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篇則有禅代之事。
夫文彩之在人,猶榮華之在草。
○給事中與高堂隆、秦朗'争指南車。
二子雲:古無此車,記虛言耳。
先生曰:争虛空言,不及如試之效也。
言於明帝。
明帝诏使作之,車乃成。
○翻車先生居在京師城内,有地作園而患無水可溉,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其功百倍。
天地成歲也,先春而後秋;人君之治也,先禮而後刑。
救嬰孩之疾而不忍緘艾,更加他物以至死也。
今除肉刑者更衆,何異服他藥也。
肉刑雖斬其足,猶能生育也。
張倉除肉刑,每歲所殺萬計;锺縣複肉刑,歲生二千人也。
○肉刑名者,猶烏獸登俎而作肉。
○今有弱子當陷大辟,問其慈父,必乞以肉刑代之,苟可以生易死也。
有道之君能不以此加百姓乎。
蛇螫在手,壯夫斷其腕,謂其雖斷不死也。
○曹義曰:摯馴駒以縿絆,禦悍馬以腐索。
今制民以輕刑,亦如死也。
○但知管子借耳於天下,不知堯借人心而後用其耳目。
○昔燕趙之問,有三男共娶一女,生四子,後争訟,廷尉延壽奏雲:禽獸生子逐母,宜以還母,屍三男子於市。
○塞一蟻孔而河次息,施一車轄而覆乘止,立法令者亦宜舉要。
○《禮》雲:繼父服齊衰。
○傅子曰:母舍己父,更嫁他人,與兄父甚於兩絕天也。
○又《制服》恐非周孔所制,亡秦焚書以後俗儒造之。
○妄進者若卵投石,逃誅者若走赴探。
○嘩若春華之并發,馥若秋蘭之俱茂。
○樹上懸瓠非木實也,背上被裘非脊毛也,此似而非。
九曰養親,曰餓之,豈得言飽多饑少,固非孝乎。
谷馬十日,一日餓之,馬肥不損,於義無傷,不可同之一日餓母也。
○漢末有管秋陽者與弟及伴一人避亂俱行,天雨雪,糧絕,謂其弟曰:今不食,伴則三人俱死。
乃與弟共殺之,得糧達舍。
後遇赦無罪。
此人可謂善士乎。
孔文舉曰:管秋陽愛先人遺體,食伴無嫌也。
荀侍中難曰:秋陽貪生,殺生豈不罪邪。
文舉曰:此伴非會友也。
若管仲啖鮑叔,貢禹食王陽,此則不可。
向所殺者猶烏獸而能言耳。
今有犬齧一狸,狸齧一鹦鵲,何足怪也。
昔重耳戀齊女而欲食狐偃,叔敖怒楚師而欲食五參,賢哲之忿猶欲啖人,而況遭窮者乎。
○見虎一毛不知其斑,道家笑儒者之拘,儒者嗤道家之放,皆不見本也。
止響以聲,逐影以形,奸争流蕩,不知所止也。
○傅子曰:雲孟轲、荀卿若在孔門,非唯遊夏而已,乃冉闵之徒也。
○積薪若山,縱火其下,火未及燃,一杯之水尚可滅也。
及至火猛風起,雖傾河海不能救也。
○秦昭王是積薪而縱火其下,始皇燃而方熾,二世起風而怒也。
秦人視山束之民猶猛虎之睨草羊,何隔憚哉。
○範蠡,字少伯,楚三戶人也,使起滅吳已後,乘輕舟遊五湖。
王令人寫其狀,恒朝禮之,列仙雲徐人也。
○傅氏之先出自陶唐傅說之後。
○玄字休弈,子哉字長虞,《晉書》有傳。
○楚漢之際,有好事者作世本,上錄黃帝,下逮漢末,班固《漢書》因父得成。
大孝養志,其次養形。
養志者盡其和,養形者不失其敬。
割地利己,天下俨之;推心及物,天下歸之。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見疑妻子,難以事君。
君子修身,居位非利名也,在乎仁義。
○人皆知滌其器,莫知洗其心。
君子審其宗而後學,明其道而後行。
或雲玄衡以善詩至宰相,張禹以善論作帝師,豈非儒學之榮乎。
○傅子曰:學以道達榮,不以位顯。
吾觀班固《漢書》論國體則飾主阙而抑忠臣,叔世教則貴取容而賤直節,述時務則謹辭章而略事實,非良史也。
墨子兼愛,是廢親也;知喪,是忘憂也。
○漢太宗除肉刑,匹夫之仁也,非天下之仁也。
忍殘人之體而忍殺人,故曰匹夫。
伊尹耕於有莘,孰知非夏之野人。
呂○不寶香便尚釣於渭濱,孰知非殷之漁者。
遇湯武、文王,然後知其非也。
面岐路者有行迷之慮,仰高山者有飛天之志。
或乘馬乘車而俱至秦者,所謂形異而實同也。
○若謂黃帝後方有舟機,庖羲之時長江大河何所用之。
經巨海者終年不‘見其涯,測虞淵者終世不知其底,故近者不可以度遠也。
○漢世賤轄車,而今貴之。
○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齡,黑與青謂之敝,五彩謂之繡。
○始皇塚令匠人作機弩,有人穿者即射之,以人魚膏作燭。
○逐兔之犬終朝尋兔,不失其迩,雖見麋鹿不暇顧也。
○漢高祖度闊而網疏,故後世推誠而簡直;光武教一而網密,故後世守常而禮義;魏武劄亂以尚猛,天下修法而貴理。
○形自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聲之平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西國胡言:蘇合香是獸。
中國獸便而臭,忽聞西極獸便而,則不信矣。
○必得崑山之玉而後,則刹璞無夜光之美。
必須南國之珠而後珍,則隋侯無明月之稱,始皇遠遊并海而不免平台之變,及葬骊山,尋見發掘。
今有鉛錫之蜓,雖歐冶百鍊,猶不如瓦刀。
有驽胎之馬,雖造父駕之,終不及飛兔,絕景質鈍故也。
土不可作鐵而可以作瓦。
○相者曰:三亭九候定於一尺之面,愚智
夫文彩之在人,猶榮華之在草。
○給事中與高堂隆、秦朗'争指南車。
二子雲:古無此車,記虛言耳。
先生曰:争虛空言,不及如試之效也。
言於明帝。
明帝诏使作之,車乃成。
○翻車先生居在京師城内,有地作園而患無水可溉,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其功百倍。
天地成歲也,先春而後秋;人君之治也,先禮而後刑。
救嬰孩之疾而不忍緘艾,更加他物以至死也。
今除肉刑者更衆,何異服他藥也。
肉刑雖斬其足,猶能生育也。
張倉除肉刑,每歲所殺萬計;锺縣複肉刑,歲生二千人也。
○肉刑名者,猶烏獸登俎而作肉。
○今有弱子當陷大辟,問其慈父,必乞以肉刑代之,苟可以生易死也。
有道之君能不以此加百姓乎。
蛇螫在手,壯夫斷其腕,謂其雖斷不死也。
○曹義曰:摯馴駒以縿絆,禦悍馬以腐索。
今制民以輕刑,亦如死也。
○但知管子借耳於天下,不知堯借人心而後用其耳目。
○昔燕趙之問,有三男共娶一女,生四子,後争訟,廷尉延壽奏雲:禽獸生子逐母,宜以還母,屍三男子於市。
○塞一蟻孔而河次息,施一車轄而覆乘止,立法令者亦宜舉要。
○《禮》雲:繼父服齊衰。
○傅子曰:母舍己父,更嫁他人,與兄父甚於兩絕天也。
○又《制服》恐非周孔所制,亡秦焚書以後俗儒造之。
○妄進者若卵投石,逃誅者若走赴探。
○嘩若春華之并發,馥若秋蘭之俱茂。
○樹上懸瓠非木實也,背上被裘非脊毛也,此似而非。
九曰養親,曰餓之,豈得言飽多饑少,固非孝乎。
谷馬十日,一日餓之,馬肥不損,於義無傷,不可同之一日餓母也。
○漢末有管秋陽者與弟及伴一人避亂俱行,天雨雪,糧絕,謂其弟曰:今不食,伴則三人俱死。
乃與弟共殺之,得糧達舍。
後遇赦無罪。
此人可謂善士乎。
孔文舉曰:管秋陽愛先人遺體,食伴無嫌也。
荀侍中難曰:秋陽貪生,殺生豈不罪邪。
文舉曰:此伴非會友也。
若管仲啖鮑叔,貢禹食王陽,此則不可。
向所殺者猶烏獸而能言耳。
今有犬齧一狸,狸齧一鹦鵲,何足怪也。
昔重耳戀齊女而欲食狐偃,叔敖怒楚師而欲食五參,賢哲之忿猶欲啖人,而況遭窮者乎。
○見虎一毛不知其斑,道家笑儒者之拘,儒者嗤道家之放,皆不見本也。
止響以聲,逐影以形,奸争流蕩,不知所止也。
○傅子曰:雲孟轲、荀卿若在孔門,非唯遊夏而已,乃冉闵之徒也。
○積薪若山,縱火其下,火未及燃,一杯之水尚可滅也。
及至火猛風起,雖傾河海不能救也。
○秦昭王是積薪而縱火其下,始皇燃而方熾,二世起風而怒也。
秦人視山束之民猶猛虎之睨草羊,何隔憚哉。
○範蠡,字少伯,楚三戶人也,使起滅吳已後,乘輕舟遊五湖。
王令人寫其狀,恒朝禮之,列仙雲徐人也。
○傅氏之先出自陶唐傅說之後。
○玄字休弈,子哉字長虞,《晉書》有傳。
○楚漢之際,有好事者作世本,上錄黃帝,下逮漢末,班固《漢書》因父得成。
大孝養志,其次養形。
養志者盡其和,養形者不失其敬。
割地利己,天下俨之;推心及物,天下歸之。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見疑妻子,難以事君。
君子修身,居位非利名也,在乎仁義。
○人皆知滌其器,莫知洗其心。
君子審其宗而後學,明其道而後行。
或雲玄衡以善詩至宰相,張禹以善論作帝師,豈非儒學之榮乎。
○傅子曰:學以道達榮,不以位顯。
吾觀班固《漢書》論國體則飾主阙而抑忠臣,叔世教則貴取容而賤直節,述時務則謹辭章而略事實,非良史也。
墨子兼愛,是廢親也;知喪,是忘憂也。
○漢太宗除肉刑,匹夫之仁也,非天下之仁也。
忍殘人之體而忍殺人,故曰匹夫。
伊尹耕於有莘,孰知非夏之野人。
呂○不寶香便尚釣於渭濱,孰知非殷之漁者。
遇湯武、文王,然後知其非也。
面岐路者有行迷之慮,仰高山者有飛天之志。
或乘馬乘車而俱至秦者,所謂形異而實同也。
○若謂黃帝後方有舟機,庖羲之時長江大河何所用之。
經巨海者終年不‘見其涯,測虞淵者終世不知其底,故近者不可以度遠也。
○漢世賤轄車,而今貴之。
○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齡,黑與青謂之敝,五彩謂之繡。
○始皇塚令匠人作機弩,有人穿者即射之,以人魚膏作燭。
○逐兔之犬終朝尋兔,不失其迩,雖見麋鹿不暇顧也。
○漢高祖度闊而網疏,故後世推誠而簡直;光武教一而網密,故後世守常而禮義;魏武劄亂以尚猛,天下修法而貴理。
○形自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聲之平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西國胡言:蘇合香是獸。
中國獸便而臭,忽聞西極獸便而,則不信矣。
○必得崑山之玉而後,則刹璞無夜光之美。
必須南國之珠而後珍,則隋侯無明月之稱,始皇遠遊并海而不免平台之變,及葬骊山,尋見發掘。
今有鉛錫之蜓,雖歐冶百鍊,猶不如瓦刀。
有驽胎之馬,雖造父駕之,終不及飛兔,絕景質鈍故也。
土不可作鐵而可以作瓦。
○相者曰:三亭九候定於一尺之面,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