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務本 聖賢立教,欲使天下之人同為聖賢,故論語首篇皆言務本之意。

    天下之事莫不有本,本盛則所生亦盛,本良則所生亦良。

    蓋天下之物,觀于其末,見其一端,不能見他端。

    觀于其本,條幹雖多,可一覽得之,此論知者貴乎識本也。

    其行之也,一事自為一事,彼此難以相通。

    操之有要,力省而功倍,此論行者貴乎舉本也。

    凡事之本,莫非義理,放乎末流,則為情欲。

    君子務本,故不溺于欲;小人逐末,故不洽于理。

    聖賢教人學問,欲其以本務勝末流也。

    古人未生胎教,既生保教,故為學之法自童稺始者,最忌舉動無常。

    宜先之以德器,又苦識趣卑陋,當次之以胸襟,不可不出為世用也。

    故書名點畫之類,灑掃應對少儀内則之篇,亟就外傅學之。

    十五入大學,則必授以經史,此正始之道,人才之基,學問之原也。

    然矜心勝氣,辯言小慧,皆學之累。

    虛浮華美,轉徙流遁,又德所由喪。

    晏安偷惰,護前文過,則善端潛消,惡幾易熾。

    故必大為之防焉。

    既道以善行,又阻塞惡窦,如此而人才不成者,未之有也。

    聖王治天下,少則習人于學,長則材人于位。

    少之所習者,本也;長之所材者,末也。

    末者所以驗其本,本者所以資其末。

    由本及末,則輕重小大,更可相資成功。

    内外隐顯,亦相輔而日進德矣。

    書曰,善無常主,協于克一。

    一者,善之所止也。

    聖賢之言,即善所止。

    蓋欲有一線未泯,即理有一線未淳。

    聖賢之言,欲盡理全。

    全斯止矣。

    所言之道皆仁義也,所言之事皆禮樂也。

    記曰,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焉。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

    禮樂兩端,如世上兩大城郭,幾許物類,莫不依托其中。

    仁義者,禮樂之本,孝弟又仁義之本,故程子曰,盡性至命,必本孝弟;窮神知化,必由禮樂。

    以此思之,說理雖精,而無當于天性。

    應務雖通,而不足于中和,皆無本之學也。

    為學為治,莫不皆然。

    一隅之察,一事之宜,不能有益世道人心也。

     行習 學宜謹内外之際。

    凡博聞廣記,聲譽名達,矜心勝氣,辯言小慧,皆務外者也;凡誠切警省,勤敏笃實,皆務内者也。

    務外者緻飾喪真,非成德之器,一涉于彼,即不能返此。

    為之益熟,則居之不疑;用之益工,則箴之不痛。

    終其身不自如者,如未嘗學者也。

    務内者誠則不欺,切則不浮,不分心于情欲,不阻喪于苦難,不怠棄于半塗。

    按其節次,時其生熟,無分外之求,意外之得,其益不可勝述也。

    聖賢欲天下知學之人多,非矜喜其少也,故其持論往往近于平夷,而樂于共至。

    人所同得而我先得之,非謂人所不得而我獨得之也。

    故為學者務得實地踐履、實地中行,蹈空者颠覆,倚空者傾頹。

    讀書而泛濫無歸,浮華不實,何以異此?河閑獻王好書,務得其實,每求真是。

    蓋無所見者于書求之,有所見者于書證之。

    有益于道者取之,無益者略之。

    有實用者存之,空談者屏之。

    邃古載籍,近世文獻,必服膺而景行,理之深者不以淺嘗,序之漸者不以猝至,谕之笃者不以泛觀。

    一話一言無不引伸而及于學術,無不引申而及世道人心,要使敷千年學術事功如期身親曆其閑而不為臆度懸想之說,庶不媿好學之稱也。

    不可矜古人已定之名而迹其已然之功,當得其功之所由以成,名之所由以不誣,則其理庶為我有,變通亦在我,而無不受益于古人。

    又使無形之理具于吾心,如有一物可持,如有一城可守,持之無失,守之無遷,日積月累,所得無垠。

    又且誠意懇至,感悟深微,學周公則見于夢寐,學堯舜則見于羹牆,學文王則得其形狀,皆誠之所感也。

    至誠所感,亦可增長聰明,正苦一閑未達,精于所讀之書則達矣,即有未達,亦可尋古人成法以達之。

    要在攻去自己之私心,獨力恐不能勝,則合古來聖賢之力以攻之,未有不勝者,此昔人所以多讀書也。

    今人學問愈多,私心愈熾,不求我所取資,但欲評量他人。

    援引古人以彌縫身心不善之端,假借古語以指摘他人為善之事,以前聖格言助吾文辭典雅,以前代成敗資吾文字辯博,終其身無一可紀之行、可法之言,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也。

    夫文字之業,未嘗不有益于人,以為觸目警心之具則有益矣,以為矜名逐利之具而淫心以求之,不惟無益,又且陷溺日深,非舟航所能拯援也。

    讀書義理宜精,然用功次第亦不可不知。

    蓋聖賢之功,絕有次第,積漸以往,層累而至。

    若金銀銅鐵攪作一器,非良工也。

    其始也專精一書,一書之指既為吾有,所得雖少,皆有實際,以此更曆諸書,亦皆實際矣。

    大學一書,既有義理,又有次第,如人之居宅,朝夕出入其中。

    論孟如人之田疇衣食所從出,然而不在一處,有經年不一至者。

    所以大學最為門戶,其餘未盡之理散在諸書中者,緣此求之,即能深入其奧。

    目通而心未通者不可居之為理,意至而身不能至者不可任之為事,甯取其少而守之堅,不取其泛而施之雜,要使心氣浃洽,義理貫通,蕩滌胸中淺俗鹵莽之氣,日進高明細密,阙者俟補,斷者俟續。

    善者宜護惜,惡者宜驅除。

    一觸動即可參前倚衡,一省悟即可悅心研慮,不可一讀再讀而遂辍也。

    更可慮者,涉獵未深即捐去卷策,少閑遂認初時涉獵之見妄為至理、為定解,他時即心光偶露,又被前此疑障裹定,不得迸出。

    仁義禮智之說日在輔頰,問其所以然,鮮能指一事實之。

    平日未據實地,臨事自不為用,雖意見偶合,亦複不能自信,交臂而失之矣,奈何以讀書既多,遂謂能畢為學之事乎? 進止 凡從事于學者,非欲一朝之服善,欲終身之去惡也。

    非喜其不逆于心,欲其征驗于躬也。

    人未嘗無閑也,狎而玩之則逝而不留,求一言之研諸心不可得也;人未嘗無知也,怠而棄之則積于無用,求一事之被諸躬不可得也。

    聖門知即為行,子貢較量知二知十而不敢自信者,恐行之不逮也。

    學者潛心古人,不出于影響疑似而遂己,則志量寬舒,局面悠長,容貌謹敕,問難笃實,見者知為成德之器。

    若但以取功名為文章,所求必不精,所得必不實,規模促狹,志氣急遽,終為庸人而已矣。

    人一生之中豈能事事如意?不可因一事失意,遂以好學為無益。

    又一生之中豈能事事通解?不可因所解既多,遂縱心肆志,不屑配以實際。

    歲月易逝,倏忽已老,雖前此所學,未免失時之患。

    然悔悟之初,即敦勉之始,不憂其不逮。

    雖少壯失學,老年尚可相償,若此心已怠,此志已盈,與夫多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