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藏物于隐也。
又避人授受之意。
「廣雅」:僷,诎也。
「楚辭」:衣攝僷以儲與兮。
注:攝僷,不舒展貌。
勃以手畚物也。
「說文」:勃,排也。
捽以鞭擊人也。
「廣韻」:捽,手持也;又觸也。
「莊子」: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
〈亭攴〉以錘擊人也。
「集韻」:都挺切。
「通俗編」:撞出曰朾,撞入曰〈亭攴〉。
「放光般若經」有牢〈亭攴〉之語。
椓以椎擊物也。
「詩」「周南」:肅肅兔〈宀苴〉,椓之丁丁。
箋:椓,擊也。
「說文」:作〈豕攴〉。
批以石擊水也。
「說文」:批,手擊也。
承自下受也。
呼臣。
「說文」:承,受也。
「易」:女承筐旡實。
虞注:自下受上稱承。
攪以箸混合物也。
「說文」:攪,亂也。
「詩」:我心攪兮。
箋:攪,亂也。
秉翻轉也。
如曰秉變。
「詩」箋:秉,執持也。
執之故能轉。
翕猶照也。
如曰翕像。
「說文」:翕,引也。
「爾雅釋诂」:合也。
謂引而合之也。
舒展開也。
呼如趨。
「說文」:舒,伸也。
「博雅」:展也。
撐張立也。
「說文」:撐,衺柱也。
司馬相如「長門賦」:羅豐茸之遊樹兮,離樓梧而相撐。
盤盤桓也。
謂妓女之待客也。
搬遷徙也。
「字彙」:俗音般。
〈扌官〉挈也。
「集韻」:音绾。
取也。
揭取火也。
以鐵擊石而取也。
「三蒼」:揭,舉也。
〈力上貝下〉負物也。
呼為倍;古音也。
「史記」「夏本紀」:至于〈力上貝下〉尾。
「索隐」:〈力上貝下〉音陪。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
「史記考證」:「字書」:〈力上貝下〉,從力從貝;與陪同,與負别。
〈力上貝下〉負物也。
呼倍;古音也。
「孟子」:斑白者不〈力上貝下〉戴于道路矣。
注:〈力上貝下〉以背承物也。
「史記」「夏本紀」:至于〈力上貝下〉尾。
「漢書」作倍尾。
〈力上貝下〉、倍音通。
夯舉重也。
呼如衙。
「禅林寶訓」:黃龍南和曰:自家閨閣中物,不可放下,反累及他人擔夯。
負負物也。
呼為倍;古音也。
「史記」:至于負尾。
「漢書」作倍尾。
古音同。
扛對舉也。
「說文」:扛,橫關對舉也。
「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
謂以木橫鼎耳,兩手而舉之也。
亦作〈扌岡〉。
擔肩挑也。
古作儋。
「說文」:儋,何也。
「左傳」:弛于負擔。
注:肩曰擔。
跂立也。
「詩」:跂予望之。
〔例〕跂泅、跂斟。
踞蹲也。
呼平聲。
「說文」:作居。
居,蹲也。
爬伏行也。
謂如爬蟲之行也。
弓大步也。
呼肱。
清制:量地之數,五尺為一弓(則一步)。
〈内〉細步也。
「集韻」:諾盍切。
行貌。
俆緩行也。
呼瑣,上聲。
「說文」:俆,緩也。
經傳多作徐。
「孟子」:徐行後長者謂之弟。
按俆俗作趖。
「廣韻」:趖音梭;疾走也。
非緩行之義。
走急行也。
「釋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
〔例〕走傱、走迮。
走猶避也。
〔例〕走開、走閃、走阄。
傱倉卒而奔也。
「廣雅」:傱傱,走也。
楊雄「甘泉賦」:風傱傱以扶轄。
師古注:傱傱,前進意。
迮急遽而超也。
「說文」:迮,囗也。
「公羊傳」:迮階而走。
注:迮,超遽不暇以次。
娶引導也。
按男子取女曰娶,女子适人曰嫁。
然「莊子」:列子居鄭,家貧将嫁于衛。
是男子出外既可謂嫁,則人之引導亦可謂娶,皆假借之辭也。
隸追随也。
「說文」:隸,及也。
「集韻」:音隊;從後及之也。
又曰:與也。
按台諺:嫁護雞,隸雞飛;嫁護狗,隸狗走;嫁護乞食,〈扌官〉笳注鬥。
謂夫婦須同甘苦,不以貧窮易志也。
〔例〕隸前隸後、隸上隸落。
趇逐也。
「玉篇」:趇,私立切;走貌。
〔例〕趇鹿、〈走百〉錢。
〈走百〉升高也。
「文選」「江賦」:漲截泂。
李善注:〈走百〉音陌;猶越也。
盤踰高也。
謂盤旋而上也。
迣回環也。
「集韻」:醜制切。
「玉篇」:踰也。
「漢書」「郊祀歌」:體容與兮迣萬裡。
孟康注:迣,超踰也。
迾上蔽也。
「說文」:迾,遮也。
「後漢書」「輿服志」:張弓帶鞬,遮迾出入。
「禮」「玉藻」:山澤列而不取。
注:列,猶遮迾也。
〔例〕迾日、迾雨。
遮旁蔽也。
「說文」:遮,遏也。
啥人謂何人也。
與上海語同。
「上海縣志」謂:啥為「甚麼」二字之切音。
啥載謂何事也。
載呼戴;古音也。
見「載」字條。
啥貨謂何物也。
咕哩馬來語。
謂勞動者。
自廈門傳入。
篐落謂勞動者。
渡頭挑夫,以竹篐兩個用繩落之,俾裝貨物,挑之以行。
人以其 常帶此具,遂以「篐落」稱之。
兜圍也。
〔例〕兜留(則逗留而不進也)。
兜圍也。
引申為聚,又為家。
〔例〕阮兜(則我家)、恁兜(則爾家)。
撘附也。
〔例〕撘車(則附車)、撘船(則附船)、撘浃(則和浃)、撘頭(則姘頭)。
撘附也。
假借為拊。
「廣雅」:拊,求也。
〔例〕撘酒(則沽酒)、撘油(則買油)。
撘附也。
引申為集,又為處。
〔例〕即撘(則此處)、或撘(則彼處)。
位所也。
「易」:君子思不出其位。
〔例〕即位、或位。
落亦所也。
沈約文:傾巢舉落,望德如歸。
〔例〕即落、佗落。
企居住也。
呼迦,入聲。
「漢書」「高帝紀」:日夜企而望歸。
注:企,立也。
立有居住之義。
帶流寓也。
「方言」:帶,行也。
行有流寓之義。
厝家屋也。
「漢書」「地理志」:五方雜厝。
注:厝,處也。
坊為街市之名。
鄭氏時,分承天府治為四坊,曰東安、曰西定、曰甯南、曰鎮北。
裡為莊社總名。
鄭氏時,分承天府轄為二十囗裡。
堡亦莊社總名。
歸清後,拓地日廣,耕者築堡以居,因稱其地為某堡。
圍亦堡也。
乾隆六十年,吳沙入墾蛤仔難,築土圍以居;自頭圍以至五圍,因名其地。
莊則村也。
漢人所居。
社亦村也。
番人所居。
澳澳為海濱漁村。
澎湖有三十六澳。
「書」「禹貢」:四隩既宅。
隩,則澳也。
鄉亦裡也。
光緒紀元經理台東,設廳行政,始置五鄉。
隘為防番之地。
設于要隘,故曰隘。
沿山一帶,有官隘、公隘、私隘;各駐隘勇,以為守望。
堵亦防番之地,築堵以守。
台灣地名有五堵、八堵,則其迹也。
藔亦隘也。
蛤仔難開墾之時,設民壯藔以衛行人。
埔草原也。
呼如晡。
「字書」無。
台灣地名有林圯埔,為鄭氏部将林圯所墾。
埕曝榖場也。
呼如呈。
「字書」無。
台灣地名有大稻埕,為中外互市之所。
圳渠也。
呼如浚。
「字類補」:音酬。
江、楚間,田畔水溝謂之圳。
郊為商人公會之名。
共祀一神,以時集議;内以聯絡同業,外以交接别途。
猶今之商會也。
〈敢〉竹筐也。
呼如敢。
「字書」無。
市上有賣家用食物者曰〈敢〉鋪。
猶南方之京果店也。
飰飯也。
「漢書」「王莽傳」:乃市所賣粱飰肉羹,持入視莽。
〔例〕白飰、油飰。
糜粥也。
「說文」:糜,糁也。
又曰:黃帝始教作糜。
「左傳」:饘于是、粥于是。
注:粥,糜也。
潘淅米水也。
「玉編」:孚袁切。
「說文」:潘,淅米汁也。
「左傳」:使疾而遺之潘囗,備酒肉焉。
杜注:潘,淅米汁,可以沭頭(按潘從米田,孚袁切:潘從采田,普官切:音義不同。
自小篆合而為一,「說文」亦從其誤,唯台語尚能分别)。
泔飯湯也。
「集韻」:荷坎切。
「說文」:泔,米汁也。
按台語生者為潘、熟者為泔。
〈米祭〉以米浸水,磨碎去汁,以為蒸糕之用。
粿則糕也。
有鹹粿、甜粿之名。
「博雅」:粿,糏也。
又米食也。
饙飯半熟棄汁而蒸之也。
「說文」:饙,滫飯也。
俗作焖。
餾飯冷而再蒸之也。
「說文」:餾,飯氣蒸也。
「爾雅」饙餾,稔也。
郭璞注:〈修,杯代月〉飯為饙,饙熟為餾。
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米一蒸為饙、再蒸為餾,與台語正合。
渧去汁也。
「埤蒼」:渧,漉也。
憊同〈火畐〉。
「方言」:火幹也。
關西隴冀以往謂之憊。
芼猶蕩也。
如曰芼面。
「詩」「周南」: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注:音帽;熟而薦之也。
泔調味煮魚也。
如曰泔轉。
「韻會」:音甘,呼如庵。
「荀子」: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
楊倞注:泔者,烹和之名。
按泔轉一語,中國久已失傳,台灣亦少知者。
不圖二千餘年後尚存于台南婦女口中,甯不可貴。
食食也,又飲也。
古人常用之。
按「漢書」「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柳柳州文集」序:飲吾病痞,不能食酒。
食酒,
又避人授受之意。
「廣雅」:僷,诎也。
「楚辭」:衣攝僷以儲與兮。
注:攝僷,不舒展貌。
勃以手畚物也。
「說文」:勃,排也。
捽以鞭擊人也。
「廣韻」:捽,手持也;又觸也。
「莊子」: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
〈亭攴〉以錘擊人也。
「集韻」:都挺切。
「通俗編」:撞出曰朾,撞入曰〈亭攴〉。
「放光般若經」有牢〈亭攴〉之語。
椓以椎擊物也。
「詩」「周南」:肅肅兔〈宀苴〉,椓之丁丁。
箋:椓,擊也。
「說文」:作〈豕攴〉。
批以石擊水也。
「說文」:批,手擊也。
承自下受也。
呼臣。
「說文」:承,受也。
「易」:女承筐旡實。
虞注:自下受上稱承。
攪以箸混合物也。
「說文」:攪,亂也。
「詩」:我心攪兮。
箋:攪,亂也。
秉翻轉也。
如曰秉變。
「詩」箋:秉,執持也。
執之故能轉。
翕猶照也。
如曰翕像。
「說文」:翕,引也。
「爾雅釋诂」:合也。
謂引而合之也。
舒展開也。
呼如趨。
「說文」:舒,伸也。
「博雅」:展也。
撐張立也。
「說文」:撐,衺柱也。
司馬相如「長門賦」:羅豐茸之遊樹兮,離樓梧而相撐。
盤盤桓也。
謂妓女之待客也。
搬遷徙也。
「字彙」:俗音般。
〈扌官〉挈也。
「集韻」:音绾。
取也。
揭取火也。
以鐵擊石而取也。
「三蒼」:揭,舉也。
〈力上貝下〉負物也。
呼為倍;古音也。
「史記」「夏本紀」:至于〈力上貝下〉尾。
「索隐」:〈力上貝下〉音陪。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
「史記考證」:「字書」:〈力上貝下〉,從力從貝;與陪同,與負别。
〈力上貝下〉負物也。
呼倍;古音也。
「孟子」:斑白者不〈力上貝下〉戴于道路矣。
注:〈力上貝下〉以背承物也。
「史記」「夏本紀」:至于〈力上貝下〉尾。
「漢書」作倍尾。
〈力上貝下〉、倍音通。
夯舉重也。
呼如衙。
「禅林寶訓」:黃龍南和曰:自家閨閣中物,不可放下,反累及他人擔夯。
負負物也。
呼為倍;古音也。
「史記」:至于負尾。
「漢書」作倍尾。
古音同。
扛對舉也。
「說文」:扛,橫關對舉也。
「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
謂以木橫鼎耳,兩手而舉之也。
亦作〈扌岡〉。
擔肩挑也。
古作儋。
「說文」:儋,何也。
「左傳」:弛于負擔。
注:肩曰擔。
跂立也。
「詩」:跂予望之。
〔例〕跂泅、跂斟。
踞蹲也。
呼平聲。
「說文」:作居。
居,蹲也。
爬伏行也。
謂如爬蟲之行也。
弓大步也。
呼肱。
清制:量地之數,五尺為一弓(則一步)。
〈内〉細步也。
「集韻」:諾盍切。
行貌。
俆緩行也。
呼瑣,上聲。
「說文」:俆,緩也。
經傳多作徐。
「孟子」:徐行後長者謂之弟。
按俆俗作趖。
「廣韻」:趖音梭;疾走也。
非緩行之義。
走急行也。
「釋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
〔例〕走傱、走迮。
走猶避也。
〔例〕走開、走閃、走阄。
傱倉卒而奔也。
「廣雅」:傱傱,走也。
楊雄「甘泉賦」:風傱傱以扶轄。
師古注:傱傱,前進意。
迮急遽而超也。
「說文」:迮,囗也。
「公羊傳」:迮階而走。
注:迮,超遽不暇以次。
娶引導也。
按男子取女曰娶,女子适人曰嫁。
然「莊子」:列子居鄭,家貧将嫁于衛。
是男子出外既可謂嫁,則人之引導亦可謂娶,皆假借之辭也。
隸追随也。
「說文」:隸,及也。
「集韻」:音隊;從後及之也。
又曰:與也。
按台諺:嫁護雞,隸雞飛;嫁護狗,隸狗走;嫁護乞食,〈扌官〉笳注鬥。
謂夫婦須同甘苦,不以貧窮易志也。
〔例〕隸前隸後、隸上隸落。
趇逐也。
「玉篇」:趇,私立切;走貌。
〔例〕趇鹿、〈走百〉錢。
〈走百〉升高也。
「文選」「江賦」:漲截泂。
李善注:〈走百〉音陌;猶越也。
盤踰高也。
謂盤旋而上也。
迣回環也。
「集韻」:醜制切。
「玉篇」:踰也。
「漢書」「郊祀歌」:體容與兮迣萬裡。
孟康注:迣,超踰也。
迾上蔽也。
「說文」:迾,遮也。
「後漢書」「輿服志」:張弓帶鞬,遮迾出入。
「禮」「玉藻」:山澤列而不取。
注:列,猶遮迾也。
〔例〕迾日、迾雨。
遮旁蔽也。
「說文」:遮,遏也。
啥人謂何人也。
與上海語同。
「上海縣志」謂:啥為「甚麼」二字之切音。
啥載謂何事也。
載呼戴;古音也。
見「載」字條。
啥貨謂何物也。
咕哩馬來語。
謂勞動者。
自廈門傳入。
篐落謂勞動者。
渡頭挑夫,以竹篐兩個用繩落之,俾裝貨物,挑之以行。
人以其 常帶此具,遂以「篐落」稱之。
兜圍也。
〔例〕兜留(則逗留而不進也)。
兜圍也。
引申為聚,又為家。
〔例〕阮兜(則我家)、恁兜(則爾家)。
撘附也。
〔例〕撘車(則附車)、撘船(則附船)、撘浃(則和浃)、撘頭(則姘頭)。
撘附也。
假借為拊。
「廣雅」:拊,求也。
〔例〕撘酒(則沽酒)、撘油(則買油)。
撘附也。
引申為集,又為處。
〔例〕即撘(則此處)、或撘(則彼處)。
位所也。
「易」:君子思不出其位。
〔例〕即位、或位。
落亦所也。
沈約文:傾巢舉落,望德如歸。
〔例〕即落、佗落。
企居住也。
呼迦,入聲。
「漢書」「高帝紀」:日夜企而望歸。
注:企,立也。
立有居住之義。
帶流寓也。
「方言」:帶,行也。
行有流寓之義。
厝家屋也。
「漢書」「地理志」:五方雜厝。
注:厝,處也。
坊為街市之名。
鄭氏時,分承天府治為四坊,曰東安、曰西定、曰甯南、曰鎮北。
裡為莊社總名。
鄭氏時,分承天府轄為二十囗裡。
堡亦莊社總名。
歸清後,拓地日廣,耕者築堡以居,因稱其地為某堡。
圍亦堡也。
乾隆六十年,吳沙入墾蛤仔難,築土圍以居;自頭圍以至五圍,因名其地。
莊則村也。
漢人所居。
社亦村也。
番人所居。
澳澳為海濱漁村。
澎湖有三十六澳。
「書」「禹貢」:四隩既宅。
隩,則澳也。
鄉亦裡也。
光緒紀元經理台東,設廳行政,始置五鄉。
隘為防番之地。
設于要隘,故曰隘。
沿山一帶,有官隘、公隘、私隘;各駐隘勇,以為守望。
堵亦防番之地,築堵以守。
台灣地名有五堵、八堵,則其迹也。
藔亦隘也。
蛤仔難開墾之時,設民壯藔以衛行人。
埔草原也。
呼如晡。
「字書」無。
台灣地名有林圯埔,為鄭氏部将林圯所墾。
埕曝榖場也。
呼如呈。
「字書」無。
台灣地名有大稻埕,為中外互市之所。
圳渠也。
呼如浚。
「字類補」:音酬。
江、楚間,田畔水溝謂之圳。
郊為商人公會之名。
共祀一神,以時集議;内以聯絡同業,外以交接别途。
猶今之商會也。
〈敢〉竹筐也。
呼如敢。
「字書」無。
市上有賣家用食物者曰〈敢〉鋪。
猶南方之京果店也。
飰飯也。
「漢書」「王莽傳」:乃市所賣粱飰肉羹,持入視莽。
〔例〕白飰、油飰。
糜粥也。
「說文」:糜,糁也。
又曰:黃帝始教作糜。
「左傳」:饘于是、粥于是。
注:粥,糜也。
潘淅米水也。
「玉編」:孚袁切。
「說文」:潘,淅米汁也。
「左傳」:使疾而遺之潘囗,備酒肉焉。
杜注:潘,淅米汁,可以沭頭(按潘從米田,孚袁切:潘從采田,普官切:音義不同。
自小篆合而為一,「說文」亦從其誤,唯台語尚能分别)。
泔飯湯也。
「集韻」:荷坎切。
「說文」:泔,米汁也。
按台語生者為潘、熟者為泔。
〈米祭〉以米浸水,磨碎去汁,以為蒸糕之用。
粿則糕也。
有鹹粿、甜粿之名。
「博雅」:粿,糏也。
又米食也。
饙飯半熟棄汁而蒸之也。
「說文」:饙,滫飯也。
俗作焖。
餾飯冷而再蒸之也。
「說文」:餾,飯氣蒸也。
「爾雅」饙餾,稔也。
郭璞注:〈修,杯代月〉飯為饙,饙熟為餾。
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米一蒸為饙、再蒸為餾,與台語正合。
渧去汁也。
「埤蒼」:渧,漉也。
憊同〈火畐〉。
「方言」:火幹也。
關西隴冀以往謂之憊。
芼猶蕩也。
如曰芼面。
「詩」「周南」: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注:音帽;熟而薦之也。
泔調味煮魚也。
如曰泔轉。
「韻會」:音甘,呼如庵。
「荀子」: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
楊倞注:泔者,烹和之名。
按泔轉一語,中國久已失傳,台灣亦少知者。
不圖二千餘年後尚存于台南婦女口中,甯不可貴。
食食也,又飲也。
古人常用之。
按「漢書」「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柳柳州文集」序:飲吾病痞,不能食酒。
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