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
關燈
小
中
大
遑枚舉;而語能和葉、意無虛設,比之燈前射覆、酒後藏鈎,其興趣為何如也!
五九
童謠亦一種文學,造句天然,不假修飾;而每函時事,誠不可解。
「國語」之『■〈厭上木下〉弧箕箙,幾亡周國』、「左傳」之『龍尾屬辰,虢公其奔』,尤其彰明較著者。
而台灣童謠亦有此異:『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南唐』:此言鄭延平之起兵也。
『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此言朱一貴之失敗。
『出日落雨,刉豬秉肚;尫仔穿紅褲,乞食走無路』:此言乙未九、十月之景象也。
揣其所言,若有默示;豈偶然而合欤?抑天人感應之際現于機微也欤? 六○ 谶緯之術,學者不言;而漢儒言之,每多附會。
豈天數已定,故為隐語,以神其說?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而不可明言之欤?餘讀「槎上老舌」,載崇祯庚辰,閩僧貫一居鹭門,夜坐,見籬外坡陀有光,連三夕。
怪之,因掘地得古磚,背印兩圓花突起,面刻古隸四行。
其文曰:『草雞夜鳴,長尾大耳。
幹頭銜鼠,拍水而起。
殺人如麻,血成海水。
起年滅年,六甲更始。
庚小熙皞,太和千紀』。
是書為明季閩縣陳衎所著。
至清人得台後,王漁洋「池北偶談」載之;且為之釋曰:『雞,酉字也;加草頭、大尾、長耳,鄭字也。
幹頭,甲字;鼠,子字也:謂鄭芝龍以天啟甲子起海中為群盜也。
明年甲子,距前甲子六十年矣。
庚小熙皞,寓年号也。
前年萬正色克複金門、廈門;今年施琅克澎湖,鄭克塽上表乞降,台灣悉平。
六十年海氛一朝蕩盡;此固國家靈長之福,而天數已豫定矣,異哉』! 六一 「赤嵌筆談」載:『宋朱文公登福州鼓山,占地脈曰:「龍渡滄海,五百年後,海外當有百萬人之郡」。
今歸入版圖,年數适符;熙熙穰穰,竟成樂郊矣。
鼓山之上有石,刻「海上視師」四字,為紫陽所書』。
近讀邱滄海先生之詩,以為則指延平;然則宋儒亦有「谶緯」之術矣。
六二 「台灣舊志」謂:『鳳山相傳,昔年有石自開;内有谶雲:「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
五百年後,閩人居之」』。
「福建通志」亦謂:『佃民墾田得石碣,内镌「山明水秀,閩人居之」』。
此二石,均不言所在。
若果有此,則華人居畫已久;否則,「齊東」之語耳。
六三 乩詩為一種神秘,若可信、若不可信;苟以此為實事,則惑矣。
「灤陽續錄」載張鹭洲自記巡台事,謂『乾隆丁酉,偶與友人扶乩;乩贈餘以詩曰:「乘槎萬裡渡滄溟,風雨魚龍會百靈;海氣粘天迷島嶼,潮聲簸地走雷霆。
鲸波不阻三神鳥,鲛室争看二使星。
記取白雲飄缈處,有人同望蜀山青」。
時将有巡台之役,餘疑當往;數日,果命下。
六月啟行,八月至廈門。
渡海,駐半載始歸。
歸時風利,一晝夜則登岸。
去時飄蕩十七日,險阻異常。
初出廈門,則雷雨交作,雲霧晦冥;信帆而往,莫知所适。
忽腥風觸鼻,舟人曰:「黑水洋」。
黝然而深,視如潑墨。
舟人搖手戒勿語,雲:「其下則龍宮,為第一險處。
度此可無虞矣」!至白水洋,遇巨魚鼓鬣而來,舉其首如危峰障日。
每一潑刺,浪湧如山,聲砰訇如霹靂。
移數刻,始過盡,計其長當數百裡。
舟人雲:「來迎天使」;理或然欤?既而飓風四起,舟幾覆沒;忽有小鳥數十,環繞樯竿。
舟人喜躍,稱「天後來拯」風果頓止,遂泊澎湖。
聖人在上,百神效靈;不誣也。
遐思所曆,一一與詩語相符;非鬼神能前知欤?時先大夫尚在堂,聞餘有過海之役,命兄來到赤嵌視餘,遂同登望海樓;并末二句亦巧合。
益信數皆前定,非人力所能然矣』!按鹭洲名湄,浙江錢唐人;雍正十一年進士。
着「柳漁詩集」及「瀛堧百詠」。
六四 蔔筮之術,見于「周易」。
人智未開,乞靈神鬼;自是則有骨蔔、鏡蔔、金錢蔔各種,而「簽詩」亦其一也。
台灣寺廟皆有簽詩,其辭鄙陋,若可解、若不可解;故台人謂詩之劣者曰「簽詩」,以其不足語于風雅之林也。
愚夫愚婦,虔誠禱告,每得一簽,就人解釋;吉兇禍福,信口而談。
蔔者認以為真,亦可憐已!台南簽詩,舊時五妃廟最靈,士之熱中功名者多往乞之。
故邱滄海「五妃廟」詩雲:『三尺土乖同穴望,百枝簽乞進香詩』。
則詠其事。
六五 台灣無祀神之曲,唯文廟釋菜,須歌「四平之詩」;其譜頒自禮部,各省皆同。
文廟之樂,謂之古樂;八音協奏,溫厚和平,饒有肅雍之象。
台南文廟舊為全台首學,故設樂局以教樂生。
而士人之習樂者,别設樂社,以時演奏,謂之「十三腔」。
十三腔者,以小钲十三面調節音律;其樂器與古樂略同,唯無鐘、鼓、柷、敔,而多絲、竹之屬。
其譜傳自中華;若「殿前吹」、「折桂令」、「紫花兒序」則台南自制,與各地不同。
六六 宗教之中,各有音樂,以保其清閟莊嚴之氣象;故梵呗之音、遊仙之曲,聞其聲者多超然出世之想。
基督教之禮拜祈禱,須歌「贊美詩」;其詩多譯台語,婦孺周知。
蓋基督教之布教,多向普通社會宣傳;故其「聖經」辄譯各地方言,傳人易曉。
曩者荷蘭據台時,牧師嘉齊宇士曾以「摩西十誡」、「耶教問答」譯為番語,以教六社番人;故番人頗恭順,則宗教之力也。
六七 台灣之劇凡數種:曰「亂彈」,即正音也;曰「四平」,則昆曲之支流也;曰「老戲」,即樂律似昆而曲為南詞;曰「戲仔」,即七子班,猶古之小梨園也——唱詞道白,皆用泉音,其所演者亦多泉州故事,如「荔鏡傳」、「護國寺」等。
又有傀儡班、掌中班,亦泉劇也。
六八 「亂彈」之戲,傳自江西,故曰「江西班」。
其所唱者,有「京調」、有「徽調」、亦有「昆曲」;如「費宮人刺虎」、「百花亭贈劍」,尤其着也。
昆曲文辭美麗、音韻悠揚,非村夫市儈所能領會;三十年來絕少唱者,今已為廣陵散矣。
庚子聯軍之役,西太後幸陝;秦中固有「梆子腔」,聞而悅之,召入供奉。
及回銮時,從入京;流傳津、滬。
上海班之來台者遂唱此調,一時頗盛。
然「梆子」聲悲而厲,識者以為亡國之音;不及十稔而清社覆矣。
六九 「四平」為昆曲支流,亦曰「四平昆」。
演唱之劇範圍較小,所謂「征番」、「報冤」、「撲虎」、「娶某」也。
三十年來漸就寥落,今已絕迹;唯民間樂社尚有習者。
七○ 「傀儡」為祀神之劇。
開演之時,連鑼數次;乃請所祀之神曰相公爺者,繞場三匝。
演者信口而念曰:『路裡令,裡路令;路令、裡令,路路令;裡令、路令,裡裡令;路裡令,裡路令』。
循環雒誦,凡數十語;此真有音無意義矣。
翻譯名義集謂咒語不翻,存其實也;故佛藏有顯、密兩部。
七一 「掌中班」有南、北曲之分,說白皆用泉語,诙諧盡緻;作對吟詩,饒有趣味。
且常演全本。
雅俗鹹喜觀之。
七二 「車鼓」、「采茶」,皆民間一種歌曲;亦能扮演小劇。
如「桃花過渡」,一男一女粉墨登場,彼唱此酬,辭近淫渫。
村橋野店,燈影迷離、遊人雜沓,每至偾事;故舊時禁之。
七三 三十年來,台北始有女伶,曰「詠霓裳」。
其曲師多京、滬班人,聲調步驟悉如正音;有時且過之,可謂青出于藍矣。
「詠霓裳」之伶多名角,或死、或嫁,今已寂然。
繼之者為桃園之「永樂社」,亦多佳麗,而紅豆、月中桂且以抑郁死。
餘有詩雲:『酒徒散盡佳人老,說到看花便惘然』!思之深喟。
七四 台北近有歌仔戲,亦曰白話戲;則由「車鼓」、「采茶」而演進者也。
其說、唱皆用台語,且能演「亂彈」所演之劇,故婦女喜觀之。
然編劇者既無藝術觀念、演之者又多市井無賴,故每陷于誨淫敗俗之事。
餘意此劇頗合鄉土文學,如得有心人而管理之,腳本、腳色均為選擇,求适時代,為社會教育之補助;則其号召感化力,比之改良戲、文士劇尤為易易。
七五 傀儡班、掌中班之外,又有影戲。
剪皮為人,施以五彩,映影于幕,如走馬燈;亦有彈唱,入夜演之。
台人謂之「皮猴」。
故裡諺曰:『一冥看夠天光,知皮猴一目』。
以喻人之不曉事也。
■〈忄勿〉皮猴之戲,今已甚少,唯台南鄉間尚有演者。
七六 台灣音樂有「南管」、「北管」之分。
「北管」樂器、曲調與「正音」同,亦能登台扮演;所謂「子弟班」也。
「南管」則「南詞」,其曲多泉州文士所制,取材富麗,音韻抑揚,又多兒女子事,使人之意也消。
「北管」之聲宏而肆、「南管」之聲緩而悲,則民俗之異也。
「樂記」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故慎所以感之』。
然則音樂之關于人性也大矣。
七七 海海通以前,台之商業與泉州關連;「一府、二鹿、三艋舺」,亦多泉人貿易。
故勾闌最重南詞,以泉人之好之也。
泉船載貨,北自天津、牛莊,南訖暹羅、呂宋,一年數至,貨物充積;操其奇赢,頗肆揮霍,故勾闌亦盛。
及各國互市,輪船來往,泉船漸失其利;而藝旦亦唱北曲。
然北曲流傳既久,失其本真,士人複少知者。
光緒十七年唐景崧任布政使司,為母介壽,特召上海班來演。
當是時台北初建省會,遊宦寓公簪纓畢至,大都中土人士,雅好京調;勾闌從而習之,而南詞遂微微不振,是亦風氣使然也。
七八 「駛犁歌」為鄉間一種音樂,則農歌也。
田家作苦,歲時伏臘拊髀擊缶,而歌嗚嗚。
故楊恽之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箕。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為』?此誠善寫田家之苦樂矣。
台灣之駛犁歌,大都有聲無辭,所謂「吚啞啁哳難為聽」也。
鄉中賽會,逐隊而出,以一男子駛犁、兩女子骖左右,和以絲竹、節以銅钲,且唱且行,手舞足蹈。
彼輩自有樂趣,固不得以「巴人下裡」而儗「白雪陽春」也。
八○ 「孔雀東南飛」為述事詩,猶今之彈詞也。
台南有盲女者,挾一月琴,沿街賣唱;其所唱者,為「昭君和番」、「英台留學」、「五娘投荔」,大都男女悲歡離合之事。
又有采拾台灣故事,編為歌辭者,如「戴萬生」、「陳守娘」及「民主國」,則西洋之史詩也。
今之文學家,如能将此盲詞而擴充之,引導思潮、宣通民意,以普及大衆;其于社會之教育,豈偶然哉! 八一 鄉村之間,有所謂「跳鼓」者,猶今之跳舞也。
春秋佳日賽會迎神,廣場之外,綠陰環繞,以一男子抱鼓而立,四人持鑼侍四隅,又有一人舉紅傘;鑼聲一鳴,鼓聲應之,或前或後、或俯或仰、或開或合、或疾或遲,舉傘者随其進退,傘影缤紛,鑼鼓并作。
觀者喝采,曆時始罷;其所以娛神者至矣。
夫歌舞之樂,本乎人情;先王制樂,以象其德。
故「跳鼓」之技出自鄉中,可與「駛犁歌」相偶也。
八二 「樂府」有「靧面辭」,為兒童洗面而作也;曼聲宛轉,聞之心愉。
茲錄其語,以與台灣「育兒歌」相較。
「靧面辭」曰:『花紅紅,雪白白,為兒靧面愛兒晰;雪白白,花紅紅,為兒面愛兒容。
紅紅花,白白雪,為兒靧面愛兒潔;白白雪,紅紅花,為兒靧面愛兒華』。
「育兒歌」則「栲栳歌」,其辭曰:『搖也搖,阿囝■〈忄麥〉困着來搖;嗚也嗚,阿囝■〈忄麥〉困着來嗚。
嗚嗚困,一冥大一寸;嗚嗚惜,一日大一尺』。
此為一種文學;而發自婦女口中,其愛護兒童之心至矣。
八三 台南勾闌之中,祀一紙偶,曰「水手爺」;即南鲲鯓王之水手也。
龜子、鸨兒每夕必焚香而祝曰:『水手爺,腳跷跷、面缭缭,保庇大豬來進稠。
來空空、去喁喁,腰鬥舉阮■〈扌蒙〉,暗路着敢行。
朋友勸■〈忄勿〉聽、父母罵■〈忄勿〉驚,某囝加講食撲骈』。
此為一種咒語,野蠻人每用之。
今勾闌視嫖客為大豬;夜度無資,抑留勿出,則曰吊猴。
豬也、猴也,皆獸類也;而狹邪子弟喜為之,可憐可憫! 八四 台北近來有所謂「烏貓烏狗歌」者,事既穢淫,語尤鄙野。
而乃攝入聲片,傳布四方;民德墜落,至于此極,亦可哀已!夫欲提倡鄉土文學,必須發揮鄉土之美善,而後可以日進。
若作此歌者,必非台人;否則受人指使,故為違心之言以自污蔑,是台人士之恥也!因憶昨年秋某周刊曾登小說一篇,載台北一車夫與其婦诟谇之言,此罵彼訾,見之不快;而作者乃忍寫之,豈非自侮之道乎?餘,台灣人也。
台灣民族之衰落雖至如此,而前途一線之光明,尚有望于今日文學家之指導也。
八五 台灣詩學之興,始于明季。
沈斯庵太仆以永曆三年遭風入台,時台為荷人所據,受一廛以居,極旅人之困,弗恤也。
及延平至,以禮待之。
斯庵居台三十餘載,自荷蘭以至鄭氏盛衰,皆目擊其事;著書頗多,海東文獻推為初祖。
清人得台,斯庵亦老矣;猶出而與宛陵韓又琦、無錫趙行可等結「東吟社」,所稱「福台新詠」者也。
當是時,台灣令沈朝聘、諸羅令季麒光均能詩,朝聘有「郊行集」,麒光有「海外集」、又有「東唱和詩」。
荒裔山川,遂多潤色。
遊宦寓公先後繼起,若孫元衡之「赤嵌集」、陳夢林甯之「遊台詩」、範鹹之「婆娑洋集」、張湄之「瀛堧百詠」,蜚聲藝苑,傳布海隅。
而台人士之能詩者,若黃佺之「草廬詩草」、陳輝之「旭初詩集」、章甫之「半嵩集」、林占梅之「琴餘草」、陳肇興之「陶村詩稿」、鄭用錫之「北郭園集」,或存或不存、或傳或不傳,非其詩有巧拙,而後人之賢、不肖也。
夫清代以科舉取士,士之讀詩書而掇功名者,大都浸淫于制藝試帖;元音墜地,大雅淪亡。
二三俊秀,自以詩鳴,掞藻揚芬,獨吟寡偶;不過寫海國之風光、寄滄洲之逸興,未有詩社之設也。
光緒十五年,灌陽唐景崧任台灣道;道署固有斐亭,景崧葺而新之,辄邀僚屬為文酒之燕,台人士之能詩者悉禮緻之。
風雅之休,于斯為盛。
及景崧升布政使,駐台北;台北初建省會,簪纓荟萃,景崧又以時集之。
時安溪林鶴年以榷茶在北,亦能詩。
一日,自海舶運來牡丹數十盆緻諸會;景崧大喜,名曰「牡丹詩社」。
當是時台人士多以詩鳴,而施耐公、邱仙根尤傑出。
二公各有詩集,不特稱雄海上,且足拮抗中原。
乃未幾而鼙鼓遠來,風流雲散;回首興亡,真不勝今昔之感矣! 八六 乙未之役,輿圖易色,民氣沸騰。
中土士夫之眷念台灣者,為詩頗多;嘉應黃公度京卿有「民主國歌」,語尤悲壯。
當是時,易實甫奉南洋大臣之命,視師台南,有「寓台感懷詩」六首。
和者十數人,如吳季籛之『忽往忽來心上血,可憐化作赤嵌潮』!蓋其慷慨從戎、從容就義,固已蘊于此時矣。
餘曾摭拾乙未之詩數十首載于「台灣詩乘」,亦足以資後人之感慨也。
八七 「台灣詩乘」所收,作者約三百人,為詩近千首。
自鄭氏以前至于乙未,凡生斯、長斯、宦遊于斯者莫不采入,可謂多矣。
二十年來,餘既刊行「台灣通史」以保文獻,又撰「台灣詩乘」以存文學;餘之效忠桑梓亦已勤矣,而猶不敢自怠。
一息尚存,此志不泯。
餘将再竭其綿力,網羅放失,綴輯成書,以揚台灣之文化。
八八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昔人所謂海上仙山者也。
故自開辟以來,中土士夫之戾止者,多有題詠:如孫湘南之『山勢北盤烏鬼渡,潮聲南吼赤嵌城』;範九池之『金穴玉山那可到?湯泉硫井轉相憐』;陳恭甫之『南屏鼓角三更月,北衛風沙萬裡雲』;馬子翊之『滿樹花開三友白,孤墳草為五妃青』:皆足為台灣生色。
今之作者何不着意于此,而乃作此毫無關系之題目!台灣詩人雖多,而真能為台灣作詩者,有幾人哉! 八九 「海東校士錄」有「新樂府」六章,則為台灣而作者;曰「保生帝」、曰「鲲身王」、曰「羅漢腳」、曰「伽藍頭」、曰「烏煙鬼」、曰「草地人」,皆本地風光也。
「草地人」一首,為李華所作。
華,台灣府治人,道光間廪生。
其詩錄後:『台陽膏腴地,一歲或三熟。
可憐草地人,不得飽糜粥!裡正催租來促人,林投有洞去藏身;畫伏夜歸饑不忍,歸來惟對甑中塵。
曩者城中來,曾見城中客;峨峨稱大家,丹艧間金碧。
豐衣美食如山積,不如賣女圖朝夕;使侬莫作溝中瘠,女事貴人兩有益!籲嗟乎,墜茵墜溷莫可知,飛絮飛花豈有擇?君不見:石濠别,幽怨聲;流民圖,涼凄色』!此真為草地人寫照矣。
今之佃農,其景象又何如也! 九○ 三十年來,台灣詩學之盛,可謂極矣。
吟社之設,多以十數。
每年大會,至者嘗二、三百人。
賴悔之所謂『過江有約皆名士,入社忘年即弟兄』;誠可為今日詩會贊語矣。
顧其所作者,多屬擊缽吟。
夫擊缽之詩,非詩也。
良朋小集,刻燭攤箋,鬥捷争奇以詠佳夕,可偶為之而不可數;數則詩格日卑而詩之道僿矣。
然而今之詩會非擊缽吟無詩,今之詩人非作擊缽吟之詩非詩;是則變态之詩學也,可乎哉? 九一 唐人作詩每用方言,宋人之詞尤多用之。
而台灣方言之可入詩者,若「騎秋」、若「禅雨」、若「海吼」、若「回南」、若「雙冬」、若「九降」、若「蔣鵲」、若「潮雞」,皆隽語也。
我台詩人,當有取而用之者。
九二 「竹風蘭雨」,為詩人贊美台北之景象,以新竹多風而宜蘭多雨也。
台灣地理,大甲中分,南方常暖、北方稍寒。
故張鹭洲詩雲:『少寒多燠不霜天,木葉長青花久妍;真個四時皆是夏,荷花度臘菊迎年』。
此雖泛寫台灣,而實為台南特色。
黃曜墀詩曰:『海内何如此地溫,恒春樹茂自成村;輕衫不怯秋風冷,終歲曾無雪到門』。
真是常夏之國,與北戎之凍雨霾風者迥不同矣(按恒春在台之極南,光緒初設縣;今為郡)。
九三 詩鐘雖小道,而造句煉字、運典構思,非讀書十年者不能知其三昧。
詩鐘之源起于閩中,所謂「折枝」者也。
每作一題,以鐘鳴為限,故曰詩鐘。
台灣之有詩鐘始于斐亭,曾刻一集名曰「詩畸」。
顧其時所作,不過嵌字、分詠、籠紗數格。
今則愈出愈奇,以餘所知者凡有十四:一曰「嵌字」,拈平仄兩字而對之,在第一字者曰「鳳頂」、第二字曰「燕颔」、第三字曰「鸢肩」、第四字曰「蜂腰」、第五字曰「鶴膝」、第六字曰「凫胫」、第七字曰「雁足」;二曰「魁鬥」,拈平仄二字,嵌于出句之首與對句之尾;三曰「蟬聯」,拈平仄二字,嵌于出句之尾與對句之首;四曰「鹭拳」,拈平仄二字,嵌于出句之第二字與對句之第六字,或易之亦可;五曰「八叉」,拈平仄二字,嵌于出句第一字與對句第二字,或出句第二、對句第三,餘可類推;六曰「分詠」,以一雅一俗,成為一聯;七曰「籠紗」,眼字兩字一平一仄,隐而能着、見之則知;八曰「晦明」,眼字二字仍分平仄,一用籠紗之法、一用嵌字之法;九曰「合詠」,無論寫景言情、詠物懷古,但須嵌一絕無相關之字,讀之如無痕迹;十曰「鼎足」,以成語三字為眼,則嵌二字于出句之首尾、一字于對句之第四字,互調亦可;十一曰「碎錦」,以成語四字或五字為眼,嵌于兩句之内,眼字不得相連;十二曰「流水」,以成語四字或五字為眼,嵌于兩句之内,眼字必須順序;十三曰「雙鈎」,以成語四字為眼,順序分嵌于兩句之首尾;十四曰「睡蛛」,以四字為眼,每句分嵌二字必須相連、且須相對,又應變化本義,而後合式。
九四 十四格之中,最難者為「籠紗」、「流水」、「雙鈎」、「睡蛛」及「合詠」、「嵌字」。
今之作者多誤「分詠」為「籠紗」,蓋分詠系拈兩事物,雅俗并陳,各詠其一;而籠紗則僅擇兩字,一平一仄分罩成聯,不得以空句而塞責也。
試就「東海鐘聲」所選者錄其一二:「籠紗」如「元旦」雲:『唐代合呼才子姓,吳宮初進美人名』;「流水」如「山中春雪」雲:『山繞中條雲不斷,春歸上苑雪初融』;「雙鈎」如「半夜中宮」雲:『半畝蛙喧聲破夜,中天蟾冷影沈宮』;「睡蛛」如「萬物歸之」雲:『流水何之歸海白,春風煦物萬山青』。
九五 「合詠」、「嵌字」,有時容易,有時甚難;唯在作者之運用耳。
餘刊「台灣詩荟」,曾以「蝴蝶蘭嵌春字」征詠,作者頗多。
其佳者,如一鷗之『佩來未覺春如夢,撲去方知國是花』;鏡泉之『舞罷春風芳竟體,夢回楚水化前身』;醉月之『幽香春入滕王帖,素豔詩吟謝逸篇』;顯升之『慕名客自恒春至,入夢人分楚畹香』;述公之『幽谷春花述曉夢,比鄰新釀借芳名』:皆佳句也。
九六 光緒紀元,沈文肅公視師台南;奏建延平郡王祠,從台人士之請也。
祠成,文肅自撰一聯雲:『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陷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此外尚多佳構:如夏觀察獻綸雲:『天地間有大綱,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淵,祗自完吾氣節。
古今來一創局,茫茫荒島,啟沃壤而新版宇,猶思當日艱難』。
周太守懋琦雲:『獨奉勝朝朔;來開盤古荒』。
袁司馬聞柝雲:『毘舍之間開一域;崖山而後矢孤忠』。
方司馬祖蔭雲:『土宇辟滄溟,移孝作忠,天為孤臣留片壤。
血誠矢皦日,原心略迹,帝頒曠典報馨香』。
張軍門其光雲:『生為遺臣、沒為正神,獨有千古。
今受大名、昔受賜姓,諒哉完人』!越年,王中丞凱泰巡視台灣;時适開辟後山,因撰一聯雲:『忠節感穹蒼,大海忽将孤島現。
經綸關運會,全山留與後人開』。
又十年,劉中丞銘傳巡撫台灣;莅南試士,亦撰一聯雲:『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
複父書,辭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于舜日堯天』。
九七 王祠後殿祀翁太妃,其左祀甯靖王及五妃、右祀監國世子與陳夫人。
文肅各撰一聯:太妃祠雲:『劍影出寒空,烈母合隆當代祀。
山光騰絕島,奇兒似為有明生』。
甯靖王祠雲:『鳳陽一葉盡;瀛台寸草春』。
監國祠雲:『夫死婦必死;君亡明乃亡』。
祠之兩庑,合祀明季文武諸臣,其姓名載于「台灣通史」。
時侯官陳谟為府學教授,曾與建祠之役;亦撰兩聯:東庑雲:『逋播老蠻天,是洛邑頑民、遼東處士;文章傳幕府,聽西台痛哭、蒿裡悲歌』!西庑雲:『返日共揮戈,滄海樓船拚轉戰。
餘生皆裹革,秋風甲馬倘來歸』! 九八 台南廟宇之楹聯,頗多佳作;劫火之後,毀滅無遺。
府城隍廟有一對,不知何人所撰,今猶約略記之。
城隍者,所謂獎善殚惡之神也;故語威而毅,俨如酷吏口吻。
聯雲:『問爾平生,所幹何事:謀人财?害人命?奸淫人婦女?敗壞人綱常?算從前邪謀詭計,那一條孰非自作!到我這裡,有罪必誅:殲汝算!殺汝身!殄滅汝子孫!降罰汝禍殃!看今日兇烽惡焰,有幾個至此能逃』!此真為惡人說法者矣。
世有不遵道德、不畏法律而獨懼鬼神,欠債不還、偷盜不認,邀往城隍廟殺雞設誓,則勃然變色,以為冥冥中若有鑒臨之者。
乃知神道設教,專治愚頑;民智未齊,尚不足語于無鬼之論也。
九九 『鐵馬金戈,萬裡歸來真臘棹;錦袍紅燭,千秋高會斐亭鐘』。
此唐維卿觀察自書斐亭聯句也。
斐亭在道署内,修竹假山,地殊清閟,故「舊志」有「斐亭聽濤」之景。
法越之役,維卿以翰林出關,說劉黑旗歸附遂;授台灣兵備道。
乃修葺斐亭,退食其間,辄邀僚屬為文酒之燕,台人士之能詩者悉禮緻之。
扢雅揚風,一時稱盛。
今斐亭已毀,鐘聲久沉;憑吊興亡,甯無凄怆! 一○○ 鳳山以山名,語其形也。
前時縣令某,有女美而慧,擅詞藻,曾出一聯征對,且欲以量邑人士之才。
聯雲:『有鳳山、無鳳宿,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一時無有對者。
以今思之,未得其耦。
蓋「鳳兮」二句為成語,故難求凰也。
一○一 俗諺,多可作對。
茶餘酒後,曾舉一二:如『客人請人客』對『頭對作對頭』。
又如『七扔八添九抄十無分』對『一錢二緣三水四少年』。
真是天造地設,妙趣橫生。
台南「三六九」小報疊載「新聲律啟蒙」,為趙少雲、洪鐵濤及同好之士所作;悉采裡言,複葉音韻,誠可謂本地之風光而藝苑之藻繪也。
他日如刊單本,布之海内,亦可為台灣之特色。
一○二 中華改造之年,餘在滬上,有以「社會黨」三字征對者,餘以「君王後」對之,頗嫌平仄未調。
及歸故鄉,适迎天後,台人所謂「媽祖婆」者也;餘意以對「君王後」,則語調和葉。
複欲以「媽祖婆」征對;洪鐵濤曰:『可對「嬰兒子」』。
餘曰:『甚工』!蓋「社會黨」等以一名辭而函六義,又可循環互注,莊生所謂「周遍鹹三」者,異名而同義者也。
近撰「台灣語典」,有「婦人人」一名,餘欲出以征對;因思「儀禮」有「男子子」可為佳耦。
乃知「婦人人」三字,其造語亦有所本也。
一○三 燈謎為文人遊戲,而春宵之樂事。
我台先輩之善此者,代有其人。
先大父耋耄之年猶好此事,每聞懸謎,欣然而往,夜闌始歸。
家中積稿,高至尺餘。
餘亦好此,與二三友朋時為隐語以相探索。
孔子曰:『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夫謎,猶其小者。
然而玄機巧思,應象無方,鬥角鈎深,億則屢中;比諸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其得失為何如也! 一○四 台人士之謎,除用「四書」、「五經」外,嘗采裡諺而取諧聲,所謂「梨花格」者也。
「梨花格」之謎,半雜诙諧,或唱漳音、或唱泉音,非本地人不知其妙。
如「勺」字打俗語二,猜「作勻,■〈出叕〉一點」。
其有用地名者,如「各個」打「半路竹」、「紅紫十千」打「萬丹」、「胸吞雲夢者八九」打「大肚」。
此則名正言順,各地可通行也。
一○五 延平郡王之詩已載「台灣詩乘」,而書亦有存者。
曩時海會寺僧傳芳巡錫泉州,聞故家黃氏有王書,造門請見;黃氏以海會為北園别墅,與鄭氏大有因緣,慨然相贈。
今藏寺中,則以行書而寫周子「太極圖說」者也。
比年以來,頗多赝品,素纨不點、朱印爛然,有署「大目」者、有钤「敕封延平郡王」者;作僞之迹,見之可哂。
夫賜姓初名森,字大木,非「大目」也。
永曆朝雖封延平郡王,未曾一用;文移書答,但稱「招讨大将軍」,豈有平常缣素而蓋王章,且有「敕封」二字?是作僞者之不知史事,昭然若揭矣。
一○六 東都初建之時,中土士夫之來者,若徐中丞孚遠、王都憲忠孝、辜禦史朝薦、陳參軍永華、李孝廉茂春等,大都宏文積學之士;而沈太仆光文且先入處。
餘已各采其詩,載于「台灣詩乘」;其書或傳、或不傳。
近時市上竟有赝造太仆書畫者,而自署「光文沈斯庵」!夫太仆字文開,号斯庵;豈有倒書名号之理?且題畫之詩甚劣,複不見于「文開詩集」。
然則作僞亦須學問,又豈貪夫所能為哉! 一○七 甯靖王術桂,為明宗室;避亂入台,鄭氏禮之。
王善文學、工書翰,東都匾額,多所書。
今其存者,唯北極殿之「威靈赫奕」四字;而武廟之「亘古一人」,已為強暴者竊去。
然寸缣尺素有傳者,劉家謀「海音詩」注載:『韋明經廷芳雲:甯靖王像,十年前見諸重慶寺街某老婦家。
婦自言陳姓,其祖曾為鄭氏将,故有此像。
像戎裝獨立,儀容甚偉。
上綴草數行,筆墨飛舞,則當日絕命辭也。
韓孝廉治家亦有王手書杜詩一幀』雲。
家謀字芑川,侯官人;鹹豐間,任台灣府學訓導。
一○八 台南陳氏宗祠有陳複甫總制手書一軸,草書古格言五行,款書「永曆十六年秋九月複甫陳永華」。
筆力矯健而含渾厚,誠足寶也。
複甫,福建同安人;延平開府思明之時,授咨議參軍。
後任東都總制,興文造士,寓兵于農;制度典章,多所創置(事載「台灣通史」)。
一○九 清代宦遊之士,大都能詩、能書;而周芸臯觀察尤善畫。
芸臯名凱,字仲禮,浙江富陽人。
道光十三年,由興泉永道調台灣。
所作山水,筆與神會;嘗自署「富春江上撈蝦翁」。
一一○ 劉壯肅撫台之時,莅南歲試,鄉人士頗譏其不文。
顧壯肅以布衣從戎,積功至陸路提督,授男爵;解甲歸田,養晦讀書。
及法人之役,乃起用。
餘讀其「大潛山房詩集」,多警句,則非不文者也。
壯肅之書,除延平郡王祠楹聯外,餘于大科嵌蓮座寺見其一聯;聯雲:『一品名山,萬年福地』。
一一一 挽近談藝之士,辄言呂西村、謝管樵;二君皆流寓也。
西村名世宜,字不翁,同安人。
精書法,工篆隸,摹寫迫真。
受淡水林氏之聘,館于「闆橋别墅」;着「愛吾廬題跋」二卷,門人林維源刻之。
管樵名穎蘇,号懶雲山人,诏安人。
負奇氣,多畫蘭竹,山水尤佳;題詩、作書皆超脫不群。
壯年遊台灣,曆主巨室,居于海東精舍;後入林剛愍戎幕,殉于漳州之役,談者以為有古烈士風。
二君之作,鄉人士多有存者。
一一二 台人士之書畫,「舊志」所載,若王之敬、陳必琛、莊敬夫、張钰、馬琬、徐元等皆有名藝苑,琬之
「國語」之『■〈厭上木下〉弧箕箙,幾亡周國』、「左傳」之『龍尾屬辰,虢公其奔』,尤其彰明較著者。
而台灣童謠亦有此異:『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南唐』:此言鄭延平之起兵也。
『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此言朱一貴之失敗。
『出日落雨,刉豬秉肚;尫仔穿紅褲,乞食走無路』:此言乙未九、十月之景象也。
揣其所言,若有默示;豈偶然而合欤?抑天人感應之際現于機微也欤? 六○ 谶緯之術,學者不言;而漢儒言之,每多附會。
豈天數已定,故為隐語,以神其說?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而不可明言之欤?餘讀「槎上老舌」,載崇祯庚辰,閩僧貫一居鹭門,夜坐,見籬外坡陀有光,連三夕。
怪之,因掘地得古磚,背印兩圓花突起,面刻古隸四行。
其文曰:『草雞夜鳴,長尾大耳。
幹頭銜鼠,拍水而起。
殺人如麻,血成海水。
起年滅年,六甲更始。
庚小熙皞,太和千紀』。
是書為明季閩縣陳衎所著。
至清人得台後,王漁洋「池北偶談」載之;且為之釋曰:『雞,酉字也;加草頭、大尾、長耳,鄭字也。
幹頭,甲字;鼠,子字也:謂鄭芝龍以天啟甲子起海中為群盜也。
明年甲子,距前甲子六十年矣。
庚小熙皞,寓年号也。
前年萬正色克複金門、廈門;今年施琅克澎湖,鄭克塽上表乞降,台灣悉平。
六十年海氛一朝蕩盡;此固國家靈長之福,而天數已豫定矣,異哉』! 六一 「赤嵌筆談」載:『宋朱文公登福州鼓山,占地脈曰:「龍渡滄海,五百年後,海外當有百萬人之郡」。
今歸入版圖,年數适符;熙熙穰穰,竟成樂郊矣。
鼓山之上有石,刻「海上視師」四字,為紫陽所書』。
近讀邱滄海先生之詩,以為則指延平;然則宋儒亦有「谶緯」之術矣。
六二 「台灣舊志」謂:『鳳山相傳,昔年有石自開;内有谶雲:「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
五百年後,閩人居之」』。
「福建通志」亦謂:『佃民墾田得石碣,内镌「山明水秀,閩人居之」』。
此二石,均不言所在。
若果有此,則華人居畫已久;否則,「齊東」之語耳。
六三 乩詩為一種神秘,若可信、若不可信;苟以此為實事,則惑矣。
「灤陽續錄」載張鹭洲自記巡台事,謂『乾隆丁酉,偶與友人扶乩;乩贈餘以詩曰:「乘槎萬裡渡滄溟,風雨魚龍會百靈;海氣粘天迷島嶼,潮聲簸地走雷霆。
鲸波不阻三神鳥,鲛室争看二使星。
記取白雲飄缈處,有人同望蜀山青」。
時将有巡台之役,餘疑當往;數日,果命下。
六月啟行,八月至廈門。
渡海,駐半載始歸。
歸時風利,一晝夜則登岸。
去時飄蕩十七日,險阻異常。
初出廈門,則雷雨交作,雲霧晦冥;信帆而往,莫知所适。
忽腥風觸鼻,舟人曰:「黑水洋」。
黝然而深,視如潑墨。
舟人搖手戒勿語,雲:「其下則龍宮,為第一險處。
度此可無虞矣」!至白水洋,遇巨魚鼓鬣而來,舉其首如危峰障日。
每一潑刺,浪湧如山,聲砰訇如霹靂。
移數刻,始過盡,計其長當數百裡。
舟人雲:「來迎天使」;理或然欤?既而飓風四起,舟幾覆沒;忽有小鳥數十,環繞樯竿。
舟人喜躍,稱「天後來拯」風果頓止,遂泊澎湖。
聖人在上,百神效靈;不誣也。
遐思所曆,一一與詩語相符;非鬼神能前知欤?時先大夫尚在堂,聞餘有過海之役,命兄來到赤嵌視餘,遂同登望海樓;并末二句亦巧合。
益信數皆前定,非人力所能然矣』!按鹭洲名湄,浙江錢唐人;雍正十一年進士。
着「柳漁詩集」及「瀛堧百詠」。
六四 蔔筮之術,見于「周易」。
人智未開,乞靈神鬼;自是則有骨蔔、鏡蔔、金錢蔔各種,而「簽詩」亦其一也。
台灣寺廟皆有簽詩,其辭鄙陋,若可解、若不可解;故台人謂詩之劣者曰「簽詩」,以其不足語于風雅之林也。
愚夫愚婦,虔誠禱告,每得一簽,就人解釋;吉兇禍福,信口而談。
蔔者認以為真,亦可憐已!台南簽詩,舊時五妃廟最靈,士之熱中功名者多往乞之。
故邱滄海「五妃廟」詩雲:『三尺土乖同穴望,百枝簽乞進香詩』。
則詠其事。
六五 台灣無祀神之曲,唯文廟釋菜,須歌「四平之詩」;其譜頒自禮部,各省皆同。
文廟之樂,謂之古樂;八音協奏,溫厚和平,饒有肅雍之象。
台南文廟舊為全台首學,故設樂局以教樂生。
而士人之習樂者,别設樂社,以時演奏,謂之「十三腔」。
十三腔者,以小钲十三面調節音律;其樂器與古樂略同,唯無鐘、鼓、柷、敔,而多絲、竹之屬。
其譜傳自中華;若「殿前吹」、「折桂令」、「紫花兒序」則台南自制,與各地不同。
六六 宗教之中,各有音樂,以保其清閟莊嚴之氣象;故梵呗之音、遊仙之曲,聞其聲者多超然出世之想。
基督教之禮拜祈禱,須歌「贊美詩」;其詩多譯台語,婦孺周知。
蓋基督教之布教,多向普通社會宣傳;故其「聖經」辄譯各地方言,傳人易曉。
曩者荷蘭據台時,牧師嘉齊宇士曾以「摩西十誡」、「耶教問答」譯為番語,以教六社番人;故番人頗恭順,則宗教之力也。
六七 台灣之劇凡數種:曰「亂彈」,即正音也;曰「四平」,則昆曲之支流也;曰「老戲」,即樂律似昆而曲為南詞;曰「戲仔」,即七子班,猶古之小梨園也——唱詞道白,皆用泉音,其所演者亦多泉州故事,如「荔鏡傳」、「護國寺」等。
又有傀儡班、掌中班,亦泉劇也。
六八 「亂彈」之戲,傳自江西,故曰「江西班」。
其所唱者,有「京調」、有「徽調」、亦有「昆曲」;如「費宮人刺虎」、「百花亭贈劍」,尤其着也。
昆曲文辭美麗、音韻悠揚,非村夫市儈所能領會;三十年來絕少唱者,今已為廣陵散矣。
庚子聯軍之役,西太後幸陝;秦中固有「梆子腔」,聞而悅之,召入供奉。
及回銮時,從入京;流傳津、滬。
上海班之來台者遂唱此調,一時頗盛。
然「梆子」聲悲而厲,識者以為亡國之音;不及十稔而清社覆矣。
六九 「四平」為昆曲支流,亦曰「四平昆」。
演唱之劇範圍較小,所謂「征番」、「報冤」、「撲虎」、「娶某」也。
三十年來漸就寥落,今已絕迹;唯民間樂社尚有習者。
七○ 「傀儡」為祀神之劇。
開演之時,連鑼數次;乃請所祀之神曰相公爺者,繞場三匝。
演者信口而念曰:『路裡令,裡路令;路令、裡令,路路令;裡令、路令,裡裡令;路裡令,裡路令』。
循環雒誦,凡數十語;此真有音無意義矣。
翻譯名義集謂咒語不翻,存其實也;故佛藏有顯、密兩部。
七一 「掌中班」有南、北曲之分,說白皆用泉語,诙諧盡緻;作對吟詩,饒有趣味。
且常演全本。
雅俗鹹喜觀之。
七二 「車鼓」、「采茶」,皆民間一種歌曲;亦能扮演小劇。
如「桃花過渡」,一男一女粉墨登場,彼唱此酬,辭近淫渫。
村橋野店,燈影迷離、遊人雜沓,每至偾事;故舊時禁之。
七三 三十年來,台北始有女伶,曰「詠霓裳」。
其曲師多京、滬班人,聲調步驟悉如正音;有時且過之,可謂青出于藍矣。
「詠霓裳」之伶多名角,或死、或嫁,今已寂然。
繼之者為桃園之「永樂社」,亦多佳麗,而紅豆、月中桂且以抑郁死。
餘有詩雲:『酒徒散盡佳人老,說到看花便惘然』!思之深喟。
七四 台北近有歌仔戲,亦曰白話戲;則由「車鼓」、「采茶」而演進者也。
其說、唱皆用台語,且能演「亂彈」所演之劇,故婦女喜觀之。
然編劇者既無藝術觀念、演之者又多市井無賴,故每陷于誨淫敗俗之事。
餘意此劇頗合鄉土文學,如得有心人而管理之,腳本、腳色均為選擇,求适時代,為社會教育之補助;則其号召感化力,比之改良戲、文士劇尤為易易。
七五 傀儡班、掌中班之外,又有影戲。
剪皮為人,施以五彩,映影于幕,如走馬燈;亦有彈唱,入夜演之。
台人謂之「皮猴」。
故裡諺曰:『一冥看夠天光,知皮猴一目』。
以喻人之不曉事也。
■〈忄勿〉皮猴之戲,今已甚少,唯台南鄉間尚有演者。
七六 台灣音樂有「南管」、「北管」之分。
「北管」樂器、曲調與「正音」同,亦能登台扮演;所謂「子弟班」也。
「南管」則「南詞」,其曲多泉州文士所制,取材富麗,音韻抑揚,又多兒女子事,使人之意也消。
「北管」之聲宏而肆、「南管」之聲緩而悲,則民俗之異也。
「樂記」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故慎所以感之』。
然則音樂之關于人性也大矣。
七七 海海通以前,台之商業與泉州關連;「一府、二鹿、三艋舺」,亦多泉人貿易。
故勾闌最重南詞,以泉人之好之也。
泉船載貨,北自天津、牛莊,南訖暹羅、呂宋,一年數至,貨物充積;操其奇赢,頗肆揮霍,故勾闌亦盛。
及各國互市,輪船來往,泉船漸失其利;而藝旦亦唱北曲。
然北曲流傳既久,失其本真,士人複少知者。
光緒十七年唐景崧任布政使司,為母介壽,特召上海班來演。
當是時台北初建省會,遊宦寓公簪纓畢至,大都中土人士,雅好京調;勾闌從而習之,而南詞遂微微不振,是亦風氣使然也。
七八 「駛犁歌」為鄉間一種音樂,則農歌也。
田家作苦,歲時伏臘拊髀擊缶,而歌嗚嗚。
故楊恽之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箕。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為』?此誠善寫田家之苦樂矣。
台灣之駛犁歌,大都有聲無辭,所謂「吚啞啁哳難為聽」也。
鄉中賽會,逐隊而出,以一男子駛犁、兩女子骖左右,和以絲竹、節以銅钲,且唱且行,手舞足蹈。
彼輩自有樂趣,固不得以「巴人下裡」而儗「白雪陽春」也。
八○ 「孔雀東南飛」為述事詩,猶今之彈詞也。
台南有盲女者,挾一月琴,沿街賣唱;其所唱者,為「昭君和番」、「英台留學」、「五娘投荔」,大都男女悲歡離合之事。
又有采拾台灣故事,編為歌辭者,如「戴萬生」、「陳守娘」及「民主國」,則西洋之史詩也。
今之文學家,如能将此盲詞而擴充之,引導思潮、宣通民意,以普及大衆;其于社會之教育,豈偶然哉! 八一 鄉村之間,有所謂「跳鼓」者,猶今之跳舞也。
春秋佳日賽會迎神,廣場之外,綠陰環繞,以一男子抱鼓而立,四人持鑼侍四隅,又有一人舉紅傘;鑼聲一鳴,鼓聲應之,或前或後、或俯或仰、或開或合、或疾或遲,舉傘者随其進退,傘影缤紛,鑼鼓并作。
觀者喝采,曆時始罷;其所以娛神者至矣。
夫歌舞之樂,本乎人情;先王制樂,以象其德。
故「跳鼓」之技出自鄉中,可與「駛犁歌」相偶也。
八二 「樂府」有「靧面辭」,為兒童洗面而作也;曼聲宛轉,聞之心愉。
茲錄其語,以與台灣「育兒歌」相較。
「靧面辭」曰:『花紅紅,雪白白,為兒靧面愛兒晰;雪白白,花紅紅,為兒面愛兒容。
紅紅花,白白雪,為兒靧面愛兒潔;白白雪,紅紅花,為兒靧面愛兒華』。
「育兒歌」則「栲栳歌」,其辭曰:『搖也搖,阿囝■〈忄麥〉困着來搖;嗚也嗚,阿囝■〈忄麥〉困着來嗚。
嗚嗚困,一冥大一寸;嗚嗚惜,一日大一尺』。
此為一種文學;而發自婦女口中,其愛護兒童之心至矣。
八三 台南勾闌之中,祀一紙偶,曰「水手爺」;即南鲲鯓王之水手也。
龜子、鸨兒每夕必焚香而祝曰:『水手爺,腳跷跷、面缭缭,保庇大豬來進稠。
來空空、去喁喁,腰鬥舉阮■〈扌蒙〉,暗路着敢行。
朋友勸■〈忄勿〉聽、父母罵■〈忄勿〉驚,某囝加講食撲骈』。
此為一種咒語,野蠻人每用之。
今勾闌視嫖客為大豬;夜度無資,抑留勿出,則曰吊猴。
豬也、猴也,皆獸類也;而狹邪子弟喜為之,可憐可憫! 八四 台北近來有所謂「烏貓烏狗歌」者,事既穢淫,語尤鄙野。
而乃攝入聲片,傳布四方;民德墜落,至于此極,亦可哀已!夫欲提倡鄉土文學,必須發揮鄉土之美善,而後可以日進。
若作此歌者,必非台人;否則受人指使,故為違心之言以自污蔑,是台人士之恥也!因憶昨年秋某周刊曾登小說一篇,載台北一車夫與其婦诟谇之言,此罵彼訾,見之不快;而作者乃忍寫之,豈非自侮之道乎?餘,台灣人也。
台灣民族之衰落雖至如此,而前途一線之光明,尚有望于今日文學家之指導也。
八五 台灣詩學之興,始于明季。
沈斯庵太仆以永曆三年遭風入台,時台為荷人所據,受一廛以居,極旅人之困,弗恤也。
及延平至,以禮待之。
斯庵居台三十餘載,自荷蘭以至鄭氏盛衰,皆目擊其事;著書頗多,海東文獻推為初祖。
清人得台,斯庵亦老矣;猶出而與宛陵韓又琦、無錫趙行可等結「東吟社」,所稱「福台新詠」者也。
當是時,台灣令沈朝聘、諸羅令季麒光均能詩,朝聘有「郊行集」,麒光有「海外集」、又有「東唱和詩」。
荒裔山川,遂多潤色。
遊宦寓公先後繼起,若孫元衡之「赤嵌集」、陳夢林甯之「遊台詩」、範鹹之「婆娑洋集」、張湄之「瀛堧百詠」,蜚聲藝苑,傳布海隅。
而台人士之能詩者,若黃佺之「草廬詩草」、陳輝之「旭初詩集」、章甫之「半嵩集」、林占梅之「琴餘草」、陳肇興之「陶村詩稿」、鄭用錫之「北郭園集」,或存或不存、或傳或不傳,非其詩有巧拙,而後人之賢、不肖也。
夫清代以科舉取士,士之讀詩書而掇功名者,大都浸淫于制藝試帖;元音墜地,大雅淪亡。
二三俊秀,自以詩鳴,掞藻揚芬,獨吟寡偶;不過寫海國之風光、寄滄洲之逸興,未有詩社之設也。
光緒十五年,灌陽唐景崧任台灣道;道署固有斐亭,景崧葺而新之,辄邀僚屬為文酒之燕,台人士之能詩者悉禮緻之。
風雅之休,于斯為盛。
及景崧升布政使,駐台北;台北初建省會,簪纓荟萃,景崧又以時集之。
時安溪林鶴年以榷茶在北,亦能詩。
一日,自海舶運來牡丹數十盆緻諸會;景崧大喜,名曰「牡丹詩社」。
當是時台人士多以詩鳴,而施耐公、邱仙根尤傑出。
二公各有詩集,不特稱雄海上,且足拮抗中原。
乃未幾而鼙鼓遠來,風流雲散;回首興亡,真不勝今昔之感矣! 八六 乙未之役,輿圖易色,民氣沸騰。
中土士夫之眷念台灣者,為詩頗多;嘉應黃公度京卿有「民主國歌」,語尤悲壯。
當是時,易實甫奉南洋大臣之命,視師台南,有「寓台感懷詩」六首。
和者十數人,如吳季籛之『忽往忽來心上血,可憐化作赤嵌潮』!蓋其慷慨從戎、從容就義,固已蘊于此時矣。
餘曾摭拾乙未之詩數十首載于「台灣詩乘」,亦足以資後人之感慨也。
八七 「台灣詩乘」所收,作者約三百人,為詩近千首。
自鄭氏以前至于乙未,凡生斯、長斯、宦遊于斯者莫不采入,可謂多矣。
二十年來,餘既刊行「台灣通史」以保文獻,又撰「台灣詩乘」以存文學;餘之效忠桑梓亦已勤矣,而猶不敢自怠。
一息尚存,此志不泯。
餘将再竭其綿力,網羅放失,綴輯成書,以揚台灣之文化。
八八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昔人所謂海上仙山者也。
故自開辟以來,中土士夫之戾止者,多有題詠:如孫湘南之『山勢北盤烏鬼渡,潮聲南吼赤嵌城』;範九池之『金穴玉山那可到?湯泉硫井轉相憐』;陳恭甫之『南屏鼓角三更月,北衛風沙萬裡雲』;馬子翊之『滿樹花開三友白,孤墳草為五妃青』:皆足為台灣生色。
今之作者何不着意于此,而乃作此毫無關系之題目!台灣詩人雖多,而真能為台灣作詩者,有幾人哉! 八九 「海東校士錄」有「新樂府」六章,則為台灣而作者;曰「保生帝」、曰「鲲身王」、曰「羅漢腳」、曰「伽藍頭」、曰「烏煙鬼」、曰「草地人」,皆本地風光也。
「草地人」一首,為李華所作。
華,台灣府治人,道光間廪生。
其詩錄後:『台陽膏腴地,一歲或三熟。
可憐草地人,不得飽糜粥!裡正催租來促人,林投有洞去藏身;畫伏夜歸饑不忍,歸來惟對甑中塵。
曩者城中來,曾見城中客;峨峨稱大家,丹艧間金碧。
豐衣美食如山積,不如賣女圖朝夕;使侬莫作溝中瘠,女事貴人兩有益!籲嗟乎,墜茵墜溷莫可知,飛絮飛花豈有擇?君不見:石濠别,幽怨聲;流民圖,涼凄色』!此真為草地人寫照矣。
今之佃農,其景象又何如也! 九○ 三十年來,台灣詩學之盛,可謂極矣。
吟社之設,多以十數。
每年大會,至者嘗二、三百人。
賴悔之所謂『過江有約皆名士,入社忘年即弟兄』;誠可為今日詩會贊語矣。
顧其所作者,多屬擊缽吟。
夫擊缽之詩,非詩也。
良朋小集,刻燭攤箋,鬥捷争奇以詠佳夕,可偶為之而不可數;數則詩格日卑而詩之道僿矣。
然而今之詩會非擊缽吟無詩,今之詩人非作擊缽吟之詩非詩;是則變态之詩學也,可乎哉? 九一 唐人作詩每用方言,宋人之詞尤多用之。
而台灣方言之可入詩者,若「騎秋」、若「禅雨」、若「海吼」、若「回南」、若「雙冬」、若「九降」、若「蔣鵲」、若「潮雞」,皆隽語也。
我台詩人,當有取而用之者。
九二 「竹風蘭雨」,為詩人贊美台北之景象,以新竹多風而宜蘭多雨也。
台灣地理,大甲中分,南方常暖、北方稍寒。
故張鹭洲詩雲:『少寒多燠不霜天,木葉長青花久妍;真個四時皆是夏,荷花度臘菊迎年』。
此雖泛寫台灣,而實為台南特色。
黃曜墀詩曰:『海内何如此地溫,恒春樹茂自成村;輕衫不怯秋風冷,終歲曾無雪到門』。
真是常夏之國,與北戎之凍雨霾風者迥不同矣(按恒春在台之極南,光緒初設縣;今為郡)。
九三 詩鐘雖小道,而造句煉字、運典構思,非讀書十年者不能知其三昧。
詩鐘之源起于閩中,所謂「折枝」者也。
每作一題,以鐘鳴為限,故曰詩鐘。
台灣之有詩鐘始于斐亭,曾刻一集名曰「詩畸」。
顧其時所作,不過嵌字、分詠、籠紗數格。
今則愈出愈奇,以餘所知者凡有十四:一曰「嵌字」,拈平仄兩字而對之,在第一字者曰「鳳頂」、第二字曰「燕颔」、第三字曰「鸢肩」、第四字曰「蜂腰」、第五字曰「鶴膝」、第六字曰「凫胫」、第七字曰「雁足」;二曰「魁鬥」,拈平仄二字,嵌于出句之首與對句之尾;三曰「蟬聯」,拈平仄二字,嵌于出句之尾與對句之首;四曰「鹭拳」,拈平仄二字,嵌于出句之第二字與對句之第六字,或易之亦可;五曰「八叉」,拈平仄二字,嵌于出句第一字與對句第二字,或出句第二、對句第三,餘可類推;六曰「分詠」,以一雅一俗,成為一聯;七曰「籠紗」,眼字兩字一平一仄,隐而能着、見之則知;八曰「晦明」,眼字二字仍分平仄,一用籠紗之法、一用嵌字之法;九曰「合詠」,無論寫景言情、詠物懷古,但須嵌一絕無相關之字,讀之如無痕迹;十曰「鼎足」,以成語三字為眼,則嵌二字于出句之首尾、一字于對句之第四字,互調亦可;十一曰「碎錦」,以成語四字或五字為眼,嵌于兩句之内,眼字不得相連;十二曰「流水」,以成語四字或五字為眼,嵌于兩句之内,眼字必須順序;十三曰「雙鈎」,以成語四字為眼,順序分嵌于兩句之首尾;十四曰「睡蛛」,以四字為眼,每句分嵌二字必須相連、且須相對,又應變化本義,而後合式。
九四 十四格之中,最難者為「籠紗」、「流水」、「雙鈎」、「睡蛛」及「合詠」、「嵌字」。
今之作者多誤「分詠」為「籠紗」,蓋分詠系拈兩事物,雅俗并陳,各詠其一;而籠紗則僅擇兩字,一平一仄分罩成聯,不得以空句而塞責也。
試就「東海鐘聲」所選者錄其一二:「籠紗」如「元旦」雲:『唐代合呼才子姓,吳宮初進美人名』;「流水」如「山中春雪」雲:『山繞中條雲不斷,春歸上苑雪初融』;「雙鈎」如「半夜中宮」雲:『半畝蛙喧聲破夜,中天蟾冷影沈宮』;「睡蛛」如「萬物歸之」雲:『流水何之歸海白,春風煦物萬山青』。
九五 「合詠」、「嵌字」,有時容易,有時甚難;唯在作者之運用耳。
餘刊「台灣詩荟」,曾以「蝴蝶蘭嵌春字」征詠,作者頗多。
其佳者,如一鷗之『佩來未覺春如夢,撲去方知國是花』;鏡泉之『舞罷春風芳竟體,夢回楚水化前身』;醉月之『幽香春入滕王帖,素豔詩吟謝逸篇』;顯升之『慕名客自恒春至,入夢人分楚畹香』;述公之『幽谷春花述曉夢,比鄰新釀借芳名』:皆佳句也。
九六 光緒紀元,沈文肅公視師台南;奏建延平郡王祠,從台人士之請也。
祠成,文肅自撰一聯雲:『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陷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此外尚多佳構:如夏觀察獻綸雲:『天地間有大綱,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淵,祗自完吾氣節。
古今來一創局,茫茫荒島,啟沃壤而新版宇,猶思當日艱難』。
周太守懋琦雲:『獨奉勝朝朔;來開盤古荒』。
袁司馬聞柝雲:『毘舍之間開一域;崖山而後矢孤忠』。
方司馬祖蔭雲:『土宇辟滄溟,移孝作忠,天為孤臣留片壤。
血誠矢皦日,原心略迹,帝頒曠典報馨香』。
張軍門其光雲:『生為遺臣、沒為正神,獨有千古。
今受大名、昔受賜姓,諒哉完人』!越年,王中丞凱泰巡視台灣;時适開辟後山,因撰一聯雲:『忠節感穹蒼,大海忽将孤島現。
經綸關運會,全山留與後人開』。
又十年,劉中丞銘傳巡撫台灣;莅南試士,亦撰一聯雲:『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
複父書,辭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于舜日堯天』。
九七 王祠後殿祀翁太妃,其左祀甯靖王及五妃、右祀監國世子與陳夫人。
文肅各撰一聯:太妃祠雲:『劍影出寒空,烈母合隆當代祀。
山光騰絕島,奇兒似為有明生』。
甯靖王祠雲:『鳳陽一葉盡;瀛台寸草春』。
監國祠雲:『夫死婦必死;君亡明乃亡』。
祠之兩庑,合祀明季文武諸臣,其姓名載于「台灣通史」。
時侯官陳谟為府學教授,曾與建祠之役;亦撰兩聯:東庑雲:『逋播老蠻天,是洛邑頑民、遼東處士;文章傳幕府,聽西台痛哭、蒿裡悲歌』!西庑雲:『返日共揮戈,滄海樓船拚轉戰。
餘生皆裹革,秋風甲馬倘來歸』! 九八 台南廟宇之楹聯,頗多佳作;劫火之後,毀滅無遺。
府城隍廟有一對,不知何人所撰,今猶約略記之。
城隍者,所謂獎善殚惡之神也;故語威而毅,俨如酷吏口吻。
聯雲:『問爾平生,所幹何事:謀人财?害人命?奸淫人婦女?敗壞人綱常?算從前邪謀詭計,那一條孰非自作!到我這裡,有罪必誅:殲汝算!殺汝身!殄滅汝子孫!降罰汝禍殃!看今日兇烽惡焰,有幾個至此能逃』!此真為惡人說法者矣。
世有不遵道德、不畏法律而獨懼鬼神,欠債不還、偷盜不認,邀往城隍廟殺雞設誓,則勃然變色,以為冥冥中若有鑒臨之者。
乃知神道設教,專治愚頑;民智未齊,尚不足語于無鬼之論也。
九九 『鐵馬金戈,萬裡歸來真臘棹;錦袍紅燭,千秋高會斐亭鐘』。
此唐維卿觀察自書斐亭聯句也。
斐亭在道署内,修竹假山,地殊清閟,故「舊志」有「斐亭聽濤」之景。
法越之役,維卿以翰林出關,說劉黑旗歸附遂;授台灣兵備道。
乃修葺斐亭,退食其間,辄邀僚屬為文酒之燕,台人士之能詩者悉禮緻之。
扢雅揚風,一時稱盛。
今斐亭已毀,鐘聲久沉;憑吊興亡,甯無凄怆! 一○○ 鳳山以山名,語其形也。
前時縣令某,有女美而慧,擅詞藻,曾出一聯征對,且欲以量邑人士之才。
聯雲:『有鳳山、無鳳宿,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一時無有對者。
以今思之,未得其耦。
蓋「鳳兮」二句為成語,故難求凰也。
一○一 俗諺,多可作對。
茶餘酒後,曾舉一二:如『客人請人客』對『頭對作對頭』。
又如『七扔八添九抄十無分』對『一錢二緣三水四少年』。
真是天造地設,妙趣橫生。
台南「三六九」小報疊載「新聲律啟蒙」,為趙少雲、洪鐵濤及同好之士所作;悉采裡言,複葉音韻,誠可謂本地之風光而藝苑之藻繪也。
他日如刊單本,布之海内,亦可為台灣之特色。
一○二 中華改造之年,餘在滬上,有以「社會黨」三字征對者,餘以「君王後」對之,頗嫌平仄未調。
及歸故鄉,适迎天後,台人所謂「媽祖婆」者也;餘意以對「君王後」,則語調和葉。
複欲以「媽祖婆」征對;洪鐵濤曰:『可對「嬰兒子」』。
餘曰:『甚工』!蓋「社會黨」等以一名辭而函六義,又可循環互注,莊生所謂「周遍鹹三」者,異名而同義者也。
近撰「台灣語典」,有「婦人人」一名,餘欲出以征對;因思「儀禮」有「男子子」可為佳耦。
乃知「婦人人」三字,其造語亦有所本也。
一○三 燈謎為文人遊戲,而春宵之樂事。
我台先輩之善此者,代有其人。
先大父耋耄之年猶好此事,每聞懸謎,欣然而往,夜闌始歸。
家中積稿,高至尺餘。
餘亦好此,與二三友朋時為隐語以相探索。
孔子曰:『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夫謎,猶其小者。
然而玄機巧思,應象無方,鬥角鈎深,億則屢中;比諸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其得失為何如也! 一○四 台人士之謎,除用「四書」、「五經」外,嘗采裡諺而取諧聲,所謂「梨花格」者也。
「梨花格」之謎,半雜诙諧,或唱漳音、或唱泉音,非本地人不知其妙。
如「勺」字打俗語二,猜「作勻,■〈出叕〉一點」。
其有用地名者,如「各個」打「半路竹」、「紅紫十千」打「萬丹」、「胸吞雲夢者八九」打「大肚」。
此則名正言順,各地可通行也。
一○五 延平郡王之詩已載「台灣詩乘」,而書亦有存者。
曩時海會寺僧傳芳巡錫泉州,聞故家黃氏有王書,造門請見;黃氏以海會為北園别墅,與鄭氏大有因緣,慨然相贈。
今藏寺中,則以行書而寫周子「太極圖說」者也。
比年以來,頗多赝品,素纨不點、朱印爛然,有署「大目」者、有钤「敕封延平郡王」者;作僞之迹,見之可哂。
夫賜姓初名森,字大木,非「大目」也。
永曆朝雖封延平郡王,未曾一用;文移書答,但稱「招讨大将軍」,豈有平常缣素而蓋王章,且有「敕封」二字?是作僞者之不知史事,昭然若揭矣。
一○六 東都初建之時,中土士夫之來者,若徐中丞孚遠、王都憲忠孝、辜禦史朝薦、陳參軍永華、李孝廉茂春等,大都宏文積學之士;而沈太仆光文且先入處。
餘已各采其詩,載于「台灣詩乘」;其書或傳、或不傳。
近時市上竟有赝造太仆書畫者,而自署「光文沈斯庵」!夫太仆字文開,号斯庵;豈有倒書名号之理?且題畫之詩甚劣,複不見于「文開詩集」。
然則作僞亦須學問,又豈貪夫所能為哉! 一○七 甯靖王術桂,為明宗室;避亂入台,鄭氏禮之。
王善文學、工書翰,東都匾額,多所書。
今其存者,唯北極殿之「威靈赫奕」四字;而武廟之「亘古一人」,已為強暴者竊去。
然寸缣尺素有傳者,劉家謀「海音詩」注載:『韋明經廷芳雲:甯靖王像,十年前見諸重慶寺街某老婦家。
婦自言陳姓,其祖曾為鄭氏将,故有此像。
像戎裝獨立,儀容甚偉。
上綴草數行,筆墨飛舞,則當日絕命辭也。
韓孝廉治家亦有王手書杜詩一幀』雲。
家謀字芑川,侯官人;鹹豐間,任台灣府學訓導。
一○八 台南陳氏宗祠有陳複甫總制手書一軸,草書古格言五行,款書「永曆十六年秋九月複甫陳永華」。
筆力矯健而含渾厚,誠足寶也。
複甫,福建同安人;延平開府思明之時,授咨議參軍。
後任東都總制,興文造士,寓兵于農;制度典章,多所創置(事載「台灣通史」)。
一○九 清代宦遊之士,大都能詩、能書;而周芸臯觀察尤善畫。
芸臯名凱,字仲禮,浙江富陽人。
道光十三年,由興泉永道調台灣。
所作山水,筆與神會;嘗自署「富春江上撈蝦翁」。
一一○ 劉壯肅撫台之時,莅南歲試,鄉人士頗譏其不文。
顧壯肅以布衣從戎,積功至陸路提督,授男爵;解甲歸田,養晦讀書。
及法人之役,乃起用。
餘讀其「大潛山房詩集」,多警句,則非不文者也。
壯肅之書,除延平郡王祠楹聯外,餘于大科嵌蓮座寺見其一聯;聯雲:『一品名山,萬年福地』。
一一一 挽近談藝之士,辄言呂西村、謝管樵;二君皆流寓也。
西村名世宜,字不翁,同安人。
精書法,工篆隸,摹寫迫真。
受淡水林氏之聘,館于「闆橋别墅」;着「愛吾廬題跋」二卷,門人林維源刻之。
管樵名穎蘇,号懶雲山人,诏安人。
負奇氣,多畫蘭竹,山水尤佳;題詩、作書皆超脫不群。
壯年遊台灣,曆主巨室,居于海東精舍;後入林剛愍戎幕,殉于漳州之役,談者以為有古烈士風。
二君之作,鄉人士多有存者。
一一二 台人士之書畫,「舊志」所載,若王之敬、陳必琛、莊敬夫、張钰、馬琬、徐元等皆有名藝苑,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