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秃字
秃字,《說文》載王育說,謂倉颉見秃人伏禾下,妄謬殊甚,故許慎亦曰:未知其審。
周伯琦謂:上當從木,諧聲,亦似不然。
疑上當從禾,會意,《說文》禾木之曲頭,止不能上也。
說文分為二部,訓草木,華也,訓榮也。
華之與榮有何區别?部收字,訓草木白華,然則亦草木華矣。
竊意荂皆之重文,《說文》強分為二。
轉燭 讀工部佳人詩,不解其中“轉燭”字,後偶坐佛閣,檢大藏,乃知富貴貧賤有如轉燭,出佛說貧窮老公,經此老,固無所不讀。
皇極經世 皇極經世,殆以六日七分之法引而伸之,但漢儒以卦值日、邵子以卦值世耳。
此無論驗與不驗,均非儒者所宜道。
如曰“天運一定”,是堯舜不能不治,桀纣不能不亂,非所以立訓。
如曰“人事尚可轉移”,是當治者不治,當亂者不亂,數又不确矣。
故孔子罕言命也。
镫燭 “燭”字見《周禮》、《禮記》,然諸家所說似然木以取明,非今之蠟炬。
“镫”字則經典無文,《禮記》所雲“執镫”,乃豆之跗也。
《考古圖》始有“漢雁足镫”。
準字 郭忠恕佩觿雲:三蒼作為尼丘之尼,《字林》用準為平準之準,則以準代準,始于呂忱,宋人謂避冦準名、及蔡京父名者,猶未溯其源也。
尹氏卒 《春秋》書尹氏卒,《左傳》以為君氏,其說支離,《公榖》以為周之尹氏,近是。
或援劉卷之例,謂果為王朝卿士,自必書名,然疑為史佚其名,聖人有所不能益,姑以尹氏書之。
如諸侯之卒例,書名宿男不名之例也。
齊放崔氏于衛,疑亦類此。
春秋古經 馬貴與謂《春秋》古經,雖《漢藝文志》有之。
然夫子所修之《春秋》,其本文世所不見,自漢以來所編古經,則俱自三傳中取出,經文名之曰“正經”耳,此未考杜預之析《傳》附《經》而誤謂左氏傳中原載經文也。
春秋疑義 隠公攝位而經文适不書正,桓公弑立而經文适不書王,文姜滛佚而經文适書子同生,此諸儒論端所自起也。
以主是說者為是,則于例不能盡合;以主是說者為非,則其說不為無因。
是亦不食馬肝之類也。
孔子曰“多聞、阙疑”。
春秋廢傳廢例之漸 “《春秋》甚幽而明,無《傳》而顯”,董仲舒之言也,舍《傳》蘖于此矣。
“《春秋》之經紀,以善惡為實,不以日月為例”,王充之言也,廢例蘖于此矣。
據《漢書儒林傳》:仲舒學《公羊春秋》者也。
據《論衡序》,《左傳》始末,充主《左氏春秋》者也。
後儒各矜心得,實皆先儒所已言。
厶地 杜預注《左傳》,于不知其地者曰地阙。
範甯注《榖梁傳》,于不知其地者曰厶地。
說者謂厶即某字之省文,竊不謂然。
韓子稱于文,自環為私,背私為公,厶字即古私字,不得假借為某。
當由武子于原稿空一字,作一三角圏記之,如《穆天子傳》、《逸周書》之作四角圏耳。
疊字 石鼓文于疊字皆作“二”,“二”即“二“字言此字,有二文義亦明。
秦刻石于“夫”字下作“二”,雲是大夫锺繇帖;于祖字下作“二”,雲重“且”字,其例雖古,似未可行。
《用印譜》有文三橋所作“努力加餐飯“一印,努字下左為二點雲重”力“字,右為二點旁作“口”字,雲重“力”字合為“加”字,餐字下為二點,旁作反字,雲重“食”字合為飯字,論者病其太巧,不知實祖秦刻石法。
祅祠 杜預注《左傳》“次睢之社”雲:睢水上有祅祠。
此必不然。
宋襄公時,祅祠何由至中國? 種子方 李濓《醫史》謂淳于意及其師公乗陽慶皆無子,知醫家無種子方,其論甚正。
然不可謂古無此說,《漢書藝文志》有《三家内房有子法》十七卷。
容成 彭祖得容成禦女術,《漢志》房中有容成陰dao二十七卷,是其說也。
張衡《同聲歌》稱素女為我師天老教軒皇,《漢志》房中有天老雜子陰dao二十五卷,是其說也。
《漢志》又有黃帝三王養陽方二十卷,是“萬安秘冊”古亦有之矣。
粲者 女三為粲,見于國語。
然實亦美女之通稱。
《詩》見此粲者,《傳》以三女釋之,未見其然。
古大夫乃有娣侄,民庶流離之後,幸遂室家
周伯琦謂:上當從木,諧聲,亦似不然。
疑上當從禾,會意,《說文》禾木之曲頭,止不能上也。
說文分為二部,訓草木,華也,訓榮也。
華之與榮有何區别?部收字,訓草木白華,然則亦草木華矣。
竊意荂皆之重文,《說文》強分為二。
轉燭 讀工部佳人詩,不解其中“轉燭”字,後偶坐佛閣,檢大藏,乃知富貴貧賤有如轉燭,出佛說貧窮老公,經此老,固無所不讀。
皇極經世 皇極經世,殆以六日七分之法引而伸之,但漢儒以卦值日、邵子以卦值世耳。
此無論驗與不驗,均非儒者所宜道。
如曰“天運一定”,是堯舜不能不治,桀纣不能不亂,非所以立訓。
如曰“人事尚可轉移”,是當治者不治,當亂者不亂,數又不确矣。
故孔子罕言命也。
镫燭 “燭”字見《周禮》、《禮記》,然諸家所說似然木以取明,非今之蠟炬。
“镫”字則經典無文,《禮記》所雲“執镫”,乃豆之跗也。
《考古圖》始有“漢雁足镫”。
準字 郭忠恕佩觿雲:三蒼作為尼丘之尼,《字林》用準為平準之準,則以準代準,始于呂忱,宋人謂避冦準名、及蔡京父名者,猶未溯其源也。
尹氏卒 《春秋》書尹氏卒,《左傳》以為君氏,其說支離,《公榖》以為周之尹氏,近是。
或援劉卷之例,謂果為王朝卿士,自必書名,然疑為史佚其名,聖人有所不能益,姑以尹氏書之。
如諸侯之卒例,書名宿男不名之例也。
齊放崔氏于衛,疑亦類此。
春秋古經 馬貴與謂《春秋》古經,雖《漢藝文志》有之。
然夫子所修之《春秋》,其本文世所不見,自漢以來所編古經,則俱自三傳中取出,經文名之曰“正經”耳,此未考杜預之析《傳》附《經》而誤謂左氏傳中原載經文也。
春秋疑義 隠公攝位而經文适不書正,桓公弑立而經文适不書王,文姜滛佚而經文适書子同生,此諸儒論端所自起也。
以主是說者為是,則于例不能盡合;以主是說者為非,則其說不為無因。
是亦不食馬肝之類也。
孔子曰“多聞、阙疑”。
春秋廢傳廢例之漸 “《春秋》甚幽而明,無《傳》而顯”,董仲舒之言也,舍《傳》蘖于此矣。
“《春秋》之經紀,以善惡為實,不以日月為例”,王充之言也,廢例蘖于此矣。
據《漢書儒林傳》:仲舒學《公羊春秋》者也。
據《論衡序》,《左傳》始末,充主《左氏春秋》者也。
後儒各矜心得,實皆先儒所已言。
厶地 杜預注《左傳》,于不知其地者曰地阙。
範甯注《榖梁傳》,于不知其地者曰厶地。
說者謂厶即某字之省文,竊不謂然。
韓子稱于文,自環為私,背私為公,厶字即古私字,不得假借為某。
當由武子于原稿空一字,作一三角圏記之,如《穆天子傳》、《逸周書》之作四角圏耳。
疊字 石鼓文于疊字皆作“二”,“二”即“二“字言此字,有二文義亦明。
秦刻石于“夫”字下作“二”,雲是大夫锺繇帖;于祖字下作“二”,雲重“且”字,其例雖古,似未可行。
《用印譜》有文三橋所作“努力加餐飯“一印,努字下左為二點雲重”力“字,右為二點旁作“口”字,雲重“力”字合為“加”字,餐字下為二點,旁作反字,雲重“食”字合為飯字,論者病其太巧,不知實祖秦刻石法。
祅祠 杜預注《左傳》“次睢之社”雲:睢水上有祅祠。
此必不然。
宋襄公時,祅祠何由至中國? 種子方 李濓《醫史》謂淳于意及其師公乗陽慶皆無子,知醫家無種子方,其論甚正。
然不可謂古無此說,《漢書藝文志》有《三家内房有子法》十七卷。
容成 彭祖得容成禦女術,《漢志》房中有容成陰dao二十七卷,是其說也。
張衡《同聲歌》稱素女為我師天老教軒皇,《漢志》房中有天老雜子陰dao二十五卷,是其說也。
《漢志》又有黃帝三王養陽方二十卷,是“萬安秘冊”古亦有之矣。
粲者 女三為粲,見于國語。
然實亦美女之通稱。
《詩》見此粲者,《傳》以三女釋之,未見其然。
古大夫乃有娣侄,民庶流離之後,幸遂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