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
關燈
小
中
大
母某氏尤善水墨蘆雁;顧多不傳。
餘所見者,有黃本淵、陳維英之書、吳鴻業之畫蝶、王獻琛之畫蟹、林覺之人物、林朝英之花卉,皆足珍貴;但恨少觏耳。
夫以台灣山川之奇秀、風濤之啧薄、珍禽怪獸之遊翔、名花異木之蔚茂,璀璨陸離,不可方狀;台人士之生斯、長斯者,能舉當前之變化而蘊蓄之,發之胸中、驅之腕底以自成其藝,豈不美欤! 一一三 海桑以後,士之不得志于時者,競為吟詠,以寫其抑郁不平之氣;而潛心書畫者較少。
曩者科舉之時,學書者鹹習歐、趙小楷,以符功令;擘■〈宀巢〉大字,每不能書。
今則非其時矣;然新進之士視為無用,棄而不學。
即欲學矣,而無師承,且無佳帖。
夫學書程序,當以臨帖為準繩;帖之優劣,關系實宏。
台人素吝購書,誰複肯以重金而買一帖?此其所以不進也。
今之學子志氣軒然,株守故鄉得過且過,則鋼筆一枝足矣。
若欲昂頭天外,渡海而西與中人士相晉接,尺牍之書須求精美,始不贻笑大方也。
一一四 畫之美術,無分南北,更無分東西。
而今之習畫者,多學西洋,複多模寫裸體美人以博時流之嗜好而計售值之低昂,是畫之生命失矣。
有清之季,革命将興,曼殊和尚曾作「翼王夜嘯圖」,印于「民報」;見之神王,乃知一畫之力,其感人有如是也。
台灣今日之景象如何,翹翹畫家胡不寫之,以示諸世上?若乃模山範水、染翠渲紅自成其美,則與擊缽吟之詩同類矣。
一一五 篆刻之技,台灣頗少。
餘所知者,台南有陸鼎、新竹有查仁壽。
鼎,山陰人;仁壽,海甯人:皆宦遊者。
鼎之镌石,台南尚有;而仁壽有「百壽章」,現為竹人士所藏。
夫篆刻雖小道,非讀書養氣者未能奏刀砉然。
餘素有志于此,而學之不精,廢然而反。
然追撫籀斯、摩挲金石,至今猶不能忘。
一一六 安平舊天後宮之後,有兩石像;所謂石将軍者也。
餘曾考其石質、觀其刻工,一為荷蘭教堂之物,而一則鄭延平墓前之翁仲也。
安平天後宮為荷蘭教堂之址,歸清以來改建廟宇,此像則在其間。
其石為泉州石,雕一平埔番人半身像,長約二尺八寸。
以布纏額又覆其肩;兩手在胸,合握劍柄。
觀其眼睛與華人不同,而刻畫手勢亦與華人有異,乃知其為荷人之物也。
延平郡王初葬台灣,「舊志」雖不載明其地,顧以大勢而論,當在小北門外之洲仔尾。
地與安平相近,一水可通,此像則見于此。
百餘年前,乃移于安平提标館前以鎮水害;其後複移于此。
像為澎湖石,現已折斷,僅存上部自頂至胸,約長三尺二寸,為古武士裝,與南京孝陵、北京長陵之石像形狀相同。
但體制略小,當為王墳之物。
台灣三百年間,唯賜姓封王,故有此禮。
立其前者應有二石,而一不見,疑為海沙埋沒。
蓋自歸葬以後,無人管理,久而荒廢。
然則此兩像,均為希世之寶;不特可為考古資料,亦足以見當時之美術也。
一一七 一峰亭在三界壇街,為林朝英所建。
朝英字伯彥,乾隆五十四年拔貢生。
善書畫,精雕刻。
曾購藍拔樹頭數百擔,擇其盤根錯節可為器用者,遂得「一峰亭」三字(字大徑尺,筆畫天然,骨瘦而勁,深得顔、柳之神),嵌為榜額,懸之亭上。
餘幼時猶及見之;法人之役,淮軍将卒借住其中一夜被竊,而匾猶存。
海會寺大殿上有木蓮一瓶,高二尺餘,花一、房一、菡萏二、葉三,或舒或卷,不事修飾;亦為朝英所供養,而今亡矣。
一一八 光緒初,台南有名匠馬奇者,善刻木;居做針街。
北極殿祀玄天上帝,廟董委造神輿。
奇乃選石柳之美者,雕三十六天罡之像,附以花木鳥獸;兩面透澈,接洽無痕。
竭三年之力始成,觀者以為全台第一。
乙未之役有兵駐此,鋸為數片,攜之而去。
其後有陳瑞寶者,居北勢街之橫街,亦善刻木;然不及奇。
一一九 餘少時嘗過西轅門街,見一老匠以桃核刻猴,用為扇墜;又能以胡桃雕十八羅漢,須眉畢現,歎為奇絕。
曩讀「觚■〈貝養〉」,載明宮中藏有胡桃一枚,一面刻東坡遊赤壁圖、一面刻「前赤壁賦」,驚為神工鬼斧。
台灣所刻雖不及其精微,而亦一種之美術也。
一二○ 三十年來,我台藝苑中有一黃土水氏,可謂天授之才也。
土水,台北人;肄業東京美術學校,擅雕刻。
畢業之後,聲名鵲起;而天不假年,赍志以沒,亦可悲已!顧其所作,多屬顯者之象,此則環境使然也。
夫其人既無可傳,則其象又何足貴!幸而土水有一釋尊下山之象,現存台北龍山寺。
六朝以來,為釋尊造象者,鹹在「鹿苑說法」以後,三十二相威儀穆棣。
而此為成道之時,孑然下山,容貌清癯,慈祥救世之心霭然流露;非悟徹色相者,不能寫其莊嚴。
餘謂文學家之作文,當得好題目而作之,方不空費筆墨;而美術家之造象,須求偉大人物而造之,乃得傳之久遠而為後人景仰也。
一二一 活版未興以前,台之印書,多在泉、廈刊行。
府、縣各志,則募工來刻,故版藏台灣。
然台南之松雲軒亦能雕镌;餘有「海東校士錄」、「澄懷園唱和集」二書,則松雲軒之刻本也。
紙墨俱佳,不遜泉、廈。
「校士錄」為道光三十年兵備道徐宗幹所取海東諸生之詩文,而「唱和集」則光緒十五年台南府唐贊衮所輯,唐景崧及其僚友之詩也。
松雲軒在上橫街,今廢。
一二二 在圖右史,古人所尚。
而曆史、地理、民俗、庶物之書,尤須有圖,方足考證。
餘撰「台灣通史」之時,曾得明萬曆間荷蘭連少挺氏之台灣圖,閱今三百年矣;模印卷首,以見當時地勢。
又得荷人所繪圖數幅,為荷蘭圖書館所藏而影印者。
其中一幅,則荷蘭守将投降鄭延平之圖也;為題一詩:『殖民略地日觀兵,夾闆威風撼四溟;莫說東方男子少,赤嵌城下拜延平』。
一二三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役,命大學士福康安率師蕩平;所至繪圖晉呈,高宗禦制詩文題于其上。
事竣,凡十二幅;镌銅印刷,頒賜内外臣工。
餘所藏者,則進攻大裡杙之圖也。
大裡杙為爽文故裡,據溪築壘,防守甚固。
康安親往督師,因名其地為「平台莊」,則今之「丁台莊」也。
是役,用兵三年,糜費數千萬。
「欽定平定台灣方略」六十卷,餘于文瀾閣「四庫全書」中見之;則當時之谕旨、奏疏及善後事宜也。
趙瓯北「皇朝武功紀盛」,記載此役,亦頗詳細。
餘撰「林爽文傳」,則博采他書及故老傳聞而參酌之,以求征實。
蓋作史者不得純從官書,亦不可偏信野乘;必于二者之中考其真僞,而後能得其平也。
一二四 「台灣府志」載:巡台禦史六十七着「台灣釆風圖考」一卷、「番社釆風圖考」一卷;餘求其書,久而未得。
「小方壺齋輿地叢書」雖有收入而有考無圖,則編者之失也。
一二五 海東書院在甯南門内,為兵備道課士之所。
内置講堂,堂前有老榕,為數百年物,謂之榕壇;其旁,則齋舍也。
院中藏書甚富,多官局之版,曆任巡道每有購置。
乙未之役,悉遭燒毀;府、縣志版用以摧薪,是誠台灣文化之不幸矣! 一二六 台灣無藏書之家。
所謂搢紳巨室,大都田舍郎,多收數車粟,便欣然自足;又安知藏書之為何事哉!然藏書不難,能讀為難,而後人之能繼起尤難。
吾鄉陳星舟先生震曜,純儒也;嘉慶十五年,以優行貢成均。
後任陝西甯羌州,歸時得漢、唐碑帖兩箧;子孫不知寶重,蠹食殆盡。
餘過其家,猶及一見。
其後問之,則已投諸火矣,惜哉! 一二七 「諸羅小志」謂:『鄭氏時加溜灣開井,得瓦瓶,識者雲是唐、宋以前古器。
惜其物不傳,亦不知瘗自何時。
開辟之先,又何得有此瓶而瘗之耶』?按目加溜灣番社名,即之灣裡街。
餘家馬兵營,鄭氏駐師之地也。
曾祖父時,穿井及丈,得古甕二,高約二尺,腹大口小,蓋以磚,内貯清水;餘少時猶及見之。
迨餘居被毀,遷徙流離,未知棄置何處!蓋台為海中孤島,自古已有往來;「禹貢」之「島夷卉服」,談者以為則今之台灣。
而「後漢書」之東鳀國,餘亦以為台灣。
此後掘地得器,當有秦、漢之遺,豈僅唐、宋之物也哉! 一二八 「台南三郊」現藏玉笏一枚,相傳明甯靖王遺物,前人未有記者。
唯福建巡撫王凱泰「台灣雜詠」注雲:『道光間,農人掘土得圭。
法華寺僧奇成以榖易之;滌去塵埃,見「朱術桂」三字,知為王物。
近已饬藏祠中』。
餘觀其笏,玉質雕工,均非明代之物;不知王中丞何所見而雲?且此笏無字,當時何鏡山之跋已言之;又何以指為「甯靖」?豈古諸侯王皆有執玉,因而附會欤?按「周禮」:『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注:『圭剡上方下』。
而此則上下俱方,非圭也;則非王之瑞信矣。
餘又觀其形,長尺有八寸、寬二寸五分、厚四分五厘,重三斤許;色黝而澤,與近人所傳漢玉絕相類,當為漢代之制。
夫既為漢代之制,何以流落台灣,豈漢人所遺欤?抑後之攜自中土而存于此欤?餘聞此笏發見于大南門外桶盤淺莊之園中,為法華寺僧所得;寺祀祝融,以此為神之笏。
乙未之役,為人所竊;南人士大憤,籲之官,展轉數月乃歸。
是此笏也,固足為台之寶,又不必系之甯靖而始貴也。
一二九 台中吳鸾旗丈謂:『光緒間有漁者,于湖日溪中得玉笏一枚,攜至彰化市上求售;不知何人買去』。
而台南趙雲石先生亦言:『光緒初,大岡山麓農人鋤園,獲一玉笏;惜碎為數片』。
此二者,餘皆未見,不敢判其為何代之物;聞其玉質雕工,有似漢代,誠可異也!夫台灣為海上荒土,何以有此玉笏;且又一再發見?岡山為鳳山轄内,距台南東南三十裡;湖日在彰化之北:其始皆番地也。
荒山幽谷,胡以有此古物?然則台之開辟或遠在隋、唐以上?他日地不愛寶,發掘愈多;當就石器而求之,以研究有史以前之史。
一三○ 餘撰「台灣通史」,始于延平建國;而追溯于隋、唐之際,此固有史可征也。
而欲研究有史以前之史,不得不求諸石器。
顧其事有難為者:學識未深,則不能鑒别;資力未充,則不能搜羅;時日未裕,則不能考證。
餘雖有志于此,而索居故裡,孤陋寡聞,即有發見,亦無同好之士可相讨論;而台灣有史以前之史,遂不得不俟之異日。
一三一 台灣石器之發見,近來頗多。
餘所見者,大都耕獵、裝飾之物,屬于後期者也。
聞卑南八社尚有巨石文化,則智識尤進。
八社為平埔番人,性純良,久與漢人互市。
家中每有宋、明瓷器,雲其先人由中國商船易來;而其旁複多古墳。
是此方之交通或早于前山,當就無史之史而研求之。
一三二 台北圓山之麓,有貝冢焉,堆積累累,不可勝數;間有石斧、石鋤之屬,或完、或缺,是為原人所遺。
圓山固近海,原人拾貝以食,棄之穴隅,久而成冢;故貝冢之處,掘之則有石器。
而圓山所有者,多耕稼及裝飾之用,則其人已進于新石器時代矣。
又有一石,高二尺,大五、六尺,面平有棱;實經人力,以資磨砺,謂之砥石。
餘友張築客聞餘所談,曾作「砥石歌」(載于「台灣詩荟」)。
一三三 庚寅冬,台中林氏新建宗祠,掘地九尺有五寸,獲一石,形如劍而亡其柄;工人不以為意。
越數日,乃告林君耀亭。
耀亭出以示人,識者曰:『石器也,是為原人之遺。
求其旁,當有所得』!而柱礎已合,不可複掘,惜哉!嗣餘赴台中,向耀亭索觀,石長一尺三寸有八分,腹闊四寸五分,腰三寸五分,脊厚五分;刃五厘、鋒二厘,尚利,似為割鮮之器。
色微黑而有綠點,光可鑒;其用久矣。
然大墩無此石,則全台近山亦無此石,豈由他處攜來欤?餘撰「台灣通史」引「隋書」「流求傳」,謂『厥田良沃,先以火燒而引水灌,持一插以石為刃(長尺餘、寬數寸)而墾之』。
台中固土番之地,近葫蘆墩。
葫蘆墩者,「流求傳」中之「波羅檀」,為「歡斯氏之都」。
是此石器為當時之物,沉埋土中,閱今一千七百餘年而後出現,亦可寶也。
一三四 嘉南大圳開鑿之時,曾于烏山頭發見石器頗多,大都與圓山所掘者相似。
蓋台灣之石器皆屬後期裝飾之物,磨精細,尤為可愛;非如前期之粗劣也。
我輩生于今日,處此室中,而一石之小、一器之微,潛心揣摩邃古之生活、社會之組織,能知文化之程度,豈非可欣之事哉!然而世人紛紛擾擾,争權逐利,互相吞噬,終歸于盡,亦唯供後人憑吊而已。
一三五 三十年前台北新店溪畔,有人掘地,得古磚數塊;現藏台北博物館,磚色黝而堅,重三斤許,長尺有三寸、寬五寸、厚二寸,底有紋,與「吳中金石錄」所載赤烏磚相似;豈吳人之所遺欤?「後漢書」「東夷傳」:『會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澶洲。
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
所在絕遠,不可往來』。
餘以地望考之,東鳀即今之台灣,而東冶為今之福州。
自漢早已交通,至三國而有征伐。
按「臨海志」謂『吳赤烏中,曾用兵東鳀。
當是時吳力方盛,經略東南,閩、粵、交趾均隸版圖;渡海而取珠崖,遂撫東鳀以溝日本』。
則吳人之來也,當由淡水溯江而上至于新店流域,築壘駐兵,以鎮蠻族;故有此磚。
他日尚得古書、古器而兩考之,必能有所發見,唯在我輩之努力爾。
一三六 「澎湖續編」謂:『虎井嶼東南港中,沉一小城,周圍百數十丈,磚石紅色。
每當秋水澄鮮,漁人俯視波底,堅垣壁立,雉堞隐隐可數。
但不知何時沉沒,滄桑變易,為之一慨』。
按虎井嶼之旁為将軍澳,則隋虎贲中郎将陳棱駐師之地。
此沉城,或為當時之軍壘沒入海中,而為澎湖留一史迹也。
一三七 荷蘭據台之時,普陀山僧釋華佑與其友蕭客偕遊台灣,自蛤仔難入山,躬曆南北。
所至,圖其山川、志其脈絡。
客,俠士也;腰弓佩劍,饑則射鹿以食,故無絕糧患。
華佑既去,主于安溪李光地,未久圓寂。
光地愛其書,秘以為寶;閱數世而為某所得,攜至鹿港,某死遂散失。
餘得其下卷,有圖十三,語多奇異。
記雲:『諸山名勝,皆蝌蚪碑文,莫可辨識。
唯裡劉山有唐碑,上書「開元」二字,分明可辨』。
又雲:『巴老臣人多識字,有讀「論語」、「孝經」者,但茫然作菩薩誦耳』。
按裡劉今作理劉,在木瓜溪北,其外則花蓮港。
巴老臣,未詳何地?以圖觀之,在交裡宛北,中隔一溪。
交裡宛今作加禮宛,番社也;則巴老臣當為今之鵲仔埔。
餘有「釋華佑遊記書後」一篇,考證頗詳(載「文集」中)。
一三八 台灣石刻之最古者,當推「延平郡王墓志」,今已不存;或當時攜歸石井,亦未可知。
餘讀鄭克塽所撰「先王父墓志銘」,謂『王父生平事迹,先蔔葬台灣,已悉前志。
茲第叙其生卒年月、世系、子姓納諸幽圹,用示後之子孫』。
嗚呼,前志而在,微為一篇大文!且當東都建造之時,無所忌諱,則王之功勳文采昭然炳然,又何至搜求缺漏哉!而最可恨者,莫如舊時府、縣各志,王之事迹既不敢言,即王之墓趾亦不一載;執筆者之獻媚新朝,亦可鄙也!然東甯滅後二百三十七年,而餘之「台灣通史」刊行,尊延平于「本紀」,稱曰「建國」,亦可以慰在天之靈矣。
一三九 「延平郡王墓志」既不可見,而鄭氏邱壟之在南者,有「藩府曾、蔡二姬墓」在仁和裡、有「皇明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亦在仁和裡、有「監國世子墓」在鹽埕莊東南,其墓碣皆當時所立。
「海音詩」注謂『琅■〈王喬〉山麓有「小姐墓」,相傳鄭延平葬女處』。
按鄭氏治台,政令所及,僅至天興、萬年;琅■〈王喬〉為極南之地,榛莽未辟,何以葬女于是?豈傳聞之誤?他日苟至其地而考之,便知真赝。
一四○ 鄭氏時代之墓,今其存者,有「甯靖王墓」在維新裡竹滬莊、「五妃墓」在大南門外桂子山、「定國将軍施公墓」在小東門外瑤竹林、「李孝廉茂春墓」在新昌裡、「閑散石虎墓」在法華寺旁(近将遭毀,餘為移于夢蝶園内),又有「陳将軍魁奇〔墓〕」〔在〕小南門内米粉埔(今其後人已遷他處);而「台灣府志」載「沈太仆光文墓」在諸羅縣,不言其處,未知今尚存否? 一四一 陳複甫總制,為台灣之大政治家;豐功碩德,永留東都。
餘撰「台灣通史」之時,曾求其佚事。
劉申甫先生謂餘:『陳總制之墓在赤山堡六甲莊東北約三裡,土名大潭莊,稱為「本院墓」;以總制曾任學院也』。
餘往其地,崇碑屹立,上書「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禦史總制咨議參軍監軍禦史谥文正陳公暨配夫人淑貞洪氏墓」;乃知其追贈、賜谥,可補諸書之缺。
越數年,茅港尾黃清淵君寓書,謂『陳複甫參軍功德在人,千古不泯;而殡宮寂寞,祭掃阒然。
聞其墓碣為甯靖王手書,字極雄勁。
再閱數年,定為牧兒系牛之石矣』。
餘則以告陳氏後人,屬為修理而無有行者。
今又十數年矣!保存古迹、景仰先徽,不獨陳氏子孫之事,亦鄉人士之責也! 一四二 「彰化縣志」載『八卦山,有鄧國公、蔣國公之墓』。
餘視其碣,鄧公名顯祖,江西宜黃人,不書官職,永曆三十六年十二月立;蔣公号毅庵,福建龍溪人,為副總兵,癸亥季春立。
癸亥則三十七年,為東甯滅亡之歲。
二公事迹無考,當為鄭氏部将,戍守半線者;故葬于此。
而林圯埔亦有參軍林圯墓,則開辟此地而沒于番害者;至今祀之。
一四三 嘉義許紫鏡謂餘:『顔思齊之墓在嘉義東南三界埔,俗稱番王墓』。
餘欲往視,忽忽不果。
今紫鏡已逝,未知尚有知之者否?按史:思齊海澄人,以衆據台灣,鄭芝龍附之。
其後延平肇造東都,則基于此。
當是時,何斌亦從思齊于台。
斌之子孫,居于鳳山維新裡,所謂「前何」、「後何」者也;則其墓亦當在此。
一四四 台南為延平故都,而海上之奧區也;豐碑短碣,頗多佳刻。
海桑以來,辄遭廢棄;今其存者,宜為保護,而鄉人士未有念者。
二十年前,餘拟将台灣碑記悉為抄錄,擇其佳者影存;資力未充,弗能如願。
顧念我台不少好古之士,又不乏富有之人,而玩弄金石、随俗浮沉;其所求者,康、幹之瓷器、五彩之花瓶耳。
攜之五都,可以貿利。
其好名者,則以巨金而購宋、明人書畫珍襲寶藏,誇示侪輩,而桑梓之文獻不關也。
嗚呼!我輩為台灣人而不知保存台灣之文獻,其何以對我先民哉!餘雖不敏,願任其勞。
一四五 國姓莊在台中轄内,有内、外兩莊。
内國姓處北港溪畔,距龜仔頭八裡;群山環繞,中拓平原。
昔為番社,永曆二十四年冬,沙辘番亂,右武衛劉國軒讨之;大肚番恐,竄于埔裡社,逐之至北港溪,駐軍于此。
光緒十八年,林朝棟亦駐軍于此;辟草萊、開阡陌,發見一碑,為國軒所建。
文曰:『西望華山貴峻岩,華山何事隔深淵?左倉右庫障屏上,北港南溪彙案前。
湖海星辰來拱照,蛟龍關鎖去之玄。
三千粉黛同分外,八百煙花列兩邊。
可惜生番雄霸據,留将此地待時賢』。
此則贊揚山川之偉麗也。
朝棟乃改為時賢莊,墾田百數十甲。
戊申冬,餘淤其地,佃多粵人,而家祀延平郡王。
然未見此碑,聞在叢莽中;異日當再訪之。
一四六 五妃廟内舊有墓志一方,嵌于壁上;石大僅尺餘,色黑而澤,刻小楷甚佳。
乙未之役,無人管顧,遂被竊。
惜從前不抄其文,竟忘其為何人所撰也。
甯南門外有五妃墓道碑,為乾隆十一年台灣道莊年所立,刻巡台禦史六十七、範鹹之詩。
此碑幸附着城壁,不然,亦馱去矣。
一四七 夢蝶園在台南小南門外,明季龍溪舉人李茂春所建,陳複甫參軍為之記(「台灣府志」載之)。
歸清後,改築法華寺。
園址猶存而碑已非舊,為嘉慶五年李之裔孫夢瓊、宗寅所立。
其文曰:『昔莊周為漆園吏,夢而化為胡蝶,栩栩然蝶也。
人皆謂莊生善寐,餘獨謂不然。
夫心閑則意适,達生可以觀化;故處山林而不寂,入朝市而不棼。
醒何必不夢,夢何必不蝶哉?吾友正青善寐而喜莊氏書,晚年能自解脫,擇于州治之東,伐茅辟圃,臨流而坐;日與二、三小童植蔬種竹、滋藥弄卉,蔔處其中,而求名于餘。
夫正青,曠者也;其胸懷潇灑無物者也。
無物則無不物,故雖郊邑煙火之所比鄰、遊客樵夫之所阗咽,而翛然自遠;竹籬茅舍若在世外,閑花野草時供枕席,則君真夢栩栩然蝶矣!不夢,夢也;夢尤夢也。
餘慕其景而未能自脫,且羨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夢蝶處」而為文記之』。
少時餘遊其地,有「夢蝶遺蹤」之匾,為台灣兵備道新建夏獻綸所書;今亡,而園亦日廢矣。
追思勝流,甯不感歎! 一四八 「施琅紀功碑」在澎湖媽宮澳。
而台南天後宮亦有琅自撰碑文,以着平台之勳。
夫琅為鄭氏部将,得罪歸清;遂藉滿人,以覆明社,其罪大矣!昔宋張宏範為元滅宋,刻石崖山,大書「張宏範滅宋于此」。
至明陳白沙先生過其地,為加一字,曰「宋張宏範滅宋于此」。
一字之貶,嚴于斧钺;雖有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一四九 摩崖之書,台灣較少。
同治六年冬,台灣鎮總兵劉明镫北巡噶瑪蘭,途次草嶺,草書「虎」字刻石上。
石高約四尺、闊二尺,旁雕蓮花;至今尚存,所謂「虎字碑」者也。
越嶺數十步,有巨石,大及丈;镌「雄鎮蠻煙」四字,以金塗之,旁刻律詩一首。
明镫以武将而書摩崖,亦優于文弱儒生矣。
一五○ 光緒紀元,開山事起。
總兵吳光亮帥中軍,自林圯埔刊道而入。
至八通關,與秀孤巒對峙,氣象雄偉,喬木蔽天;亘古以來,不通人迹,光亮名之。
度關而東,為「雉公關」、為「先鋒印」、為「雷風洞」,皆險絕;遂達「璞石閣」,計程二百六十有五裡。
光亮頗能書,摩崖刻石,以志奇勳;一曰「萬年亨衢」,在鳳凰山,海拔四千五百尺,字大二尺餘。
一曰「山通大海」,在陳有蘭溪之左。
一曰「過化存神」,在八通南關:鹹峻極不可登。
十三年,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至其地,亦刻「開辟洪荒」四字以紀開山之伐,石在獅子頭山之麓。
而集集東南柴橋頭莊道旁之巨崖,為兵備道陳鳴志撫墾之迹,銘曰「化及蠻貊」。
一五一 牡丹之役,沈文肅公視師台南,奏建安平炮台,以防海道。
既成,文肅手書「億載金城」四字,勒石門上;今廢。
光緒十年法人之役,兵備道劉璈駐兵大西門外,距安平二裡餘;築壘其間,石刻「永固金城」,字大約二尺,今亦拆毀。
一五二 道光間,重修海東書院。
曾于西畔掘地,得石刻「文山秀氣」四片,旁有「晦翁」二字,為宋朱文公所書。
石大各二尺,不知何時流落至此。
府學教授楊希闵記之,并立石于書院牆上;今已為人所竊。
一五三 赤嵌樓内舊有鐵碑一方,為荷人所立,大約記載建築之事。
光緒間改建海神廟,不知委棄何所。
設今而在,必有可觀。
曩讀史書,常怪改朝易代之際,辄将從前建築多方破壞;此雖除舊布新之意,而後之來者,甯不恨其不文。
台灣三百年間,民族盛衰,一起一落:荷蘭、鄭氏之物,清人毀之;清人之物,今又毀之。
是豈因果循環之理?不然,何其如出一轍耶! 一五四 台灣文學傳自中國,而美術亦受其熏陶。
台南之北極殿、彌陀寺,鄭氏之時之建築也;而天後宮為甯靖王故宅、海會寺則北園别墅,結構之宏、制度之美,猶見當時氣象。
近來各地寺院重修之際,至有改為歐式者。
夫寺院而用歐式,已為變态;況不為歐式而為覓覓式,更為醜态。
台南竹溪寺,勝境也;清溪一曲、修竹萬竿,入其中者,翛然無慮。
乃為野僧所處,東塗西抹,失其本真;而名剎變為俗窟矣,可痛可恨! 一五五 平泉花木、金谷笙歌,繁華靡麗,冠于一時;而事過境遷,鞠為茂草,唯供後人之憑吊而已。
台南有吳園者,為荷蘭甲螺何斌之故居;其水可達安平,港道猶存。
嘉慶間,富紳吳尚新改建邸宅,旁拓花園,池水假山、回樓曲榭,高低上下布置得宜,談者以為台灣第一。
顧吳之子孫日就淩夷,至标賣償債,則今之台南公館也。
繼之者為新竹之潛園、台北之闆橋别墅,皆屬中國建築,饒有美術之觀。
潛園以築路故,經遭拆毀,唯爽吟閣移于公園之内;而闆橋别墅亦多傾圯。
先人締造艱難,子孫視之若不甚惜,又豈僅一花一石也哉! 一五六 台灣官署、廟宇大門之外,辄置石獸,雌雄對立,謂之抵牾,為抵災禦患之意;而世人呼為石獅,語其形也。
廟之大者,每用盤龍石柱,雕刻精美;大都成于泉人之手,兩柱須費數百金。
台南之天公壇、天後宮皆有此柱,而台北重修之保安宮、龍山寺尤為莊麗,則美術之不可湮滅也。
龍山寺之石刻尚有佳者,是壁間雕琢之物。
—五七 官署大門之外,建立照牆;上畫一獸,狀如麒麟,謂之饕餮,戒貪也。
饕餮,惡獸名;借喻兇人。
「左傳」:『天下之人,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注:『貪财為饕,貪食為餮』。
一五八 廟宇大門之内兩旁壁上,分塑龍虎,謂之龍虎井,為神教一種之裝飾。
台南廟宇,如興濟宮、靈佑殿、溫陵祖廟均有此物。
兵燹之後,每遭毀壞。
今其存者,唯嘉義丹霞宮之龍,為名匠葉王所造;旁書「道光癸卯葭月吉旦和雲葉王自手喜作鬥謝」,是葉王少時之作也。
葉王,嘉義縣治人,生于道光二年;曾從中國陶工學燒瓷之法,渲染五彩,色澤分明,如關壯缪、觀世音、文殊、普賢之像,高僅尺餘,尤為精美,名曰「嘉義交趾」,以交趾亦有此造像也。
壁間龍虎,則仿北京燒制琉璃瓦之法而成之,拏騰飛躍,神采奕然;此其所長也。
葉王性敦厚,善雕刻。
各地廟宇多請造像,乘輿而往,嘗竭數日夜之力以成一物;否則,雖懸重金而不就也。
光緒元年卒,弟子數人雖習其藝而不能精。
一五九 祀典之廟與衆不同,有棂星門、有雷鼓、有螭陛;而文廟大成殿之上置有銅鳥,則鸱鸮也。
按「詩」「魯頌」雲:『翩彼飛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懷我好音』。
鄭箋:『鸮,惡鳥也。
泮林,泮宮之林也。
以喻聖道之大、感化之宏,雖有惡人亦能仰止而遷善也』。
一六○ 林爽文之役,大将軍福康安率帥克平,诏建生祠。
立碑紀事,下承赑■〈廠外赑内〉,俗曰「石龜」。
按張衡「西京賦」:『巨靈赑■〈廠外赑内〉』。
注:『赑■〈廠外赑内〉,作力之貌』。
「類篇」:『赑■〈廠外赑内〉,鳌也』。
「本草」:『赑■〈廠外赑内〉,大龜之屬,好負重』。
今石碑下龜趺象其形。
一六一 台南屋脊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之像,用以壓勝者也。
按「史記正義」引「龍魚河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造五兵,威震天下,誅殺無遺。
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天遣玄女授帝兵符,伏之。
天下複擾亂,帝乃畫蚩尤像,以威天下。
鹹謂蚩尤不死,八方皆為殄滅』。
是黃帝之所畫者用以壓人,今則用以壓鬼。
然非鬼之害尤酷于鬼,安得無數蚩尤而盡伏之哉! 一六二 隘巷之口,有石旁立,上刻「石敢當」三字;亦用以壓勝者。
按陳繼儒「群粹錄」雲:『五代劉智遠有勇士曰「石敢當」』。
故談者以為五代時人。
然其用以刻石,則早于五代。
宋王象之「輿地碑日記」:『興化軍有石敢當』。
注:『慶曆中,張緯宰莆田,再新縣治,得一石,銘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
唐大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
據此,則「石敢當」之刻石,始于唐代;故顔師古注「急就章」雲:『石氏敢當,所向無敵』。
是則古之勇士,而為秦、漢時人。
台與漳、泉同俗,漳、泉又近興化,故刻石見于閩南。
而台有書「泰山石敢當」者,或以泰山為其裡居;蓋以「三國志」管辂「有泰山治鬼」之言,因而附會耳。
一六三 朱景英「海東劄記」謂:『台地多用宋錢,如太平、元佑、天興、至道等年号。
錢質小薄,千文貫之,長不盈尺。
相傳初辟時,土中掘出古錢千百貫,或雲來自粵東海舶。
餘往北路,家僮于笨港海泥中,得古錢數百;肉好深翠,古色奇玩。
乃知從前互市,未必不取道此間,畢竟邈與世絕矣』。
按笨港則北港,在今嘉義西北;宋代互市則至于此。
「讀史方輿紀略」曰:『澎湖為漳、泉門戶,而北港則澎瑚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則漳、泉亦可憂。
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台灣』。
「台灣縣志」曰:『荷蘭入北港,築城以居,因稱台灣』。
是明人固以北港為台灣矣。
北港一名魍港,「福建通志」謂『萬曆三年冬,廣東海寇林鳳犯福建,總兵胡守仁擊走之。
時寇盜略盡,惟鳳遁錢澳求撫,廣督雲翼不許;遂自澎湖奔東番魍港,為守仁所敗。
追至淡水洋,沈其舟;鳳複入潮州』。
是北港則前之台灣。
惜朱氏所言古錢不載年号,漢欤、唐欤,将近代欤?其詳不得而知也。
一六四 安平赤嵌城,為荷人所築;歲久荒廢。
數十年來,裡人掘地,辄得瓷甕,色微白,高不及尺,上奢而下狹,俗稱宋■〈瓦同〉;或言荷人貯藏火藥之器。
一六五
餘所見者,有黃本淵、陳維英之書、吳鴻業之畫蝶、王獻琛之畫蟹、林覺之人物、林朝英之花卉,皆足珍貴;但恨少觏耳。
夫以台灣山川之奇秀、風濤之啧薄、珍禽怪獸之遊翔、名花異木之蔚茂,璀璨陸離,不可方狀;台人士之生斯、長斯者,能舉當前之變化而蘊蓄之,發之胸中、驅之腕底以自成其藝,豈不美欤! 一一三 海桑以後,士之不得志于時者,競為吟詠,以寫其抑郁不平之氣;而潛心書畫者較少。
曩者科舉之時,學書者鹹習歐、趙小楷,以符功令;擘■〈宀巢〉大字,每不能書。
今則非其時矣;然新進之士視為無用,棄而不學。
即欲學矣,而無師承,且無佳帖。
夫學書程序,當以臨帖為準繩;帖之優劣,關系實宏。
台人素吝購書,誰複肯以重金而買一帖?此其所以不進也。
今之學子志氣軒然,株守故鄉得過且過,則鋼筆一枝足矣。
若欲昂頭天外,渡海而西與中人士相晉接,尺牍之書須求精美,始不贻笑大方也。
一一四 畫之美術,無分南北,更無分東西。
而今之習畫者,多學西洋,複多模寫裸體美人以博時流之嗜好而計售值之低昂,是畫之生命失矣。
有清之季,革命将興,曼殊和尚曾作「翼王夜嘯圖」,印于「民報」;見之神王,乃知一畫之力,其感人有如是也。
台灣今日之景象如何,翹翹畫家胡不寫之,以示諸世上?若乃模山範水、染翠渲紅自成其美,則與擊缽吟之詩同類矣。
一一五 篆刻之技,台灣頗少。
餘所知者,台南有陸鼎、新竹有查仁壽。
鼎,山陰人;仁壽,海甯人:皆宦遊者。
鼎之镌石,台南尚有;而仁壽有「百壽章」,現為竹人士所藏。
夫篆刻雖小道,非讀書養氣者未能奏刀砉然。
餘素有志于此,而學之不精,廢然而反。
然追撫籀斯、摩挲金石,至今猶不能忘。
一一六 安平舊天後宮之後,有兩石像;所謂石将軍者也。
餘曾考其石質、觀其刻工,一為荷蘭教堂之物,而一則鄭延平墓前之翁仲也。
安平天後宮為荷蘭教堂之址,歸清以來改建廟宇,此像則在其間。
其石為泉州石,雕一平埔番人半身像,長約二尺八寸。
以布纏額又覆其肩;兩手在胸,合握劍柄。
觀其眼睛與華人不同,而刻畫手勢亦與華人有異,乃知其為荷人之物也。
延平郡王初葬台灣,「舊志」雖不載明其地,顧以大勢而論,當在小北門外之洲仔尾。
地與安平相近,一水可通,此像則見于此。
百餘年前,乃移于安平提标館前以鎮水害;其後複移于此。
像為澎湖石,現已折斷,僅存上部自頂至胸,約長三尺二寸,為古武士裝,與南京孝陵、北京長陵之石像形狀相同。
但體制略小,當為王墳之物。
台灣三百年間,唯賜姓封王,故有此禮。
立其前者應有二石,而一不見,疑為海沙埋沒。
蓋自歸葬以後,無人管理,久而荒廢。
然則此兩像,均為希世之寶;不特可為考古資料,亦足以見當時之美術也。
一一七 一峰亭在三界壇街,為林朝英所建。
朝英字伯彥,乾隆五十四年拔貢生。
善書畫,精雕刻。
曾購藍拔樹頭數百擔,擇其盤根錯節可為器用者,遂得「一峰亭」三字(字大徑尺,筆畫天然,骨瘦而勁,深得顔、柳之神),嵌為榜額,懸之亭上。
餘幼時猶及見之;法人之役,淮軍将卒借住其中一夜被竊,而匾猶存。
海會寺大殿上有木蓮一瓶,高二尺餘,花一、房一、菡萏二、葉三,或舒或卷,不事修飾;亦為朝英所供養,而今亡矣。
一一八 光緒初,台南有名匠馬奇者,善刻木;居做針街。
北極殿祀玄天上帝,廟董委造神輿。
奇乃選石柳之美者,雕三十六天罡之像,附以花木鳥獸;兩面透澈,接洽無痕。
竭三年之力始成,觀者以為全台第一。
乙未之役有兵駐此,鋸為數片,攜之而去。
其後有陳瑞寶者,居北勢街之橫街,亦善刻木;然不及奇。
一一九 餘少時嘗過西轅門街,見一老匠以桃核刻猴,用為扇墜;又能以胡桃雕十八羅漢,須眉畢現,歎為奇絕。
曩讀「觚■〈貝養〉」,載明宮中藏有胡桃一枚,一面刻東坡遊赤壁圖、一面刻「前赤壁賦」,驚為神工鬼斧。
台灣所刻雖不及其精微,而亦一種之美術也。
一二○ 三十年來,我台藝苑中有一黃土水氏,可謂天授之才也。
土水,台北人;肄業東京美術學校,擅雕刻。
畢業之後,聲名鵲起;而天不假年,赍志以沒,亦可悲已!顧其所作,多屬顯者之象,此則環境使然也。
夫其人既無可傳,則其象又何足貴!幸而土水有一釋尊下山之象,現存台北龍山寺。
六朝以來,為釋尊造象者,鹹在「鹿苑說法」以後,三十二相威儀穆棣。
而此為成道之時,孑然下山,容貌清癯,慈祥救世之心霭然流露;非悟徹色相者,不能寫其莊嚴。
餘謂文學家之作文,當得好題目而作之,方不空費筆墨;而美術家之造象,須求偉大人物而造之,乃得傳之久遠而為後人景仰也。
一二一 活版未興以前,台之印書,多在泉、廈刊行。
府、縣各志,則募工來刻,故版藏台灣。
然台南之松雲軒亦能雕镌;餘有「海東校士錄」、「澄懷園唱和集」二書,則松雲軒之刻本也。
紙墨俱佳,不遜泉、廈。
「校士錄」為道光三十年兵備道徐宗幹所取海東諸生之詩文,而「唱和集」則光緒十五年台南府唐贊衮所輯,唐景崧及其僚友之詩也。
松雲軒在上橫街,今廢。
一二二 在圖右史,古人所尚。
而曆史、地理、民俗、庶物之書,尤須有圖,方足考證。
餘撰「台灣通史」之時,曾得明萬曆間荷蘭連少挺氏之台灣圖,閱今三百年矣;模印卷首,以見當時地勢。
又得荷人所繪圖數幅,為荷蘭圖書館所藏而影印者。
其中一幅,則荷蘭守将投降鄭延平之圖也;為題一詩:『殖民略地日觀兵,夾闆威風撼四溟;莫說東方男子少,赤嵌城下拜延平』。
一二三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役,命大學士福康安率師蕩平;所至繪圖晉呈,高宗禦制詩文題于其上。
事竣,凡十二幅;镌銅印刷,頒賜内外臣工。
餘所藏者,則進攻大裡杙之圖也。
大裡杙為爽文故裡,據溪築壘,防守甚固。
康安親往督師,因名其地為「平台莊」,則今之「丁台莊」也。
是役,用兵三年,糜費數千萬。
「欽定平定台灣方略」六十卷,餘于文瀾閣「四庫全書」中見之;則當時之谕旨、奏疏及善後事宜也。
趙瓯北「皇朝武功紀盛」,記載此役,亦頗詳細。
餘撰「林爽文傳」,則博采他書及故老傳聞而參酌之,以求征實。
蓋作史者不得純從官書,亦不可偏信野乘;必于二者之中考其真僞,而後能得其平也。
一二四 「台灣府志」載:巡台禦史六十七着「台灣釆風圖考」一卷、「番社釆風圖考」一卷;餘求其書,久而未得。
「小方壺齋輿地叢書」雖有收入而有考無圖,則編者之失也。
一二五 海東書院在甯南門内,為兵備道課士之所。
内置講堂,堂前有老榕,為數百年物,謂之榕壇;其旁,則齋舍也。
院中藏書甚富,多官局之版,曆任巡道每有購置。
乙未之役,悉遭燒毀;府、縣志版用以摧薪,是誠台灣文化之不幸矣! 一二六 台灣無藏書之家。
所謂搢紳巨室,大都田舍郎,多收數車粟,便欣然自足;又安知藏書之為何事哉!然藏書不難,能讀為難,而後人之能繼起尤難。
吾鄉陳星舟先生震曜,純儒也;嘉慶十五年,以優行貢成均。
後任陝西甯羌州,歸時得漢、唐碑帖兩箧;子孫不知寶重,蠹食殆盡。
餘過其家,猶及一見。
其後問之,則已投諸火矣,惜哉! 一二七 「諸羅小志」謂:『鄭氏時加溜灣開井,得瓦瓶,識者雲是唐、宋以前古器。
惜其物不傳,亦不知瘗自何時。
開辟之先,又何得有此瓶而瘗之耶』?按目加溜灣番社名,即之灣裡街。
餘家馬兵營,鄭氏駐師之地也。
曾祖父時,穿井及丈,得古甕二,高約二尺,腹大口小,蓋以磚,内貯清水;餘少時猶及見之。
迨餘居被毀,遷徙流離,未知棄置何處!蓋台為海中孤島,自古已有往來;「禹貢」之「島夷卉服」,談者以為則今之台灣。
而「後漢書」之東鳀國,餘亦以為台灣。
此後掘地得器,當有秦、漢之遺,豈僅唐、宋之物也哉! 一二八 「台南三郊」現藏玉笏一枚,相傳明甯靖王遺物,前人未有記者。
唯福建巡撫王凱泰「台灣雜詠」注雲:『道光間,農人掘土得圭。
法華寺僧奇成以榖易之;滌去塵埃,見「朱術桂」三字,知為王物。
近已饬藏祠中』。
餘觀其笏,玉質雕工,均非明代之物;不知王中丞何所見而雲?且此笏無字,當時何鏡山之跋已言之;又何以指為「甯靖」?豈古諸侯王皆有執玉,因而附會欤?按「周禮」:『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注:『圭剡上方下』。
而此則上下俱方,非圭也;則非王之瑞信矣。
餘又觀其形,長尺有八寸、寬二寸五分、厚四分五厘,重三斤許;色黝而澤,與近人所傳漢玉絕相類,當為漢代之制。
夫既為漢代之制,何以流落台灣,豈漢人所遺欤?抑後之攜自中土而存于此欤?餘聞此笏發見于大南門外桶盤淺莊之園中,為法華寺僧所得;寺祀祝融,以此為神之笏。
乙未之役,為人所竊;南人士大憤,籲之官,展轉數月乃歸。
是此笏也,固足為台之寶,又不必系之甯靖而始貴也。
一二九 台中吳鸾旗丈謂:『光緒間有漁者,于湖日溪中得玉笏一枚,攜至彰化市上求售;不知何人買去』。
而台南趙雲石先生亦言:『光緒初,大岡山麓農人鋤園,獲一玉笏;惜碎為數片』。
此二者,餘皆未見,不敢判其為何代之物;聞其玉質雕工,有似漢代,誠可異也!夫台灣為海上荒土,何以有此玉笏;且又一再發見?岡山為鳳山轄内,距台南東南三十裡;湖日在彰化之北:其始皆番地也。
荒山幽谷,胡以有此古物?然則台之開辟或遠在隋、唐以上?他日地不愛寶,發掘愈多;當就石器而求之,以研究有史以前之史。
一三○ 餘撰「台灣通史」,始于延平建國;而追溯于隋、唐之際,此固有史可征也。
而欲研究有史以前之史,不得不求諸石器。
顧其事有難為者:學識未深,則不能鑒别;資力未充,則不能搜羅;時日未裕,則不能考證。
餘雖有志于此,而索居故裡,孤陋寡聞,即有發見,亦無同好之士可相讨論;而台灣有史以前之史,遂不得不俟之異日。
一三一 台灣石器之發見,近來頗多。
餘所見者,大都耕獵、裝飾之物,屬于後期者也。
聞卑南八社尚有巨石文化,則智識尤進。
八社為平埔番人,性純良,久與漢人互市。
家中每有宋、明瓷器,雲其先人由中國商船易來;而其旁複多古墳。
是此方之交通或早于前山,當就無史之史而研求之。
一三二 台北圓山之麓,有貝冢焉,堆積累累,不可勝數;間有石斧、石鋤之屬,或完、或缺,是為原人所遺。
圓山固近海,原人拾貝以食,棄之穴隅,久而成冢;故貝冢之處,掘之則有石器。
而圓山所有者,多耕稼及裝飾之用,則其人已進于新石器時代矣。
又有一石,高二尺,大五、六尺,面平有棱;實經人力,以資磨砺,謂之砥石。
餘友張築客聞餘所談,曾作「砥石歌」(載于「台灣詩荟」)。
一三三 庚寅冬,台中林氏新建宗祠,掘地九尺有五寸,獲一石,形如劍而亡其柄;工人不以為意。
越數日,乃告林君耀亭。
耀亭出以示人,識者曰:『石器也,是為原人之遺。
求其旁,當有所得』!而柱礎已合,不可複掘,惜哉!嗣餘赴台中,向耀亭索觀,石長一尺三寸有八分,腹闊四寸五分,腰三寸五分,脊厚五分;刃五厘、鋒二厘,尚利,似為割鮮之器。
色微黑而有綠點,光可鑒;其用久矣。
然大墩無此石,則全台近山亦無此石,豈由他處攜來欤?餘撰「台灣通史」引「隋書」「流求傳」,謂『厥田良沃,先以火燒而引水灌,持一插以石為刃(長尺餘、寬數寸)而墾之』。
台中固土番之地,近葫蘆墩。
葫蘆墩者,「流求傳」中之「波羅檀」,為「歡斯氏之都」。
是此石器為當時之物,沉埋土中,閱今一千七百餘年而後出現,亦可寶也。
一三四 嘉南大圳開鑿之時,曾于烏山頭發見石器頗多,大都與圓山所掘者相似。
蓋台灣之石器皆屬後期裝飾之物,磨精細,尤為可愛;非如前期之粗劣也。
我輩生于今日,處此室中,而一石之小、一器之微,潛心揣摩邃古之生活、社會之組織,能知文化之程度,豈非可欣之事哉!然而世人紛紛擾擾,争權逐利,互相吞噬,終歸于盡,亦唯供後人憑吊而已。
一三五 三十年前台北新店溪畔,有人掘地,得古磚數塊;現藏台北博物館,磚色黝而堅,重三斤許,長尺有三寸、寬五寸、厚二寸,底有紋,與「吳中金石錄」所載赤烏磚相似;豈吳人之所遺欤?「後漢書」「東夷傳」:『會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澶洲。
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
所在絕遠,不可往來』。
餘以地望考之,東鳀即今之台灣,而東冶為今之福州。
自漢早已交通,至三國而有征伐。
按「臨海志」謂『吳赤烏中,曾用兵東鳀。
當是時吳力方盛,經略東南,閩、粵、交趾均隸版圖;渡海而取珠崖,遂撫東鳀以溝日本』。
則吳人之來也,當由淡水溯江而上至于新店流域,築壘駐兵,以鎮蠻族;故有此磚。
他日尚得古書、古器而兩考之,必能有所發見,唯在我輩之努力爾。
一三六 「澎湖續編」謂:『虎井嶼東南港中,沉一小城,周圍百數十丈,磚石紅色。
每當秋水澄鮮,漁人俯視波底,堅垣壁立,雉堞隐隐可數。
但不知何時沉沒,滄桑變易,為之一慨』。
按虎井嶼之旁為将軍澳,則隋虎贲中郎将陳棱駐師之地。
此沉城,或為當時之軍壘沒入海中,而為澎湖留一史迹也。
一三七 荷蘭據台之時,普陀山僧釋華佑與其友蕭客偕遊台灣,自蛤仔難入山,躬曆南北。
所至,圖其山川、志其脈絡。
客,俠士也;腰弓佩劍,饑則射鹿以食,故無絕糧患。
華佑既去,主于安溪李光地,未久圓寂。
光地愛其書,秘以為寶;閱數世而為某所得,攜至鹿港,某死遂散失。
餘得其下卷,有圖十三,語多奇異。
記雲:『諸山名勝,皆蝌蚪碑文,莫可辨識。
唯裡劉山有唐碑,上書「開元」二字,分明可辨』。
又雲:『巴老臣人多識字,有讀「論語」、「孝經」者,但茫然作菩薩誦耳』。
按裡劉今作理劉,在木瓜溪北,其外則花蓮港。
巴老臣,未詳何地?以圖觀之,在交裡宛北,中隔一溪。
交裡宛今作加禮宛,番社也;則巴老臣當為今之鵲仔埔。
餘有「釋華佑遊記書後」一篇,考證頗詳(載「文集」中)。
一三八 台灣石刻之最古者,當推「延平郡王墓志」,今已不存;或當時攜歸石井,亦未可知。
餘讀鄭克塽所撰「先王父墓志銘」,謂『王父生平事迹,先蔔葬台灣,已悉前志。
茲第叙其生卒年月、世系、子姓納諸幽圹,用示後之子孫』。
嗚呼,前志而在,微為一篇大文!且當東都建造之時,無所忌諱,則王之功勳文采昭然炳然,又何至搜求缺漏哉!而最可恨者,莫如舊時府、縣各志,王之事迹既不敢言,即王之墓趾亦不一載;執筆者之獻媚新朝,亦可鄙也!然東甯滅後二百三十七年,而餘之「台灣通史」刊行,尊延平于「本紀」,稱曰「建國」,亦可以慰在天之靈矣。
一三九 「延平郡王墓志」既不可見,而鄭氏邱壟之在南者,有「藩府曾、蔡二姬墓」在仁和裡、有「皇明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亦在仁和裡、有「監國世子墓」在鹽埕莊東南,其墓碣皆當時所立。
「海音詩」注謂『琅■〈王喬〉山麓有「小姐墓」,相傳鄭延平葬女處』。
按鄭氏治台,政令所及,僅至天興、萬年;琅■〈王喬〉為極南之地,榛莽未辟,何以葬女于是?豈傳聞之誤?他日苟至其地而考之,便知真赝。
一四○ 鄭氏時代之墓,今其存者,有「甯靖王墓」在維新裡竹滬莊、「五妃墓」在大南門外桂子山、「定國将軍施公墓」在小東門外瑤竹林、「李孝廉茂春墓」在新昌裡、「閑散石虎墓」在法華寺旁(近将遭毀,餘為移于夢蝶園内),又有「陳将軍魁奇〔墓〕」〔在〕小南門内米粉埔(今其後人已遷他處);而「台灣府志」載「沈太仆光文墓」在諸羅縣,不言其處,未知今尚存否? 一四一 陳複甫總制,為台灣之大政治家;豐功碩德,永留東都。
餘撰「台灣通史」之時,曾求其佚事。
劉申甫先生謂餘:『陳總制之墓在赤山堡六甲莊東北約三裡,土名大潭莊,稱為「本院墓」;以總制曾任學院也』。
餘往其地,崇碑屹立,上書「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禦史總制咨議參軍監軍禦史谥文正陳公暨配夫人淑貞洪氏墓」;乃知其追贈、賜谥,可補諸書之缺。
越數年,茅港尾黃清淵君寓書,謂『陳複甫參軍功德在人,千古不泯;而殡宮寂寞,祭掃阒然。
聞其墓碣為甯靖王手書,字極雄勁。
再閱數年,定為牧兒系牛之石矣』。
餘則以告陳氏後人,屬為修理而無有行者。
今又十數年矣!保存古迹、景仰先徽,不獨陳氏子孫之事,亦鄉人士之責也! 一四二 「彰化縣志」載『八卦山,有鄧國公、蔣國公之墓』。
餘視其碣,鄧公名顯祖,江西宜黃人,不書官職,永曆三十六年十二月立;蔣公号毅庵,福建龍溪人,為副總兵,癸亥季春立。
癸亥則三十七年,為東甯滅亡之歲。
二公事迹無考,當為鄭氏部将,戍守半線者;故葬于此。
而林圯埔亦有參軍林圯墓,則開辟此地而沒于番害者;至今祀之。
一四三 嘉義許紫鏡謂餘:『顔思齊之墓在嘉義東南三界埔,俗稱番王墓』。
餘欲往視,忽忽不果。
今紫鏡已逝,未知尚有知之者否?按史:思齊海澄人,以衆據台灣,鄭芝龍附之。
其後延平肇造東都,則基于此。
當是時,何斌亦從思齊于台。
斌之子孫,居于鳳山維新裡,所謂「前何」、「後何」者也;則其墓亦當在此。
一四四 台南為延平故都,而海上之奧區也;豐碑短碣,頗多佳刻。
海桑以來,辄遭廢棄;今其存者,宜為保護,而鄉人士未有念者。
二十年前,餘拟将台灣碑記悉為抄錄,擇其佳者影存;資力未充,弗能如願。
顧念我台不少好古之士,又不乏富有之人,而玩弄金石、随俗浮沉;其所求者,康、幹之瓷器、五彩之花瓶耳。
攜之五都,可以貿利。
其好名者,則以巨金而購宋、明人書畫珍襲寶藏,誇示侪輩,而桑梓之文獻不關也。
嗚呼!我輩為台灣人而不知保存台灣之文獻,其何以對我先民哉!餘雖不敏,願任其勞。
一四五 國姓莊在台中轄内,有内、外兩莊。
内國姓處北港溪畔,距龜仔頭八裡;群山環繞,中拓平原。
昔為番社,永曆二十四年冬,沙辘番亂,右武衛劉國軒讨之;大肚番恐,竄于埔裡社,逐之至北港溪,駐軍于此。
光緒十八年,林朝棟亦駐軍于此;辟草萊、開阡陌,發見一碑,為國軒所建。
文曰:『西望華山貴峻岩,華山何事隔深淵?左倉右庫障屏上,北港南溪彙案前。
湖海星辰來拱照,蛟龍關鎖去之玄。
三千粉黛同分外,八百煙花列兩邊。
可惜生番雄霸據,留将此地待時賢』。
此則贊揚山川之偉麗也。
朝棟乃改為時賢莊,墾田百數十甲。
戊申冬,餘淤其地,佃多粵人,而家祀延平郡王。
然未見此碑,聞在叢莽中;異日當再訪之。
一四六 五妃廟内舊有墓志一方,嵌于壁上;石大僅尺餘,色黑而澤,刻小楷甚佳。
乙未之役,無人管顧,遂被竊。
惜從前不抄其文,竟忘其為何人所撰也。
甯南門外有五妃墓道碑,為乾隆十一年台灣道莊年所立,刻巡台禦史六十七、範鹹之詩。
此碑幸附着城壁,不然,亦馱去矣。
一四七 夢蝶園在台南小南門外,明季龍溪舉人李茂春所建,陳複甫參軍為之記(「台灣府志」載之)。
歸清後,改築法華寺。
園址猶存而碑已非舊,為嘉慶五年李之裔孫夢瓊、宗寅所立。
其文曰:『昔莊周為漆園吏,夢而化為胡蝶,栩栩然蝶也。
人皆謂莊生善寐,餘獨謂不然。
夫心閑則意适,達生可以觀化;故處山林而不寂,入朝市而不棼。
醒何必不夢,夢何必不蝶哉?吾友正青善寐而喜莊氏書,晚年能自解脫,擇于州治之東,伐茅辟圃,臨流而坐;日與二、三小童植蔬種竹、滋藥弄卉,蔔處其中,而求名于餘。
夫正青,曠者也;其胸懷潇灑無物者也。
無物則無不物,故雖郊邑煙火之所比鄰、遊客樵夫之所阗咽,而翛然自遠;竹籬茅舍若在世外,閑花野草時供枕席,則君真夢栩栩然蝶矣!不夢,夢也;夢尤夢也。
餘慕其景而未能自脫,且羨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夢蝶處」而為文記之』。
少時餘遊其地,有「夢蝶遺蹤」之匾,為台灣兵備道新建夏獻綸所書;今亡,而園亦日廢矣。
追思勝流,甯不感歎! 一四八 「施琅紀功碑」在澎湖媽宮澳。
而台南天後宮亦有琅自撰碑文,以着平台之勳。
夫琅為鄭氏部将,得罪歸清;遂藉滿人,以覆明社,其罪大矣!昔宋張宏範為元滅宋,刻石崖山,大書「張宏範滅宋于此」。
至明陳白沙先生過其地,為加一字,曰「宋張宏範滅宋于此」。
一字之貶,嚴于斧钺;雖有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一四九 摩崖之書,台灣較少。
同治六年冬,台灣鎮總兵劉明镫北巡噶瑪蘭,途次草嶺,草書「虎」字刻石上。
石高約四尺、闊二尺,旁雕蓮花;至今尚存,所謂「虎字碑」者也。
越嶺數十步,有巨石,大及丈;镌「雄鎮蠻煙」四字,以金塗之,旁刻律詩一首。
明镫以武将而書摩崖,亦優于文弱儒生矣。
一五○ 光緒紀元,開山事起。
總兵吳光亮帥中軍,自林圯埔刊道而入。
至八通關,與秀孤巒對峙,氣象雄偉,喬木蔽天;亘古以來,不通人迹,光亮名之。
度關而東,為「雉公關」、為「先鋒印」、為「雷風洞」,皆險絕;遂達「璞石閣」,計程二百六十有五裡。
光亮頗能書,摩崖刻石,以志奇勳;一曰「萬年亨衢」,在鳳凰山,海拔四千五百尺,字大二尺餘。
一曰「山通大海」,在陳有蘭溪之左。
一曰「過化存神」,在八通南關:鹹峻極不可登。
十三年,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至其地,亦刻「開辟洪荒」四字以紀開山之伐,石在獅子頭山之麓。
而集集東南柴橋頭莊道旁之巨崖,為兵備道陳鳴志撫墾之迹,銘曰「化及蠻貊」。
一五一 牡丹之役,沈文肅公視師台南,奏建安平炮台,以防海道。
既成,文肅手書「億載金城」四字,勒石門上;今廢。
光緒十年法人之役,兵備道劉璈駐兵大西門外,距安平二裡餘;築壘其間,石刻「永固金城」,字大約二尺,今亦拆毀。
一五二 道光間,重修海東書院。
曾于西畔掘地,得石刻「文山秀氣」四片,旁有「晦翁」二字,為宋朱文公所書。
石大各二尺,不知何時流落至此。
府學教授楊希闵記之,并立石于書院牆上;今已為人所竊。
一五三 赤嵌樓内舊有鐵碑一方,為荷人所立,大約記載建築之事。
光緒間改建海神廟,不知委棄何所。
設今而在,必有可觀。
曩讀史書,常怪改朝易代之際,辄将從前建築多方破壞;此雖除舊布新之意,而後之來者,甯不恨其不文。
台灣三百年間,民族盛衰,一起一落:荷蘭、鄭氏之物,清人毀之;清人之物,今又毀之。
是豈因果循環之理?不然,何其如出一轍耶! 一五四 台灣文學傳自中國,而美術亦受其熏陶。
台南之北極殿、彌陀寺,鄭氏之時之建築也;而天後宮為甯靖王故宅、海會寺則北園别墅,結構之宏、制度之美,猶見當時氣象。
近來各地寺院重修之際,至有改為歐式者。
夫寺院而用歐式,已為變态;況不為歐式而為覓覓式,更為醜态。
台南竹溪寺,勝境也;清溪一曲、修竹萬竿,入其中者,翛然無慮。
乃為野僧所處,東塗西抹,失其本真;而名剎變為俗窟矣,可痛可恨! 一五五 平泉花木、金谷笙歌,繁華靡麗,冠于一時;而事過境遷,鞠為茂草,唯供後人之憑吊而已。
台南有吳園者,為荷蘭甲螺何斌之故居;其水可達安平,港道猶存。
嘉慶間,富紳吳尚新改建邸宅,旁拓花園,池水假山、回樓曲榭,高低上下布置得宜,談者以為台灣第一。
顧吳之子孫日就淩夷,至标賣償債,則今之台南公館也。
繼之者為新竹之潛園、台北之闆橋别墅,皆屬中國建築,饒有美術之觀。
潛園以築路故,經遭拆毀,唯爽吟閣移于公園之内;而闆橋别墅亦多傾圯。
先人締造艱難,子孫視之若不甚惜,又豈僅一花一石也哉! 一五六 台灣官署、廟宇大門之外,辄置石獸,雌雄對立,謂之抵牾,為抵災禦患之意;而世人呼為石獅,語其形也。
廟之大者,每用盤龍石柱,雕刻精美;大都成于泉人之手,兩柱須費數百金。
台南之天公壇、天後宮皆有此柱,而台北重修之保安宮、龍山寺尤為莊麗,則美術之不可湮滅也。
龍山寺之石刻尚有佳者,是壁間雕琢之物。
—五七 官署大門之外,建立照牆;上畫一獸,狀如麒麟,謂之饕餮,戒貪也。
饕餮,惡獸名;借喻兇人。
「左傳」:『天下之人,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注:『貪财為饕,貪食為餮』。
一五八 廟宇大門之内兩旁壁上,分塑龍虎,謂之龍虎井,為神教一種之裝飾。
台南廟宇,如興濟宮、靈佑殿、溫陵祖廟均有此物。
兵燹之後,每遭毀壞。
今其存者,唯嘉義丹霞宮之龍,為名匠葉王所造;旁書「道光癸卯葭月吉旦和雲葉王自手喜作鬥謝」,是葉王少時之作也。
葉王,嘉義縣治人,生于道光二年;曾從中國陶工學燒瓷之法,渲染五彩,色澤分明,如關壯缪、觀世音、文殊、普賢之像,高僅尺餘,尤為精美,名曰「嘉義交趾」,以交趾亦有此造像也。
壁間龍虎,則仿北京燒制琉璃瓦之法而成之,拏騰飛躍,神采奕然;此其所長也。
葉王性敦厚,善雕刻。
各地廟宇多請造像,乘輿而往,嘗竭數日夜之力以成一物;否則,雖懸重金而不就也。
光緒元年卒,弟子數人雖習其藝而不能精。
一五九 祀典之廟與衆不同,有棂星門、有雷鼓、有螭陛;而文廟大成殿之上置有銅鳥,則鸱鸮也。
按「詩」「魯頌」雲:『翩彼飛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懷我好音』。
鄭箋:『鸮,惡鳥也。
泮林,泮宮之林也。
以喻聖道之大、感化之宏,雖有惡人亦能仰止而遷善也』。
一六○ 林爽文之役,大将軍福康安率帥克平,诏建生祠。
立碑紀事,下承赑■〈廠外赑内〉,俗曰「石龜」。
按張衡「西京賦」:『巨靈赑■〈廠外赑内〉』。
注:『赑■〈廠外赑内〉,作力之貌』。
「類篇」:『赑■〈廠外赑内〉,鳌也』。
「本草」:『赑■〈廠外赑内〉,大龜之屬,好負重』。
今石碑下龜趺象其形。
一六一 台南屋脊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之像,用以壓勝者也。
按「史記正義」引「龍魚河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造五兵,威震天下,誅殺無遺。
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天遣玄女授帝兵符,伏之。
天下複擾亂,帝乃畫蚩尤像,以威天下。
鹹謂蚩尤不死,八方皆為殄滅』。
是黃帝之所畫者用以壓人,今則用以壓鬼。
然非鬼之害尤酷于鬼,安得無數蚩尤而盡伏之哉! 一六二 隘巷之口,有石旁立,上刻「石敢當」三字;亦用以壓勝者。
按陳繼儒「群粹錄」雲:『五代劉智遠有勇士曰「石敢當」』。
故談者以為五代時人。
然其用以刻石,則早于五代。
宋王象之「輿地碑日記」:『興化軍有石敢當』。
注:『慶曆中,張緯宰莆田,再新縣治,得一石,銘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
唐大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
據此,則「石敢當」之刻石,始于唐代;故顔師古注「急就章」雲:『石氏敢當,所向無敵』。
是則古之勇士,而為秦、漢時人。
台與漳、泉同俗,漳、泉又近興化,故刻石見于閩南。
而台有書「泰山石敢當」者,或以泰山為其裡居;蓋以「三國志」管辂「有泰山治鬼」之言,因而附會耳。
一六三 朱景英「海東劄記」謂:『台地多用宋錢,如太平、元佑、天興、至道等年号。
錢質小薄,千文貫之,長不盈尺。
相傳初辟時,土中掘出古錢千百貫,或雲來自粵東海舶。
餘往北路,家僮于笨港海泥中,得古錢數百;肉好深翠,古色奇玩。
乃知從前互市,未必不取道此間,畢竟邈與世絕矣』。
按笨港則北港,在今嘉義西北;宋代互市則至于此。
「讀史方輿紀略」曰:『澎湖為漳、泉門戶,而北港則澎瑚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則漳、泉亦可憂。
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台灣』。
「台灣縣志」曰:『荷蘭入北港,築城以居,因稱台灣』。
是明人固以北港為台灣矣。
北港一名魍港,「福建通志」謂『萬曆三年冬,廣東海寇林鳳犯福建,總兵胡守仁擊走之。
時寇盜略盡,惟鳳遁錢澳求撫,廣督雲翼不許;遂自澎湖奔東番魍港,為守仁所敗。
追至淡水洋,沈其舟;鳳複入潮州』。
是北港則前之台灣。
惜朱氏所言古錢不載年号,漢欤、唐欤,将近代欤?其詳不得而知也。
一六四 安平赤嵌城,為荷人所築;歲久荒廢。
數十年來,裡人掘地,辄得瓷甕,色微白,高不及尺,上奢而下狹,俗稱宋■〈瓦同〉;或言荷人貯藏火藥之器。
一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