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朝廷之志清以嚴,祭祀之志思以和,軍旅之志精以厲,喪紀之志憂以愁。
○言有四術,敬以正朝廷之言,和以序祭祀之言,并聲氣軍旅之言,悲不足喪紀之言。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誇使者以章華之台,台甚高三休乃至。
楚王曰:翟國亦有此台乎。
對曰:翟王茅茨不剪,彩橡不刻,猶以為作之者勞,居之者佚。
楚王大作。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 靡曼皓齒,鄭衛之音,伐命之斧;肥肉厚酒,爛腸之食。
○雷則掩耳,電則掩目。
耳聞所惡,不如不聞;目見所惡,不如無見。
強令之笑則不樂,強令之哭則不悲。
不由中心也。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形氣亦然。
水泉束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
○耳有所聞,不學而不如聾;目有所見,不學而不如盲。
○戎人生乎楚,楚人生乎戎,則楚人戎言,戎人楚言。
亡國之主,則可化成賢主也。
○櫻桃之為烏所含,故曰含桃。
○勇兇德,兵兇器。
○今有利劍,刺則不及,與惡劍無異也。
水出於山而歸於海q○惡山而欲海,高下使然也。
人謂兔絲無根,其根不連,屬耳袂苓是也。
磁石召針皆相引,猶聖人南面而立,則天下莫不延頸。
周文王使人相地得枯骨,令吏衣冠葬之,天下聞之曰:文王賢矣,澤及於枯骨。
○齊人好勇者,其一人居束郭,一人居西郭。
幸而相遇飲酒,曰酒須肉乎,各抽刀自割,相啖遂至於死。
○石可破不可奪堅,丹可磨不可奪赤,性受於天也。
○魯有醜者,其父出見美者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如吾子也。
是至美不如至惡,愛子不知其醜也。
○人有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屏乎海,海上有人悅其臭者晝夜随之不離也。
○趙襄子攻翟勝,方飲而有憂色,曰:江河之大不過三曰,一朝而下翟勝兩城,亡将及我矣。
孔子聞之曰:憂所以昌,喜所以亡。
○管仲為魯所縛,檻車載之,使役人送于齊,皆樞歌而引車。
管仲恐魯悔而止之,又欲速至齊國,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和我也。
役人不倦,取道甚速,管仲可謂能因矣。
因役人用勢欲走,乃為歌唱勸令走也。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見瓶水之冰知天下之寒,嘗一蠻之肉知一擭之味。
有人方且過江,引嬰兒欲投於水,人問其故,對曰: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未必能耶。
楚國之政,有似如此。
○不如吾者吾不與處,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也。
○周旦雲:君子屈於不知己,而申于知己。
○穴深一尋,則人臂不及,智亦有不至者。
○樂羊伐中山歸,有責功之色。
魏文侯以謗書兩筐示之,樂羊北面再拜曰:一寸之書亦止,何須兩筐。
○人骥俱走,則人不勝骥。
居於車上,則骥不勝人。
猶人主争官,事與骥俱走,無異也。
○目之見也,藉於照;心之智也,藉於理。
○無骨之蟲不可令知冰,春生秋死,不知冬冰。
十裡之問耳不能聞,帷牆之外目不能見,三畝之問心不能知,而欲束至開悟,南撫多鎢,西服壽靡,北懷彌耳,何以得哉。
四極之國名。
○管夷吾、百裡奚,霸王之船骥。
絕江者托於船,緻遠者托於骥。
楚王問詹何治國之道,對曰:何聞治身不聞治國。
國之本在身也。
詹何,隐者。
○管仲曰:君子有三色,懼然喜樂者鐘鼓之色,愀然清淨者績絰之色,沸然充盈者兵革之色。
○洧水大,有富人溺者,有人得富者屍,請贖而求金甚多,富人黨以告鄧析。
析曰:但安之,必無買此者。
得屍者患其不贖,又告鄧析。
析曰:但安之,必無人更賣,又必無不贖。
言不欺心,言所以喻心。
言於相離,則不祥也。
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
材難得也。
○引其紀,萬目起;引其綱,萬目張。
治民如此也。
庾積水於千仞之溪,誰能當者。
○戎夷去齊往魯,天大寒,與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轉甚,謂其弟子曰:可以衣活我。
我,國士也,天下所惜。
子不肖,不足惜也。
弟子曰:不肖人安能與國士衣乎。
戎夷歎息,乃解衣與弟子。
戎夷至夜半而死,弟子乃活。
○晏子遭崔杼之患,援綏而乘,其仆将馳,晏子曰:安之。
疾不必生,徐必不死。
鹿生於山,命懸於廚。
今晏命有所懸矣。
○以龍緻雨,以形逐影。
類同則相召,氣同則相合,聲比則相應。
故鼓宮商應,王德不通,民欲不達,此國之郁也。
樹郁則蠹,水郁則汗,國郁則萬災聚矣。
天為高矣,曰月星辰、雲氣雨露未嘗休也。
地為大矣,水泉、草木、毛羽未嘗息也。
○冠所以飾頭,衣所以飾身。
今人斷首以易冠,殺身以易衣,則不知所為矣。
世之趨利似此,亦不知所為也。
○黃帝之貴亦死,堯舜之賢亦死,孟贲之勇亦死。
相玉者患石似玉,相劍者患劍似昊幹将,賢主患辯者似通人。
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
子夏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渡河。
子夏曰:非者也,是己亥。
○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如得一歐冷;得地千裡,不如得一賢人。
○夏不衣裘,非不愛裘也,煖有餘。
冬不用霎,非不愛霎也,清有餘。
火燭一隅,則半室無光。
骨節早成,身心不長。
呂不韋,始皇時相國,乃集儒士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曝於鹹陽市,有能增損一字與千金,無敢易者。
十二紀之禮,此不抄。
淮南子二十二卷 以湯沃沸,亂乃愈甚,猶鞭噬天#2捶提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不能化,任數者勞而無功。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道者一立而萬物成。
聾者學歌無以自樂。
夫内心不開而強如聾者,校歌出於口,越而散矣。
○冰迎春則釋為水,水向冬則凝為冰。
○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鈎,仁義為餌,投之江,浮之海,萬物皆得。
○曆陽之都,一夕成湖。
曆陽,淮南縣也。
有一人告曆陽毋#3曰:見城門有血,則有去無顧。
此#4後門吏告污血於門限,毋便上北山,縣果陷水中,毋遂化作石也。
○越麒蜀艇不能無水而浮,烏号弓溪子弩不能無弦而射。
○人主誅暴則多飄風,法苛則多蟲螟,殺不辜則多赤地,令不時則多淫雨。
○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釋之冰。
○食水者善浮而耐寒,魚屬也;食土者無心而惠,蚯蚓是也;食木者多力而愚,麋鹿是也;食桑者有絲而蛾,蠶屬也;食肉者勇敢而悍,虎豹是也;食氣者神明而壽,龜蛇之類、王喬赤松是也;食谷者智慧而夭,人是也。
○晝生者類父,莫生者似母。
○勇士一人,為三軍雄。
○聖人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如鑿井。
譬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5,垣娥竊而食之,不知不死之藥所由生也。
○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安知喜僧利害耶。
天地雖大可以短長知之,星月之行可以律曆知之。
○倉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
倉颉,黃帝史臣也。
造文字,則詐僞生,故鬼哭也。
○今執政者薄德,增刑有似執彈而欲來烏,柙稅而欲狎犬。
柙稅,挾杖也。
0假輿馬者足不勞而緻千裡,乘舟橄者不假遊而絕江海。
譬智不任已才力,木擊折軸,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
何也。
智有不周。
○債少者易償,職寡者易守。
○風疾而波興,木茂而
○言有四術,敬以正朝廷之言,和以序祭祀之言,并聲氣軍旅之言,悲不足喪紀之言。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誇使者以章華之台,台甚高三休乃至。
楚王曰:翟國亦有此台乎。
對曰:翟王茅茨不剪,彩橡不刻,猶以為作之者勞,居之者佚。
楚王大作。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 靡曼皓齒,鄭衛之音,伐命之斧;肥肉厚酒,爛腸之食。
○雷則掩耳,電則掩目。
耳聞所惡,不如不聞;目見所惡,不如無見。
強令之笑則不樂,強令之哭則不悲。
不由中心也。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形氣亦然。
水泉束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
○耳有所聞,不學而不如聾;目有所見,不學而不如盲。
○戎人生乎楚,楚人生乎戎,則楚人戎言,戎人楚言。
亡國之主,則可化成賢主也。
○櫻桃之為烏所含,故曰含桃。
○勇兇德,兵兇器。
○今有利劍,刺則不及,與惡劍無異也。
水出於山而歸於海q○惡山而欲海,高下使然也。
人謂兔絲無根,其根不連,屬耳袂苓是也。
磁石召針皆相引,猶聖人南面而立,則天下莫不延頸。
周文王使人相地得枯骨,令吏衣冠葬之,天下聞之曰:文王賢矣,澤及於枯骨。
○齊人好勇者,其一人居束郭,一人居西郭。
幸而相遇飲酒,曰酒須肉乎,各抽刀自割,相啖遂至於死。
○石可破不可奪堅,丹可磨不可奪赤,性受於天也。
○魯有醜者,其父出見美者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如吾子也。
是至美不如至惡,愛子不知其醜也。
○人有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屏乎海,海上有人悅其臭者晝夜随之不離也。
○趙襄子攻翟勝,方飲而有憂色,曰:江河之大不過三曰,一朝而下翟勝兩城,亡将及我矣。
孔子聞之曰:憂所以昌,喜所以亡。
○管仲為魯所縛,檻車載之,使役人送于齊,皆樞歌而引車。
管仲恐魯悔而止之,又欲速至齊國,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和我也。
役人不倦,取道甚速,管仲可謂能因矣。
因役人用勢欲走,乃為歌唱勸令走也。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見瓶水之冰知天下之寒,嘗一蠻之肉知一擭之味。
有人方且過江,引嬰兒欲投於水,人問其故,對曰: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未必能耶。
楚國之政,有似如此。
○不如吾者吾不與處,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也。
○周旦雲:君子屈於不知己,而申于知己。
○穴深一尋,則人臂不及,智亦有不至者。
○樂羊伐中山歸,有責功之色。
魏文侯以謗書兩筐示之,樂羊北面再拜曰:一寸之書亦止,何須兩筐。
○人骥俱走,則人不勝骥。
居於車上,則骥不勝人。
猶人主争官,事與骥俱走,無異也。
○目之見也,藉於照;心之智也,藉於理。
○無骨之蟲不可令知冰,春生秋死,不知冬冰。
十裡之問耳不能聞,帷牆之外目不能見,三畝之問心不能知,而欲束至開悟,南撫多鎢,西服壽靡,北懷彌耳,何以得哉。
四極之國名。
○管夷吾、百裡奚,霸王之船骥。
絕江者托於船,緻遠者托於骥。
楚王問詹何治國之道,對曰:何聞治身不聞治國。
國之本在身也。
詹何,隐者。
○管仲曰:君子有三色,懼然喜樂者鐘鼓之色,愀然清淨者績絰之色,沸然充盈者兵革之色。
○洧水大,有富人溺者,有人得富者屍,請贖而求金甚多,富人黨以告鄧析。
析曰:但安之,必無買此者。
得屍者患其不贖,又告鄧析。
析曰:但安之,必無人更賣,又必無不贖。
言不欺心,言所以喻心。
言於相離,則不祥也。
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
材難得也。
○引其紀,萬目起;引其綱,萬目張。
治民如此也。
庾積水於千仞之溪,誰能當者。
○戎夷去齊往魯,天大寒,與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轉甚,謂其弟子曰:可以衣活我。
我,國士也,天下所惜。
子不肖,不足惜也。
弟子曰:不肖人安能與國士衣乎。
戎夷歎息,乃解衣與弟子。
戎夷至夜半而死,弟子乃活。
○晏子遭崔杼之患,援綏而乘,其仆将馳,晏子曰:安之。
疾不必生,徐必不死。
鹿生於山,命懸於廚。
今晏命有所懸矣。
○以龍緻雨,以形逐影。
類同則相召,氣同則相合,聲比則相應。
故鼓宮商應,王德不通,民欲不達,此國之郁也。
樹郁則蠹,水郁則汗,國郁則萬災聚矣。
天為高矣,曰月星辰、雲氣雨露未嘗休也。
地為大矣,水泉、草木、毛羽未嘗息也。
○冠所以飾頭,衣所以飾身。
今人斷首以易冠,殺身以易衣,則不知所為矣。
世之趨利似此,亦不知所為也。
○黃帝之貴亦死,堯舜之賢亦死,孟贲之勇亦死。
相玉者患石似玉,相劍者患劍似昊幹将,賢主患辯者似通人。
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
子夏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渡河。
子夏曰:非者也,是己亥。
○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如得一歐冷;得地千裡,不如得一賢人。
○夏不衣裘,非不愛裘也,煖有餘。
冬不用霎,非不愛霎也,清有餘。
火燭一隅,則半室無光。
骨節早成,身心不長。
呂不韋,始皇時相國,乃集儒士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曝於鹹陽市,有能增損一字與千金,無敢易者。
十二紀之禮,此不抄。
淮南子二十二卷 以湯沃沸,亂乃愈甚,猶鞭噬天#2捶提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不能化,任數者勞而無功。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道者一立而萬物成。
聾者學歌無以自樂。
夫内心不開而強如聾者,校歌出於口,越而散矣。
○冰迎春則釋為水,水向冬則凝為冰。
○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鈎,仁義為餌,投之江,浮之海,萬物皆得。
○曆陽之都,一夕成湖。
曆陽,淮南縣也。
有一人告曆陽毋#3曰:見城門有血,則有去無顧。
此#4後門吏告污血於門限,毋便上北山,縣果陷水中,毋遂化作石也。
○越麒蜀艇不能無水而浮,烏号弓溪子弩不能無弦而射。
○人主誅暴則多飄風,法苛則多蟲螟,殺不辜則多赤地,令不時則多淫雨。
○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釋之冰。
○食水者善浮而耐寒,魚屬也;食土者無心而惠,蚯蚓是也;食木者多力而愚,麋鹿是也;食桑者有絲而蛾,蠶屬也;食肉者勇敢而悍,虎豹是也;食氣者神明而壽,龜蛇之類、王喬赤松是也;食谷者智慧而夭,人是也。
○晝生者類父,莫生者似母。
○勇士一人,為三軍雄。
○聖人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如鑿井。
譬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5,垣娥竊而食之,不知不死之藥所由生也。
○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安知喜僧利害耶。
天地雖大可以短長知之,星月之行可以律曆知之。
○倉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
倉颉,黃帝史臣也。
造文字,則詐僞生,故鬼哭也。
○今執政者薄德,增刑有似執彈而欲來烏,柙稅而欲狎犬。
柙稅,挾杖也。
0假輿馬者足不勞而緻千裡,乘舟橄者不假遊而絕江海。
譬智不任已才力,木擊折軸,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
何也。
智有不周。
○債少者易償,職寡者易守。
○風疾而波興,木茂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