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以翰林學士召,其謝表雲:“喜照壁間而見蠍,乍離楓下而聞鐘。
”蓋“照壁喜見蠍”,此韓退之詩也。
而“離楓下聞鐘”事,偶不記。
後數年,因閱劉禹錫自武陵例召赴京詩曰:“雲雨湘江起卧龍,武陵樵客蹑仙蹤。
十年楚水楓林下,今夜初聞長樂鐘。
”蓋用此也。
和勝,婺之浦江人也。
未冠時,家極貧,而親老無以為養,大雪中,以詩谒邑宰雲:“有令可幹難閉戶,無人堪訪懶移舟。
”邑令延之,令訓其子弟。
後蔡薿榜登科,終于戶部尚書,死于靖康之難。
庚溪。
溫叔皮《雜志》雲:舍人行詞或有未當,則執政請以稿議改定。
楊文公有重名于世,嘗因草制,為執政者多所點竄,楊甚不平,因以稿上塗抹處以濃墨傅之,就加為鞋底樣,題其榜曰:“世業楊家鞋底。
”或問其故?曰:“是他别人腳迹。
”當時傳以為嗢噱。
自後舍人行詞遇塗抹者,必相谑雲:“又遭鞋底。
” 楊文公嘗草答契丹書,有“鄰壤交歡”之語。
進草既入,章聖自注其側雲:“鼠壤、糞壤?”文公邃改為“鄰境”。
蓋當時以改制為常。
又即位之次年,賜李繼遷姓名,複進封西平王,時宋白、蘇易簡、張洎在翰林,草诏冊皆不稱旨。
唯宋湜頤上意,必欲推先帝欲封之意,因進詞曰:“先帝早深西顧,欲議真封。
屬軒鼎之俄遷,建漢壇之未遂。
故茲遺命,特付眇躬。
爾宜望弓劍以拜恩,守疆垣而效節。
”上大喜,不數日,參大政。
仁宗朝,晏元獻撰《章懿李皇太後神道碑》破題雲:“五嶽峥嵘,昆山出玉;四溟浩渺,麗水生金。
”蓋言誕育聖躬,實系章懿。
然仁廟夙以母儀事明肅太後,膺先帝擁幼之托,難為直緻才者,雖愛其善比,獨仁廟不悅,謂晏曰:“何不直言誕育朕躬,使天下知之?當更别改。
”晏曰:“已焚稿于神寝。
”上終不悅。
逮升祔二後赦文,孫抃承旨當筆,直叙曰:“章懿太後丕擁慶衍,實生眇沖,顧複之恩深,保綏之念重。
神禦既往,仙遊斯藐。
嗟夫!為天下之母,育天下之君。
不逮乎九重之承顔,不及乎四海之緻養。
念言一至,追慕增結。
”上覽之,感泣彌月。
明賜之外,悉以東宮舊玩密赍之。
歲餘,遂參大政。
景佑初,張唐卿榜賜特恩出身章服等诰詞,略雲:“青衿就學,白首空歸。
屢塵鄉版之書,不預賢能之選。
靡務激昂以自勵,止期皓首以見收。
”仁宗怒曰:“後世得不贻子孫之羞乎?”禦筆抹去。
宋鄭公庠别進雲:“久淪岩穴,夙蘊經綸。
莺遷未出于喬林,鶴薦屢先于鄉版。
縱辔誠希于遠到,抟風勉屈于卑飛。
”上頗悅。
慶曆七年春旱,楊察隐甫草诏。
既進,上以罪己之詞未至,改雲:“乃自去冬,時雪不降,今春大旱,赤地千裡。
天威震怒,以戒朕躬。
茲用屈己謝愆,歸誠上叩。
冀高穹之降監,闵下民之無辜。
與其降戾于人,不若移災于朕。
自今避殿減膳,中外實封言事。
”《金坡遺事》。
自蘇子美監奏邸,舊例,鬻故官○以賽神,因而宴客。
時館閣諸名公畢集,獨李定不預,遂捃摭其事,言于中丞王拱辰。
禦史劉元瑜迎合時宰之意,興奏邸之獄,一時英俊斥逐殆盡,有“一網打盡”之語。
故梅聖俞有詩雲:“一客不得食,覆羹傷衆賓。
”蓋指李定也。
自此禁苑阙人。
上謂少年輕薄,不足為館閣重。
時宰探上意,乃引彭乘備數。
乘,蜀人,少時嘗欲贽所業子張忠定公,因門僧文鑒求見。
僧先以所贽示公,公覽之殆遍,都擲于地。
乘大慚而退,其缪可知矣。
及在翰林,有邊帥乞朝觑,上許候秋涼即途,乘為批答诏雲:“當俟肅肅之候,爰堪靡靡之行。
”田況知成都,兩蜀荒歉,饑民流離,況即發倉赈濟,既而上表待罪。
乘又當批答雲:“才度岩岩之險,便興恻恻之情。
”人傳以為笑。
後觀趙子崧《中外舊事》雲:嘉佑丁酉,李驸馬都尉和文之子少師端願,作“來燕堂”,會翰林趙叔平槩、歐陽永叔修、王禹玉珪,侍讀王原叔洙,舍人韓子華绛,永叔命名,原叔題榜,朕句刻之石,可以想見一時人物之盛。
蓋仁宗末年,文、富二公為相,引用得人如此。
淳熙間,周益公子充,久在禁苑。
及除右揆,李巘子山當制,詞中有“三毋”之戒。
公力辭不拜命。
壽皇宣谕,令改之。
然制麻已廷告,既而複改,人頗異之。
不知祖宗朝改制率以為常,但改之于未宣之前爾。
又有中書舍人權直崔敦詩,時謝後自貴妃冊後,内廷文字頗多,崔非所長,苦思遂成瘵疾,臨卒,有子尚幼,手書一紙,戒其子無學屬文,悉取其所為稿焚之。
王右司公衮吉老嘗語餘雲:餘後讀本朝《名臣傳》,翰林學士彭乘不訓其子文學,參軍範宗翰學士責之曰:“王氏之琪、珪、玘、琰,器盡璠玙;韓氏之綜、绛、缜、維,才皆經緯。
非蔭而得,由學而然。
” 二事絕相類。
今人教子惟恐不能文,二公乃以屬文為戒,與窦禹鈞、麻希孟之訓子異矣。
此可以續《金坡遺事》。
”蓋“照壁喜見蠍”,此韓退之詩也。
而“離楓下聞鐘”事,偶不記。
後數年,因閱劉禹錫自武陵例召赴京詩曰:“雲雨湘江起卧龍,武陵樵客蹑仙蹤。
十年楚水楓林下,今夜初聞長樂鐘。
”蓋用此也。
和勝,婺之浦江人也。
未冠時,家極貧,而親老無以為養,大雪中,以詩谒邑宰雲:“有令可幹難閉戶,無人堪訪懶移舟。
”邑令延之,令訓其子弟。
後蔡薿榜登科,終于戶部尚書,死于靖康之難。
庚溪。
溫叔皮《雜志》雲:舍人行詞或有未當,則執政請以稿議改定。
楊文公有重名于世,嘗因草制,為執政者多所點竄,楊甚不平,因以稿上塗抹處以濃墨傅之,就加為鞋底樣,題其榜曰:“世業楊家鞋底。
”或問其故?曰:“是他别人腳迹。
”當時傳以為嗢噱。
自後舍人行詞遇塗抹者,必相谑雲:“又遭鞋底。
” 楊文公嘗草答契丹書,有“鄰壤交歡”之語。
進草既入,章聖自注其側雲:“鼠壤、糞壤?”文公邃改為“鄰境”。
蓋當時以改制為常。
又即位之次年,賜李繼遷姓名,複進封西平王,時宋白、蘇易簡、張洎在翰林,草诏冊皆不稱旨。
唯宋湜頤上意,必欲推先帝欲封之意,因進詞曰:“先帝早深西顧,欲議真封。
屬軒鼎之俄遷,建漢壇之未遂。
故茲遺命,特付眇躬。
爾宜望弓劍以拜恩,守疆垣而效節。
”上大喜,不數日,參大政。
仁宗朝,晏元獻撰《章懿李皇太後神道碑》破題雲:“五嶽峥嵘,昆山出玉;四溟浩渺,麗水生金。
”蓋言誕育聖躬,實系章懿。
然仁廟夙以母儀事明肅太後,膺先帝擁幼之托,難為直緻才者,雖愛其善比,獨仁廟不悅,謂晏曰:“何不直言誕育朕躬,使天下知之?當更别改。
”晏曰:“已焚稿于神寝。
”上終不悅。
逮升祔二後赦文,孫抃承旨當筆,直叙曰:“章懿太後丕擁慶衍,實生眇沖,顧複之恩深,保綏之念重。
神禦既往,仙遊斯藐。
嗟夫!為天下之母,育天下之君。
不逮乎九重之承顔,不及乎四海之緻養。
念言一至,追慕增結。
”上覽之,感泣彌月。
明賜之外,悉以東宮舊玩密赍之。
歲餘,遂參大政。
景佑初,張唐卿榜賜特恩出身章服等诰詞,略雲:“青衿就學,白首空歸。
屢塵鄉版之書,不預賢能之選。
靡務激昂以自勵,止期皓首以見收。
”仁宗怒曰:“後世得不贻子孫之羞乎?”禦筆抹去。
宋鄭公庠别進雲:“久淪岩穴,夙蘊經綸。
莺遷未出于喬林,鶴薦屢先于鄉版。
縱辔誠希于遠到,抟風勉屈于卑飛。
”上頗悅。
慶曆七年春旱,楊察隐甫草诏。
既進,上以罪己之詞未至,改雲:“乃自去冬,時雪不降,今春大旱,赤地千裡。
天威震怒,以戒朕躬。
茲用屈己謝愆,歸誠上叩。
冀高穹之降監,闵下民之無辜。
與其降戾于人,不若移災于朕。
自今避殿減膳,中外實封言事。
”《金坡遺事》。
自蘇子美監奏邸,舊例,鬻故官○以賽神,因而宴客。
時館閣諸名公畢集,獨李定不預,遂捃摭其事,言于中丞王拱辰。
禦史劉元瑜迎合時宰之意,興奏邸之獄,一時英俊斥逐殆盡,有“一網打盡”之語。
故梅聖俞有詩雲:“一客不得食,覆羹傷衆賓。
”蓋指李定也。
自此禁苑阙人。
上謂少年輕薄,不足為館閣重。
時宰探上意,乃引彭乘備數。
乘,蜀人,少時嘗欲贽所業子張忠定公,因門僧文鑒求見。
僧先以所贽示公,公覽之殆遍,都擲于地。
乘大慚而退,其缪可知矣。
及在翰林,有邊帥乞朝觑,上許候秋涼即途,乘為批答诏雲:“當俟肅肅之候,爰堪靡靡之行。
”田況知成都,兩蜀荒歉,饑民流離,況即發倉赈濟,既而上表待罪。
乘又當批答雲:“才度岩岩之險,便興恻恻之情。
”人傳以為笑。
後觀趙子崧《中外舊事》雲:嘉佑丁酉,李驸馬都尉和文之子少師端願,作“來燕堂”,會翰林趙叔平槩、歐陽永叔修、王禹玉珪,侍讀王原叔洙,舍人韓子華绛,永叔命名,原叔題榜,朕句刻之石,可以想見一時人物之盛。
蓋仁宗末年,文、富二公為相,引用得人如此。
淳熙間,周益公子充,久在禁苑。
及除右揆,李巘子山當制,詞中有“三毋”之戒。
公力辭不拜命。
壽皇宣谕,令改之。
然制麻已廷告,既而複改,人頗異之。
不知祖宗朝改制率以為常,但改之于未宣之前爾。
又有中書舍人權直崔敦詩,時謝後自貴妃冊後,内廷文字頗多,崔非所長,苦思遂成瘵疾,臨卒,有子尚幼,手書一紙,戒其子無學屬文,悉取其所為稿焚之。
王右司公衮吉老嘗語餘雲:餘後讀本朝《名臣傳》,翰林學士彭乘不訓其子文學,參軍範宗翰學士責之曰:“王氏之琪、珪、玘、琰,器盡璠玙;韓氏之綜、绛、缜、維,才皆經緯。
非蔭而得,由學而然。
” 二事絕相類。
今人教子惟恐不能文,二公乃以屬文為戒,與窦禹鈞、麻希孟之訓子異矣。
此可以續《金坡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