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也。
俗誤朱為豬,遂以豬儗人。
戆虎謂愚暴也,「東瀛紀事」:戴萬生之亂,林日成起事,性愚而暴;人稱戆虎晟。
訬貓謂癡狂也。
「說文」:訬,擾也;有輕狂之義。
〈口感〉狗謂亂言也。
「康熙字典」:〈口感〉,吼也。
草猴謂輕躁也;猶「項羽本紀」之言沐猴。
「索隐」:謂沐猴不任久着冠帶,以喻楚人性躁。
三斑謂惡人也。
三斑,魚名。
頭有紅點三,略似金魚;而好食魚,養魚者忌之。
花螺謂事之紛糾。
花螺,貝也。
花與蒍同音。
「方言」:楚、鄭謂狯曰蒍。
又曰:蒍化也。
狡狯者多能變化,故事紛糾也。
紙虎揭帖曰紙虎,分送揭帖曰放紙虎;以其構陷之險,如虎之害也。
趇鹿謂追逋也。
鹿為善走之獸,以喻逋者。
「玉篇」:趇,私立切;走貌,引申為逐。
目箭謂以眼波射人也。
「公羊傳」:〈目矢〉晉大夫使與公盟。
注:〈目矢〉與眴通,以目指事也;呼為摔。
所謂目箭,則折「〈目矢〉」字而言也。
手鎗謂好弄也。
俗謂手淫曰打手鎗。
絿筋則縮筋。
「集韻」:音求,呼去聲。
「說文」:絿,急也。
「詩」「商頌」:不競不絿。
「傳」:絿,急也。
越頭則回首。
「說文」:越,度也;引申為回。
醒鼻謂以巾去涕;為鼻有所壅,故醒之。
醒呼去聲。
扐掕則摩挲也。
「易」:歸奇于扐以象閏。
注:筮者着蓍于指間也。
掕音楞。
「說文」:止馬也。
隐龜偻背曰隐龜。
隐,隆起也。
「左傳」:泌之戰,樂伯射麋麗龜。
注:龜背之當中隆起者。
「史記」「平準書」注引「錢譜」:肉圓好方,皆隐起龜甲文。
金目目明曰金。
「淮南子」: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快射。
青盲目瞽曰青盲。
「後漢書」:公孫述據蜀,犍為任永、馮信皆托青盲以辭征命。
注:目有黑白而内障也。
聳耳耳聾曰聳耳。
俗作臭耳。
「方言」: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聳。
郭璞注:言無所聞,常聳耳也。
齆鼻則鼻塞;氣難通也。
「廣韻」:齆音甕。
「埤蒼」鼻病也。
「埤雅」有「龍聾虎齆」之語。
出恭如廁曰出恭。
明制試士,設「出恭入敬」之牌,以防離坐。
士子欲如廁,恒領此牌;遂以為例。
台灣鄉塾亦有此制,蓋諱言也。
按出恭一語,系用囗囗謂出必恭也;而俗人多誤以恭為屎。
尻川榖道曰尻川。
尻,「集韻」:丘多切;「玉篇」:髋也。
「楚辭」「天問」:昆侖縣圃,其尻安在。
注:尻,脊骨盡處。
「山海經」:倫山有獸似麋,其川在尾。
郭璞注:川,竅也。
牛奔為糖廍之名。
奔呼甲,平聲。
熬糖之廠謂之廍。
一曰公司廍,合股而設者也;二曰頭家廍,業主自設者也;三曰牛奔廍,蔗佃合設者也。
每奔出牛三,為園九甲。
一凡廍九奔,以六奔運蔗、三奔碾蔗;照阄輪流,通力合作,其法甚善。
魚塭塭為養魚之池,大者數十甲,引海水而入,以飼麻薩末。
麻薩末番語也,亦名國姓魚。
養魚之池,鹹水曰塭、淡水曰埤。
塭呼愠,「字書」無。
豬稠豬欄曰稠。
凡樹栅養蓄者皆曰稠。
「集韻」:音迢;密也。
「平定台灣方略」有牛稠溪,屬嘉義。
鳥薮鳥巢曰薮;呼如受。
「毛詩」「國風」傳:薮,澤也;禽之府也。
「韓詩」謂:禽獸居之曰薮。
「周禮」「考工記」注:鄭司農曰薮;讀為蜂薮之薮。
海碗大碗曰海碗。
海,大也;如人之大量亦曰海量。
牛柴謂牛糞也。
「澎湖紀略」:澎湖少樹木,以牛糞供炊爨,謂之牛柴(按蒙古亦以馬糞作薪)。
蟒甲為獨木舟;土番語。
或作艋舺。
甲萬為木櫃。
或以鐵為之。
荷蘭語。
雪文為肥皂;西洋語。
按此語譯文甚雅。
雪,洗也。
「莊子」:澡雪而精神;則有去垢之意。
文,理文理也。
覺羅犬曰覺羅、豕曰胡亞。
聞之故老:覺羅氏以東胡之族入主中國,我延平郡王起而逐之,視如犬豕;民族精神于是乎在。
猙生清生則畜生,鄭氏時語;今呼猙生。
蓋自滿人猾夏,穢德彰聞;忠義之士,憤其無道,至以禽獸比之,所謂不與同中國也。
鴨雄雄鴨曰鴨雄。
雄呼形;古音也。
「詩」「無羊」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注:葉于陵反。
又「正月」:不知鳥之雌雄。
亦與陵、懲葉韻。
按雄從厷聲,古音與肱、宏同。
雞角雄雞曰雞角,猶鷹之名角鷹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注:項有毛角。
故名;其宮者曰閹雞。
小可謂事之小者。
可為助辭;呼誇,上聲。
「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
注:可,所也。
輕可謂事之輕者。
「可」字見前。
短氣謂失志不能自振。
「王羲之帖」: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
惱氣猶不快也。
惱呼魯。
「說文」:有所恨也。
淘氣猶懊惱也。
淘呼正音。
近人常用之。
受氣怒也。
氣古作忾。
「左傳」:諸侯敵王所忾。
注:忾,怒也。
人事謂饋物也。
「後漢書」「黃琰傳」:特當權子弟,多以人事得舉。
世事謂世間之事,如交際慶吊之類。
按台語呼事為戴,惟人事、世事、多事之事呼本音。
此系文言。
努力為勞煩之辭。
謂仗其努力也。
李陵詩:努力崇明德。
「方言」:北燕之外郊,凡勞而相勉。
若言努力者,謂之侔莫。
搰力猶盡力也。
「莊子」:搰搰然,用力多而見功寡。
注:搰搰,用力貌。
俗誤朱為豬,遂以豬儗人。
戆虎謂愚暴也,「東瀛紀事」:戴萬生之亂,林日成起事,性愚而暴;人稱戆虎晟。
訬貓謂癡狂也。
「說文」:訬,擾也;有輕狂之義。
〈口感〉狗謂亂言也。
「康熙字典」:〈口感〉,吼也。
草猴謂輕躁也;猶「項羽本紀」之言沐猴。
「索隐」:謂沐猴不任久着冠帶,以喻楚人性躁。
三斑謂惡人也。
三斑,魚名。
頭有紅點三,略似金魚;而好食魚,養魚者忌之。
花螺謂事之紛糾。
花螺,貝也。
花與蒍同音。
「方言」:楚、鄭謂狯曰蒍。
又曰:蒍化也。
狡狯者多能變化,故事紛糾也。
紙虎揭帖曰紙虎,分送揭帖曰放紙虎;以其構陷之險,如虎之害也。
趇鹿謂追逋也。
鹿為善走之獸,以喻逋者。
「玉篇」:趇,私立切;走貌,引申為逐。
目箭謂以眼波射人也。
「公羊傳」:〈目矢〉晉大夫使與公盟。
注:〈目矢〉與眴通,以目指事也;呼為摔。
所謂目箭,則折「〈目矢〉」字而言也。
手鎗謂好弄也。
俗謂手淫曰打手鎗。
絿筋則縮筋。
「集韻」:音求,呼去聲。
「說文」:絿,急也。
「詩」「商頌」:不競不絿。
「傳」:絿,急也。
越頭則回首。
「說文」:越,度也;引申為回。
醒鼻謂以巾去涕;為鼻有所壅,故醒之。
醒呼去聲。
扐掕則摩挲也。
「易」:歸奇于扐以象閏。
注:筮者着蓍于指間也。
掕音楞。
「說文」:止馬也。
隐龜偻背曰隐龜。
隐,隆起也。
「左傳」:泌之戰,樂伯射麋麗龜。
注:龜背之當中隆起者。
「史記」「平準書」注引「錢譜」:肉圓好方,皆隐起龜甲文。
金目目明曰金。
「淮南子」: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快射。
青盲目瞽曰青盲。
「後漢書」:公孫述據蜀,犍為任永、馮信皆托青盲以辭征命。
注:目有黑白而内障也。
聳耳耳聾曰聳耳。
俗作臭耳。
「方言」: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聳。
郭璞注:言無所聞,常聳耳也。
齆鼻則鼻塞;氣難通也。
「廣韻」:齆音甕。
「埤蒼」鼻病也。
「埤雅」有「龍聾虎齆」之語。
出恭如廁曰出恭。
明制試士,設「出恭入敬」之牌,以防離坐。
士子欲如廁,恒領此牌;遂以為例。
台灣鄉塾亦有此制,蓋諱言也。
按出恭一語,系用囗囗謂出必恭也;而俗人多誤以恭為屎。
尻川榖道曰尻川。
尻,「集韻」:丘多切;「玉篇」:髋也。
「楚辭」「天問」:昆侖縣圃,其尻安在。
注:尻,脊骨盡處。
「山海經」:倫山有獸似麋,其川在尾。
郭璞注:川,竅也。
牛奔為糖廍之名。
奔呼甲,平聲。
熬糖之廠謂之廍。
一曰公司廍,合股而設者也;二曰頭家廍,業主自設者也;三曰牛奔廍,蔗佃合設者也。
每奔出牛三,為園九甲。
一凡廍九奔,以六奔運蔗、三奔碾蔗;照阄輪流,通力合作,其法甚善。
魚塭塭為養魚之池,大者數十甲,引海水而入,以飼麻薩末。
麻薩末番語也,亦名國姓魚。
養魚之池,鹹水曰塭、淡水曰埤。
塭呼愠,「字書」無。
豬稠豬欄曰稠。
凡樹栅養蓄者皆曰稠。
「集韻」:音迢;密也。
「平定台灣方略」有牛稠溪,屬嘉義。
鳥薮鳥巢曰薮;呼如受。
「毛詩」「國風」傳:薮,澤也;禽之府也。
「韓詩」謂:禽獸居之曰薮。
「周禮」「考工記」注:鄭司農曰薮;讀為蜂薮之薮。
海碗大碗曰海碗。
海,大也;如人之大量亦曰海量。
牛柴謂牛糞也。
「澎湖紀略」:澎湖少樹木,以牛糞供炊爨,謂之牛柴(按蒙古亦以馬糞作薪)。
蟒甲為獨木舟;土番語。
或作艋舺。
甲萬為木櫃。
或以鐵為之。
荷蘭語。
雪文為肥皂;西洋語。
按此語譯文甚雅。
雪,洗也。
「莊子」:澡雪而精神;則有去垢之意。
文,理文理也。
覺羅犬曰覺羅、豕曰胡亞。
聞之故老:覺羅氏以東胡之族入主中國,我延平郡王起而逐之,視如犬豕;民族精神于是乎在。
猙生清生則畜生,鄭氏時語;今呼猙生。
蓋自滿人猾夏,穢德彰聞;忠義之士,憤其無道,至以禽獸比之,所謂不與同中國也。
鴨雄雄鴨曰鴨雄。
雄呼形;古音也。
「詩」「無羊」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注:葉于陵反。
又「正月」:不知鳥之雌雄。
亦與陵、懲葉韻。
按雄從厷聲,古音與肱、宏同。
雞角雄雞曰雞角,猶鷹之名角鷹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注:項有毛角。
故名;其宮者曰閹雞。
小可謂事之小者。
可為助辭;呼誇,上聲。
「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
注:可,所也。
輕可謂事之輕者。
「可」字見前。
短氣謂失志不能自振。
「王羲之帖」: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
惱氣猶不快也。
惱呼魯。
「說文」:有所恨也。
淘氣猶懊惱也。
淘呼正音。
近人常用之。
受氣怒也。
氣古作忾。
「左傳」:諸侯敵王所忾。
注:忾,怒也。
人事謂饋物也。
「後漢書」「黃琰傳」:特當權子弟,多以人事得舉。
世事謂世間之事,如交際慶吊之類。
按台語呼事為戴,惟人事、世事、多事之事呼本音。
此系文言。
努力為勞煩之辭。
謂仗其努力也。
李陵詩:努力崇明德。
「方言」:北燕之外郊,凡勞而相勉。
若言努力者,謂之侔莫。
搰力猶盡力也。
「莊子」:搰搰然,用力多而見功寡。
注:搰搰,用力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