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卷之二

關燈
扶風馬總元會編 列子八卷 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

    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

    鬼者,歸也,歸其真宅。

    ○真宅,太虛也。

    ○貧者士之常,死者民之終。

    ○醉者墜車,雖疾不死。

    死生驚懼,不入其胸中。

    禽獸之智亦有與人同者,牝牡相偶,母子相親,避平依險,違寒就溫,居則有草,行則有列,飲則有攜,食則嗚倡。

    ○宋人養猿,号曰狙,欲與狙芋,先诳之曰:朝三而暮四。

    衆狙皆怒。

    又許朝四而暮三,而衆狙皆喜。

    ,聖人以智籠草愚,亦猶狙公以智籠群狙矣。

    ○覺有八徵,夢有六候。

    陰氣壯則夢涉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涉火而墦炳;飽夢與,饑夢取;藉帶而寝則夢蛇烏,銜發則夢飛;天将陰則夢火,身将疾則夢食;飲酒者憂,歌舞者哭。

    晝想夜夢,神形所遇。

    ○陳大夫雲:吾國有亢倉子,能以耳視而目聽。

    魯侯聞之大驚,以上卿禮緻之,亢倉子曰:臣體合於神,心合於無。

    ○顔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

    兼四子之有,以易仲尼,仲尼不許也。

    ○目将眇者,先睹秋毫;鼻将室者,先覺憔朽。

    故物不至,則不及。

    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荊南上古有大樁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菌芝生於朝,死於晦。

    蚝納因雨而生,見陽而死。

    越束有辄休國生長子則食之,謂之宜弟。

    ○辄休國其大父死,則負其大母棄之,謂鬼餘。

    ○孔子束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兄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日中時去人遠。

    一兒雲:日初出遠,日中時近。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輪,及日中才如盤盂,豈不為近則大,遠則小者乎。

    一兒曰:日初出蒼蒼凍凍,至日中有若探湯,豈不為近而熱遠而凍者乎。

    孔子不能央。

    小兒曰:丘,誰謂汝多智乎。

    ○楊朱曰:人得百年之壽者千中無一,疾病哀苦居其半矣。

    慎耳目之觀聽,規死後之餘,榮失當年之樂,不肆意於一時,何異乎缧桔也。

    勤能使逸,寒能使溫。

    ○晏子曰:吾一死之後,豈關我耶。

    焚之亦可,沈之亦可,座之亦可,露之亦可,棄之溝壑亦可,納諸石椁亦可,唯所遇耳。

    ○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楊朱曰: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

    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

    此之謂遁人也。

    ○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

    以是求利,不亦難乎。

    ○晉文公欲伐衛,公子鋤笑之,問其故,對曰:臣笑臣鄰人也。

    有人送妻歸家,道見桑婦,悅而與之言,顧視其妻,已有人招之。

    公乃引師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

    ○孔子曰:力能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門#1。

    ○狐丘大夫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

    爵高者人拓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

    孫叔放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志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溥,可以兔乎。

    ○楊子鄰人亡一羊,相率追之,歧路之中複有歧矣,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本一末異也。

    ○人有亡鈇者意鄰子盜之,視鄰子行步顔色皆将竊也。

    俄而相其谷得鈇,見鄰子無似竊鈇者。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往市,适見貨金者,因攫奪而去,吏捕問之,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但見金也。

     莊子十卷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日月出矣而燸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鶴鹧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智亦有之。

    不知至言之極妙,以為狂而不信。

    此智之聾盲。

    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取其寂寞無形耳。

    ○大智閑閑,小智問問。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道惡乎隐而有真僞,言惡乎隐而有是非。

    此自是而非彼,彼亦自是而非此,與彼各有一非於體中也。

    ○可乎可,可於己者即謂之可。

    不可乎不可。

    不可於己者即謂之不可。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不就利不違害。

    ○夢飲酒者曰一而哭泣,夢哭泣者曰一而畋獵。

    此寤寐之事變也。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由此觀之,當死之時,不知其死而自适其志。

    夢之中又占其夢焉,則無以異於寤也。

    覺而後知其夢。

    當所遇無不足也,何為方生而憂死哉。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連連然周也。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莊周與。

    ○吾生也有崖,而智也無崖。

    以有崖随無崖,殆已。

    以有限之性尋無極之智,安得不困哉。

    ○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也。

    ○适來夫子時也,時,自生也。

    适去夫子順也。

    理當死也。

    安時而處順,一反樂不能入。

    哀樂生於得失也。

    若任其所受,哀樂無所措其問也。

    ○顔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

    若此,則可以為心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黑,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黑也者,虛而待物也。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虛其心,則其道集於懷也。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

    臣之事君,義也,無适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問。

    ○顔阖将傅衛靈公太子,而問蓮伯玉白:與之無方,則危吾國;與之有方,則危吾身,如何。

    小人之性,引之軌制則憎己,縱其無度則亂邦。

    伯玉曰:善哉,問乎。

    正汝身哉。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形不乖逆,和而不同。

    ○就不欲入,就者形順,入者遂與同也。

    和不欲出。

    和者義清,出者自顯伐也。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有用則與彼為功,無用則自全其生。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生則愛之,死則棄之,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

    利者理之所不存也,故忘形者非忘也。

    不忘形而忘德,乃誠忘也○古之真人,其寝不夢,無意想也。

    其覺無憂。

    當所遇而安。

    ○不知悅生,不知惡死,與化為體。

    其心志,所居而安,日志。

    其容寂,雖行而無傷於靜。

    赓然似秋,暖然似春。

    殺物非為義也,生物非為仁也。

    ○役人之役,适人之适。

    舍己效人,殉彼傷義。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吻以濕,相濡以沬,不如相忘於江湖。

    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

    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忘善惡,遺死生,與化一者,安知堯桀所在耶。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得者時也,失者順也。

    所遇之時,世謂之得。

    時不暫停,順往而去,世謂之失。

    安時處順,一及樂不能入也。

    父母於子,束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於人,不啻為父母也。

    自古或有能違父母之命,未有能違陰陽之變而拒晝夜之節也。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各自足而相忘,天下莫不皆能。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