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世猶深知之者少,則于窗之文,宜亦未必盡知之也。

    更一二百年後,以俟作者,然後論益定耳。

     水心少與陳龍川遊,龍川才高而學未粹,氣豪而心未平,水心每以為然也。

    作《抱膝軒》詩,镌诮規責,切中其病。

    是時,水心初起,而龍川已有盛名,龍川雖不樂,亦不怒,垂死猶托銘于水心。

    曰:“銘或不信,吾當虛空中與子辯。

    ”故水心《祭龍川文》雲:“子不餘謬,懸俾餘銘。

    ”且曰:“必信視我如生,疇昔之言,餘豈敢苟哀哉。

    此酒能複飲否?”水心既嘗為銘而病耗失之後,乃為集序,精峭卓特,歎其才不為世所知,世所知者科目耳。

    又謂同甫之學惟東萊知之,晦庵不予又不能奪,而予猶不曉,皆所謂必信者。

    後諸子再求銘,水心遂以陳同甫、王道甫合為一銘,蓋用太史公老子、韓非及魯連、鄒陽同傳之意。

    老子非韓非之比,然異端著書則同。

    魯連非鄒陽之比,然慷慨言事則同。

    陳同甫之視王道甫,雖差有高下,而有志複仇、不畏權幸則同。

    其言大義、大慮、大節,以為春秋戰國之材無是,稱揚同甫至矣。

    末後微寓抑揚,其論尤正,又與昌黎評柳子厚略相類。

    水心于龍川,自少至老、自生至死,隻守一說,而後輩不知本末,或以為疑,此要當為知者道也。

     西山初守泉南,士民愛之如父母。

    後師隆興,頗抑強扶弱,謗譽幾相半。

    改帥潭,士民愛之複如泉南。

    後西山退居,書于冊雲:“洪之政駁,任氣為之也。

    湘之政醇,任理為之也。

    ”若公可謂知過進德者矣。

     《國史?章得象傳》閩中謠雲:南台江合出宰相。

    至得象相時,沙湧可涉。

    台州舊有謠雲:下渡沙漲出宰相。

    至謝子肅為相,果驗。

     為文,須遇佳題伸直筆。

    不然,則文雖工,不足貴矣。

    今世以掌制為儒者至榮,夫不能堪其任者,固不足為榮矣。

    就能堪其任,而朝廷或缪于升黜,不必遇佳題。

    朝廷或牽于忌諱,不能伸直筆。

    則掌制乃儒者之至辱也。

    開禧間,廟堂欲以水心直北門,水心辭不能,且雲:“某作一語,當用十日半月,恐不及事。

    ”蓋是時,國論已非,水心正慮堕此二者,故設辭耳。

    窗初入館,史相極傾慕。

    未幾,意向不合,語人曰:“陳壽老好一台谏官,隻太執耳。

    ”後又遣所親谕意,欲以為權直學士院。

    窗答雲:“某不能以文字與人改,不可為權置。

    ”史聞之,不樂。

    窗遂久不遷,蓋史當國,凡代言者必進稿本,史或手自塗抹,或令館人删改。

    如辛卯火災,陳立道卓草《罪己求言诏》,有雲:朕為人子孫,而不能保守宗廟;為人父母,而不能安全井邑。

    盡有意味。

    史惡其太直,不用。

    再具稿,複不用。

    至三具稿,複不付出。

    叩之,則曰:“今敷文竄改矣。

    ”敷文,其子宅之也。

    陳但飲氣而已。

    所謂儒者之至辱,又不止于無佳題,枉直筆而已。

    當時代言之人,猶不自知恥,可歎也! 本朝四六,以歐公為第一,蘇、王次之。

    然歐公本工時文,早年所為四六,見《别集》,皆排比而绮靡。

    自為古文後,方一洗去,遂與初作迥然不同。

    他日見二蘇四六,亦謂其不減古文,蓋四六與古文同一關鍵也。

    然二蘇四六,尚議論,有氣焰,而荊公則以辭趣典雅為主,其兼之者歐公耳。

    水心于歐公四六,暗誦如流,而所作亦甚似之。

    顧其簡淡樸素,無一毫妩媚之态,行于自然,無用事用句之癖,尤世俗所難識也。

    水心與窗論四六,窗雲;“歐作得五六分,蘇四五分,王三分”。

    水心笑曰:“歐更與饒一兩分可也。

    ”水心見窗四六數篇,如《代謝希孟上錢相》之類,深歎賞之。

    蓋理趣深而光焰長,以文人之華藻,立儒為之典刑,合歐、蘇、王為一家者也。

    真西山嘗謂餘四六頗淡淨而有味,餘謝不敢當,因言本得法于窗,然才短,終不能到也。

     孔子适周,問禮于老子。

    老子曰:吾聞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虛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夫孔子以禮問聃,則聃非不知禮者,而聃之言如此,亦豈非禮之意,然而獨諱言禮,顧以為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蓋聃之于禮,尚其意不尚其文,然使文而可廢,則意亦不能以獨立矣。

    此老子鑒文之弊,而矯枉過正之言也。

    或謂有二老子:絕滅禮樂之老子與孔子問禮之老子,不同兼。

    太史公《老子傳》多疑詞,既稱莫知其所終,又稱百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

    既稱太史儋即老子,又稱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意者有二子,而太史公不能斷耶?餘謂老子所答問禮之旨,即是道德五千言之旨,其論禮之意則是,其廢禮之文則非耳。

    太史公雖不能斷,然亦卒斷之曰“老子,隐君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