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也。

     周禮 《禮記》不引周禮,《左氏春秋傳》亦不引《周禮》,然漢文帝得魏文侯樂工窦公出其本經,即大司樂章,此《周禮》不僞之明證矣。

    蓋國家典制,厯朝遞有沿革,即一朝亦自有沿革,《周禮》作于西京之初,而《禮記》出于東遷以後,數百年中,其并省改易不知凡幾。

    《周禮》為天子之制,而《左傳》記諸侯之事,其體例亦各不同,未可執以定真僞也。

     孟子誤字 “夫子之設科也”,趙岐注本:夫子作夫予,其注亦為孟子自道之詞,文義顯然。

    集注蓋偶沿誤,本未核趙注觀孟子或問及語類,均不辨及此字,知朱子所見之本,即作子字矣。

     娣侄 古者嫁女,必以同姓為娣侄,疑皆以宗女充之,否則天王之女,有備諸侯下陳者,于事理不近。

    蔡侯稱“息妫吾姨”,荘姜稱“譚公維私”,明姊妺不同歸也。

    《碩人》又稱“庶姜孽孽”,明非女公子也。

    又魯嫁伯姬,三國來媵,齊人與焉,實非同姓。

    或周衰之變禮欤?其或被出,娣侄同歸與否,禮無明文,考《左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又誘其故妻之娣與之别居,是歸則娣侄俱歸,故誘而反之矣。

     立後 無子立後,古禮也,然此自為世官有廟者言,非人人立後也。

    後世人人立後,非尊祖収族之本義。

    孔子庶兄伯皮未聞有後,豈非以不主祀欤? 不吊不入兆域 《禮》雲:死而不吊者三,曰畏、壓、溺。

    又雲:兵死者不入于兆域。

    此當指三軍大北,潰卒敗将而言。

    晉趙鞅誓師,稱桐棺三寸不入兆域,是其事也。

    若執幹戈以衛社稷,埋輪绁馬首離而心不懲者,是忠臣孝子,宜報馨香,曽先王制禮而苛為之罰乎? 牛馬 古者牛服箱而不耕,然冉耕字伯牛,牛字從何起義?古者馬駕車而不騎,然駕車鈎衡而已,不被鞌也。

    春秋有地名“鞌”,《傳》有“據鞌而食”事,鞌字從何得名?疑其事古皆有之,但不似後世為通例耳。

     河圖 伏羲《河圖》,先儒以為馬背旋毛,然則顧命東序所陳,當為馬革一具耶?俞玉,吾疑為玉類,其說無據,而石脈成文,尚差近理。

     洛書 《河圖》曰:圖作旋毛狀,可也。

    《洛書》曰:書定為文字,漢儒以初一曰五行等六十五字為書文,已為附會,至解為九宮竒偶,則是圖非書矣。

    且神龜背負經典無文,其說皆出于緯候,宋人事事駁漢儒,惟此事不能正也。

     國風 曰邶、曰墉、曰唐、曰桧,皆西周之舊名,而詩則多在東遷後,知周時太史所掌詩有舊目,後人弗敢増改,但續采之風以類附入耳。

    季劄觀樂在孔子前,曰“為之歌邶、墉、衛”,曰“為之歌唐”,曰“自桧以下無譏焉”,是其證也。

    然則王風亦必舊目,非孔子所定,明矣。

     劉氏論諸侯無私史 劉原父謂東遷以前諸侯無私史,此據《春秋》始平王四十九年臆斷之耳。

    伯禽費誓,首稱公曰,此魯史之詞,非周史之詞也。

     翚帥師 《春秋》書翚帥師會伐鄭,慶父帥師伐于餘丘,胡傳謂:“亂臣既得兵權,遂肇弑逆,聖人用示履霜之戒”。

    此全不考校之言。

    古者兵出于農,有事則聚,而授甲役竣則散而歸田,非有營衛之屯聚、方鎮之瓜分可籍之以為變,故公子鮑之取宋,陳氏之取齊,皆厚施得民,非得兵也。

    況寪氏武闱之事,皆一夫之力,何嘗擁衆作亂乎? 春秋特筆 春秋所載,有顯然為聖人特筆者,如鄭伯克段于鄢,紀侯大去其國,齊髙子來,季子來歸,鄭棄其師,天王狩于河陽,及晉處父盟、公在幹侯、陳亡書陳災、趙盾許止書弑、吳楚不書塟之類,率變文見意,其中必有美惡存焉。

    所謂大義數十,炳如日星者也。

    其餘随文褒貶,大都顯然易見,不待穿鑿。

    至于無功無罪之人,非善非惡之事,又不可不着于策者,則亦以常例書之而已。

    說者字字生義,是聖人治世非賞即誅,不容有一中立之常人也。

     杞宋正朔 二王之後,得用先朝之正朔,此于《傳》無明文。

    考宋取長葛,《春秋》書冬,而《傳》稱秋,蓋取以九月——周正之冬、商正之秋也。

    此可證宋用商正,《禮記》載孔子之杞得小正,建寅舊典,獨得于杞,此可證杞用夏正。

     野有死麕 貞靜者守禮,尚不足以見聖人之化,至于懐春之女,幾有越禮之志,乃怯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