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恭,小人服善則益踞。
子貢謂子石曰:何不學《詩》。
子石曰: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何暇學哉。
子貢曰:損吾詩,學于《詩》。
○河平四年,都水使者、谏議大夫劉向上言:曲彌高者和彌寡,水所以載舟亦能以覆舟。
○楚丘先生年七十,披裘見孟嘗君,君曰:先生老矣。
何以教寡人?先生曰:欲使追車趁馬,逐鹿搏虎,吾即死矣,何暇老耶。
若使央嫌疑,定猶豫,吾即少也,何老之有。
孟嘗乃有愧色。
○魏王欲築中天之台,曰:敢有谏者死。
許绾負蒙操畚,入曰:聞王欲為中天之台,願效力焉。
臣聞天去地一萬五千裡,今王因而半之,應高七千五百裡,基廣八千裡,盡王之地不足以成台址,王宜起兵伐諸侯盡有其地,猶不足也;又伐西夷,乃足之矣。
須具材木人徒。
稱此然,可作也。
魏王默然,後乃罷築。
○有遺鄭相魚,不受,人曰:子嗜魚,何故不受。
對曰:謂嗜魚,故不受。
受魚失祿,無以食魚。
不受魚得祿,終身食魚。
○以老者智,少者次,必能治。
阿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hellip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
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
魏曰: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
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法言十五卷揚雄撰李軌弘範注 務學不如務求師。
師者,人之模範。
曦顔之人,亦顔之徒;曦骥之馬,亦骥之乘。
○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娌。
若孔氏之門而用賦,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
○四重何謂?四重: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四輕何謂?四輕: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侄。
○刀不利,筆不钴,宜加砥削。
○天可度,則覆物淺矣。
地可測,則載物薄矣。
○說天者莫辯乎《易》,說地者莫辯乎《書》,說體者莫辯乎《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
○孔子,束國之逐臣;夷齊,西山之餓夫,不屈其志,不辱其身,不夷不惠,可否之問。
○仲尼之道猶四漬,經營中國,終入大海。
太玄經十卷揚雄撰虞翻注 鷹萃于林,獺入于泉。
○嗚鸠在林,笑彼衆禽。
○淮南王安多華少實。
○齊桓晉文之霸,如日繼月。
孔子文足,老君玄足。
山川薮澤,萬物歸焉。
○君子得位則昌,失位則良;小人得位則橫,失位則喪。
新論十七卷桓譚 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
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衆,約盟誓,謂之伯。
王者,往也,言其惠澤優遊,天下歸往也。
王道純粹,其德如彼。
霸道駁雜,其功如此。
俱有天下而君萬民,垂統子孫,其實一也。
○圖王不成,亦可以伯。
○治國者輔佐之本,其任用鹹得大才。
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
○明鏡,龜策也。
章程,斛鬥也。
铨衡,丈尺也。
○前世俊士,立功垂名,圖畫於殿閣宮省,此乃國之大寶,亦無價矣。
雖積和璧,累夏璜,囊隋侯,筐夜光,未足喻也。
伊官良平,何世無之,但知人君,不知旱臣,勿用也。
○賢有五品:謹勃於家事,順悌於倫黨,鄉裡之士也;作健曉惠,文史無害,縣廷之士也;信誠笃,行廉平公,理下務上者,州郡之士也;通經術,名行高,能達於從政寬和,有固守者,公輔之士也;才高卓絕,疏殊於衆,多籌大略,能圖世建功者,天下之士也。
○賈誼不左遷失志,則文彩不發;淮南不貴盛富饒,則不能廣聘駿士,使着文作書;太史公不典掌書記,則不能條悉古今;揚雄不貧,則不能作玄言。
殷之三仁,皆暗於前而章於後,何益於事,何補於君。
○世有圍暮。
或言兵法之類,上者張置疏遠,多得道路而勝;中者務相遮絕,争便求利;下者守邊隅,趨作堅目,生於小地。
猶薛公之言鲸布反也,上計取昊楚廣地道,中計塞城臯遮要争利,下計據長江以臨越,守邊隅,趨作堅目者也。
更始将相不防衛,裡中死,基中生也。
○文王葬枯骨無益衆庶,衆庶悅之,恩義動人也。
王翁觀人五藏,無損生人,生人惡之,殘酷也。
○束方朔短辭薄語以謂信驗,人皆謂朔大智,後賢莫之及。
譚曰:人有以狐為狸,以瑟為笠篌,比非。
徒不知瑟狐,又不知狸與螢篌,乃非。
但言朔,亦不知後賢也。
○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
王翕使都尉孟孫往泰山告祠,道過徐州。
徐州牧宋仲訪道餘才智,陳平留侯之比也。
孟孫還,喜謂餘曰:仲翁盛稱子德,子乃此耶。
餘應曰:與仆遊四五歲,不吾見稱。
今聞仲翁一言而奇怪之。
若有人毀餘,子亦信之,吾畏子也。
餘前作王翕掌教大夫,有男子殺母,有诏墦燒其子屍,餘謂此事不宜宣布。
餘封事雲:宣帝時,公卿大夫朝會,丞相語次雲:枭生子,子長,食其母,乃能飛。
時有賢者應曰:但聞烏子反哺其母。
丞相大暫自悔也。
人皆少丞相,多彼賢人,賢人之言益於化也。
烏獸尚與之諱,況於人乎,不宜發揚也。
○龍無尺水無以昇天,聖人無尺土無以王天下。
○谶出《河圖》、《洛書》,但有兆朕而不可知。
後人妄複加增依托,稱是孔丘,誤之甚也。
○張子侯曰:揚子雲,西道孔子也,乃貧如此。
吾應曰:子雲亦束道孔子也。
昔仲尼豈獨是魯,孔子亦齊楚聖人也。
○畫水镂冰,與時消釋。
○孔子以四科教士,随其所喜,
子貢謂子石曰:何不學《詩》。
子石曰: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何暇學哉。
子貢曰:損吾詩,學于《詩》。
○河平四年,都水使者、谏議大夫劉向上言:曲彌高者和彌寡,水所以載舟亦能以覆舟。
○楚丘先生年七十,披裘見孟嘗君,君曰:先生老矣。
何以教寡人?先生曰:欲使追車趁馬,逐鹿搏虎,吾即死矣,何暇老耶。
若使央嫌疑,定猶豫,吾即少也,何老之有。
孟嘗乃有愧色。
○魏王欲築中天之台,曰:敢有谏者死。
許绾負蒙操畚,入曰:聞王欲為中天之台,願效力焉。
臣聞天去地一萬五千裡,今王因而半之,應高七千五百裡,基廣八千裡,盡王之地不足以成台址,王宜起兵伐諸侯盡有其地,猶不足也;又伐西夷,乃足之矣。
須具材木人徒。
稱此然,可作也。
魏王默然,後乃罷築。
○有遺鄭相魚,不受,人曰:子嗜魚,何故不受。
對曰:謂嗜魚,故不受。
受魚失祿,無以食魚。
不受魚得祿,終身食魚。
○以老者智,少者次,必能治。
阿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hellip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
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
魏曰: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
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法言十五卷揚雄撰李軌弘範注 務學不如務求師。
師者,人之模範。
曦顔之人,亦顔之徒;曦骥之馬,亦骥之乘。
○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娌。
若孔氏之門而用賦,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
○四重何謂?四重: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四輕何謂?四輕: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侄。
○刀不利,筆不钴,宜加砥削。
○天可度,則覆物淺矣。
地可測,則載物薄矣。
○說天者莫辯乎《易》,說地者莫辯乎《書》,說體者莫辯乎《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
○孔子,束國之逐臣;夷齊,西山之餓夫,不屈其志,不辱其身,不夷不惠,可否之問。
○仲尼之道猶四漬,經營中國,終入大海。
太玄經十卷揚雄撰虞翻注 鷹萃于林,獺入于泉。
○嗚鸠在林,笑彼衆禽。
○淮南王安多華少實。
○齊桓晉文之霸,如日繼月。
孔子文足,老君玄足。
山川薮澤,萬物歸焉。
○君子得位則昌,失位則良;小人得位則橫,失位則喪。
新論十七卷桓譚 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
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衆,約盟誓,謂之伯。
王者,往也,言其惠澤優遊,天下歸往也。
王道純粹,其德如彼。
霸道駁雜,其功如此。
俱有天下而君萬民,垂統子孫,其實一也。
○圖王不成,亦可以伯。
○治國者輔佐之本,其任用鹹得大才。
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
○明鏡,龜策也。
章程,斛鬥也。
铨衡,丈尺也。
○前世俊士,立功垂名,圖畫於殿閣宮省,此乃國之大寶,亦無價矣。
雖積和璧,累夏璜,囊隋侯,筐夜光,未足喻也。
伊官良平,何世無之,但知人君,不知旱臣,勿用也。
○賢有五品:謹勃於家事,順悌於倫黨,鄉裡之士也;作健曉惠,文史無害,縣廷之士也;信誠笃,行廉平公,理下務上者,州郡之士也;通經術,名行高,能達於從政寬和,有固守者,公輔之士也;才高卓絕,疏殊於衆,多籌大略,能圖世建功者,天下之士也。
○賈誼不左遷失志,則文彩不發;淮南不貴盛富饒,則不能廣聘駿士,使着文作書;太史公不典掌書記,則不能條悉古今;揚雄不貧,則不能作玄言。
殷之三仁,皆暗於前而章於後,何益於事,何補於君。
○世有圍暮。
或言兵法之類,上者張置疏遠,多得道路而勝;中者務相遮絕,争便求利;下者守邊隅,趨作堅目,生於小地。
猶薛公之言鲸布反也,上計取昊楚廣地道,中計塞城臯遮要争利,下計據長江以臨越,守邊隅,趨作堅目者也。
更始将相不防衛,裡中死,基中生也。
○文王葬枯骨無益衆庶,衆庶悅之,恩義動人也。
王翁觀人五藏,無損生人,生人惡之,殘酷也。
○束方朔短辭薄語以謂信驗,人皆謂朔大智,後賢莫之及。
譚曰:人有以狐為狸,以瑟為笠篌,比非。
徒不知瑟狐,又不知狸與螢篌,乃非。
但言朔,亦不知後賢也。
○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
王翕使都尉孟孫往泰山告祠,道過徐州。
徐州牧宋仲訪道餘才智,陳平留侯之比也。
孟孫還,喜謂餘曰:仲翁盛稱子德,子乃此耶。
餘應曰:與仆遊四五歲,不吾見稱。
今聞仲翁一言而奇怪之。
若有人毀餘,子亦信之,吾畏子也。
餘前作王翕掌教大夫,有男子殺母,有诏墦燒其子屍,餘謂此事不宜宣布。
餘封事雲:宣帝時,公卿大夫朝會,丞相語次雲:枭生子,子長,食其母,乃能飛。
時有賢者應曰:但聞烏子反哺其母。
丞相大暫自悔也。
人皆少丞相,多彼賢人,賢人之言益於化也。
烏獸尚與之諱,況於人乎,不宜發揚也。
○龍無尺水無以昇天,聖人無尺土無以王天下。
○谶出《河圖》、《洛書》,但有兆朕而不可知。
後人妄複加增依托,稱是孔丘,誤之甚也。
○張子侯曰:揚子雲,西道孔子也,乃貧如此。
吾應曰:子雲亦束道孔子也。
昔仲尼豈獨是魯,孔子亦齊楚聖人也。
○畫水镂冰,與時消釋。
○孔子以四科教士,随其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