故學聖道者,小大皆取足焉。
如山川丘陵,鳥獸草木,各受生成于造化也。
為學之道,知所當至者必求其至,知所當止者必求其止。
其知既精,故能析疑于幾微。
其行既力,故能與人為準則,可必增其質性,亦可變其質性。
增者如磨礲之于玉石,變者如蟲豸之有蛻化。
有事乎道德則日崇,有事乎聞見則日多。
故韓康伯曰,可大之業由事而生也。
夫習非可以勝是,好紫可以奪朱,況乎以天地之理約束情性,聖人之道增益聰明,焉有不得者乎?且情欲者,德慧之敵,此開則彼塞。
聖人抑情複性,去欲從理,使情欲日退,德慧日弘,皆賴乎學也。
夫虐政虐世之人,知有聖道則不至暴戾恣睢,處人情險阻之閑,服膺聖道,則可知消長盈虛之理,進退存亡之幾,而不至于大過。
聖人之言,其猶天乎:運四時,殖萬物而不窮也;承天也,奠民生而不害也。
亦精之而已矣。
天下之理無窮,猶寒暑晝夜往來不息,一是其所是,句。
非有是也。
奈何一是而終身奉之,各是其所是,句。
非無得也。
奈何一得而秘密守之?聖人能通天下之是非,化天下之同異,于學問護前之士,獨無取焉,誠無取于彼者也。
辨正 好書藏書莫不有正有邪。
淮南王安好書,所招緻率多浮辯之士。
河閑獻王所好,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
所論邪正不同,故立身亦異。
厥後淮南王以叛終,河閑稱賢王。
好書可不謹欤?古書甚多且雜,豈能辨其有無真僞?聖賢不校,說之非禮,而因文釋義,亦足見古人處變之方,雖極變之事,當可返而歸于正且常也。
若曰,此不經之語,直以不信拒之。
萬一事變之來,有适輿相類者,則聖賢辨物居方,有所未括,人之叛道者無從收拾束縛于道中,亦讀書觀理之滲漏也。
然則書可盡信乎?曰不可。
困其事而求其理,無适而不可也。
若迹其事而措諸躬,非粹然一出于正,不可從也。
學必有所統壹,乃能上接聖緒而粹然皆正。
堯舜逆知孔子,故制道義以授之。
孔子能樂堯舜,故作春秋以效之。
所謂道間者相稱,德同者相友也。
五經語孟,皆聖賢所定,純粹無疵。
諷讀一言,即獲一言之益。
其幸而至于高且遠者,歲月積久之功。
故其始也,當從共知共行處尋求,不可向獨知獨行處尋求。
子史之屬,則宜鑒裁去取,所得既粹,亦與六經無異。
若必推之使高,鑿之使深,引之使近,抑之使獨,以之觀理,必多差錯;以之處事,必多阻礙。
不惟無益身心,且毫厘千裡之謬,何異抱薪救火、放虎自衛乎?易曰,聖賢立象以盡意,系辭焉以盡言,蓋謂義理所止,在于斯爾。
而昔賢以為有象外之意、系表之言,是未得其統壹者也。
範升有雲,學而不約,必叛道也。
統壹未真,故凡書皆未核實,不悉難易緩急,但務持論收勝。
如行路然,泛論道路險阻,雖鳥道蠶叢,曾不經意。
及身歴其地,則尋丈之溝、一仞之丘,必有難踰越者。
所以至核實處方知難易也。
如成廈然,泛論室廬,雖崇台九成,可語次而構。
及身鸠其功,則采椽之居必有鑿契,千門萬戶之宮必由棟榱。
一物不備,不能成質。
所以至核實處方知緩急也。
常以核實為心,方且鄙薄持論之士,況欲持此勝人乎?凡求勝于人者,即非為己者也。
商鞅求勝部民,孫吳求勝敵國,故其為禍,至于強弱相吞,愚智相陷,刑徒被路,流血成川,而不可止。
若夫讀書觀理,知内省而已,知反求而已。
内省日積,反求日深,與千古聖賢之徒、愚不肖之夫婦共遊于大通之塗,焉有勝人之念哉?以勝人為心,不知反求内省,處則浮華,出則躁競,悅從則煦煦相引,異己則怒目相向,賢否異位,黜陟紛纭,小則僞學是傾,大則濁流盡陷,人生莫必其命,倫彜罕克共恤,其禍豈不如鞅起者!且讀書有關風俗,尋求義理,尊奉師儒,出入不悖所聞,謙讓不肯教授。
若此者,學必純厚而風俗亦厚。
其或捷取功名,征逐勢利,趙賓巧慧非法,公孫曲學阿世。
若此者,學必浮淺而風俗亦薄。
風俗學問維持者,其治平為可久也。
若從學問敗壞者挽回,更難為也。
安得風雨雞鳴之君子而與之共辨學乎? 義利 為學先辨義利,義利未清,終身夾雜顧戀。
宅心處事,必不在中道與正理也。
今人立身行己,多是私欲。
謀人家國,亦是功利。
好責人而憚于自責,就所安而遠所畏,凡可以害道義者皆利也。
學者此身此心,無一刻非道所流見與所盤旋,出入起居,羹牆寤寐,皆是物也。
一遇聖賢之語,或相印證,或相觸發,自然入之深而守之固,用之精而赴之勇。
蓋人心原是義理結成,隻一撥動,便如撥火,引之即然,延之即遠,如之何不深且固、精且勇也?若不用以精氣,殊為可惜。
若複用以逐利,其撥動牽引亦猶此,則陷溺滋深矣。
今人所雲吾心靈變者,全是利欲之心,助其機巧,見為靈變,其實是大愦愦。
至真正潔白高明絕無利欲處,便自懶慢,不肯用心,豈非大愦愦耶?辨義之學,先以窮理,窮理之功,非茫無畔岸也。
大儒之學本于天之賦,故子思首言天,董子亦然。
其次則心之所存,體之所見,身之所接,皆理所寓。
此外則有人、有物、有鬼神、有古今,亦皆理之所寓,莫不用白坦易充足隽永者也。
平日洗滌此中渣滓既淨,然後觀理之時,所發皆正念,所求皆正道,而與義相入。
若渣滓未盡,正理不治,鈎棘險僻盈其胸次,則所求乎義者,莫非利欲之捷取也,何以得夫事物所當然與其所以然乎?故精義之功在乎窮理,窮理之功先以洗心
心乎正道,則澹泊無味,語及快捷方式,則欣喜馳逐。
若此者,老雖悔悟,亦恐日暮途遠,未必能相償也。
且精爽在人,久而不用,必枯竭沈陷而至于冥昧。
迨乎晚年,朋侪日少,後生穉齒,義不可面規其過,即勉強好學,自謂以聖賢為師,定是矜氣益甚,蒙蔽日深,與畔道等耳。
古有功名不可訾,而訾其學術者,昔人于王文成是也;學術不可訾,而訾其出處者,昔人于楊龜山是也。
曾媢嫉之情,謠诼之口,未可為定論。
善學者不可以此沮喪其志、二三其德也。
求益 士大夫終日學問欲何為哉?總為此身喜怒哀樂,動而有悔,人倫日用,習而不察;應事接物,乖而失宜;艱難險阻,守而鮮固。
必求合乎天地之性,古今之理,乃确有持循,不至恍惚;确有依據,不至謬戾。
故曾鞏曰,多所見而慎取之也。
蓋目雖有明,待日光而後見萬物;心雖有慮,待聖言而後經萬事。
故學聖道者,小大皆取足焉。
如山川丘陵,鳥獸草木,各受生成于造化也。
為學之道,知所當至者必求其至,知所當止者必求其止。
其知既精,故能析疑于幾微。
其行既力,故能與人為準則,可必增其質性,亦可變其質性。
增者如磨礲之于玉石,變者如蟲豸之有蛻化。
有事乎道德則日崇,有事乎聞見則日多。
故韓康伯曰,可大之業由事而生也。
夫習非可以勝是,好紫可以奪朱,況乎以天地之理約束情性,聖人之道增益聰明,焉有不得者乎?且情欲者,德慧之敵,此開則彼塞。
聖人抑情複性,去欲從理,使情欲日退,德慧日弘,皆賴乎學也。
夫虐政虐世之人,知有聖道則不至暴戾恣睢,處人情險阻之閑,服膺聖道,則可知消長盈虛之理,進退存亡之幾,而不至于大過。
聖人之言,其猶天乎:運四時,殖萬物而不窮也;承天也,奠民生而不害也。
亦精之而已矣。
天下之理無窮,猶寒暑晝夜往來不息,一是其所是,句。
非有是也。
奈何一是而終身奉之,各是其所是,句。
非無得也。
奈何一得而秘密守之?聖人能通天下之是非,化天下之同異,于學問護前之士,獨無取焉,誠無取于彼者也。
辨正 好書藏書莫不有正有邪。
淮南王安好書,所招緻率多浮辯之士。
河閑獻王所好,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
所論邪正不同,故立身亦異。
厥後淮南王以叛終,河閑稱賢王。
好書可不謹欤?古書甚多且雜,豈能辨其有無真僞?聖賢不校,說之非禮,而因文釋義,亦足見古人處變之方,雖極變之事,當可返而歸于正且常也。
若曰,此不經之語,直以不信拒之。
萬一事變之來,有适輿相類者,則聖賢辨物居方,有所未括,人之叛道者無從收拾束縛于道中,亦讀書觀理之滲漏也。
然則書可盡信乎?曰不可。
困其事而求其理,無适而不可也。
若迹其事而措諸躬,非粹然一出于正,不可從也。
學必有所統壹,乃能上接聖緒而粹然皆正。
堯舜逆知孔子,故制道義以授之。
孔子能樂堯舜,故作春秋以效之。
所謂道間者相稱,德同者相友也。
五經語孟,皆聖賢所定,純粹無疵。
諷讀一言,即獲一言之益。
其幸而至于高且遠者,歲月積久之功。
故其始也,當從共知共行處尋求,不可向獨知獨行處尋求。
子史之屬,則宜鑒裁去取,所得既粹,亦與六經無異。
若必推之使高,鑿之使深,引之使近,抑之使獨,以之觀理,必多差錯;以之處事,必多阻礙。
不惟無益身心,且毫厘千裡之謬,何異抱薪救火、放虎自衛乎?易曰,聖賢立象以盡意,系辭焉以盡言,蓋謂義理所止,在于斯爾。
而昔賢以為有象外之意、系表之言,是未得其統壹者也。
範升有雲,學而不約,必叛道也。
統壹未真,故凡書皆未核實,不悉難易緩急,但務持論收勝。
如行路然,泛論道路險阻,雖鳥道蠶叢,曾不經意。
及身歴其地,則尋丈之溝、一仞之丘,必有難踰越者。
所以至核實處方知難易也。
如成廈然,泛論室廬,雖崇台九成,可語次而構。
及身鸠其功,則采椽之居必有鑿契,千門萬戶之宮必由棟榱。
一物不備,不能成質。
所以至核實處方知緩急也。
常以核實為心,方且鄙薄持論之士,況欲持此勝人乎?凡求勝于人者,即非為己者也。
商鞅求勝部民,孫吳求勝敵國,故其為禍,至于強弱相吞,愚智相陷,刑徒被路,流血成川,而不可止。
若夫讀書觀理,知内省而已,知反求而已。
内省日積,反求日深,與千古聖賢之徒、愚不肖之夫婦共遊于大通之塗,焉有勝人之念哉?以勝人為心,不知反求内省,處則浮華,出則躁競,悅從則煦煦相引,異己則怒目相向,賢否異位,黜陟紛纭,小則僞學是傾,大則濁流盡陷,人生莫必其命,倫彜罕克共恤,其禍豈不如鞅起者!且讀書有關風俗,尋求義理,尊奉師儒,出入不悖所聞,謙讓不肯教授。
若此者,學必純厚而風俗亦厚。
其或捷取功名,征逐勢利,趙賓巧慧非法,公孫曲學阿世。
若此者,學必浮淺而風俗亦薄。
風俗學問維持者,其治平為可久也。
若從學問敗壞者挽回,更難為也。
安得風雨雞鳴之君子而與之共辨學乎? 義利 為學先辨義利,義利未清,終身夾雜顧戀。
宅心處事,必不在中道與正理也。
今人立身行己,多是私欲。
謀人家國,亦是功利。
好責人而憚于自責,就所安而遠所畏,凡可以害道義者皆利也。
學者此身此心,無一刻非道所流見與所盤旋,出入起居,羹牆寤寐,皆是物也。
一遇聖賢之語,或相印證,或相觸發,自然入之深而守之固,用之精而赴之勇。
蓋人心原是義理結成,隻一撥動,便如撥火,引之即然,延之即遠,如之何不深且固、精且勇也?若不用以精氣,殊為可惜。
若複用以逐利,其撥動牽引亦猶此,則陷溺滋深矣。
今人所雲吾心靈變者,全是利欲之心,助其機巧,見為靈變,其實是大愦愦。
至真正潔白高明絕無利欲處,便自懶慢,不肯用心,豈非大愦愦耶?辨義之學,先以窮理,窮理之功,非茫無畔岸也。
大儒之學本于天之賦,故子思首言天,董子亦然。
其次則心之所存,體之所見,身之所接,皆理所寓。
此外則有人、有物、有鬼神、有古今,亦皆理之所寓,莫不用白坦易充足隽永者也。
平日洗滌此中渣滓既淨,然後觀理之時,所發皆正念,所求皆正道,而與義相入。
若渣滓未盡,正理不治,鈎棘險僻盈其胸次,則所求乎義者,莫非利欲之捷取也,何以得夫事物所當然與其所以然乎?故精義之功在乎窮理,窮理之功先以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