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孫叔敖碑
楚相《孫君碑》,不見書撰人名氏。
考《史記》本傳,列于《循吏》之首,獨載改币高捆事為詳,而碑則略之。
埋蛇陰德,僅書于劉向《新序》。
屬于雲雲,則在《優孟傳》,然其文意皆不同。
碑謂生于季末,仕于靈王,則謬矣。
且莊之後,為共、為康、為郏敖,曆三世凡五十年,始為靈,安得仕于靈卒後數年,而莊複封其子邪?六一先生跋,喜其得叔敖之名,兼以集錄,二十年求之博且勤,乃得之,故不暇訂正耳。
○周府君名 漢《周府君碑》,六一先生凡三四首跋,最後方辨其名煜。
蔣穎叔作《武溪深》,乃謂名煜,且押之韻。
蓋石古剝落,以其形似求合于君光之字,故雲爾。
《曾南豐集》顧雲:“從知韶州王之材得此碑,書來曰:‘按曲江縣圖經,名晰’。
”則并與其形似而不辨,何至遽信而以六一為未詳考邪。
○中陽裡 《漢高祖紀》,沛豐邑中陽裡人也。
蓋裡名中陽。
今《漢書标注》乃題雲沛、豐邑中。
豈公是先生誤筆邪?因以知史筆無羨字。
○心經 釋氏《心經》,其中自雲般若波羅蜜多,蓋梵語也。
嘗觀六一先生《集古跋》中,乃書“多心經”。
經為多心何以為佛?恐公誤筆爾,因書以祛見者之惑。
○羹子國 夔州,春秋時巴子國也。
今人言夔州,以至文字間率曰夔子國,而不知其誤,往往以劉禹錫為證。
餘考禹錫之記雲:“夔,子國也。
”其文意謂夔乃子國,蓋是兩句。
誤以傳訛,因不複辨,殊不知夔子國今實在歸州。
○揚州 《廣陵志》載揚之得名,李巡以為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
《隋志》亦謂江都人性躁勁,風氣果決,平陳之後,頗變淳質,俗敝稍愈于古。
蓋嘗疑之,禹别九州,揚居其一,曆三代秦漢隋唐,雖更徙分合不常,而名終勿易。
谂如前說,則隋以前揚人舉非良士美俗矣。
是豈古聖人所以名州之意邪?考《太康地記》,謂東漸太陽之位,履正含文,天氣奮揚,故取名焉。
餘嘗為《續志》引斯言以冠篇首,因為一洗躁勁輕揚之恥雲。
○巴丘 《漫錄地裡門》載,巴丘縣以巴山得名,縣有巴山故也。
巴丘,晉屬廬陵,梁改置巴山郡,隋以來稱崇仁縣是也。
以上吳說。
予按《臨江志》,建安四年,孫策下豫章,分置廬陵郡,以孫贲為豫章太守,孫輔為廬陵太守,留周瑜鎮巴丘。
裴松之注雲:“巴丘縣。
”前說謂晉屬廬陵,固無異矣。
然《九域志》以新淦縣為古巴丘城,《輿地志》又以吳後主分石陽、新淦兩縣,置巴丘郡。
隋平陳,開皇九年,章巡撫東南,遂廢巴丘郡,複以新淦屬廬陵。
今縣南八十裡峽江市有古巴丘廢城,六十裡間有周瑜舊廟。
今載瑜歸江陵治,行于巴丘,病卒,後人因祠之。
然則巴丘在新淦明矣,豈崇仁又一巴丘邪?然皆謂屬廬陵,又何也?或雲吳取荊州,周瑜鎮巴丘,乃今嶽州巴陵郡,姑存之,以俟博古者訂焉。
○賢女鋪 《漫錄》載南康有賢女鋪,蓋祥符間女子,姓劉氏,夫死誓不再嫁,父兄強之,因自沉于水,鋪因得名。
然予嘗過之,壁間有碑記,其大略似謂初嘗議婚,已定而夫家貧,父兄悔之,别以許人。
女曰:“一身而二适,雖未嫁,奈節何!”父兄強之,乃溺死。
亦雲舊名貞女,全與此不同,豈信傳聞之誤邪? ○餘幹 饒之餘幹,号于越。
考《閩粵王傳》,無諸、搖皆勾踐之後。
秦并天下,以其地為閩中郡。
諸侯畔秦,無諸、搖率粵歸番陽令吳芮。
又《嚴助傳淮南王谏伐閩越書》雲:“越人欲為變,必先由餘幹界中。
”韋昭注:“越邑,今鄱陽縣也。
”于越得名以此。
而餘幹之名縣不書所由起。
按玉山縣有二溪,名上幹、下幹,合流至饒之東南,而水回環,因以名縣餘幹是也。
○于越 于越之名,以于溪入越地,無以議為也。
荀子雲,“于越夷貉之子”,則有疑焉。
《春秋》定公五年書於越入吳,注雲:“於,發聲也。
”《史記》又書為于越,注雲“發聲也”,與“於”同。
然
考《史記》本傳,列于《循吏》之首,獨載改币高捆事為詳,而碑則略之。
埋蛇陰德,僅書于劉向《新序》。
屬于雲雲,則在《優孟傳》,然其文意皆不同。
碑謂生于季末,仕于靈王,則謬矣。
且莊之後,為共、為康、為郏敖,曆三世凡五十年,始為靈,安得仕于靈卒後數年,而莊複封其子邪?六一先生跋,喜其得叔敖之名,兼以集錄,二十年求之博且勤,乃得之,故不暇訂正耳。
○周府君名 漢《周府君碑》,六一先生凡三四首跋,最後方辨其名煜。
蔣穎叔作《武溪深》,乃謂名煜,且押之韻。
蓋石古剝落,以其形似求合于君光之字,故雲爾。
《曾南豐集》顧雲:“從知韶州王之材得此碑,書來曰:‘按曲江縣圖經,名晰’。
”則并與其形似而不辨,何至遽信而以六一為未詳考邪。
○中陽裡 《漢高祖紀》,沛豐邑中陽裡人也。
蓋裡名中陽。
今《漢書标注》乃題雲沛、豐邑中。
豈公是先生誤筆邪?因以知史筆無羨字。
○心經 釋氏《心經》,其中自雲般若波羅蜜多,蓋梵語也。
嘗觀六一先生《集古跋》中,乃書“多心經”。
經為多心何以為佛?恐公誤筆爾,因書以祛見者之惑。
○羹子國 夔州,春秋時巴子國也。
今人言夔州,以至文字間率曰夔子國,而不知其誤,往往以劉禹錫為證。
餘考禹錫之記雲:“夔,子國也。
”其文意謂夔乃子國,蓋是兩句。
誤以傳訛,因不複辨,殊不知夔子國今實在歸州。
○揚州 《廣陵志》載揚之得名,李巡以為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
《隋志》亦謂江都人性躁勁,風氣果決,平陳之後,頗變淳質,俗敝稍愈于古。
蓋嘗疑之,禹别九州,揚居其一,曆三代秦漢隋唐,雖更徙分合不常,而名終勿易。
谂如前說,則隋以前揚人舉非良士美俗矣。
是豈古聖人所以名州之意邪?考《太康地記》,謂東漸太陽之位,履正含文,天氣奮揚,故取名焉。
餘嘗為《續志》引斯言以冠篇首,因為一洗躁勁輕揚之恥雲。
○巴丘 《漫錄地裡門》載,巴丘縣以巴山得名,縣有巴山故也。
巴丘,晉屬廬陵,梁改置巴山郡,隋以來稱崇仁縣是也。
以上吳說。
予按《臨江志》,建安四年,孫策下豫章,分置廬陵郡,以孫贲為豫章太守,孫輔為廬陵太守,留周瑜鎮巴丘。
裴松之注雲:“巴丘縣。
”前說謂晉屬廬陵,固無異矣。
然《九域志》以新淦縣為古巴丘城,《輿地志》又以吳後主分石陽、新淦兩縣,置巴丘郡。
隋平陳,開皇九年,章巡撫東南,遂廢巴丘郡,複以新淦屬廬陵。
今縣南八十裡峽江市有古巴丘廢城,六十裡間有周瑜舊廟。
今載瑜歸江陵治,行于巴丘,病卒,後人因祠之。
然則巴丘在新淦明矣,豈崇仁又一巴丘邪?然皆謂屬廬陵,又何也?或雲吳取荊州,周瑜鎮巴丘,乃今嶽州巴陵郡,姑存之,以俟博古者訂焉。
○賢女鋪 《漫錄》載南康有賢女鋪,蓋祥符間女子,姓劉氏,夫死誓不再嫁,父兄強之,因自沉于水,鋪因得名。
然予嘗過之,壁間有碑記,其大略似謂初嘗議婚,已定而夫家貧,父兄悔之,别以許人。
女曰:“一身而二适,雖未嫁,奈節何!”父兄強之,乃溺死。
亦雲舊名貞女,全與此不同,豈信傳聞之誤邪? ○餘幹 饒之餘幹,号于越。
考《閩粵王傳》,無諸、搖皆勾踐之後。
秦并天下,以其地為閩中郡。
諸侯畔秦,無諸、搖率粵歸番陽令吳芮。
又《嚴助傳淮南王谏伐閩越書》雲:“越人欲為變,必先由餘幹界中。
”韋昭注:“越邑,今鄱陽縣也。
”于越得名以此。
而餘幹之名縣不書所由起。
按玉山縣有二溪,名上幹、下幹,合流至饒之東南,而水回環,因以名縣餘幹是也。
○于越 于越之名,以于溪入越地,無以議為也。
荀子雲,“于越夷貉之子”,則有疑焉。
《春秋》定公五年書於越入吳,注雲:“於,發聲也。
”《史記》又書為于越,注雲“發聲也”,與“於”同。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