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稼之職,将為鼎鼐,以效烹饪之功乎?豈為浮圖、老子之像,巍然瞻仰于缁素乎?豈為麟趾、馬蹄之形,翕然為玩于拜國乎?豈為于越之劍,氣如虹霓,掃除妖氛于指顧之間乎?将為百煉之鑒,湛如止水,别妍醜于高堂之上乎?”然子厚又仿《楚辭?蔔居篇》耳。
飲酒謂之食酒,《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如淳曰:“食酒,猶言喜酒。
”師古曰:“若依如氏之說,食字當音嗜,此說非也。
食酒者,謂能多飲費盡其酒,猶雲食言焉。
今流俗書辄改食字作飲字,失其真也。
然食酒至數石不能亂,可謂善飲,古今所罕有也。
柳子厚《序飲》亦雲:“吾病痞,不能食酒,至是醉焉。
” 蜀主衍,荒淫,惑于宦人王承休,遂決秦州之幸。
诏下,中外切谏,母後泣而止之,以至絕食,衍皆不從。
前秦州節度判官蒲禹卿叩馬泣血,上表累千五百餘言,且曰:“望陛下以名教而自節,以禮樂而自防,循道德之規,受師傅之訓,知社稷之不易,想稼穑之艱難,惜高祖之基局,似太宗之臨禦,賢賢易色,孜孜為心,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用,聽五音而受谏,以三鏡而照懷,少止息于諸處林亭,多觀覽于前王書史,别修上德,用蔔遠圖,莫遣色荒,勿令酒惑,常親政事,勿恣閑遊。
”又曰:“陛下與唐主方申歡好,信币交馳,但慮聞道聖駕親行,别懷疑忌,其或專差使命,請陛下境上會盟,未審聖躬去與不去。
”又曰:“陛下纂承以來,率意頻離宮阙,勞心費力,有何所為?此際依然整跸,又拟遠别宸宮,昔秦王之銮駕不回,炀帝之龍舟不返。
”又曰:“忍教置卻宗桃,言将道斷,使蒸民以何托?令慈母以何辜?若不慮于危亡,但恐乖于仁孝。
”又曰:“劉禅俄降于鄧艾,李勢遽歸于桓溫,皆為不取直言,不恤政事,不信王道,不念生靈,以至國人之心無一可保,山河之險無一可憑。
”衍竟不從。
行至綿谷,唐師已入其境,狼狽而歸,遂降魏王繼岌。
當五代時,忠義之士落落如晨星,歐公作史,嘗有五代無全人之歎,幸而有焉,則又為之咨嗟歎息,反覆不置。
如蒲禹卿之忠谏,非特蜀之所少,亦天下所希有也。
然史中曾不少概見,但雲:衍幸秦州,群臣切谏而已。
豈歐公偶失此耶?予于《太平廣記》得此事,故表而出之。
太史公言:離騷者,遭憂也。
離訓遭,騷訓憂,屈以此命名,其文則賦也。
故班固《藝文志》有屈原賦二十五篇,梁昭明集《文選》,不并歸賦門,而别名之曰騷,後人沿襲皆以騷稱,可謂無義,篇題名義且不知,況文乎? 世俗誤以錄囚為慮囚,按《隽不疑傳》:每行縣錄囚徒還,師古曰:省錄之,知其情狀有冤滞與否。
今雲慮囚,本錄音之去者耳,音力具反。
而近俗訛其文,遂為思慮之慮。
然則錄誤為慮,自唐已然矣。
《莊子》内篇《德充符》雲: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東坡《赤璧賦》雲:蓋将自其變者觀之,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蓋用《莊子》語意。
梁任有《文章緣起》一卷,著秦漢以來文章名目之始。
按:論之名,起于秦漢以前,荀子《禮論》、《樂論》,莊子《齊物論》,慎到《十二論》,呂不韋《八覽》、《六論》是也。
至漢,則有賈誼《過秦論》。
乃以王褒《四子講德論》為始,誤矣。
柳子厚雲:夫文為之難,知之愈難耳。
是知文之難,甚于為文之難也。
蓋世有能為文者,其識見猶倚于一偏,況不能為文者乎!昌黎《毛穎傳》,楊誨之猶大笑以為怪,誨之蓋與柳子厚交遊,号稍有才者也。
東坡謂南豐編《太白集》,如《贈懷素草書歌》并《笑矣乎》等篇非太白詩而濫與集中。
東萊編《文鑒》,晦庵未以為然。
以諸有識者,所見尚不同如此,則俗人之論易為紛紛,宜無足怪也。
故韓文公則為時人笑且排,下筆稱意,則人必怪之。
歐公作《尹師魯墓銘》,則或以為疵缪。
歐公初取東坡,則群嘲聚罵者,動滿千百。
而東坡亦言張文潛、秦少遊,士之超轶絕塵者。
士駭所未聞,不能無異同,故紛紛之論,亦嘗及吾與二子。
吾策之審矣,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價,豈可以愛憎口舌貴賤之欤。
作《太息》一篇,使秦少章藏于家三年,然後出之,蓋三年後當論定也。
往時,水心先生汲引後進,如饑渴然。
自周仲南死,文字之傳未有所屬,晚得篑窗陳壽老,即傾倒,付囑之。
時士論猶未厭,水心舉《太息》一篇為證,且謂他日之論,終當定于今日。
今才十數年,世上文字日益衰落,而窗卓然為學者所宗,則論定固無疑。
然水心之文
飲酒謂之食酒,《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如淳曰:“食酒,猶言喜酒。
”師古曰:“若依如氏之說,食字當音嗜,此說非也。
食酒者,謂能多飲費盡其酒,猶雲食言焉。
今流俗書辄改食字作飲字,失其真也。
然食酒至數石不能亂,可謂善飲,古今所罕有也。
柳子厚《序飲》亦雲:“吾病痞,不能食酒,至是醉焉。
” 蜀主衍,荒淫,惑于宦人王承休,遂決秦州之幸。
诏下,中外切谏,母後泣而止之,以至絕食,衍皆不從。
前秦州節度判官蒲禹卿叩馬泣血,上表累千五百餘言,且曰:“望陛下以名教而自節,以禮樂而自防,循道德之規,受師傅之訓,知社稷之不易,想稼穑之艱難,惜高祖之基局,似太宗之臨禦,賢賢易色,孜孜為心,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用,聽五音而受谏,以三鏡而照懷,少止息于諸處林亭,多觀覽于前王書史,别修上德,用蔔遠圖,莫遣色荒,勿令酒惑,常親政事,勿恣閑遊。
”又曰:“陛下與唐主方申歡好,信币交馳,但慮聞道聖駕親行,别懷疑忌,其或專差使命,請陛下境上會盟,未審聖躬去與不去。
”又曰:“陛下纂承以來,率意頻離宮阙,勞心費力,有何所為?此際依然整跸,又拟遠别宸宮,昔秦王之銮駕不回,炀帝之龍舟不返。
”又曰:“忍教置卻宗桃,言将道斷,使蒸民以何托?令慈母以何辜?若不慮于危亡,但恐乖于仁孝。
”又曰:“劉禅俄降于鄧艾,李勢遽歸于桓溫,皆為不取直言,不恤政事,不信王道,不念生靈,以至國人之心無一可保,山河之險無一可憑。
”衍竟不從。
行至綿谷,唐師已入其境,狼狽而歸,遂降魏王繼岌。
當五代時,忠義之士落落如晨星,歐公作史,嘗有五代無全人之歎,幸而有焉,則又為之咨嗟歎息,反覆不置。
如蒲禹卿之忠谏,非特蜀之所少,亦天下所希有也。
然史中曾不少概見,但雲:衍幸秦州,群臣切谏而已。
豈歐公偶失此耶?予于《太平廣記》得此事,故表而出之。
太史公言:離騷者,遭憂也。
離訓遭,騷訓憂,屈以此命名,其文則賦也。
故班固《藝文志》有屈原賦二十五篇,梁昭明集《文選》,不并歸賦門,而别名之曰騷,後人沿襲皆以騷稱,可謂無義,篇題名義且不知,況文乎? 世俗誤以錄囚為慮囚,按《隽不疑傳》:每行縣錄囚徒還,師古曰:省錄之,知其情狀有冤滞與否。
今雲慮囚,本錄音之去者耳,音力具反。
而近俗訛其文,遂為思慮之慮。
然則錄誤為慮,自唐已然矣。
《莊子》内篇《德充符》雲: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東坡《赤璧賦》雲:蓋将自其變者觀之,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蓋用《莊子》語意。
梁任有《文章緣起》一卷,著秦漢以來文章名目之始。
按:論之名,起于秦漢以前,荀子《禮論》、《樂論》,莊子《齊物論》,慎到《十二論》,呂不韋《八覽》、《六論》是也。
至漢,則有賈誼《過秦論》。
乃以王褒《四子講德論》為始,誤矣。
柳子厚雲:夫文為之難,知之愈難耳。
是知文之難,甚于為文之難也。
蓋世有能為文者,其識見猶倚于一偏,況不能為文者乎!昌黎《毛穎傳》,楊誨之猶大笑以為怪,誨之蓋與柳子厚交遊,号稍有才者也。
東坡謂南豐編《太白集》,如《贈懷素草書歌》并《笑矣乎》等篇非太白詩而濫與集中。
東萊編《文鑒》,晦庵未以為然。
以諸有識者,所見尚不同如此,則俗人之論易為紛紛,宜無足怪也。
故韓文公則為時人笑且排,下筆稱意,則人必怪之。
歐公作《尹師魯墓銘》,則或以為疵缪。
歐公初取東坡,則群嘲聚罵者,動滿千百。
而東坡亦言張文潛、秦少遊,士之超轶絕塵者。
士駭所未聞,不能無異同,故紛紛之論,亦嘗及吾與二子。
吾策之審矣,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價,豈可以愛憎口舌貴賤之欤。
作《太息》一篇,使秦少章藏于家三年,然後出之,蓋三年後當論定也。
往時,水心先生汲引後進,如饑渴然。
自周仲南死,文字之傳未有所屬,晚得篑窗陳壽老,即傾倒,付囑之。
時士論猶未厭,水心舉《太息》一篇為證,且謂他日之論,終當定于今日。
今才十數年,世上文字日益衰落,而窗卓然為學者所宗,則論定固無疑。
然水心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