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何至如後此之虐,西狩之行更可中止,國計民生保全甚大。
督部不此之務,始以大言欺世,繼以一死塞責。
畢命疆場,誠得所矣,而君子不敢焉。
餘由庚子五月十七日署順天府尹,七月十二日卸任,為時不及兩月,承辦要件極多,而奉旨督辦京津一帶轉運事宜,尤為重要。
時以釁端已啟,成敗未定,特命府尹籌備大車二百輛,以備萬一翠華西幸之用。
爰假轉運軍需之名,以鎮人心而備緩急。
都下風鶴告警,京員眷屬紛紛南下,日需車馬為數不少。
既經出京,一時不能遄回,辇下車馬更形缺少。
而董福祥、餘虎恩所帶之兵,到處搶掠。
京員自有之車馬,大半被劫。
總以上情形,一時驟辦二百輛大車,甚非易事。
因思京通十七倉,花戶約數十家,夙為倉蠹。
彼等氣魄甚大,每戶以少數計,約有大車數十輛或百輛。
若假以詞色,令其急公奉上,仍從寬給價,彼既享優價之利,而又得報效之名,甯非所願。
爰令大、宛兩縣剀切曉谕,該倉戶等均各樂從。
不三日間,車辚馬蕭,輻辏于尹署左近。
餘為編号,暗以兵法部勒,五車為一起,二百車分為四十起。
遇有前敵各軍應需,車輛更番轉運,限七日為來回。
然勿論前途所需如何緊急,必留車三分之一,不準拔動,專備内廷臨時之用。
讵餘甫卸任,後本任王君不甚解事,遇有各軍需車,盡數支取。
而通州一帶敗兵充斥,擄掠橫行,此項車馬一去不能複還,三日之間署為一空。
餘時猶居署内,偶一出門,隻見署之左近,空諸所有,不似日前肩摩毂擊景象,心竊異之。
讵十五日八鐘,軍機處蘇位傳信,謂趙堂請即刻前去談話。
趙堂即趙尚書舒翹,時以刑尚入直軍機,兼管順天府尹事。
餘疾趨入内,尚書謂餘曰:“頃間兩宮有西行意,問君前辦之車馬尚存若幹?”餘謂“前辦大車二百輛,因前敵各軍轉饷孔急,截至十二交卸日止,計發出一百二十輛,留存八十輛,均專案移交後任收訖。
”頃進内時,目睹府署前後左右,并無車馬。
不知王府尹如何辦法,竟爾一輛無存。
尚書愕然,囑餘回署轉告本任,從速預備。
餘回各王君,渠驚懼之下,手足竟無所措,但有涕泣。
餘亦無可如何。
讵十六日八鐘,蘇拉又來,謂尚書請我仍到軍機處說話。
餘謂:“是否并約現任順天府尹偕往?”答曰:“并不請王府尹。
”餘心頗不謂然,第不能不往。
餘謂昨囑預備車馬一事,已轉告王府尹,渠焦急萬狀。
今日公何不約渠商辦,而又促我前來,讵另有他事相委。
公謂上西行意甚切,非車馬不行。
此事保之如何辦得來。
我意請君不分畛域,助予一臂。
前雇車馬既已載運無存,煩君另行代購二百輛以供上用。
餘雲:“此事此時,萬辦不到。
從前人心未去,号令能行。
各倉戶尚在京中,車馬在家,徒費膏秣。
一經官家收用,咄嗟立辦。
今則人心皇皇,倉戶避亂,轉徙一空。
勿論二百輛,即二十輛亦無從雇用。
此層請公原諒。
尚有為公申明者,從前奉旨命順天府尹籌備車馬,餘固順天府也,自應遵旨承辦。
今餘已交卸,負責自在順天府尹。
第恐兩宮不察,謂餘系承辦之員,此時既有延誤,應餘執咎。
餘雖不敢分辨,倘因而獲重罪,讵非冤甚!乞公于召見時,代為分别婉陳,免滋餘咎。
”并謂:“餘今日即移家南城,不複寓署内。
明日公若為此事,盡可向保之商辦,勿再約我。
即約我亦不能來。
”故示決絕,以免糾纏。
實則尚未移家也。
讵十七日八鐘,蘇拉又來傳信,謂禮親王在軍機處即刻候餘說話。
是日,正值徐、立兩尚書、聯閣學授命之期。
昨夜拿交提署,已有所聞。
舉家正深惶懼,今忽聞禮邸請餘說話。
妻女相對愁慘萬狀,不知此去是吉是兇。
繼而餘妻許夫人慨然曰:“事已如此,勢難托故不去。
君但放心前往,倘有意外不測,家中事我自任之。
”餘不顧而去。
讵知一到軍機處,仍系尚書出見。
乃知尚書慮以己名約餘不來,故特假稱禮邸相約也。
餘疑慮頓釋,謂公今約餘,又系何事?尚書執前說,謂上問究竟能預備若幹?但有數十輛亦可濟用,不必二百輛之多。
兩宮體恤如此,君敢不相助為理乎!餘故詢公曰:“今日順天府來否?”公謂他不能辦事,未曾約他。
餘至此不能不急,且不能不怒矣。
因斂容對曰:“此乃順天府應辦之事件,我現在并非順天府,一切事權不屬。
公舍現任順天府不問,而獨向餘責難,豈以餘為可壓制,而将坐餘以诿謝之罪耶?”正彼此争執間,榮文忠忽由宮門趨出,謂車馬之事,上知一時無從預辦,太息曰:“既無車輛,我們決計不走便了。
”尚書聞之喜甚,餘數日憂懼為之頓釋。
正拟退出,适徐侍郎承煜趨進,與文忠密語。
餘從旁竊聽,大約監斬徐尚書諸人事,顧盼自适。
文忠默然不發一言,侍郎喋喋不休。
文忠厲聲曰:“我尚有事,不必再談!”掉頭回北屋。
餘亦乘車歸寓。
許夫及吾女,已望眼欲穿。
越四日黎明,兩宮竟西行矣。
餘不能麻鞋間道奔赴行在,迄今思之,較深内疚。
西林岑制軍春煊以門蔭官水部,氵存升京卿,因緣時會,出任粵藩。
戊戌政變為康梁牽累,幾遭嚴譴,從寬改調甘藩。
庚子勤王,帶隊由蒙古草地馳廿餘日夜達京師。
各省勤王兵無一至者。
制軍一旅不啻從天而降。
兩宮褒獎逾恒,承恩遂由此始。
餘适為京兆尹,任京津前敵各軍轉運事。
制軍詣餘索取車馬,意在馳往前敵助戰。
維時李鑒堂督部甫出京,督帶餘虎恩、張春發各軍馳往楊村等處。
軍事孔棘,督部惟拚一死以塞責。
大局已不可收拾。
制軍親率材官、健兒,由草地來京,僅百數十人,餘軍尚馳驿需時。
餘言之榮文忠公曰:“楊村已将不守,通州勢成岌岌。
李鑒帥全軍恐緻覆沒。
若令制軍繼往,不過同歸于盡。
人才難得,須愛惜之。
”文忠曰:“君意雲何?”餘謂:“某奉旨辦理轉運事宜,陽為接濟前方戰事,實則專備兩宮西幸,不至臨時周章。
查昌平地近南口,為入宣府、大同要道,不如姑令制軍駐兵此地,藉資休息。
徐觀世變,為異日之用。
”文忠謂然。
制軍不知底細,臨行意頗怏怏。
餘亦不便明告之。
未十日,都站飛牡,翠華西狩,道出南口,制軍就近首先迎駕。
旋扈跸由晉而秦,極蒙恩赍,遂跻開府,總制川粵,官符極其煊赫。
後為項城所尼,不安其位。
辛亥鐵路風潮,全國震駭,特起督蜀。
甫至鄂中,武漢已發大難。
餘時任北洋,電保制軍移督湖廣,責以規複鄂垣。
讵知已微服扁舟,潛回滬渎。
卒徇黨人之請,首先列名,電迫朝廷遜位。
臣節不終,識者惜之。
當制軍無仕時,憑恃恩寵,嫉惡如仇,頗有赫赫之名,與南皮、項城相鼎峙。
時論南皮屠财,項城屠民,西林屠官。
三屠之名,流傳幾遍中外。
又謂南皮有學無術;項城有術無學;西林不學無術。
此言殊不盡然。
制軍幼承庭訓,雅負權略。
餘官京曹時,曾見其受業于吾鄉李園尚書之門,執弟子禮甚恭。
部務之暇,辄手持一卷,拳拳服膺雲。
兩宮西狩為七月二十一日。
餘時尚在尹署,當與京尹王君培佑商酌,謂:“和議即在目前,府尹為地面官,衙署局勢極宏敞,洋員必來尋問。
君若不遠引,餘願偕君同洋員向機應付,徐圖補救之法。
”王君無遠略,但思逃避。
餘謂:“君若離此地,餘無守土之責,不得不先君行矣。
”适前敵運輸車馬遄回數輛,餘急乘之,偕妻女出署。
許夫人不令餘車先行,自為前驅,謂迎面倘遇敵兵,拚作一死,留餘身為國家效力。
友人胡硯孫觀察延,因亂回秦,所寓在黑芝麻胡同,僅派家人看守。
當即驅車暫寓胡宅。
所見沿途避亂平民,萬人如蟻,均往西行,雅雀無聲,景象極為凄慘。
困處胡宅三日,一無所知,但聞洋員并無惡念,亟覓慶邸議和。
偶思譯署總辦舒君文,在署資格最深,與總稅司赫德頗有交誼,所居東四牌樓九條胡同,與餘宅望衡相對,中僅隔于甬道,爰命仆向彼探問各方消息。
維時敬尚書信、裕尚書德、那侍郎桐均在彼處,若不知餘之住址。
聞餘尚在京,均各欣然約餘速往,會商要事。
緣舒與赫德已經浃洽數次,又得日兵駐宅保護,隐然成為辦事機關。
諸公述赫德言,各公使尋覓慶邸甚急,意在出而議款,甚至邸宅探尋多次。
不如據此聯銜具奏,請饬令慶邸回京議約,便宜行事,與各國公使浃洽。
餘謂此論良是。
但各國指名請慶邸還京,萬一兩宮不諒,慶邸亦在嫌疑之地。
不若據情奏請欽派親信大臣,會同慶邸來京開議,較為妥善。
佥謂為然。
由餘拟就奏稿。
時聖駕已抵山西大同,慶邸因病留滞懷來行館。
稿雖拟定,無人赍投。
譯署舊友吏部郎樸君壽亦在坐,平時頗以白首馮唐為感。
餘謂樸君曰:“君欲建功立業,此其時矣。
”盍冒險一行。
衆亦慫恿之。
樸遂允。
由餘另拟上慶邸公函,詳述原委,所具奏折,即請慶邸專弁徑達行在,守候恩命。
折中具銜者八人,昆中堂岡領銜,以次叙列。
慶邸接見樸君後,即将原折派弁馳遞大同行在。
時兩宮正啟銮幸太原,接到此折件,即命慶邸迅速入京,并未另簡他人,但電催李文忠迅速到京會同辦理。
第駕幸太原時,竟将慶邸眷屬全行攜去,亦可以測上意矣。
此八月初三日事也。
同日,并派會銜入奏之八人為留京辦事大臣,漢大臣僅餘一人,實為慚幸。
初十日,慶邸入京,傳谕明日午後一時,同在北城廣化寺會面,并約赫德同來,餘與諸大臣均到。
河山風景,舉目懸殊,不禁相對飲泣。
款議須俟文忠莅京始能著手。
先商之赫德,轉告各兵官,先行開放各城門,俾四鄉糧食、菜蔬照常入城,以維生計。
并戒各國軍隊強占民房,搶掠奸氵?,以保人格。
赫德一一允諾。
浃旬陰霾,已見一線曙光。
此會誠大有造于商民也。
赫德謂城内有外兵駐紮,可保無虞。
附畿各州縣鎮市,聞尚有議和團勾串土匪、潰兵,肆行殺掠外人,啧有煩言。
此事中國地方官應負責任。
倘外兵出而剿洗,玉石俱焚,所傷實多。
慶邸謂餘曰:“爾可行知順屬各州縣,一律設防自衛。
”幾忘卻餘已卸京兆任。
餘謂現任府尹王君培佑,不知逃匿何處。
大、宛兩縣消息,亦複寂然,容即托人探訪。
慶邸莞爾曰:“我以為爾尚是順天府。
但雖卸任,此事總得幫忙。
”餘唯唯。
邸又囑将此次會晤情形,詳細拟稿,即日六百裡馳奏。
昆相起而言曰:“徐中堂桐以身殉國,從容就義,拟請附奏請恤。
”慶邸勃然變色曰:“徐相已死,可惜太晚了。
倘早死數日,何至有徐小雲尚書論斬之事。
”因言十七日早間,徐尚書諸人已拿交軍署。
軍機入見,傳旨片交刑部,即行正法。
榮相碰頭籲懇,謂外邊消息甚緊,京師岌岌可危,不宜骈戮大臣。
即令有罪,亦須審訊明确。
況本日系文宗顯皇帝忌辰,例應停刑,可暫交刑部獄中,訊明再辦。
上不允,而徐侍郎承煜已承命監斬。
文忠退出殿外,與我相遇,即曰:“今日又殺小雲,駭人聽聞。
此人必須保全,他日議和亦得一臂助,拟與君再行請起,代為乞恩。
”又曰:“此數日間,吾二人亦犯嫌疑,恐難動聽。
不如邀同蔭軒、文山四人請起,力量較大。
君在此少候,我立約彼等即來。
”先商文山,謂與小雲雖無深交,亦無意見,可以同往。
迨約蔭軒,渠冷笑謂文忠曰:“君尚欲假作好人?我看此等漢奸,舉朝皆是,能多殺幾個,才消吾氣。
吾子奉命監斬,不能代乞請。
”文忠廢然而返,曰:“事不諧矣。
冥冥之中,負此良友,奈何!奈何!”此七月十七日事。
小雲諸人之命,實斷送于此人之手。
假使小雲尚在,今日議事,多一解事之人,豈不甚善。
渠死事遺折,我不能代奏。
慶邸談次,意極憤。
餘等聞之,均各怃然。
此為全權入京第一次會晤洋員,商辦和議之肇端,餘故詳為之記。
拳民雖恣睢暴戾,尋仇擅殺,然亦尚知敬重長官。
餘署京兆尹時,各城門、鬧市均設神壇,雖親貴大臣經過,喝令下輿行禮,不敢不遵也。
獨餘車過時,知為順天府,謂系父母官,轉學西人舉一手為禮。
一日,餘正在宅中與仲山尚書茗談,仆人來言,有大師兄求見。
延之入,立于階下,持剛相名片一紙,謂現因會中人數太多,饔飧不給,所寓某寺與府中所設平粜局相近,拟借拔京米二十石備用。
俟籌有錢米,即行奉還。
餘尚遲徊,尚書謂,彼等亦君之子民耳,不如給之。
當即繕發谕帖,令其持向局中早該局委員浃洽,如數拔用。
時天際濃雲密布,大雨将至。
該拳民仰天太息曰:“我等亦系好百姓,倘上天早半月降雨,四野沾足,早已披蓑戴笠,從事力作,那有工夫來京作此勾當。
”所謂“盜亦有道”也。
翼日谒剛相,手出軍機處交片一紙,系交倉場拔米三百石備用,囑餘就中劃還,餘謂将來平粜事竣,于報銷冊中聲叙數語可耳,此時勿庸汲汲拔還也。
古語有之:“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此言良信。
當拳匪肇禍時,崇尚書禮時任步軍統領,責司地面,與右翼總兵載公瀾臭味差池。
載公言之端邸,意欲之而未有間。
适四恒歇業,兩宮召尚書維持市面,尚書诿之于餘,上意頗不怿。
端邸以有間可乘,遂謀去公。
言旨開去步軍統領,以莊親王載勳補授。
勳固谄事端邸惟謹,而迷信拳教者也。
步軍統領又名九門提督,即古之執金吾,管理京師地面,權勢重要,驺從尤極煊赫。
公禦任之次日,以理藩院尚書入直,遇餘于東華門,一同下車進内。
尚書往昔入直,材官、箭手、左右侍從約數十人,每過九陌,軟塵飛揚十丈,朝野群相豔羨。
至是入内,侍者僅仆役二人,與餘相似,意頗蕭索。
顧謂餘曰:“今日太不成局面。
”餘謂京師拳民充斥,彈壓非易。
提督一官,尤難稱職。
公已輕輕擺脫,豈不甚善?尚書默然。
厥後,載勳任事,一味縱容拳匪,殺人放火,靡日無之,卒造成蒙塵之禍。
各國公使在京議約,懲辦罪魁,載勳首罹其殃,适為尚書替人。
猶憶洋兵入城時,以尚書曾任提督,禍幾不測。
邸第為東城之冠,已為洋兵占據。
原存四恒銀七十萬兩,無從索回,隻身寓西北城窮巷養疴。
餘曾往存問,尚書惟有太息。
餘曰:“當日公若久任提督,則今日罪名恐不屬之載勳矣餘方為公賀,公何戚戚為?” 慶邸入京後,各官民避難離京漸次來歸。
大、宛兩縣由京西來谒。
探知王京兆培佑尚在固安,函約來京,與餘同見慶邸。
王君貿然曰:“此時北京太不成局面,各國弁兵紛紛占據,幸得邸堂到京,請令各公使速将洋兵全數移紮城外,不得在城内居住。
”慶邸無詞以對,旋即送客。
繼謂餘曰:“此人太不曉事,如何能作府尹!”即日專折,請以餘補授。
疏入允準,并令随同全權辦理議款。
又旬日,李文忠抵京,餘遂秉承兩全權襄辦和議。
京師每屆冬令,貧民衆多,順天府向設粥廠,兼放棉衣。
兵燹之後,庫帑無存,不得已,電寄山東袁慰亭中丞、上海盛杏荪京卿,請各助棉衣褲五千套,即日運京。
一面商之日本軍官,索回祿米倉小米兩廒,分設粥廠十餘處。
孑遺之民免受饑寒,私心稍慰。
維時公約未定,俄使請另訂俄約,先行結束東三省要案。
各使不謂然,日本公使争之尤力。
而俄政府不顧也,速電俄公使催促文忠辦理。
文忠亦以為可,速電行在,乞先允俄所請。
雖兩全權列名會電,每于發電後,始知照慶邸。
一日将夕,慶邸忽令材官促餘到府說話。
時洋兵分據地段,下午七鐘以後不能通行。
翼辰往谒,邸以電奏閱看,并謂李中堂任意堅執,竟徇俄人之請,我可耽不起此項罪名。
我拟奏劾之,爾可代削一稿。
餘沉思良久,笑謂邸曰:“急脈似宜緩受。
此項電奏到西安,必難邀允,不過仍饬令兩全權合并公約,和衷商辦。
今貿然奏劾,兩宮必疑兩全權先不和衷。
文忠雖系重臣,究是外臣,邸則皇室懿親。
倘因全權不能和衷,生出枝節,贻誤議款,朝廷責邸必較責李相為嚴。
且目前正在用人之際,李相又為中外安危所系。
邸縱奏劾,試想兩宮能允許乎?既不邀允,試問兩全權随時與各使議約,相見之下,何以為情。
”邸雲:“然則如何?”餘謂可将此案詳細曲折情形繕函密寄西安樞府備查。
此間仍和衷辦理公約事宜。
俄約一事,各國既不允另案先結,行在亦斷不允許。
于公義私情,庶幾兩全。
事遂中止。
李相亦微有所聞。
辛醜三月,餘奉簡河南布政使。
李相告邸,議約需才,會電留餘,俟和議告成,再赴本任。
五月,各國撤兵,交還駐兵地面。
順天府為日本軍官駐地,該軍官意頗留戀,不肯即時讓出。
餘故使其長官聞知,饬令交還。
甫經接收,即日移寓署中。
督同兩縣查看屋宇,均尚完好。
各房檔案文卷,一無所有。
署外照牆,日官告示張貼層疊。
體制攸關,爰饬兩縣以修理牆壁為辭,漏夜洗刷淨盡。
翼日,餘出署,即有原駐署中之日官帶領兵士以拜谒為名,徑至署内,逐一查勘。
繼見甬壁上彼等所出示谕均已除去,頗為驚異。
蓋彼不料餘進署如是之速,辦理各事又如是之整肅也。
旋奉修理跸路工程之命,同被命者張都禦史百熙、桂侍郎春、景侍郎沣。
從事匠作者又三月餘。
時兩宮已由西安啟銮,初拟由潼關北渡。
繼改道先至汴梁,俟萬壽後再行回京。
慶邸忽奉電旨,速往開封祝厘。
意恐各使尚有違言,須慶邸到汴面詢底細。
邸意遲疑,囑餘往商李相,代為一決。
時李相已移居私第,病莫能興。
聞餘來,延入卧屋相見。
餘謂:“慶邸現奉召入汴,人心頗為驚皇。
”李相謂:“兩宮召邸,大約不放心來京,慶邸不可不去。
”餘故謂現在中堂抱病,慶邸倘再離京,若大京師,何人主持,似多未便。
公強起曰:“可告之慶邸,京中議約及譯署事,我任之;地方事,爾任之。
慶邸可放心前去。
總之,慶邸不去,兩宮不來。
”言盡于此。
餘轉告慶邸,遂定期就道。
讵啟行之日黎明,各官均在西車站齊集恭送。
倏見楊蓮甫觀察神色倉皇,就餘言曰:“昨夜外部侍郎徐進齋忽焉病逝。
中堂三更嘔血盈碗,神智昏迷。
邸堂将行,此後外交事何人承任?”少焉,慶邸到站,即将侍郎病故、中堂嘔血升餘一一告知。
慶邸頗驚詫。
火車開行有定時,難以久留,匆匆上車去。
但囑我輩小心辦事而已。
先是,李相宣言:“陳筱石外放藩司,我不贊成。
目今外交才少,此人應留京大用。
”餘聞之,切切私慮,以汴藩夙稱優缺,京僚獲簡,不啻登仙。
若改京職,依然清苦,讵窮命應如是耶。
今進齋病故,外部侍郎一席,佥謂非餘莫屬,姑且聽之。
讵事有出意外者,武進某京卿,外交、财政均其所長,而尤醉心督撫。
一聞進齋之耗,恐被特簡,特密電西安政府,謂那琴軒侍郎曾任斯職,必堪勝任。
進齋遺折上,琴軒果奉簡矣。
适跸路工程将次竣工,命餘赴汴藩新任,在中途迎銮。
未即啟行,李相騎箕
督部不此之務,始以大言欺世,繼以一死塞責。
畢命疆場,誠得所矣,而君子不敢焉。
餘由庚子五月十七日署順天府尹,七月十二日卸任,為時不及兩月,承辦要件極多,而奉旨督辦京津一帶轉運事宜,尤為重要。
時以釁端已啟,成敗未定,特命府尹籌備大車二百輛,以備萬一翠華西幸之用。
爰假轉運軍需之名,以鎮人心而備緩急。
都下風鶴告警,京員眷屬紛紛南下,日需車馬為數不少。
既經出京,一時不能遄回,辇下車馬更形缺少。
而董福祥、餘虎恩所帶之兵,到處搶掠。
京員自有之車馬,大半被劫。
總以上情形,一時驟辦二百輛大車,甚非易事。
因思京通十七倉,花戶約數十家,夙為倉蠹。
彼等氣魄甚大,每戶以少數計,約有大車數十輛或百輛。
若假以詞色,令其急公奉上,仍從寬給價,彼既享優價之利,而又得報效之名,甯非所願。
爰令大、宛兩縣剀切曉谕,該倉戶等均各樂從。
不三日間,車辚馬蕭,輻辏于尹署左近。
餘為編号,暗以兵法部勒,五車為一起,二百車分為四十起。
遇有前敵各軍應需,車輛更番轉運,限七日為來回。
然勿論前途所需如何緊急,必留車三分之一,不準拔動,專備内廷臨時之用。
讵餘甫卸任,後本任王君不甚解事,遇有各軍需車,盡數支取。
而通州一帶敗兵充斥,擄掠橫行,此項車馬一去不能複還,三日之間署為一空。
餘時猶居署内,偶一出門,隻見署之左近,空諸所有,不似日前肩摩毂擊景象,心竊異之。
讵十五日八鐘,軍機處蘇位傳信,謂趙堂請即刻前去談話。
趙堂即趙尚書舒翹,時以刑尚入直軍機,兼管順天府尹事。
餘疾趨入内,尚書謂餘曰:“頃間兩宮有西行意,問君前辦之車馬尚存若幹?”餘謂“前辦大車二百輛,因前敵各軍轉饷孔急,截至十二交卸日止,計發出一百二十輛,留存八十輛,均專案移交後任收訖。
”頃進内時,目睹府署前後左右,并無車馬。
不知王府尹如何辦法,竟爾一輛無存。
尚書愕然,囑餘回署轉告本任,從速預備。
餘回各王君,渠驚懼之下,手足竟無所措,但有涕泣。
餘亦無可如何。
讵十六日八鐘,蘇拉又來,謂尚書請我仍到軍機處說話。
餘謂:“是否并約現任順天府尹偕往?”答曰:“并不請王府尹。
”餘心頗不謂然,第不能不往。
餘謂昨囑預備車馬一事,已轉告王府尹,渠焦急萬狀。
今日公何不約渠商辦,而又促我前來,讵另有他事相委。
公謂上西行意甚切,非車馬不行。
此事保之如何辦得來。
我意請君不分畛域,助予一臂。
前雇車馬既已載運無存,煩君另行代購二百輛以供上用。
餘雲:“此事此時,萬辦不到。
從前人心未去,号令能行。
各倉戶尚在京中,車馬在家,徒費膏秣。
一經官家收用,咄嗟立辦。
今則人心皇皇,倉戶避亂,轉徙一空。
勿論二百輛,即二十輛亦無從雇用。
此層請公原諒。
尚有為公申明者,從前奉旨命順天府尹籌備車馬,餘固順天府也,自應遵旨承辦。
今餘已交卸,負責自在順天府尹。
第恐兩宮不察,謂餘系承辦之員,此時既有延誤,應餘執咎。
餘雖不敢分辨,倘因而獲重罪,讵非冤甚!乞公于召見時,代為分别婉陳,免滋餘咎。
”并謂:“餘今日即移家南城,不複寓署内。
明日公若為此事,盡可向保之商辦,勿再約我。
即約我亦不能來。
”故示決絕,以免糾纏。
實則尚未移家也。
讵十七日八鐘,蘇拉又來傳信,謂禮親王在軍機處即刻候餘說話。
是日,正值徐、立兩尚書、聯閣學授命之期。
昨夜拿交提署,已有所聞。
舉家正深惶懼,今忽聞禮邸請餘說話。
妻女相對愁慘萬狀,不知此去是吉是兇。
繼而餘妻許夫人慨然曰:“事已如此,勢難托故不去。
君但放心前往,倘有意外不測,家中事我自任之。
”餘不顧而去。
讵知一到軍機處,仍系尚書出見。
乃知尚書慮以己名約餘不來,故特假稱禮邸相約也。
餘疑慮頓釋,謂公今約餘,又系何事?尚書執前說,謂上問究竟能預備若幹?但有數十輛亦可濟用,不必二百輛之多。
兩宮體恤如此,君敢不相助為理乎!餘故詢公曰:“今日順天府來否?”公謂他不能辦事,未曾約他。
餘至此不能不急,且不能不怒矣。
因斂容對曰:“此乃順天府應辦之事件,我現在并非順天府,一切事權不屬。
公舍現任順天府不問,而獨向餘責難,豈以餘為可壓制,而将坐餘以诿謝之罪耶?”正彼此争執間,榮文忠忽由宮門趨出,謂車馬之事,上知一時無從預辦,太息曰:“既無車輛,我們決計不走便了。
”尚書聞之喜甚,餘數日憂懼為之頓釋。
正拟退出,适徐侍郎承煜趨進,與文忠密語。
餘從旁竊聽,大約監斬徐尚書諸人事,顧盼自适。
文忠默然不發一言,侍郎喋喋不休。
文忠厲聲曰:“我尚有事,不必再談!”掉頭回北屋。
餘亦乘車歸寓。
許夫及吾女,已望眼欲穿。
越四日黎明,兩宮竟西行矣。
餘不能麻鞋間道奔赴行在,迄今思之,較深内疚。
西林岑制軍春煊以門蔭官水部,氵存升京卿,因緣時會,出任粵藩。
戊戌政變為康梁牽累,幾遭嚴譴,從寬改調甘藩。
庚子勤王,帶隊由蒙古草地馳廿餘日夜達京師。
各省勤王兵無一至者。
制軍一旅不啻從天而降。
兩宮褒獎逾恒,承恩遂由此始。
餘适為京兆尹,任京津前敵各軍轉運事。
制軍詣餘索取車馬,意在馳往前敵助戰。
維時李鑒堂督部甫出京,督帶餘虎恩、張春發各軍馳往楊村等處。
軍事孔棘,督部惟拚一死以塞責。
大局已不可收拾。
制軍親率材官、健兒,由草地來京,僅百數十人,餘軍尚馳驿需時。
餘言之榮文忠公曰:“楊村已将不守,通州勢成岌岌。
李鑒帥全軍恐緻覆沒。
若令制軍繼往,不過同歸于盡。
人才難得,須愛惜之。
”文忠曰:“君意雲何?”餘謂:“某奉旨辦理轉運事宜,陽為接濟前方戰事,實則專備兩宮西幸,不至臨時周章。
查昌平地近南口,為入宣府、大同要道,不如姑令制軍駐兵此地,藉資休息。
徐觀世變,為異日之用。
”文忠謂然。
制軍不知底細,臨行意頗怏怏。
餘亦不便明告之。
未十日,都站飛牡,翠華西狩,道出南口,制軍就近首先迎駕。
旋扈跸由晉而秦,極蒙恩赍,遂跻開府,總制川粵,官符極其煊赫。
後為項城所尼,不安其位。
辛亥鐵路風潮,全國震駭,特起督蜀。
甫至鄂中,武漢已發大難。
餘時任北洋,電保制軍移督湖廣,責以規複鄂垣。
讵知已微服扁舟,潛回滬渎。
卒徇黨人之請,首先列名,電迫朝廷遜位。
臣節不終,識者惜之。
當制軍無仕時,憑恃恩寵,嫉惡如仇,頗有赫赫之名,與南皮、項城相鼎峙。
時論南皮屠财,項城屠民,西林屠官。
三屠之名,流傳幾遍中外。
又謂南皮有學無術;項城有術無學;西林不學無術。
此言殊不盡然。
制軍幼承庭訓,雅負權略。
餘官京曹時,曾見其受業于吾鄉李園尚書之門,執弟子禮甚恭。
部務之暇,辄手持一卷,拳拳服膺雲。
兩宮西狩為七月二十一日。
餘時尚在尹署,當與京尹王君培佑商酌,謂:“和議即在目前,府尹為地面官,衙署局勢極宏敞,洋員必來尋問。
君若不遠引,餘願偕君同洋員向機應付,徐圖補救之法。
”王君無遠略,但思逃避。
餘謂:“君若離此地,餘無守土之責,不得不先君行矣。
”适前敵運輸車馬遄回數輛,餘急乘之,偕妻女出署。
許夫人不令餘車先行,自為前驅,謂迎面倘遇敵兵,拚作一死,留餘身為國家效力。
友人胡硯孫觀察延,因亂回秦,所寓在黑芝麻胡同,僅派家人看守。
當即驅車暫寓胡宅。
所見沿途避亂平民,萬人如蟻,均往西行,雅雀無聲,景象極為凄慘。
困處胡宅三日,一無所知,但聞洋員并無惡念,亟覓慶邸議和。
偶思譯署總辦舒君文,在署資格最深,與總稅司赫德頗有交誼,所居東四牌樓九條胡同,與餘宅望衡相對,中僅隔于甬道,爰命仆向彼探問各方消息。
維時敬尚書信、裕尚書德、那侍郎桐均在彼處,若不知餘之住址。
聞餘尚在京,均各欣然約餘速往,會商要事。
緣舒與赫德已經浃洽數次,又得日兵駐宅保護,隐然成為辦事機關。
諸公述赫德言,各公使尋覓慶邸甚急,意在出而議款,甚至邸宅探尋多次。
不如據此聯銜具奏,請饬令慶邸回京議約,便宜行事,與各國公使浃洽。
餘謂此論良是。
但各國指名請慶邸還京,萬一兩宮不諒,慶邸亦在嫌疑之地。
不若據情奏請欽派親信大臣,會同慶邸來京開議,較為妥善。
佥謂為然。
由餘拟就奏稿。
時聖駕已抵山西大同,慶邸因病留滞懷來行館。
稿雖拟定,無人赍投。
譯署舊友吏部郎樸君壽亦在坐,平時頗以白首馮唐為感。
餘謂樸君曰:“君欲建功立業,此其時矣。
”盍冒險一行。
衆亦慫恿之。
樸遂允。
由餘另拟上慶邸公函,詳述原委,所具奏折,即請慶邸專弁徑達行在,守候恩命。
折中具銜者八人,昆中堂岡領銜,以次叙列。
慶邸接見樸君後,即将原折派弁馳遞大同行在。
時兩宮正啟銮幸太原,接到此折件,即命慶邸迅速入京,并未另簡他人,但電催李文忠迅速到京會同辦理。
第駕幸太原時,竟将慶邸眷屬全行攜去,亦可以測上意矣。
此八月初三日事也。
同日,并派會銜入奏之八人為留京辦事大臣,漢大臣僅餘一人,實為慚幸。
初十日,慶邸入京,傳谕明日午後一時,同在北城廣化寺會面,并約赫德同來,餘與諸大臣均到。
河山風景,舉目懸殊,不禁相對飲泣。
款議須俟文忠莅京始能著手。
先商之赫德,轉告各兵官,先行開放各城門,俾四鄉糧食、菜蔬照常入城,以維生計。
并戒各國軍隊強占民房,搶掠奸氵?,以保人格。
赫德一一允諾。
浃旬陰霾,已見一線曙光。
此會誠大有造于商民也。
赫德謂城内有外兵駐紮,可保無虞。
附畿各州縣鎮市,聞尚有議和團勾串土匪、潰兵,肆行殺掠外人,啧有煩言。
此事中國地方官應負責任。
倘外兵出而剿洗,玉石俱焚,所傷實多。
慶邸謂餘曰:“爾可行知順屬各州縣,一律設防自衛。
”幾忘卻餘已卸京兆任。
餘謂現任府尹王君培佑,不知逃匿何處。
大、宛兩縣消息,亦複寂然,容即托人探訪。
慶邸莞爾曰:“我以為爾尚是順天府。
但雖卸任,此事總得幫忙。
”餘唯唯。
邸又囑将此次會晤情形,詳細拟稿,即日六百裡馳奏。
昆相起而言曰:“徐中堂桐以身殉國,從容就義,拟請附奏請恤。
”慶邸勃然變色曰:“徐相已死,可惜太晚了。
倘早死數日,何至有徐小雲尚書論斬之事。
”因言十七日早間,徐尚書諸人已拿交軍署。
軍機入見,傳旨片交刑部,即行正法。
榮相碰頭籲懇,謂外邊消息甚緊,京師岌岌可危,不宜骈戮大臣。
即令有罪,亦須審訊明确。
況本日系文宗顯皇帝忌辰,例應停刑,可暫交刑部獄中,訊明再辦。
上不允,而徐侍郎承煜已承命監斬。
文忠退出殿外,與我相遇,即曰:“今日又殺小雲,駭人聽聞。
此人必須保全,他日議和亦得一臂助,拟與君再行請起,代為乞恩。
”又曰:“此數日間,吾二人亦犯嫌疑,恐難動聽。
不如邀同蔭軒、文山四人請起,力量較大。
君在此少候,我立約彼等即來。
”先商文山,謂與小雲雖無深交,亦無意見,可以同往。
迨約蔭軒,渠冷笑謂文忠曰:“君尚欲假作好人?我看此等漢奸,舉朝皆是,能多殺幾個,才消吾氣。
吾子奉命監斬,不能代乞請。
”文忠廢然而返,曰:“事不諧矣。
冥冥之中,負此良友,奈何!奈何!”此七月十七日事。
小雲諸人之命,實斷送于此人之手。
假使小雲尚在,今日議事,多一解事之人,豈不甚善。
渠死事遺折,我不能代奏。
慶邸談次,意極憤。
餘等聞之,均各怃然。
此為全權入京第一次會晤洋員,商辦和議之肇端,餘故詳為之記。
拳民雖恣睢暴戾,尋仇擅殺,然亦尚知敬重長官。
餘署京兆尹時,各城門、鬧市均設神壇,雖親貴大臣經過,喝令下輿行禮,不敢不遵也。
獨餘車過時,知為順天府,謂系父母官,轉學西人舉一手為禮。
一日,餘正在宅中與仲山尚書茗談,仆人來言,有大師兄求見。
延之入,立于階下,持剛相名片一紙,謂現因會中人數太多,饔飧不給,所寓某寺與府中所設平粜局相近,拟借拔京米二十石備用。
俟籌有錢米,即行奉還。
餘尚遲徊,尚書謂,彼等亦君之子民耳,不如給之。
當即繕發谕帖,令其持向局中早該局委員浃洽,如數拔用。
時天際濃雲密布,大雨将至。
該拳民仰天太息曰:“我等亦系好百姓,倘上天早半月降雨,四野沾足,早已披蓑戴笠,從事力作,那有工夫來京作此勾當。
”所謂“盜亦有道”也。
翼日谒剛相,手出軍機處交片一紙,系交倉場拔米三百石備用,囑餘就中劃還,餘謂将來平粜事竣,于報銷冊中聲叙數語可耳,此時勿庸汲汲拔還也。
古語有之:“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此言良信。
當拳匪肇禍時,崇尚書禮時任步軍統領,責司地面,與右翼總兵載公瀾臭味差池。
載公言之端邸,意欲之而未有間。
适四恒歇業,兩宮召尚書維持市面,尚書诿之于餘,上意頗不怿。
端邸以有間可乘,遂謀去公。
言旨開去步軍統領,以莊親王載勳補授。
勳固谄事端邸惟謹,而迷信拳教者也。
步軍統領又名九門提督,即古之執金吾,管理京師地面,權勢重要,驺從尤極煊赫。
公禦任之次日,以理藩院尚書入直,遇餘于東華門,一同下車進内。
尚書往昔入直,材官、箭手、左右侍從約數十人,每過九陌,軟塵飛揚十丈,朝野群相豔羨。
至是入内,侍者僅仆役二人,與餘相似,意頗蕭索。
顧謂餘曰:“今日太不成局面。
”餘謂京師拳民充斥,彈壓非易。
提督一官,尤難稱職。
公已輕輕擺脫,豈不甚善?尚書默然。
厥後,載勳任事,一味縱容拳匪,殺人放火,靡日無之,卒造成蒙塵之禍。
各國公使在京議約,懲辦罪魁,載勳首罹其殃,适為尚書替人。
猶憶洋兵入城時,以尚書曾任提督,禍幾不測。
邸第為東城之冠,已為洋兵占據。
原存四恒銀七十萬兩,無從索回,隻身寓西北城窮巷養疴。
餘曾往存問,尚書惟有太息。
餘曰:“當日公若久任提督,則今日罪名恐不屬之載勳矣餘方為公賀,公何戚戚為?” 慶邸入京後,各官民避難離京漸次來歸。
大、宛兩縣由京西來谒。
探知王京兆培佑尚在固安,函約來京,與餘同見慶邸。
王君貿然曰:“此時北京太不成局面,各國弁兵紛紛占據,幸得邸堂到京,請令各公使速将洋兵全數移紮城外,不得在城内居住。
”慶邸無詞以對,旋即送客。
繼謂餘曰:“此人太不曉事,如何能作府尹!”即日專折,請以餘補授。
疏入允準,并令随同全權辦理議款。
又旬日,李文忠抵京,餘遂秉承兩全權襄辦和議。
京師每屆冬令,貧民衆多,順天府向設粥廠,兼放棉衣。
兵燹之後,庫帑無存,不得已,電寄山東袁慰亭中丞、上海盛杏荪京卿,請各助棉衣褲五千套,即日運京。
一面商之日本軍官,索回祿米倉小米兩廒,分設粥廠十餘處。
孑遺之民免受饑寒,私心稍慰。
維時公約未定,俄使請另訂俄約,先行結束東三省要案。
各使不謂然,日本公使争之尤力。
而俄政府不顧也,速電俄公使催促文忠辦理。
文忠亦以為可,速電行在,乞先允俄所請。
雖兩全權列名會電,每于發電後,始知照慶邸。
一日将夕,慶邸忽令材官促餘到府說話。
時洋兵分據地段,下午七鐘以後不能通行。
翼辰往谒,邸以電奏閱看,并謂李中堂任意堅執,竟徇俄人之請,我可耽不起此項罪名。
我拟奏劾之,爾可代削一稿。
餘沉思良久,笑謂邸曰:“急脈似宜緩受。
此項電奏到西安,必難邀允,不過仍饬令兩全權合并公約,和衷商辦。
今貿然奏劾,兩宮必疑兩全權先不和衷。
文忠雖系重臣,究是外臣,邸則皇室懿親。
倘因全權不能和衷,生出枝節,贻誤議款,朝廷責邸必較責李相為嚴。
且目前正在用人之際,李相又為中外安危所系。
邸縱奏劾,試想兩宮能允許乎?既不邀允,試問兩全權随時與各使議約,相見之下,何以為情。
”邸雲:“然則如何?”餘謂可将此案詳細曲折情形繕函密寄西安樞府備查。
此間仍和衷辦理公約事宜。
俄約一事,各國既不允另案先結,行在亦斷不允許。
于公義私情,庶幾兩全。
事遂中止。
李相亦微有所聞。
辛醜三月,餘奉簡河南布政使。
李相告邸,議約需才,會電留餘,俟和議告成,再赴本任。
五月,各國撤兵,交還駐兵地面。
順天府為日本軍官駐地,該軍官意頗留戀,不肯即時讓出。
餘故使其長官聞知,饬令交還。
甫經接收,即日移寓署中。
督同兩縣查看屋宇,均尚完好。
各房檔案文卷,一無所有。
署外照牆,日官告示張貼層疊。
體制攸關,爰饬兩縣以修理牆壁為辭,漏夜洗刷淨盡。
翼日,餘出署,即有原駐署中之日官帶領兵士以拜谒為名,徑至署内,逐一查勘。
繼見甬壁上彼等所出示谕均已除去,頗為驚異。
蓋彼不料餘進署如是之速,辦理各事又如是之整肅也。
旋奉修理跸路工程之命,同被命者張都禦史百熙、桂侍郎春、景侍郎沣。
從事匠作者又三月餘。
時兩宮已由西安啟銮,初拟由潼關北渡。
繼改道先至汴梁,俟萬壽後再行回京。
慶邸忽奉電旨,速往開封祝厘。
意恐各使尚有違言,須慶邸到汴面詢底細。
邸意遲疑,囑餘往商李相,代為一決。
時李相已移居私第,病莫能興。
聞餘來,延入卧屋相見。
餘謂:“慶邸現奉召入汴,人心頗為驚皇。
”李相謂:“兩宮召邸,大約不放心來京,慶邸不可不去。
”餘故謂現在中堂抱病,慶邸倘再離京,若大京師,何人主持,似多未便。
公強起曰:“可告之慶邸,京中議約及譯署事,我任之;地方事,爾任之。
慶邸可放心前去。
總之,慶邸不去,兩宮不來。
”言盡于此。
餘轉告慶邸,遂定期就道。
讵啟行之日黎明,各官均在西車站齊集恭送。
倏見楊蓮甫觀察神色倉皇,就餘言曰:“昨夜外部侍郎徐進齋忽焉病逝。
中堂三更嘔血盈碗,神智昏迷。
邸堂将行,此後外交事何人承任?”少焉,慶邸到站,即将侍郎病故、中堂嘔血升餘一一告知。
慶邸頗驚詫。
火車開行有定時,難以久留,匆匆上車去。
但囑我輩小心辦事而已。
先是,李相宣言:“陳筱石外放藩司,我不贊成。
目今外交才少,此人應留京大用。
”餘聞之,切切私慮,以汴藩夙稱優缺,京僚獲簡,不啻登仙。
若改京職,依然清苦,讵窮命應如是耶。
今進齋病故,外部侍郎一席,佥謂非餘莫屬,姑且聽之。
讵事有出意外者,武進某京卿,外交、财政均其所長,而尤醉心督撫。
一聞進齋之耗,恐被特簡,特密電西安政府,謂那琴軒侍郎曾任斯職,必堪勝任。
進齋遺折上,琴軒果奉簡矣。
适跸路工程将次竣工,命餘赴汴藩新任,在中途迎銮。
未即啟行,李相騎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