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四時異景,萬卉殊态,乃見化工之妙;肥瘠各稱,妍淡曲盡,乃見畫工之妙。
水心為諸人墓志,廊廟者赫奕,州縣者艱勤,經行者淳粹,辭華者秀穎,馳騁者奇崛,隐遁者幽深,抑郁者悲怆,随其資質與之形貌,可以見文章之妙。
歐公凡遇後進投卷可采者,悉錄之為一冊,名曰“文林”。
公為一世文宗,于後進片言隻字,乃珍重如此,今人可以鑒矣。
王黃州以昌黎《祭裴太常文》“石之儲常空于私室,方丈之食每盛于賓筵為慚筆,益不免類排。
陳止齋亦以昌黎《顔子不貳過論》為慚筆,益不免有科舉氣。
餘觀昌黎《祭薛中丞文》,豈亦所謂慚筆者耶?然顔子論乃少作,不足怪,二祭文皆為衆人作,則稍屈筆力以略傍衆人意,雖退之亦有不得已焉耳。
王德父名象祖,臨海人,早從邱宗卿入蜀,有志義,力學工古文,晚為水心所知。
德父嘗為餘言:“自古享文人之至樂者,莫如東坡。
在徐州作一黃鶴樓,不自為記,而使弟子由、門人秦太虛為賦,客陳無已為銘,但自袖手為詩而已。
有此弟,有此門人,有此客,可以指呼如意,而雄視百代。
文人至樂,孰過于此欤?”餘謂自古山水遊觀之處,遇名筆者已罕幸,而遇則大者文一篇,小者詩一聯而止耳。
未有同時三文,而皆卓偉可以傳不朽者,坡之詩又未論也。
盛山十二詩,唱者止如此,和者固不能無優劣。
退之《滕王閣記》雲:文列三王之右,與有榮焉。
此特退之謙辭,如退之記固宜傳,三王如勃之序,雖載人口,而绮靡卑弱乃爾,其餘可知也。
以同時遇三文而皆可傳,自古惟黃鶴樓耳。
水心平生靜重寡言,有雅量,喜愠不形于色,然能斷大事。
紹熙末年,光廟不過重華宮,谏者盈庭,中外洶洶,未幾壽皇将大漸,諸公計無所出。
水心時為司業,禦史黃公慶使其婿太學生王裴仲溫,密問水心曰:“今若更不成服,當何如?”水心曰:“如此,卻是獨夫也。
”仲溫歸以告黃公,公大悟,而内禅之譏起于此。
晦翁帥潭。
一日,得趙丞相簡密報,已立嘉王為今上,當首以經筵召公。
晦翁藏簡袖中,竟入獄取大囚十八人,立斬之。
才畢,而登極赦至。
王參預帥閩,以貴倨禦僚屬。
正字劉公朔,時為福清宰。
初至,以法不當階墀,令吏先白之,參預怒。
劉公候客位,連日不得見,竟棄去。
曰:“吾不妨教學子以活。
”參預使吏觇之,則已過大義渡矣。
不得已,使吏挽回,批報以省元特免階墀,他不為例。
劉公在福清,每出,遇市巷小兒讀書者,必下車問其讀何書,為解說訓誨之。
市巷小兒皆相習為士,而邑之士風特盛。
福清之政,至今人稱之。
陳龍川自大理獄出,赴省試。
試出,過陳止齋。
舉第一場書義破,止齋笑雲:“又休了。
”舉第二場《勉強行道大有功論》,破雲:“天下豈有道外之功哉?”止齋笑雲:“出門便見哉,然此一句卻有理。
”又舉第三場策,起雲:“天下大勢之所趨,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
”止齋雲:“此番得了。
”既而果中榜。
韓胄當國,欲以水心直學士院,草用兵诏,水心謝不能為四六。
易彥章見水心,言:“院吏自有見成本子,何難?”蓋兒童之論,非知水心者。
既而衛清叔被命草诏雲:百年為墟,誰任諸人之責。
一日縱敵,遂贻數世之憂。
清叔見水心,舉似誤以“為墟”為“成墟”,水心問之,衛惘然。
他日,周南仲至,水心謂清叔文字近頗長進,然成墟字可疑。
南仲愕曰:“本為墟字,何改也?”水心方知南仲實代作,蓋南仲其姻家也。
水心因薦南仲宜為文字官,遂召試館職。
陳自強本太學服膺齋生,既當國,齋中為立碑,刻魁輔二大字。
雷參政孝友,時為學官,作記稱頌以谄之,刻大字之下。
陳改,雷欲磨去,以泯其迹,諸生不從。
一日,諸生赴公試,雷遣人急磨去之。
嘉定更化,雷複顯用,反攻他人為附韓,而欲自表其非韓黨,可歎也。
和平之言難工,感慨之詞易好。
近世文人能兼之者,惟歐陽公如《吉州學記》之類,和平而工者也。
如《豐樂亭記》之類,感慨而好者也。
然《豐樂亭記》,意雖感慨,辭猶和平。
至于《蘇子美集序》之類,則純乎感慨矣。
乃若憤悶不平,如王逢原悲傷無聊;如邢居實,則感慨而失之者也。
唐之古詩,未有杜子美,先有陳子昂。
唐之古文,未有韓退之,先有元次山。
陳、元蓋杜、韓之先驅也,至杜、韓益彬彬耳。
東坡言:妄論利害,攙說得失,為制科習氣。
餘謂近世詞科亦有一般習氣。
意主于谄,辭主于誇,虎頭鼠尾,外肥中枵,此詞科習氣也。
能消磨盡者,難耳。
東萊早年文章,在詞科中最号傑然者。
然藻缋排比之态,要亦消磨未盡,中年方就平實,惜其不多作,而遂無年耳。
文字之雅澹不浮,混融不琢,優遊不迫者,李習之、歐陽永叔、王介甫、王深甫、李太白、張文潛。
雖其淺深不同,而大略相近。
居其最,則
水心為諸人墓志,廊廟者赫奕,州縣者艱勤,經行者淳粹,辭華者秀穎,馳騁者奇崛,隐遁者幽深,抑郁者悲怆,随其資質與之形貌,可以見文章之妙。
歐公凡遇後進投卷可采者,悉錄之為一冊,名曰“文林”。
公為一世文宗,于後進片言隻字,乃珍重如此,今人可以鑒矣。
王黃州以昌黎《祭裴太常文》“石之儲常空于私室,方丈之食每盛于賓筵為慚筆,益不免類排。
陳止齋亦以昌黎《顔子不貳過論》為慚筆,益不免有科舉氣。
餘觀昌黎《祭薛中丞文》,豈亦所謂慚筆者耶?然顔子論乃少作,不足怪,二祭文皆為衆人作,則稍屈筆力以略傍衆人意,雖退之亦有不得已焉耳。
王德父名象祖,臨海人,早從邱宗卿入蜀,有志義,力學工古文,晚為水心所知。
德父嘗為餘言:“自古享文人之至樂者,莫如東坡。
在徐州作一黃鶴樓,不自為記,而使弟子由、門人秦太虛為賦,客陳無已為銘,但自袖手為詩而已。
有此弟,有此門人,有此客,可以指呼如意,而雄視百代。
文人至樂,孰過于此欤?”餘謂自古山水遊觀之處,遇名筆者已罕幸,而遇則大者文一篇,小者詩一聯而止耳。
未有同時三文,而皆卓偉可以傳不朽者,坡之詩又未論也。
盛山十二詩,唱者止如此,和者固不能無優劣。
退之《滕王閣記》雲:文列三王之右,與有榮焉。
此特退之謙辭,如退之記固宜傳,三王如勃之序,雖載人口,而绮靡卑弱乃爾,其餘可知也。
以同時遇三文而皆可傳,自古惟黃鶴樓耳。
水心平生靜重寡言,有雅量,喜愠不形于色,然能斷大事。
紹熙末年,光廟不過重華宮,谏者盈庭,中外洶洶,未幾壽皇将大漸,諸公計無所出。
水心時為司業,禦史黃公慶使其婿太學生王裴仲溫,密問水心曰:“今若更不成服,當何如?”水心曰:“如此,卻是獨夫也。
”仲溫歸以告黃公,公大悟,而内禅之譏起于此。
晦翁帥潭。
一日,得趙丞相簡密報,已立嘉王為今上,當首以經筵召公。
晦翁藏簡袖中,竟入獄取大囚十八人,立斬之。
才畢,而登極赦至。
王參預帥閩,以貴倨禦僚屬。
正字劉公朔,時為福清宰。
初至,以法不當階墀,令吏先白之,參預怒。
劉公候客位,連日不得見,竟棄去。
曰:“吾不妨教學子以活。
”參預使吏觇之,則已過大義渡矣。
不得已,使吏挽回,批報以省元特免階墀,他不為例。
劉公在福清,每出,遇市巷小兒讀書者,必下車問其讀何書,為解說訓誨之。
市巷小兒皆相習為士,而邑之士風特盛。
福清之政,至今人稱之。
陳龍川自大理獄出,赴省試。
試出,過陳止齋。
舉第一場書義破,止齋笑雲:“又休了。
”舉第二場《勉強行道大有功論》,破雲:“天下豈有道外之功哉?”止齋笑雲:“出門便見哉,然此一句卻有理。
”又舉第三場策,起雲:“天下大勢之所趨,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
”止齋雲:“此番得了。
”既而果中榜。
韓胄當國,欲以水心直學士院,草用兵诏,水心謝不能為四六。
易彥章見水心,言:“院吏自有見成本子,何難?”蓋兒童之論,非知水心者。
既而衛清叔被命草诏雲:百年為墟,誰任諸人之責。
一日縱敵,遂贻數世之憂。
清叔見水心,舉似誤以“為墟”為“成墟”,水心問之,衛惘然。
他日,周南仲至,水心謂清叔文字近頗長進,然成墟字可疑。
南仲愕曰:“本為墟字,何改也?”水心方知南仲實代作,蓋南仲其姻家也。
水心因薦南仲宜為文字官,遂召試館職。
陳自強本太學服膺齋生,既當國,齋中為立碑,刻魁輔二大字。
雷參政孝友,時為學官,作記稱頌以谄之,刻大字之下。
陳改,雷欲磨去,以泯其迹,諸生不從。
一日,諸生赴公試,雷遣人急磨去之。
嘉定更化,雷複顯用,反攻他人為附韓,而欲自表其非韓黨,可歎也。
和平之言難工,感慨之詞易好。
近世文人能兼之者,惟歐陽公如《吉州學記》之類,和平而工者也。
如《豐樂亭記》之類,感慨而好者也。
然《豐樂亭記》,意雖感慨,辭猶和平。
至于《蘇子美集序》之類,則純乎感慨矣。
乃若憤悶不平,如王逢原悲傷無聊;如邢居實,則感慨而失之者也。
唐之古詩,未有杜子美,先有陳子昂。
唐之古文,未有韓退之,先有元次山。
陳、元蓋杜、韓之先驅也,至杜、韓益彬彬耳。
東坡言:妄論利害,攙說得失,為制科習氣。
餘謂近世詞科亦有一般習氣。
意主于谄,辭主于誇,虎頭鼠尾,外肥中枵,此詞科習氣也。
能消磨盡者,難耳。
東萊早年文章,在詞科中最号傑然者。
然藻缋排比之态,要亦消磨未盡,中年方就平實,惜其不多作,而遂無年耳。
文字之雅澹不浮,混融不琢,優遊不迫者,李習之、歐陽永叔、王介甫、王深甫、李太白、張文潛。
雖其淺深不同,而大略相近。
居其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