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西塘集耆舊續聞卷第六
本朝名公四六,多稱王元之、楊文公、範文正公、晏元獻、夏文莊、二宋、王岐公、王荊公、元厚之、王履道。
元之出補外,賀同時在翰林大拜者雲:“三神山上,曾陪鶴駕之遊;六學士中,猶有漁翁之歎。
” 又《滁州謝表》雲:“諸縣豐登,苦無公事;一家飽暖,全賴君恩。
” 文公以母病不谒告,兄弟徑歸許下,責授秘書監,分司西京,謝表雲:“介推母子,願歸綿上之田;伯夷弟兄,甘受首陽之餓。
”後除汝州,言者攻擊不己,公又有啟雲:“已擠溝壑,猶下石而不休;方困蒺藜,尚彎弓而相射。
” 文正公初随母嫁朱氏,後複姓,謝表雲:“志在逃秦,入境遂稱于張祿;名非霸越,乘舟乃效于陶朱。
” 文莊父官河北,契丹犯界,沒于王事。
後丁母憂,起複,奉使契丹,辭表雲;“父沒王事,身丁母憂。
義不戴天,難下穹廬之拜;禮當枕塊,忍聞夷樂之聲!” 荊公尤工于四六,并見本集。
呂吉甫監杭州酒務,時元厚之自侍從出守,每過之,必論文至通夕。
他日,吉甫見荊公問:“錢塘往來之沖,有佳士子乎?”吉甫曰:“才士極難得,如元某,好個翰林學士。
”公曰:“有甚制作?”吉甫乃于書甕中出其一編,皆元所為文也。
荊公熟味,甚喜。
已而元為詞臣,多士猶朱深知之,及荊公除昭文相,制麻雲:“若砺與舟,世莫先于汝作;惟衮及繡,人久伫于公歸。
”于是衆皆歎服。
王安中履道,初任大名府元城縣簿,吉甫一見奇之,未知其有文也。
會熙河奏捷,履道代為賀表雲:“方叔壯猷,顧自嗟于老矣;臯陶赓載,尚希贊于康哉。
”蓋能發其微也。
南渡内外制,多出汪内翰彥章之手,脍炙人口。
同時有孫仲益、韓子蒼、程緻道、張焘、朱新仲、徐師川、劉無言,後有三洪兄弟。
至辛巳歲,容齋草親征诏曰:“惟天惟祖宗,方共扶于基緒;有民有社稷,敢自佚于宴安。
”又曰:“歲星臨于吳分,定成把水之勳;鬥士倍于晉師,可決韓原之戰。
”是時,歲星在楚。
檄書曰:“為劉氏左祖,飽聞思漢之忠;徯湯後東征,必慰戴商之望。
” 汪浮溪《王绹複官制》曰:“聖人之心,如權衡之公,法無私者;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人皆見之。
衛侯醇謹,初豈有于他腸;顔子庶幾,尚何優于貳過。
”《賜王绹為從弟投拜金人自幼不允诏》曰:“昔羊舌坐誅,靡連叔向;王敦稔惡,猶赦茂宏。
蓋古者君臣相與于腹心之間,未嘗以兄弟辄投于形迹之地。
”《代嘉王謝及第表》:“鵬擊天潢之浪,莺遷帝苑之春。
昔慚假寵于分茅,今喜成名于拾芥。
”知徽州鄉郡,《謝封新安郡侯表》:“久客還家,方憩南飛之鵲;通侯授印,忽成左顧之龜。
宋人洴澼以得封,望胡及此;漢将銀黃而誇裡,榮乃過之。
”《賀收複杭州表》:“河有防而蟻為之決,稼太盛則螟生其間。
唯茲嘯聚之徒。
蓋以承平之久,敢搖蜂藌之毒,盜弄蓬符之兵。
折箠一答,投戈四潰。
旃戎所向,舉江山歸指顧之中;帥藩複完,他郡縣可談笑而得。
”’靖康末,《代群臣勸進表》:“辄慕周勃安劉之計,庶伸程嬰存趙之忠。
幸率土相從而歸啟,且諸侯不辍以事周。
”又表:“整襄城之駕,而早戒修塗;除高邑之壇,而亟臨大寶。
方圖後效,如成王《小毖》之詩;光複丕基,邁文帝大橫之兆。
”靖康二年《皇太後手诏》:“曆年二百,人不知兵;傳序九君,世無失德。
雖舉族有北轅之釁,而敷天同左袒之心。
”又曰:“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
” 周益公久在禁林,詞章為一時之冠。
《辭免直學士院狀》雲;“顧仙嶺之提鳌,自存大手。
矧明庭之儀鳳,方集奇才。
”《謝内相表》:“視淮南之書,豈但矜誇于下國;
元之出補外,賀同時在翰林大拜者雲:“三神山上,曾陪鶴駕之遊;六學士中,猶有漁翁之歎。
” 又《滁州謝表》雲:“諸縣豐登,苦無公事;一家飽暖,全賴君恩。
” 文公以母病不谒告,兄弟徑歸許下,責授秘書監,分司西京,謝表雲:“介推母子,願歸綿上之田;伯夷弟兄,甘受首陽之餓。
”後除汝州,言者攻擊不己,公又有啟雲:“已擠溝壑,猶下石而不休;方困蒺藜,尚彎弓而相射。
” 文正公初随母嫁朱氏,後複姓,謝表雲:“志在逃秦,入境遂稱于張祿;名非霸越,乘舟乃效于陶朱。
” 文莊父官河北,契丹犯界,沒于王事。
後丁母憂,起複,奉使契丹,辭表雲;“父沒王事,身丁母憂。
義不戴天,難下穹廬之拜;禮當枕塊,忍聞夷樂之聲!” 荊公尤工于四六,并見本集。
呂吉甫監杭州酒務,時元厚之自侍從出守,每過之,必論文至通夕。
他日,吉甫見荊公問:“錢塘往來之沖,有佳士子乎?”吉甫曰:“才士極難得,如元某,好個翰林學士。
”公曰:“有甚制作?”吉甫乃于書甕中出其一編,皆元所為文也。
荊公熟味,甚喜。
已而元為詞臣,多士猶朱深知之,及荊公除昭文相,制麻雲:“若砺與舟,世莫先于汝作;惟衮及繡,人久伫于公歸。
”于是衆皆歎服。
王安中履道,初任大名府元城縣簿,吉甫一見奇之,未知其有文也。
會熙河奏捷,履道代為賀表雲:“方叔壯猷,顧自嗟于老矣;臯陶赓載,尚希贊于康哉。
”蓋能發其微也。
南渡内外制,多出汪内翰彥章之手,脍炙人口。
同時有孫仲益、韓子蒼、程緻道、張焘、朱新仲、徐師川、劉無言,後有三洪兄弟。
至辛巳歲,容齋草親征诏曰:“惟天惟祖宗,方共扶于基緒;有民有社稷,敢自佚于宴安。
”又曰:“歲星臨于吳分,定成把水之勳;鬥士倍于晉師,可決韓原之戰。
”是時,歲星在楚。
檄書曰:“為劉氏左祖,飽聞思漢之忠;徯湯後東征,必慰戴商之望。
” 汪浮溪《王绹複官制》曰:“聖人之心,如權衡之公,法無私者;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人皆見之。
衛侯醇謹,初豈有于他腸;顔子庶幾,尚何優于貳過。
”《賜王绹為從弟投拜金人自幼不允诏》曰:“昔羊舌坐誅,靡連叔向;王敦稔惡,猶赦茂宏。
蓋古者君臣相與于腹心之間,未嘗以兄弟辄投于形迹之地。
”《代嘉王謝及第表》:“鵬擊天潢之浪,莺遷帝苑之春。
昔慚假寵于分茅,今喜成名于拾芥。
”知徽州鄉郡,《謝封新安郡侯表》:“久客還家,方憩南飛之鵲;通侯授印,忽成左顧之龜。
宋人洴澼以得封,望胡及此;漢将銀黃而誇裡,榮乃過之。
”《賀收複杭州表》:“河有防而蟻為之決,稼太盛則螟生其間。
唯茲嘯聚之徒。
蓋以承平之久,敢搖蜂藌之毒,盜弄蓬符之兵。
折箠一答,投戈四潰。
旃戎所向,舉江山歸指顧之中;帥藩複完,他郡縣可談笑而得。
”’靖康末,《代群臣勸進表》:“辄慕周勃安劉之計,庶伸程嬰存趙之忠。
幸率土相從而歸啟,且諸侯不辍以事周。
”又表:“整襄城之駕,而早戒修塗;除高邑之壇,而亟臨大寶。
方圖後效,如成王《小毖》之詩;光複丕基,邁文帝大橫之兆。
”靖康二年《皇太後手诏》:“曆年二百,人不知兵;傳序九君,世無失德。
雖舉族有北轅之釁,而敷天同左袒之心。
”又曰:“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
” 周益公久在禁林,詞章為一時之冠。
《辭免直學士院狀》雲;“顧仙嶺之提鳌,自存大手。
矧明庭之儀鳳,方集奇才。
”《謝内相表》:“視淮南之書,豈但矜誇于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