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
關燈
小
中
大
東都肇造之時,中土士大夫奉冠裳而渡鹿耳者蓋七百餘人。
及明亡後,始用清制。
清之章服,紅纓、馬蹄、朝珠、補褂,狀頗詭異。
薙發之令,不從而死者數十萬人,所謂「頭可斷而志不可奪」也。
朱一貴、林爽文等之起事,皆以光複為号召;漢官威儀,一時重見。
今清社已屋,而長衫、馬褂尚流行于漢族之間,且遠被外國;固知衣服之适宜,不以華夷而判也。
一六六 故老有言:清人入關時,明之遺臣與約三事:則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官降吏不降也。
台為延平肇造,又多忠義之後,故抱左衽之痛。
我家居此二百數十年矣,自我始祖興位公以至我祖、我父,皆遺命以明服殓。
堂中畫像,方巾寬衣,威儀穆棣;故國之思,悠然遠矣。
一六七 台灣無冠、笄之禮,男女成婚日始并行之。
先期擇良辰,備白布一疋,延福命婦人為之裁制,名曰「上頭衫褲」。
成婚後,襲而藏之,為将來收殓之用;所謂有始有終也。
男子成婚,皆用清代章服;女子則鳳冠、蟒襖、紅裙、繡靴,俨然明代官裝:則「男降女不降」也。
今禮制已亡,各服其服,有新式者、有舊式者、有折衷者,真是無色不有。
一六八 「隋書」「流求傳」:『大業元年,炀帝命羽騎尉朱寬入海訪異俗,因至流求。
言語不通,掠一人而反。
明年,複命寬慰撫之,不從;寬取其甲布而還。
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耶久國人所用」』。
按流求則今之台灣,夷耶久在西表島近附。
甲布為土番之樹皮布,質柔而韌,能斂汗;宦遊之士多用為袒衣,與大甲席同馳名。
大甲席者,大甲番婦之所織也;地多蔺草,采而編成,折之不襞、舒之則平。
台灣婦女從之織,其用遂廣,每床值數金或數十金。
一六九 台灣無蠶桑之利,綢、緞、绫、羅之類皆來自江、浙。
鹹、同間,台南上橫街有蔡某者設「雲錦号」,始有機織;所出之貨,不遜中土。
蓋其撚絲染色,花樣翻新,别出心裁,非他人所得而比也。
聞蔡浙江人,為江甯織造局名手;洪、楊之役,避亂來台,故馳名京邑。
光緒大婚,内廷曾命台灣布政使采辦黃錦。
時蔡已死,其家人猶能織造;今已亡矣。
一七○ 舊時婦女出門,無論晴雨,必持一傘自遮,曰「含蕊傘」;猶漳州「文公兜」之遺意也。
今時式女子亦多持傘而意不同,一以守禮、一以助嬌,是亦風俗之遷移也。
一七一 唐張鷟「朝野佥載」:『隋帝令朱寬征留仇國還,得金荊瘿數十片,木色如真金,密緻而文采盤錯有如美錦,甚香,極細;可以為枕及案面,雖沉、檀不可及』。
按此即花樟。
台灣産樟多,有曆千數百年者,根幹生瘿,鋸而為片,自成文理;且有山水、花木、鳥獸之形,色黃而澤,性極香:制器熬腦,為用甚廣。
隋人不察,誤為金荊,亦足見其寶貴也。
一七二 台灣之山多佳木,而山杉、梢楠、茄苳、石柳尤良。
取以制器,質堅色美,固他處所無也。
台灣富家之廳事,素喜裝飾,幾案、椅棹之屬,多以山杉、梢楠造之;或以茄苳嵌石柳花卉、人物,極其精細。
台南有所謂七巧棹者,高低寬斜,上下不一,合之成方,用以陳設古玩;每副值數百金。
一七三 麻豆、蕭壟各社多植槟榔,箨可為扇,勝于蒲葵。
或取其細膩者,以線香炷之,山水、人物濃淡得宜,所謂火畫者也;乃得接以角柄、缃以美錦,每把售錢數百或一、二金。
西洋人見而悅之,購以饋贈。
今市上雖有槟榔扇而無火畫,遂使一種美術亦與輿圖俱失,惜哉! 一七四 葉王之時,彰化有王靈者,亦善燒瓷,為兒童玩具;唯雅片煙鬥極精美,每具值數金,嗜煙者莫不珍之。
煙鬥之上,繪以泥金山水、花卉,筆細而工,曆久不褪;至今猶有藏者。
乃知一藝之微,亦足傳世,固不須讀書萬卷而後成名也。
一七五 台灣為産米之地,一日三餐,大都一粥二飯。
瀕海貧瘠之區,多食番薯;而澎湖島中且食幹薯簽,以其不堪播榖也。
「澎湖紀略」謂澎人以紅薯合米煮粥,謂之「桃花粥」;而「海音詩」注亦謂澎人以海藻、魚蝦雜薯米為糜,曰「胡塗粥」:亦可見粒食之維艱矣。
膏粱子弟不知稼穑,一食萬錢猶嫌未飽;若律以「不勞者不得其食」,則此輩當餓死矣。
一七六 番薯一名地瓜,産自呂宋;明萬曆間,始傳漳州,由漳入台。
荒坡瘠壤,均可種植,為利甚溥。
台之番薯,以林圯埔為最佳,大如鵝卵,色丹味腴;次則桃園之桧溪,亦肥美。
台南有所謂鬥六種者,大約林圯埔傳來;餘嗜食之,每飯不忘。
薯之滋養當不遜于稻麥,而齊民受惠,誠可謂饋貧之糧也。
一七七 年節祭祀之時,每制紅龜,以饋戚友;台語呼「龜」如「居」,謂可居财也。
紅龜有二:曰「米龜」,雕木為龜形,以糯米之■〈米祭〉印之,裹糖及豆沙、麻仁之類。
曰「面龜」,以麥粉作之,其餡同;祝壽用紅桃、喪用饅頭,吉兇之禮固有異也。
一七八 新正之「年糕」、上元之「元宵」、清明之「薄餅」、端午之「肉粽」、七夕之「糖粿」、中秋之「月餅」、重陽之「麻粢」、冬至之「菜包」,皆年節供祭之物也。
而六月十五各家屑米為丸,煮湯食之,謂之「半年圓」;「圓」、「丸」音同,以取團圓之意。
按宋周必大「太平園續稿」:『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間成四韻。
後人因元宵煮圓子,因呼圓子為「元宵」』。
一七九 三月十九日,相傳太陽誕辰;實則明思宗殉國之日也。
聞之故老,謂明亡之後,遺民不忍死其君,又慮清人猜忌,乃藉言太陽。
太陽,日也;日,君象也。
故曰「太陽一出滿天紅」,以寓複明之志。
是日以面制九豬、十六羊,供為犧牲;則少牢之禮也。
今中華再建,日月重光,亦可以慰「景山之靈」矣。
一八○ 台俗生子,三朝或滿月,以糯米蒸飯,拌以麻油、豚肉、蝦米、蔥珠,謂之「油飰」;則東坡「仇池筆記」所謂「盤遊飯」者也。
按「北戶錄」雲:『嶺俗,家富者婦産三日或足月洗兒,作團油飯,以煎魚蝦、雞鵝、豬羊、灌腸、蕉子、姜桂、鹽豉為之』。
東坡所記「盤遊飯」二字語相近,必傳者之誤。
台灣為閩、粵人聚居之地,故沿其俗;不論貧富,必以此分饋戚友。
一八一 「泔轉」為烹魚之辭,台南婦女皆知之。
「集韻」:『「泔」音「甘」』;台呼「庵」。
「荀子」「大略篇」:『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
楊勍注:『泔者,烹和之名』。
台南泔魚之法,先以豬油入鼎,次以蔥珠■〈火畐〉焦;乃下魚,以醬油而煮之,味甚美。
餘曾以此辭詢之台中、北人士,無有知者。
不圖二千年前之語,且為魯人烹和之名,尚存于台南一隅,甯不可貴! 一八二 「台海釆風圖」謂:『番檨,皮綠肉黃、氣辛味甘,入肝補脾;切片腌久更美,名曰蓬萊醬』。
「蓬萊醬」三字甚雅。
台南人以腌檨煮魚,風味極佳,湯可醒酒。
蓋台南烹調之法,多就地取材;故「赤嵌筆談」謂『台人以婆羅蜜煨肉、黃梨煮肺,亦海外奇制』。
一八三 黃檨盛出時,食之過多,則胃起痙攣之症,所謂「檨子痧」也;食破布子則愈。
破布子者,樹子也;葉如榆而大,子細若鈕,色黃多漿。
與黃檨同熟,互相調劑,誠造物者之巧也。
鄉人釆其子入鍋,下鹽煮之,粘合如膠;可佐飯。
又與豆腐合烹,濃淡得中,味尤甘美。
台南人雖多食黃檨而無發病者,則破布子之功也。
一八四 「菊花魚」為台南佳馔,其制法與廣東之魚鍋略相似。
唯以都督魚切成薄片,湯沸時與菊花同下;夾而食之,清芬甘脆。
「菊花魚」之名頗隽永,視之「蒪羹」、「鲈脍」,風呼當不遜矣。
一八五 「跳牆佛」,佳馔也;名甚奇,味甚美。
福州某寺有僧不守戒,以豬肉、蔬筍和醬、酒、糖、醋納甕中,封其蓋,文火熏之,數時可熟。
一日為人所見,僧惶恐,跳牆而逃;因名之曰「跳牆佛」。
台灣亦有此馔,稻江楊仲佐氏尤善調饪。
一八六 台南肴馔之奇者,尚有「半天筍」。
「半天筍」者,槟榔也。
幹高二、三丈,葉如鳳尾,搖曳空中;遭風摧折,取其葉心,切片炒肉,較之春筍,味尤甘脆。
台南槟榔雖夥而多不忍食;植之數年,樹始及丈,開花結子,歲收其利。
故非樹倒難扶,未易嘗此奇味也。
一八七 餘家馬兵營,有宅十畝,環以美箭。
夏、秋間,聞雷鳴,則竹下有蕈挺生,長約二、三寸。
淩晨采之,冠初放,□其上皮,色潔白;和肉調羹,風味絕美。
俗稱竹菇,餘名之曰「玉版蕈」。
顧蕈類多毒,釆之必須辨别;有光者勿取、過午勿取。
若誤食之,作嘔吐狀;急飲地漿則愈。
一八八 台南點心之多,屈指難數;市上有所謂「擔面」者,全台人士靡之知之。
面與平常同,食時以熱湯芼之,下置鮮蔬,和以肉俎、蝦汁,糁以烏醋、胡椒,熱氣上騰,香聞鼻觀。
初更後,始挑擔出賣;宿于街頭,各有定處,呼之不去,恐失信于顧客也。
一八九 餅餌之屬,有麥、有稻、有菽、有麻,五花十色,無美不備。
台南有「掽舍龜」者,以糯米為皮、豆沙為餡。
相傳富人「吳掽舍」嗜此,鄰人得其法,因以為名;猶酒館之有「伊府面」也。
一九○ 裡諺有言:『食蛇配虎血』。
此言兇人之敢為惡事也。
食蛇之風,廣州頗盛,且為珍馔;台之客人亦有食者。
以蛇與貓合煮,謂之龍虎鬥;與雞合煮,謂之龍鳳會:誠食譜中之奇名也。
虎肉不易得,其味如何,知者少。
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有「食羊虎肉」詩,亦快舉也;為錄于下:『白額咆哮振山谷,老羝見之驚且伏;一朝強弱兩不存,此肉都歸野人腹。
腹中惟恐相啖吞,急呼美酒為解紛;酒酣一醉更懷古,千歲英雄羝與虎』。
嗚呼!虎,猛獸也;皆欲得羊而食,抑知更有猛者而食其肉!然則人與人之相食又如何? 一九一 昆蟲之屬,大都可食。
蔗龜、蜂芽、蠶蛹、土猴,餘嘗食之。
秋時雨後,土猴頗肥;棄頭及髒,以蒜瓣與鹽納入,用油炸之,比蔗龜尤美。
台無蔗龜,舊時自同安配來為下酒物,今已不見。
一九二 荷蘭據台三十八年,教化土番,從事貿易,其語言當有傳者;而今已不可考。
唯「甲萬」一語,尚存我輩口中,且有其物。
甲萬形如櫃而小,有木制、鐵制二種;極堅牢,為收藏珍寶、契卷之用。
此語傳自歐州,閱今幾三百年,複由日本而入台灣。
一九三 台灣量地之名曰「甲」,荷蘭語也。
鄭氏因之、清代沿之,至今未替。
凡方一丈二尺五寸為一戈,二十五戈為一甲;約當中國十一畝三分一厘零,而得日本二千九百三十四坪零。
一九四 清代得台後,慮民之勾番作亂也,沿山一帶,禁出入;築土如牛,為界限。
或砌以磚,長數丈,謂之紅線。
其後乃設隘戍勇,保衛耕農,内山之利拓矣。
今界址雖湮,而台中之地尚有名「土牛」者,則其迹也。
一九五 「蟒甲」則獨木舟,番語也。
台北之「艋舺」,其語源實出于此。
乾隆間,大佳臘漸次開拓,華人設肆河畔;擺接番每駕獨木舟至此交易,因呼其地為「蟒甲」。
後書「艋舺」,尚文也;「艋舺書院」稱曰「文甲」。
一九六 東坡詩:『毛空暗春澤,針水聞好語』。
自注:『蜀人以細雨為雨毛』;而台人亦謂細雨為「雨毛」。
餘意「毛」字當為「雺」之轉音。
「爾雅」:『天氣下地不應曰雺』。
「詩」「東山」:『零雨其蒙』。
蒙,即「雺」也,呼之較重則為「夢」。
李商隐詩:『一春夢雨常飄瓦』。
夢雨,即雨毛也。
一九七 引水溉田謂之「圳」,亦曰「埤圳」。
台人呼「圳」為「浚」、以「埤」為「陂」,實有誤。
按「字彙補」:『「圳」音「酬」,江、楚間田畔水溝謂之「圳」』。
「說文」:『埤,增也』。
牆高曰「垣」、低曰「埤」;非蓄水之義。
一九八 福康安之平林爽文也,诏頒内府「大吉祥右旋螺」,以利航海;事後,命存福建藩庫;凡封中山及将軍、總督渡台,佩以行。
聞此螺為康熙時西藏班禅喇嘛晉獻,「聖武記」及「庸龛随筆」均載之。
辛亥革命之役,藩庫被掠,不知尚存也欤? 一九九 火炬曰「打馬」,廈門縛篾為之;而台灣撚紙成條、織之如鞭,中夾一竹,長二、三尺,灌以油。
未用時,可以鞭馬,故謂之「打馬」。
二○○ 婦人妝插之物,若花若蝶,以銀絲承之,宛轉如螺旋,稍動則顫,謂之「勝股」。
山海經:『西王母,虎齒戴勝』;則此物也。
二○一 「淡色菰」為印第安人之語;科倫布發見美洲,始傳歐土。
而台灣土番謂之「笃馬個」,則由荷人傳入。
台人謂煙草曰「熏」。
「說文」:『熏,香草也;從熏』。
謂氣能熏人也。
又稱鴉片曰「烏熏」。
「明史」「暹羅傳」:『貢烏香』。
「烏香」,即鴉片。
是台人之稱烏熏,或由暹羅語而變之欤? 二○二 海通以來,外貨輸入,每冠以「番仔」二字,如「番仔衫」、「番仔餅」、「番仔火」之屬;所以别内外也。
而台中且呼肥皂為「番仔茶粳」;唯台南稱曰「雪文」,譯其音且譯其義。
雪,灑也;「莊子」:『澡雪而精神』。
文,文理也,又為文彩。
是一譯名,音義俱備,可謂達而雅矣。
二○三 萄葡、苜蓿之名,譯自西域,傳于「漢書」。
而台灣之「檨」字,番語也,不見「字典」;故「舊志」亦作番蒜,終不如「檨」字之佳。
檨為珍果,樹高二、三丈;當從木,如柑、桔、桃、李之類,望文知義。
若夫林投之樹、藍茇之果,亦番語也;故名從主人。
二○四 台南地居熱帶,佳果繁多;而南無、菩提、釋迦、波羅密,皆名出「佛典」。
是數物者,傳自天竺;語從梵書,固其宜也。
二○五 貝多羅、優缽昙,為天竺名花。
台南多有,前人亦有詠者。
「台海釆風圖」曰:『貝多羅花,木本。
種自西域,葉似枇杷,梵僧用以寫經。
枝皆三叉,花辮六出,香似栀子。
台人但稱為番花,不知為貝多羅也。
範浣浦侍禦有詩雲:「已兼蝶粉與蜂黃,更裹依微紫绛囊。
葉似款冬棱較健,花開盛夏氣微香。
一叢蓓蕾盈枝發,半卷婀娜小辮長。
可是貝多真色相,閑書梵字午風涼」』!又曰:『昙花,則優缽昙,草本。
種出西域。
有紫、白二種。
青葉叢生,或一年數花、或數年不花。
懸莖包裹,狀若荷蕊,中攢十八朵;每一日開一朵。
梵剎多植之,取十八羅漢之義也。
範浣浦侍禦有詩雲:「一莖數蕊盡叢生,粉暈檀心畫不成。
靜态雪花堪比潔,幽香蓮葉與同情。
已捐秾豔消塵卻,應散諸香入梵聲。
傳是西方來小種,淨因我亦未忘情」』。
二○六 「隋書」「流求傳」:『流求多鬥镂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發之下垂』。
按流求即今台灣。
鬥镂樹為熔樹,台地多有;今其存者,猶有數百年前物。
二○七 「洛陽伽藍記」謂『昭儀寺有酒樹面木』。
按酒樹、即椰樹,漿可為酒,亦可生飲;而面木即桄榔,以其皮中有屑如面,可造餅食。
唐段公路「北戶錄」謂『桄榔心為炙,滋腴極美』。
桄榔,台南多有,未有食者;唯椰酒則嘗飲耳。
二○八 「香祖筆記」謂『鳳山縣有三保姜,相傳明初三保太監所植,可療百病』。
「台灣志略」亦曰:『明太監王三保植姜岡山上,至今尚有産者;有意求覓,終不可得。
樵夫偶見,結草為記;次日尋之,弗獲。
故得者可治百病』。
又曰:『太監王三保舟至台,投藥水中,令土番染病者于水中洗浴則愈』。
按明初中官入台,諸書所載,或為鄭和、或為王三保,皆永樂時奉使西洋者。
岡山在鳳山縣轄,距郡東三十裡;是其來台且至内地,非僅「取水赤嵌」也。
二○九 晚春之時,姜始發芽,幼嫩可食;台人謂之「水姜」。
及讀司馬相如「子虛賦」,有「茈姜蘘荷」之句。
「索隐」引張楫雲:『茈姜,子姜也』。
茈音紫,乃知「水」字之誤。
二一○ 台北産茶夥,近村農家多植山栀,為熏茶之用;稱曰「蟬薄」。
餘以為花瓣之薄如蟬耳;既而思之,論為「薝蔔」之誤。
「群芳譜」:『薝蔔,花名;色白香濃。
陸龜蒙詩:「薝蔔冠諸香」。
陶貞白雲:「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傳即西域之瞻蔔花」:則知其可熏茶矣。
又台北花戶稱素馨為「四英」,茶商亦然。
台灣花卉多用古名,其标異者則中土所無也。
村夫俗儒不知其字,簡筆誤書,猶曰「不識」;而所謂缙紳者,亦從而效之,可歎! 二一一 台南有「皇帝豆」,謂嗣王經嗜此,因以為名。
按鄭氏居台,保持正朔,未嘗帝制自為;或因肇造東都,便宜封拜,為其代行天子之事而附會欤?或曰:豆本名「黃筴」,呼音訛為「皇帝」;猶「承天府」之為「神仙府」也。
豆筴長三、四寸,仁偏而大,皮有紅紋;作馔極美。
冬、春盛出,他處未見。
二一二 「火秧」,即「金剛纂」。
叢生成樹,三棱有刺,花小而黃,高及丈。
植為籬落,牛羊不敢越;台人名曰「火巷」,謂可制火(「巷」、「秧」音近)。
朱竹垞「靜志居詩話」引廣州諺雲:『爾有垣牆,我有火秧』。
注:『廣人以作籬落』。
是與台灣同矣。
二一三 「愛玉凍」,為台南特産。
夏時用之,可抵飲冰;而府、縣各志尚未收入。
聞諸故老謂: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府治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辨土宜。
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赴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啜之,冷沁心脾。
自念此閑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槳;以為此物化之也。
拾而歸家,子細如黍,以水絞之,頃刻成凍,和糖可食;或和孩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
某有女曰愛玉,年十五;長日無事,出凍以賣,人遂呼為「愛玉凍」。
餘曾以此題征詠,作者頗多,而林南強兩首均佳;今錄其一,以補志乘之不及。
詩曰;『驅車六月羅山曲,一飲瓊漿濯炎酷;食瓜征事問當年,物以人傳名「愛玉」。
愛玉盈盈信可人,終朝釆綠不嫌貧;事姑未試羹湯手,奉母居然菽水身。
無端拾得仙方巧,拟煉金膏滌煩惱;辛勤玉杵搗玄霜,未免青裙踏芳草。
青裙玉杵不辭難,酒榭茶棚宛轉傳;先挹秀膚姑射雪,更分涼味月宮寒。
月宮偶許遊人至,皓腕親擎水晶器;初疑換得冰雪腸,不食人間煙火氣。
寒暑新陳近百秋,冰旗滿目挂林楸;誰将天女清涼散,一化吳娘琥珀瓯』! 二一四 筆筒木,即婆羅樹。
「台海使槎錄」謂:『婆羅樹中空,四圍折疊成圓形,花紋糾結盤屈如古木狀。
用貯管城,固其材也』。
二一五 綠珊瑚,一名綠玉樹。
■〈木義〉枒多枝,葉小無花;植之海澨,尤易暢茂。
張鹭洲詩雲:『一種可憐籬落下,家家齊插綠珊瑚』。
誠足以表台南之美化。
三十年來,翦伐殆盡,且将無有知者;是綠珊瑚之名,亦僅存于詩中而已。
二一六 台灣竹類甚多,有綠竹、黃竹、白竹、墨竹、刺竹、箭竹等凡十數種。
而台南海會寺有七弦竹,高不及丈;每節有銀紋七條,美而秀。
寺為鄭氏之北園别墅,聞董夫人自湖南黃岡移植。
閱今二百七十年,新篁舊箭相繼而生,亦可寶也。
二一七 麻豆之柚、西螺之柑,産自海隅,馳名京邑。
而台南之西瓜,舊亦供貢内廷,以其非時之物也。
「台灣志略」曰:『台、鳳兩邑每年分貢西瓜。
八月下種,十一月成熟。
氣候之異,真不可以常理測也』。
孫武水「赤嵌竹枝詞」雲:『除卻風風雨雨天,分裝急喚渡頭船;深秋播種清冬熟,揀得西瓜貢十員』。
台南貢瓜之田在小東門外近附,今已荒廢;現以苗栗白沙坑所産者為最。
二一八 「台灣府志」所載花卉之名,多與中土相同;其标異者,若三友花、七裡香、午時梅、倒垂蓮、金絲蝴蝶等。
或為中土所無、或為台灣特有,故宦遊之士多喜詠之;其詩俱在「府志」,茲不錄。
二一九 惠安莊怡華氏久寓台北,亦曾來南;酒後茶餘,聞餘說台灣故事,因作「東甯雜詠」。
其一聯雲:『奇果鳳凰卵,名花蝴蝶蘭』。
可為台南增色矣。
「鳳凰卵」即「冰弸」,或雲即「漢書」之「賓婆」。
武帝初開西域,移植上林。
而台灣當自東印度傳入;然府、縣舊志皆不載,唯光緒初王補帆中丞之「台灣雜詠」始稱引之。
樹高二、三丈,葉大于掌,蔭極廣。
春時開小黃花,累累成穗;秋初果熟,自剖其房,外青而内紅,鮮豔可愛。
子大如栗,■〈火畐〉火可食;或以冰糖煮之,味尤甘美。
二二○ 蝴蝶蘭,為台灣珍卉。
産恒春山中,寄生古木,不染微塵。
葉長而厚;花純白若蝴蝶,一莖十數蕊。
臨風搖曳,姿态嫣然;宛如絕代佳人,遺世獨立,可還觀而不可亵玩者矣。
曩年江陰畫家王亞南載筆來南,曾寫數幅攜歸江左,并屬南人士題詠。
作者頗多,而洪鐵濤一首尤佳。
詩曰:『雕瓊刻翠兩無瑕,化作南荒第一花。
豔絕雙飛複雙宿,翩然宜整更宜斜。
春心冷盡偎枯木,秋夢醒時失故家!我獨憐君攜彩筆,斷腸草草到天涯』。
二二一 「麻薩末」,番語也;一名「國姓魚」。
相傳鄭延平入台後,嗜此魚,因以為名。
魚長可及尺,鱗細味腴;夏、秋盛出。
台南沿海多育之,歲值數百萬金;亦府海中之巨利也。
曩者岱江吟社楊笑侬曾以此征詠,屬餘評點;得詩數十首,能為「騎鲸丈人」留傳佳話,是又婆娑洋上之史實也。
二二二 台北之■〈魚桀〉魚,亦名「國姓魚」;「淡水廳志」謂鄭氏至台始有。
■〈魚桀〉産溪澗中,大嵙崁、三角湧及新店溪俱出。
月長一寸,至八、九月而肥;台北以為上珍,亦曰香魚。
顧未有詠之者,餘有詩雲:『春水初添新店溪,溪流渟蓄綠玻■〈王黎〉;香魚上釣剛三寸,鬥酒雙柑去廳鹂』。
即「稻江冶春詞」之一也。
二二三 國姓魚之外有「都督魚」,為台海中鱗類之最美者。
魚似馬鲛而大,重一、二十斤;銀紋雪膚,肉腴無刺。
随冬而來,與春偕逝。
相傳延平伐台時泊舟港外,某都督獲此以晉,因名「都督漁」。
或作鮀魠。
二二四 塞鴻秋至、海燕春歸,禽鳥之微,能知節侯。
而台南之烏魚,以冬至前十日而來、後十日而逝,名曰「信魚」;謂其信也。
烏魚即「本草」之鲻,有江、海二種。
每來時,逐隊遊泳,多至不可計數。
舊時,漁者先期領旗納稅,謂之「烏魚旗」。
烏魚之肉腥而澀;唯卵極肥美,漬鹽暴幹,可久藏。
食時以火烤之,切為薄片,味香而腴;庖羞中之上品也。
二二五 ■〈句黾〉鼊産海中,似鼈而大,重者二、三百斤。
漁人得之,舁入市,好事者購而放之。
或曰■〈句黾〉鼊即鼋,味極美。
曩年喜樹莊人捕一頭,解而食之。
未幾大火,合村俱燼;以為不祥,相戒勿食。
二二六 鱗類之最美者莫如鲽,五色俱備;遊泳水中,其狀如蝶。
生于琉球嶼之岩石間,捕之甚難。
離水則死,故不易睹。
按「爾雅」:『東方有比目之魚,其名為鲽』。
「爾雅」之鲽,狀如牛脾,細鱗紫色;一面兩目,相合乃行。
江淮人謂之拖沙魚,台人呼為貼沙;則與此魚不同。
此魚宛然若蝶,故亦謂之「鲽」耳。
二二七 岡山超峰寺僧曾獲食蛇龜一頭,畜之寺中。
龜形如木屐,行時有聲,俗稱「木屐龜」。
胸劃為二,能開合;蛇經其旁,則□之至斃而食之。
惠子謂龜長于蛇;若此,則龜猛于蛇矣,奇哉! 二二八 紅頭嶼,在恒春海中,岸旁多椰。
有蟹大徑尺,螯巨而猛,能登樹夾破椰子而食之;名曰椰蟹。
二二九 梅花鹿、艾葉豹,皆以紋名,台灣之珍獸也。
梅花鹿産山中,亦有畜者;小琉球人牧之尤多。
其大而無紋者曰獐。
艾葉豹似虎而小,一名石虎;性猛;能殺人。
二三○ 長尾三娘,鳥也。
朱喙翠翼,羽毫甚美,彩耀相間;尾長盈尺。
生深山中。
或雲即練雀。
巡台禦史六十七有詩詠之曰:『翠羽光華绶帶長,如雲委地美人妝;命名當日非無意,謂勝黃家第四娘』。
二三一 「新婦啼」,魚名;稱謂甚奇。
狀本鮮肥,熟則拳縮;蓋取「新婦未谙,恐被姑責」也。
孫湘南詩雲:『泔魚未學易牙方,軟玉銷為水碧漿;廚下卻憐三日婦,羹湯難與小姑嘗』。
二三二 「續太平廣記」載:『明萬曆間,有封舟赴中山國,途次澎湖,見一巨蝶,翅長丈餘,掠舟而過』。
又言『海中見一山,徐徐行,數時乃滅;視之,始知為大魚』。
嗚呼!天地之大,何奇不有;吾以耳目之所見者為是而不見者為非,亦陋矣。
二三三 「台灣府志」載:『康熙二十二年夏五月,澎湖有魚如鳄,長丈餘,四足,身上鱗甲火炎;從海登陸。
衆見而異之,以冥鈔、金鼓送之下水。
越三日,仍乘夜登山死』。
而「台灣志略」以延平為東海鲸魚,到處水漲,歸東則逝,遂以此為鄭氏滅亡之兆;何其謬耶! 二三四 「赤嵌集」有「鈎蛇歌」;謂北路有巨蛇名鈎蛇,能以尾取鹿吞之,因為作歌。
歌曰:『一島三千麋鹿場,飕飕出谷如牛羊。
台山不生白額虎,族類無憂爪牙傷。
野有修蛇大如鬥,飕飕草木腥風走。
氣騰火焰噴黃雲,八尺斑龍入巨口;九岐璚角橫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
獰番駭獸不相賊,奔竄林莽争逃鈎。
我聞巴蛇吞象不須咬,三歲化骨何陰狡!爾鹿、爾鹿甚微細,此蛇得之應未飽』。
二三五 唐段公路「北戶錄」載「蝴蝶枝」一則謂:『南行曆縣藤峽,維舟飲水。
睹岩側有木五彩,命仆求之。
獲一枝,尚綴軟蝶二十餘,有翠绀縷者、金眼者、丁香眼者、紫斑眼者、黑花者、黃白者、绯脈者。
因登岸視,乃知木葉化焉。
是知蝶生江南,柑橘樹蠹變為蝴蝶、烏足之葉為蝴蝶,皆造化始然,非虛語也』。
按此疑即木葉蝶,生于南美洲。
台灣埔裡社亦有,狀如枯葉,宿樹上,人莫能辨;唯未見有彩色者。
二三六 台人呼蠶曰「娘」,謂蠶「幾尾」曰「幾身」,敬之也。
按唐孫顧「神女傳」謂:『高辛時,蜀有女子,父為人掠,唯所乘馬在。
母誓曰:「有得父還者以女嫁之」。
馬聞言,振迅而去。
數日,父乘馬歸。
自此,馬悲鳴不肯飲龁;父問其故,射殺之,暴皮于庭。
女過其側,皮蹶然起,卷女去。
旬日,得皮于桑上,女化為蠶,食葉吐絲。
每歲祈蠶者四方雲集;宮觀塑女像,披馬皮謂之馬頭娘』。
此雖一種神話,而台語之出處則據于此。
二三七 元宵○弄龍之戲。
好事者以篾片縛龍,張以羅,繪鱗染色;長者九節或七節,節下有杆,中然炬。
人持杆而弄,高下蜿蜓,火光掩映;和以鼓吹,狀極曼衍。
有時廣場之上兩龍競舞,各展身手,尤為熱鬧。
又有弄獅之戲,習技擊者為之;鄉村頗盛。
二三八 台南舊有賽花之舉。
每歲元宵,各以所養水仙陳于三山國王廟,互誇奇麗。
水仙産漳州,冬時配至。
以刀劃其半面,栽以清皿、薦以寒泉;花之向背、葉之短長,可随人意。
餘素好種花,尤善養水仙。
以刀劃者,兩旬而開;置諸幾上,足供清玩。
惜賽花之舉,今已零落;而市所售之水仙頭,亦不及從前之肥大也。
二三九 「踏跷」即高跷,以雙木縛足而行。
高四、五尺,裝演故事。
宋時已有此技,「武林舊事」謂『元夕舞隊有踏跷之戲』。
而台灣所演者,以福州人為最。
又有肩頭戲。
以龆秀男女屹立肩上,沿街演劇,步武自如;亦一技也。
二四○ 裡諺有言:『煙火好看無賴久』。
此言富貴榮華之易謝耳。
若菜市埔之煙火,自初夜至于黎明,連綿不息;觀者垂頭欲睡,而放者猶興高采烈。
前時台南商務尚盛,内城外有炮店十餘家,公祀祝融之神;每年花朝前後,至菜市埔大放煙火,誠春宵之樂事也。
劉芑川「海音詩」雲:『火樹千叢映绛霄,年年菜市鬧花朝;路旁掩泣誰家女,失卻鬓邊翠玉翹』。
二四一 五月五日,俗稱「五毒日」。
佩香囊、簪艾葉,以雄黃酒灑地,謂可以辟毒蟲。
向午,小兒輩肩一龍首,前導者持小旗、執熔枝,鳴金擊鼓,以祓不祥;謂之「請龍」。
按「淮南子」「要略操」:『舍開塞,各有龍忌』。
許慎注:『中國以鬼神之事曰忌。
北胡、南越皆謂之「請龍」』。
是「請龍」之舉出于秦、漢,而台灣尚沿其俗。
「墨子」「貴義篇」:『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
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
「鬼谷子」亦曰:『盛神法五龍』。
陶弘景注:『五龍,五行之龍也』。
此為古代日者之言;而台灣尚傳其術,亦非無據。
二四二 端午競渡,其來已久。
五十年前,台南商業尚盛;「三郊」之外,又有「洋行」。
先期制錦标,附彩物,裝詩意,導以鼓吹,遊行市上。
至時各駕龍舟,集于五條港口;鳴金為号,擊槳如飛,以奪錦标為勝。
觀者雜沓,數日始罷。
誠可謂海國之水嬉,而升平之樂事也;而今亡矣! 二四三 中秋之夕,小兒女集庭中。
兩人扶一竹椅,上覆女衣一襲,裝義髻,備鏡奁、花米、刀尺之屬;焚香燒紙,
及明亡後,始用清制。
清之章服,紅纓、馬蹄、朝珠、補褂,狀頗詭異。
薙發之令,不從而死者數十萬人,所謂「頭可斷而志不可奪」也。
朱一貴、林爽文等之起事,皆以光複為号召;漢官威儀,一時重見。
今清社已屋,而長衫、馬褂尚流行于漢族之間,且遠被外國;固知衣服之适宜,不以華夷而判也。
一六六 故老有言:清人入關時,明之遺臣與約三事:則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官降吏不降也。
台為延平肇造,又多忠義之後,故抱左衽之痛。
我家居此二百數十年矣,自我始祖興位公以至我祖、我父,皆遺命以明服殓。
堂中畫像,方巾寬衣,威儀穆棣;故國之思,悠然遠矣。
一六七 台灣無冠、笄之禮,男女成婚日始并行之。
先期擇良辰,備白布一疋,延福命婦人為之裁制,名曰「上頭衫褲」。
成婚後,襲而藏之,為将來收殓之用;所謂有始有終也。
男子成婚,皆用清代章服;女子則鳳冠、蟒襖、紅裙、繡靴,俨然明代官裝:則「男降女不降」也。
今禮制已亡,各服其服,有新式者、有舊式者、有折衷者,真是無色不有。
一六八 「隋書」「流求傳」:『大業元年,炀帝命羽騎尉朱寬入海訪異俗,因至流求。
言語不通,掠一人而反。
明年,複命寬慰撫之,不從;寬取其甲布而還。
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耶久國人所用」』。
按流求則今之台灣,夷耶久在西表島近附。
甲布為土番之樹皮布,質柔而韌,能斂汗;宦遊之士多用為袒衣,與大甲席同馳名。
大甲席者,大甲番婦之所織也;地多蔺草,采而編成,折之不襞、舒之則平。
台灣婦女從之織,其用遂廣,每床值數金或數十金。
一六九 台灣無蠶桑之利,綢、緞、绫、羅之類皆來自江、浙。
鹹、同間,台南上橫街有蔡某者設「雲錦号」,始有機織;所出之貨,不遜中土。
蓋其撚絲染色,花樣翻新,别出心裁,非他人所得而比也。
聞蔡浙江人,為江甯織造局名手;洪、楊之役,避亂來台,故馳名京邑。
光緒大婚,内廷曾命台灣布政使采辦黃錦。
時蔡已死,其家人猶能織造;今已亡矣。
一七○ 舊時婦女出門,無論晴雨,必持一傘自遮,曰「含蕊傘」;猶漳州「文公兜」之遺意也。
今時式女子亦多持傘而意不同,一以守禮、一以助嬌,是亦風俗之遷移也。
一七一 唐張鷟「朝野佥載」:『隋帝令朱寬征留仇國還,得金荊瘿數十片,木色如真金,密緻而文采盤錯有如美錦,甚香,極細;可以為枕及案面,雖沉、檀不可及』。
按此即花樟。
台灣産樟多,有曆千數百年者,根幹生瘿,鋸而為片,自成文理;且有山水、花木、鳥獸之形,色黃而澤,性極香:制器熬腦,為用甚廣。
隋人不察,誤為金荊,亦足見其寶貴也。
一七二 台灣之山多佳木,而山杉、梢楠、茄苳、石柳尤良。
取以制器,質堅色美,固他處所無也。
台灣富家之廳事,素喜裝飾,幾案、椅棹之屬,多以山杉、梢楠造之;或以茄苳嵌石柳花卉、人物,極其精細。
台南有所謂七巧棹者,高低寬斜,上下不一,合之成方,用以陳設古玩;每副值數百金。
一七三 麻豆、蕭壟各社多植槟榔,箨可為扇,勝于蒲葵。
或取其細膩者,以線香炷之,山水、人物濃淡得宜,所謂火畫者也;乃得接以角柄、缃以美錦,每把售錢數百或一、二金。
西洋人見而悅之,購以饋贈。
今市上雖有槟榔扇而無火畫,遂使一種美術亦與輿圖俱失,惜哉! 一七四 葉王之時,彰化有王靈者,亦善燒瓷,為兒童玩具;唯雅片煙鬥極精美,每具值數金,嗜煙者莫不珍之。
煙鬥之上,繪以泥金山水、花卉,筆細而工,曆久不褪;至今猶有藏者。
乃知一藝之微,亦足傳世,固不須讀書萬卷而後成名也。
一七五 台灣為産米之地,一日三餐,大都一粥二飯。
瀕海貧瘠之區,多食番薯;而澎湖島中且食幹薯簽,以其不堪播榖也。
「澎湖紀略」謂澎人以紅薯合米煮粥,謂之「桃花粥」;而「海音詩」注亦謂澎人以海藻、魚蝦雜薯米為糜,曰「胡塗粥」:亦可見粒食之維艱矣。
膏粱子弟不知稼穑,一食萬錢猶嫌未飽;若律以「不勞者不得其食」,則此輩當餓死矣。
一七六 番薯一名地瓜,産自呂宋;明萬曆間,始傳漳州,由漳入台。
荒坡瘠壤,均可種植,為利甚溥。
台之番薯,以林圯埔為最佳,大如鵝卵,色丹味腴;次則桃園之桧溪,亦肥美。
台南有所謂鬥六種者,大約林圯埔傳來;餘嗜食之,每飯不忘。
薯之滋養當不遜于稻麥,而齊民受惠,誠可謂饋貧之糧也。
一七七 年節祭祀之時,每制紅龜,以饋戚友;台語呼「龜」如「居」,謂可居财也。
紅龜有二:曰「米龜」,雕木為龜形,以糯米之■〈米祭〉印之,裹糖及豆沙、麻仁之類。
曰「面龜」,以麥粉作之,其餡同;祝壽用紅桃、喪用饅頭,吉兇之禮固有異也。
一七八 新正之「年糕」、上元之「元宵」、清明之「薄餅」、端午之「肉粽」、七夕之「糖粿」、中秋之「月餅」、重陽之「麻粢」、冬至之「菜包」,皆年節供祭之物也。
而六月十五各家屑米為丸,煮湯食之,謂之「半年圓」;「圓」、「丸」音同,以取團圓之意。
按宋周必大「太平園續稿」:『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間成四韻。
後人因元宵煮圓子,因呼圓子為「元宵」』。
一七九 三月十九日,相傳太陽誕辰;實則明思宗殉國之日也。
聞之故老,謂明亡之後,遺民不忍死其君,又慮清人猜忌,乃藉言太陽。
太陽,日也;日,君象也。
故曰「太陽一出滿天紅」,以寓複明之志。
是日以面制九豬、十六羊,供為犧牲;則少牢之禮也。
今中華再建,日月重光,亦可以慰「景山之靈」矣。
一八○ 台俗生子,三朝或滿月,以糯米蒸飯,拌以麻油、豚肉、蝦米、蔥珠,謂之「油飰」;則東坡「仇池筆記」所謂「盤遊飯」者也。
按「北戶錄」雲:『嶺俗,家富者婦産三日或足月洗兒,作團油飯,以煎魚蝦、雞鵝、豬羊、灌腸、蕉子、姜桂、鹽豉為之』。
東坡所記「盤遊飯」二字語相近,必傳者之誤。
台灣為閩、粵人聚居之地,故沿其俗;不論貧富,必以此分饋戚友。
一八一 「泔轉」為烹魚之辭,台南婦女皆知之。
「集韻」:『「泔」音「甘」』;台呼「庵」。
「荀子」「大略篇」:『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
楊勍注:『泔者,烹和之名』。
台南泔魚之法,先以豬油入鼎,次以蔥珠■〈火畐〉焦;乃下魚,以醬油而煮之,味甚美。
餘曾以此辭詢之台中、北人士,無有知者。
不圖二千年前之語,且為魯人烹和之名,尚存于台南一隅,甯不可貴! 一八二 「台海釆風圖」謂:『番檨,皮綠肉黃、氣辛味甘,入肝補脾;切片腌久更美,名曰蓬萊醬』。
「蓬萊醬」三字甚雅。
台南人以腌檨煮魚,風味極佳,湯可醒酒。
蓋台南烹調之法,多就地取材;故「赤嵌筆談」謂『台人以婆羅蜜煨肉、黃梨煮肺,亦海外奇制』。
一八三 黃檨盛出時,食之過多,則胃起痙攣之症,所謂「檨子痧」也;食破布子則愈。
破布子者,樹子也;葉如榆而大,子細若鈕,色黃多漿。
與黃檨同熟,互相調劑,誠造物者之巧也。
鄉人釆其子入鍋,下鹽煮之,粘合如膠;可佐飯。
又與豆腐合烹,濃淡得中,味尤甘美。
台南人雖多食黃檨而無發病者,則破布子之功也。
一八四 「菊花魚」為台南佳馔,其制法與廣東之魚鍋略相似。
唯以都督魚切成薄片,湯沸時與菊花同下;夾而食之,清芬甘脆。
「菊花魚」之名頗隽永,視之「蒪羹」、「鲈脍」,風呼當不遜矣。
一八五 「跳牆佛」,佳馔也;名甚奇,味甚美。
福州某寺有僧不守戒,以豬肉、蔬筍和醬、酒、糖、醋納甕中,封其蓋,文火熏之,數時可熟。
一日為人所見,僧惶恐,跳牆而逃;因名之曰「跳牆佛」。
台灣亦有此馔,稻江楊仲佐氏尤善調饪。
一八六 台南肴馔之奇者,尚有「半天筍」。
「半天筍」者,槟榔也。
幹高二、三丈,葉如鳳尾,搖曳空中;遭風摧折,取其葉心,切片炒肉,較之春筍,味尤甘脆。
台南槟榔雖夥而多不忍食;植之數年,樹始及丈,開花結子,歲收其利。
故非樹倒難扶,未易嘗此奇味也。
一八七 餘家馬兵營,有宅十畝,環以美箭。
夏、秋間,聞雷鳴,則竹下有蕈挺生,長約二、三寸。
淩晨采之,冠初放,□其上皮,色潔白;和肉調羹,風味絕美。
俗稱竹菇,餘名之曰「玉版蕈」。
顧蕈類多毒,釆之必須辨别;有光者勿取、過午勿取。
若誤食之,作嘔吐狀;急飲地漿則愈。
一八八 台南點心之多,屈指難數;市上有所謂「擔面」者,全台人士靡之知之。
面與平常同,食時以熱湯芼之,下置鮮蔬,和以肉俎、蝦汁,糁以烏醋、胡椒,熱氣上騰,香聞鼻觀。
初更後,始挑擔出賣;宿于街頭,各有定處,呼之不去,恐失信于顧客也。
一八九 餅餌之屬,有麥、有稻、有菽、有麻,五花十色,無美不備。
台南有「掽舍龜」者,以糯米為皮、豆沙為餡。
相傳富人「吳掽舍」嗜此,鄰人得其法,因以為名;猶酒館之有「伊府面」也。
一九○ 裡諺有言:『食蛇配虎血』。
此言兇人之敢為惡事也。
食蛇之風,廣州頗盛,且為珍馔;台之客人亦有食者。
以蛇與貓合煮,謂之龍虎鬥;與雞合煮,謂之龍鳳會:誠食譜中之奇名也。
虎肉不易得,其味如何,知者少。
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有「食羊虎肉」詩,亦快舉也;為錄于下:『白額咆哮振山谷,老羝見之驚且伏;一朝強弱兩不存,此肉都歸野人腹。
腹中惟恐相啖吞,急呼美酒為解紛;酒酣一醉更懷古,千歲英雄羝與虎』。
嗚呼!虎,猛獸也;皆欲得羊而食,抑知更有猛者而食其肉!然則人與人之相食又如何? 一九一 昆蟲之屬,大都可食。
蔗龜、蜂芽、蠶蛹、土猴,餘嘗食之。
秋時雨後,土猴頗肥;棄頭及髒,以蒜瓣與鹽納入,用油炸之,比蔗龜尤美。
台無蔗龜,舊時自同安配來為下酒物,今已不見。
一九二 荷蘭據台三十八年,教化土番,從事貿易,其語言當有傳者;而今已不可考。
唯「甲萬」一語,尚存我輩口中,且有其物。
甲萬形如櫃而小,有木制、鐵制二種;極堅牢,為收藏珍寶、契卷之用。
此語傳自歐州,閱今幾三百年,複由日本而入台灣。
一九三 台灣量地之名曰「甲」,荷蘭語也。
鄭氏因之、清代沿之,至今未替。
凡方一丈二尺五寸為一戈,二十五戈為一甲;約當中國十一畝三分一厘零,而得日本二千九百三十四坪零。
一九四 清代得台後,慮民之勾番作亂也,沿山一帶,禁出入;築土如牛,為界限。
或砌以磚,長數丈,謂之紅線。
其後乃設隘戍勇,保衛耕農,内山之利拓矣。
今界址雖湮,而台中之地尚有名「土牛」者,則其迹也。
一九五 「蟒甲」則獨木舟,番語也。
台北之「艋舺」,其語源實出于此。
乾隆間,大佳臘漸次開拓,華人設肆河畔;擺接番每駕獨木舟至此交易,因呼其地為「蟒甲」。
後書「艋舺」,尚文也;「艋舺書院」稱曰「文甲」。
一九六 東坡詩:『毛空暗春澤,針水聞好語』。
自注:『蜀人以細雨為雨毛』;而台人亦謂細雨為「雨毛」。
餘意「毛」字當為「雺」之轉音。
「爾雅」:『天氣下地不應曰雺』。
「詩」「東山」:『零雨其蒙』。
蒙,即「雺」也,呼之較重則為「夢」。
李商隐詩:『一春夢雨常飄瓦』。
夢雨,即雨毛也。
一九七 引水溉田謂之「圳」,亦曰「埤圳」。
台人呼「圳」為「浚」、以「埤」為「陂」,實有誤。
按「字彙補」:『「圳」音「酬」,江、楚間田畔水溝謂之「圳」』。
「說文」:『埤,增也』。
牆高曰「垣」、低曰「埤」;非蓄水之義。
一九八 福康安之平林爽文也,诏頒内府「大吉祥右旋螺」,以利航海;事後,命存福建藩庫;凡封中山及将軍、總督渡台,佩以行。
聞此螺為康熙時西藏班禅喇嘛晉獻,「聖武記」及「庸龛随筆」均載之。
辛亥革命之役,藩庫被掠,不知尚存也欤? 一九九 火炬曰「打馬」,廈門縛篾為之;而台灣撚紙成條、織之如鞭,中夾一竹,長二、三尺,灌以油。
未用時,可以鞭馬,故謂之「打馬」。
二○○ 婦人妝插之物,若花若蝶,以銀絲承之,宛轉如螺旋,稍動則顫,謂之「勝股」。
山海經:『西王母,虎齒戴勝』;則此物也。
二○一 「淡色菰」為印第安人之語;科倫布發見美洲,始傳歐土。
而台灣土番謂之「笃馬個」,則由荷人傳入。
台人謂煙草曰「熏」。
「說文」:『熏,香草也;從熏』。
謂氣能熏人也。
又稱鴉片曰「烏熏」。
「明史」「暹羅傳」:『貢烏香』。
「烏香」,即鴉片。
是台人之稱烏熏,或由暹羅語而變之欤? 二○二 海通以來,外貨輸入,每冠以「番仔」二字,如「番仔衫」、「番仔餅」、「番仔火」之屬;所以别内外也。
而台中且呼肥皂為「番仔茶粳」;唯台南稱曰「雪文」,譯其音且譯其義。
雪,灑也;「莊子」:『澡雪而精神』。
文,文理也,又為文彩。
是一譯名,音義俱備,可謂達而雅矣。
二○三 萄葡、苜蓿之名,譯自西域,傳于「漢書」。
而台灣之「檨」字,番語也,不見「字典」;故「舊志」亦作番蒜,終不如「檨」字之佳。
檨為珍果,樹高二、三丈;當從木,如柑、桔、桃、李之類,望文知義。
若夫林投之樹、藍茇之果,亦番語也;故名從主人。
二○四 台南地居熱帶,佳果繁多;而南無、菩提、釋迦、波羅密,皆名出「佛典」。
是數物者,傳自天竺;語從梵書,固其宜也。
二○五 貝多羅、優缽昙,為天竺名花。
台南多有,前人亦有詠者。
「台海釆風圖」曰:『貝多羅花,木本。
種自西域,葉似枇杷,梵僧用以寫經。
枝皆三叉,花辮六出,香似栀子。
台人但稱為番花,不知為貝多羅也。
範浣浦侍禦有詩雲:「已兼蝶粉與蜂黃,更裹依微紫绛囊。
葉似款冬棱較健,花開盛夏氣微香。
一叢蓓蕾盈枝發,半卷婀娜小辮長。
可是貝多真色相,閑書梵字午風涼」』!又曰:『昙花,則優缽昙,草本。
種出西域。
有紫、白二種。
青葉叢生,或一年數花、或數年不花。
懸莖包裹,狀若荷蕊,中攢十八朵;每一日開一朵。
梵剎多植之,取十八羅漢之義也。
範浣浦侍禦有詩雲:「一莖數蕊盡叢生,粉暈檀心畫不成。
靜态雪花堪比潔,幽香蓮葉與同情。
已捐秾豔消塵卻,應散諸香入梵聲。
傳是西方來小種,淨因我亦未忘情」』。
二○六 「隋書」「流求傳」:『流求多鬥镂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發之下垂』。
按流求即今台灣。
鬥镂樹為熔樹,台地多有;今其存者,猶有數百年前物。
二○七 「洛陽伽藍記」謂『昭儀寺有酒樹面木』。
按酒樹、即椰樹,漿可為酒,亦可生飲;而面木即桄榔,以其皮中有屑如面,可造餅食。
唐段公路「北戶錄」謂『桄榔心為炙,滋腴極美』。
桄榔,台南多有,未有食者;唯椰酒則嘗飲耳。
二○八 「香祖筆記」謂『鳳山縣有三保姜,相傳明初三保太監所植,可療百病』。
「台灣志略」亦曰:『明太監王三保植姜岡山上,至今尚有産者;有意求覓,終不可得。
樵夫偶見,結草為記;次日尋之,弗獲。
故得者可治百病』。
又曰:『太監王三保舟至台,投藥水中,令土番染病者于水中洗浴則愈』。
按明初中官入台,諸書所載,或為鄭和、或為王三保,皆永樂時奉使西洋者。
岡山在鳳山縣轄,距郡東三十裡;是其來台且至内地,非僅「取水赤嵌」也。
二○九 晚春之時,姜始發芽,幼嫩可食;台人謂之「水姜」。
及讀司馬相如「子虛賦」,有「茈姜蘘荷」之句。
「索隐」引張楫雲:『茈姜,子姜也』。
茈音紫,乃知「水」字之誤。
二一○ 台北産茶夥,近村農家多植山栀,為熏茶之用;稱曰「蟬薄」。
餘以為花瓣之薄如蟬耳;既而思之,論為「薝蔔」之誤。
「群芳譜」:『薝蔔,花名;色白香濃。
陸龜蒙詩:「薝蔔冠諸香」。
陶貞白雲:「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傳即西域之瞻蔔花」:則知其可熏茶矣。
又台北花戶稱素馨為「四英」,茶商亦然。
台灣花卉多用古名,其标異者則中土所無也。
村夫俗儒不知其字,簡筆誤書,猶曰「不識」;而所謂缙紳者,亦從而效之,可歎! 二一一 台南有「皇帝豆」,謂嗣王經嗜此,因以為名。
按鄭氏居台,保持正朔,未嘗帝制自為;或因肇造東都,便宜封拜,為其代行天子之事而附會欤?或曰:豆本名「黃筴」,呼音訛為「皇帝」;猶「承天府」之為「神仙府」也。
豆筴長三、四寸,仁偏而大,皮有紅紋;作馔極美。
冬、春盛出,他處未見。
二一二 「火秧」,即「金剛纂」。
叢生成樹,三棱有刺,花小而黃,高及丈。
植為籬落,牛羊不敢越;台人名曰「火巷」,謂可制火(「巷」、「秧」音近)。
朱竹垞「靜志居詩話」引廣州諺雲:『爾有垣牆,我有火秧』。
注:『廣人以作籬落』。
是與台灣同矣。
二一三 「愛玉凍」,為台南特産。
夏時用之,可抵飲冰;而府、縣各志尚未收入。
聞諸故老謂: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府治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辨土宜。
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赴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啜之,冷沁心脾。
自念此閑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槳;以為此物化之也。
拾而歸家,子細如黍,以水絞之,頃刻成凍,和糖可食;或和孩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
某有女曰愛玉,年十五;長日無事,出凍以賣,人遂呼為「愛玉凍」。
餘曾以此題征詠,作者頗多,而林南強兩首均佳;今錄其一,以補志乘之不及。
詩曰;『驅車六月羅山曲,一飲瓊漿濯炎酷;食瓜征事問當年,物以人傳名「愛玉」。
愛玉盈盈信可人,終朝釆綠不嫌貧;事姑未試羹湯手,奉母居然菽水身。
無端拾得仙方巧,拟煉金膏滌煩惱;辛勤玉杵搗玄霜,未免青裙踏芳草。
青裙玉杵不辭難,酒榭茶棚宛轉傳;先挹秀膚姑射雪,更分涼味月宮寒。
月宮偶許遊人至,皓腕親擎水晶器;初疑換得冰雪腸,不食人間煙火氣。
寒暑新陳近百秋,冰旗滿目挂林楸;誰将天女清涼散,一化吳娘琥珀瓯』! 二一四 筆筒木,即婆羅樹。
「台海使槎錄」謂:『婆羅樹中空,四圍折疊成圓形,花紋糾結盤屈如古木狀。
用貯管城,固其材也』。
二一五 綠珊瑚,一名綠玉樹。
■〈木義〉枒多枝,葉小無花;植之海澨,尤易暢茂。
張鹭洲詩雲:『一種可憐籬落下,家家齊插綠珊瑚』。
誠足以表台南之美化。
三十年來,翦伐殆盡,且将無有知者;是綠珊瑚之名,亦僅存于詩中而已。
二一六 台灣竹類甚多,有綠竹、黃竹、白竹、墨竹、刺竹、箭竹等凡十數種。
而台南海會寺有七弦竹,高不及丈;每節有銀紋七條,美而秀。
寺為鄭氏之北園别墅,聞董夫人自湖南黃岡移植。
閱今二百七十年,新篁舊箭相繼而生,亦可寶也。
二一七 麻豆之柚、西螺之柑,産自海隅,馳名京邑。
而台南之西瓜,舊亦供貢内廷,以其非時之物也。
「台灣志略」曰:『台、鳳兩邑每年分貢西瓜。
八月下種,十一月成熟。
氣候之異,真不可以常理測也』。
孫武水「赤嵌竹枝詞」雲:『除卻風風雨雨天,分裝急喚渡頭船;深秋播種清冬熟,揀得西瓜貢十員』。
台南貢瓜之田在小東門外近附,今已荒廢;現以苗栗白沙坑所産者為最。
二一八 「台灣府志」所載花卉之名,多與中土相同;其标異者,若三友花、七裡香、午時梅、倒垂蓮、金絲蝴蝶等。
或為中土所無、或為台灣特有,故宦遊之士多喜詠之;其詩俱在「府志」,茲不錄。
二一九 惠安莊怡華氏久寓台北,亦曾來南;酒後茶餘,聞餘說台灣故事,因作「東甯雜詠」。
其一聯雲:『奇果鳳凰卵,名花蝴蝶蘭』。
可為台南增色矣。
「鳳凰卵」即「冰弸」,或雲即「漢書」之「賓婆」。
武帝初開西域,移植上林。
而台灣當自東印度傳入;然府、縣舊志皆不載,唯光緒初王補帆中丞之「台灣雜詠」始稱引之。
樹高二、三丈,葉大于掌,蔭極廣。
春時開小黃花,累累成穗;秋初果熟,自剖其房,外青而内紅,鮮豔可愛。
子大如栗,■〈火畐〉火可食;或以冰糖煮之,味尤甘美。
二二○ 蝴蝶蘭,為台灣珍卉。
産恒春山中,寄生古木,不染微塵。
葉長而厚;花純白若蝴蝶,一莖十數蕊。
臨風搖曳,姿态嫣然;宛如絕代佳人,遺世獨立,可還觀而不可亵玩者矣。
曩年江陰畫家王亞南載筆來南,曾寫數幅攜歸江左,并屬南人士題詠。
作者頗多,而洪鐵濤一首尤佳。
詩曰:『雕瓊刻翠兩無瑕,化作南荒第一花。
豔絕雙飛複雙宿,翩然宜整更宜斜。
春心冷盡偎枯木,秋夢醒時失故家!我獨憐君攜彩筆,斷腸草草到天涯』。
二二一 「麻薩末」,番語也;一名「國姓魚」。
相傳鄭延平入台後,嗜此魚,因以為名。
魚長可及尺,鱗細味腴;夏、秋盛出。
台南沿海多育之,歲值數百萬金;亦府海中之巨利也。
曩者岱江吟社楊笑侬曾以此征詠,屬餘評點;得詩數十首,能為「騎鲸丈人」留傳佳話,是又婆娑洋上之史實也。
二二二 台北之■〈魚桀〉魚,亦名「國姓魚」;「淡水廳志」謂鄭氏至台始有。
■〈魚桀〉産溪澗中,大嵙崁、三角湧及新店溪俱出。
月長一寸,至八、九月而肥;台北以為上珍,亦曰香魚。
顧未有詠之者,餘有詩雲:『春水初添新店溪,溪流渟蓄綠玻■〈王黎〉;香魚上釣剛三寸,鬥酒雙柑去廳鹂』。
即「稻江冶春詞」之一也。
二二三 國姓魚之外有「都督魚」,為台海中鱗類之最美者。
魚似馬鲛而大,重一、二十斤;銀紋雪膚,肉腴無刺。
随冬而來,與春偕逝。
相傳延平伐台時泊舟港外,某都督獲此以晉,因名「都督漁」。
或作鮀魠。
二二四 塞鴻秋至、海燕春歸,禽鳥之微,能知節侯。
而台南之烏魚,以冬至前十日而來、後十日而逝,名曰「信魚」;謂其信也。
烏魚即「本草」之鲻,有江、海二種。
每來時,逐隊遊泳,多至不可計數。
舊時,漁者先期領旗納稅,謂之「烏魚旗」。
烏魚之肉腥而澀;唯卵極肥美,漬鹽暴幹,可久藏。
食時以火烤之,切為薄片,味香而腴;庖羞中之上品也。
二二五 ■〈句黾〉鼊産海中,似鼈而大,重者二、三百斤。
漁人得之,舁入市,好事者購而放之。
或曰■〈句黾〉鼊即鼋,味極美。
曩年喜樹莊人捕一頭,解而食之。
未幾大火,合村俱燼;以為不祥,相戒勿食。
二二六 鱗類之最美者莫如鲽,五色俱備;遊泳水中,其狀如蝶。
生于琉球嶼之岩石間,捕之甚難。
離水則死,故不易睹。
按「爾雅」:『東方有比目之魚,其名為鲽』。
「爾雅」之鲽,狀如牛脾,細鱗紫色;一面兩目,相合乃行。
江淮人謂之拖沙魚,台人呼為貼沙;則與此魚不同。
此魚宛然若蝶,故亦謂之「鲽」耳。
二二七 岡山超峰寺僧曾獲食蛇龜一頭,畜之寺中。
龜形如木屐,行時有聲,俗稱「木屐龜」。
胸劃為二,能開合;蛇經其旁,則□之至斃而食之。
惠子謂龜長于蛇;若此,則龜猛于蛇矣,奇哉! 二二八 紅頭嶼,在恒春海中,岸旁多椰。
有蟹大徑尺,螯巨而猛,能登樹夾破椰子而食之;名曰椰蟹。
二二九 梅花鹿、艾葉豹,皆以紋名,台灣之珍獸也。
梅花鹿産山中,亦有畜者;小琉球人牧之尤多。
其大而無紋者曰獐。
艾葉豹似虎而小,一名石虎;性猛;能殺人。
二三○ 長尾三娘,鳥也。
朱喙翠翼,羽毫甚美,彩耀相間;尾長盈尺。
生深山中。
或雲即練雀。
巡台禦史六十七有詩詠之曰:『翠羽光華绶帶長,如雲委地美人妝;命名當日非無意,謂勝黃家第四娘』。
二三一 「新婦啼」,魚名;稱謂甚奇。
狀本鮮肥,熟則拳縮;蓋取「新婦未谙,恐被姑責」也。
孫湘南詩雲:『泔魚未學易牙方,軟玉銷為水碧漿;廚下卻憐三日婦,羹湯難與小姑嘗』。
二三二 「續太平廣記」載:『明萬曆間,有封舟赴中山國,途次澎湖,見一巨蝶,翅長丈餘,掠舟而過』。
又言『海中見一山,徐徐行,數時乃滅;視之,始知為大魚』。
嗚呼!天地之大,何奇不有;吾以耳目之所見者為是而不見者為非,亦陋矣。
二三三 「台灣府志」載:『康熙二十二年夏五月,澎湖有魚如鳄,長丈餘,四足,身上鱗甲火炎;從海登陸。
衆見而異之,以冥鈔、金鼓送之下水。
越三日,仍乘夜登山死』。
而「台灣志略」以延平為東海鲸魚,到處水漲,歸東則逝,遂以此為鄭氏滅亡之兆;何其謬耶! 二三四 「赤嵌集」有「鈎蛇歌」;謂北路有巨蛇名鈎蛇,能以尾取鹿吞之,因為作歌。
歌曰:『一島三千麋鹿場,飕飕出谷如牛羊。
台山不生白額虎,族類無憂爪牙傷。
野有修蛇大如鬥,飕飕草木腥風走。
氣騰火焰噴黃雲,八尺斑龍入巨口;九岐璚角橫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
獰番駭獸不相賊,奔竄林莽争逃鈎。
我聞巴蛇吞象不須咬,三歲化骨何陰狡!爾鹿、爾鹿甚微細,此蛇得之應未飽』。
二三五 唐段公路「北戶錄」載「蝴蝶枝」一則謂:『南行曆縣藤峽,維舟飲水。
睹岩側有木五彩,命仆求之。
獲一枝,尚綴軟蝶二十餘,有翠绀縷者、金眼者、丁香眼者、紫斑眼者、黑花者、黃白者、绯脈者。
因登岸視,乃知木葉化焉。
是知蝶生江南,柑橘樹蠹變為蝴蝶、烏足之葉為蝴蝶,皆造化始然,非虛語也』。
按此疑即木葉蝶,生于南美洲。
台灣埔裡社亦有,狀如枯葉,宿樹上,人莫能辨;唯未見有彩色者。
二三六 台人呼蠶曰「娘」,謂蠶「幾尾」曰「幾身」,敬之也。
按唐孫顧「神女傳」謂:『高辛時,蜀有女子,父為人掠,唯所乘馬在。
母誓曰:「有得父還者以女嫁之」。
馬聞言,振迅而去。
數日,父乘馬歸。
自此,馬悲鳴不肯飲龁;父問其故,射殺之,暴皮于庭。
女過其側,皮蹶然起,卷女去。
旬日,得皮于桑上,女化為蠶,食葉吐絲。
每歲祈蠶者四方雲集;宮觀塑女像,披馬皮謂之馬頭娘』。
此雖一種神話,而台語之出處則據于此。
二三七 元宵○弄龍之戲。
好事者以篾片縛龍,張以羅,繪鱗染色;長者九節或七節,節下有杆,中然炬。
人持杆而弄,高下蜿蜓,火光掩映;和以鼓吹,狀極曼衍。
有時廣場之上兩龍競舞,各展身手,尤為熱鬧。
又有弄獅之戲,習技擊者為之;鄉村頗盛。
二三八 台南舊有賽花之舉。
每歲元宵,各以所養水仙陳于三山國王廟,互誇奇麗。
水仙産漳州,冬時配至。
以刀劃其半面,栽以清皿、薦以寒泉;花之向背、葉之短長,可随人意。
餘素好種花,尤善養水仙。
以刀劃者,兩旬而開;置諸幾上,足供清玩。
惜賽花之舉,今已零落;而市所售之水仙頭,亦不及從前之肥大也。
二三九 「踏跷」即高跷,以雙木縛足而行。
高四、五尺,裝演故事。
宋時已有此技,「武林舊事」謂『元夕舞隊有踏跷之戲』。
而台灣所演者,以福州人為最。
又有肩頭戲。
以龆秀男女屹立肩上,沿街演劇,步武自如;亦一技也。
二四○ 裡諺有言:『煙火好看無賴久』。
此言富貴榮華之易謝耳。
若菜市埔之煙火,自初夜至于黎明,連綿不息;觀者垂頭欲睡,而放者猶興高采烈。
前時台南商務尚盛,内城外有炮店十餘家,公祀祝融之神;每年花朝前後,至菜市埔大放煙火,誠春宵之樂事也。
劉芑川「海音詩」雲:『火樹千叢映绛霄,年年菜市鬧花朝;路旁掩泣誰家女,失卻鬓邊翠玉翹』。
二四一 五月五日,俗稱「五毒日」。
佩香囊、簪艾葉,以雄黃酒灑地,謂可以辟毒蟲。
向午,小兒輩肩一龍首,前導者持小旗、執熔枝,鳴金擊鼓,以祓不祥;謂之「請龍」。
按「淮南子」「要略操」:『舍開塞,各有龍忌』。
許慎注:『中國以鬼神之事曰忌。
北胡、南越皆謂之「請龍」』。
是「請龍」之舉出于秦、漢,而台灣尚沿其俗。
「墨子」「貴義篇」:『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
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
「鬼谷子」亦曰:『盛神法五龍』。
陶弘景注:『五龍,五行之龍也』。
此為古代日者之言;而台灣尚傳其術,亦非無據。
二四二 端午競渡,其來已久。
五十年前,台南商業尚盛;「三郊」之外,又有「洋行」。
先期制錦标,附彩物,裝詩意,導以鼓吹,遊行市上。
至時各駕龍舟,集于五條港口;鳴金為号,擊槳如飛,以奪錦标為勝。
觀者雜沓,數日始罷。
誠可謂海國之水嬉,而升平之樂事也;而今亡矣! 二四三 中秋之夕,小兒女集庭中。
兩人扶一竹椅,上覆女衣一襲,裝義髻,備鏡奁、花米、刀尺之屬;焚香燒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