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卷之二

關燈
人常足,故常也。

    ○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日新也。

    填支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之坐忘。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無傷。

    物來則鑒。

    鑒不以心,故雖天下來照而無勞心。

    ○見經雖短,續之則憂,鶴腔雖長,斷之則悲。

    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此數者事業不同,殉身一也。

    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

    二人者事不同,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路死利於束陵之上。

    二人死雖不同,其於殘生傷性一也,何必伯夷之是,而盜蹶之非,則天下盡殉也。

    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财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所殉一也。

    至於殘生損性,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問哉。

    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也。

    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也,雖盜衛伯夷是同為淫僻。

    ○純樸不殘,孰為犧蹲;白玉不毀,孰取珪璋;道德不廢,安為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

    ○夫殘樸以成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成仁義,聖人之過也。

    ○蹶之徒問於蹶曰:盜亦有道乎。

    蹶曰: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後能成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五者所以禁,盜不為盜,資也。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蹶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者少而害天下者多。

    ○絕聖棄智,大盜乃止。

    摘玉毀珠,小盜不起。

    焚符破玺而民樸鄙,剖鬥折衡而民不争。

    ○嘉怒相疑,愚智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

    ○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慎汝内,全真也。

    閉汝外,守其分也。

    多智為敗。

    智無崖,故敗也。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

    子貢教漢陰為圃者作桔杆,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則道不載。

    吾非不知,羞而不為。

    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也。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猶可緻也,惑者少也。

    ○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多也。

    ○視而可見者形與色,聽而可聞者名與聲。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也。

    ○夫播糠朱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

    蚊虻曆膚,則通夕不寐。

    外物加之雖小,而傷性已大也。

    鹄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自然已各足矣。

    平易恬檐,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

    故其德全而神不虧矣。

    ○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無所唱也。

    迫而後動,會至乃動。

    不得已而後起,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一而不變,靜之至也。

    靜而一者,不可變也。

    不與物交,淡之至也。

    物自來耳,無交物之情。

    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

    ○野語有之曰: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

    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滅質,博溺心。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

    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

    軒冕之在身,非性命也。

    物之傥來,寄也。

    寄之其來不可禦,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墟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笃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麒骥辟骊一日而馳千裡,捕鼠不如狸狂,言殊技也。

    鴉鵲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内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筍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甯其死為留骨而貴乎,甯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惠子曰:子非魚安和魚之樂耶。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耶。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

    全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擇此八者莫足以活身,唯無擇而任其所遇乃舍也。

    ○髑髅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複生汝骨肉肌膚,反汝父母妻子,問裡知識,子欲之乎。

    髑髅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複為人問之勞乎。

    ○夫畏途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以盛,卒徒而後出焉,不亦智乎。

    故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問而不知戒者過也。

    十殺一人,人大畏之,至於色欲之害而莫肯畏之,斯愚民也。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出山舍故人之家,故人命堅子殺鴉,堅子曰:其一能嗚,其一不能嗚,請奚殺?主人曰:殺不嗚者。

    明日弟子問莊子,曰: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主人之鴉以不材死,先生将何處焉。

    莊子曰:周将處夫材與不材之問,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異。

    直木先伐,甘泉先竭。

    ○烏莫知於鹧鵬,其畏人也,襲諸人問。

    未有自疏外於人而人存之者,畏人而入於人問,此烏所以稱智也。

     王孫子一卷 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餘适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春耕種足以勞動,秋收斂足以休息。

    然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完身養生也。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

    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

    其以所用者重,所要者輕也。

    夫生者豈特隋侯之重哉。

    ○列禦寇不受鄭子陽遺粟,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恐以人之言,吾所以不受也。

    ○子貢問:原憲先生何病也。

    原憲應之曰:吾聞無财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

    今憲貧也,非病也。

    子貢退,有愧色。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内者無位而不作。

    窮於道之謂窮,抱仁義之道而遭亂世之患,何窮之有。

    智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廢上,非義也。

    殺民,非仁也。

    人比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

    ○搖屑鼓舌,擅生是非,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也。

    ○湯放其主,武王殺纣。

    自是之後,以強淩弱,以衆暴寡。

    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

    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

     申子三卷 劉向雲:申子,名不害;河束人,鄭時賤臣,學術以幹韓昭侯,秦兵不敢至。

    學本黃老,急刻無恩,非霸王之事。

    三寸之筐運而天下定,六寸之基正而天下治。

    ○拓妻不難破家,亂臣不難破國。

    一妻擅夫,衆妻皆亂。

    一臣專君,草臣皆蔽。

    ○智均不相使,力均不相勝。

    ○鼓不預五音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