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卷之一

關燈
扶風馬總元會編 鬻子一卷 《藝文志》雲:名熊着子二十二篇,今一卷六篇。

    發政施令,天下福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不求而得謂之信,除天下之害謂之仁,信而能和者帝王之器。

    聖王在位,百裡有一士,猶無有也。

    王道衰,千裡一士,則猶比肩也。

    知善·不信謂之狂,知惡不改謂之惑。

    ○昔文王見齋年九十,文王曰:嘻!老矣。

    齋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臣已老矣。

    坐策國事,臣年尚少。

     太公金匮二卷 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

    太公日: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

    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非時而生,是為妄成。

    故夏條可結,冬冰可釋,時難得而易失也。

    ○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如何。

    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

    得殷之财,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

    一目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一足步則不行。

    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

    太公曰:黃帝雲:餘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

    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

    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

    禹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滿。

    湯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息。

    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

    ○行必慮正,無懷僥幸書履。

    忍之須央,乃全汝軀書鋒。

    刀利皚皚,無為汝開書刀。

    源泉滑滑,連旱則絕。

    取事有常,賦斂有節書井。

     太公六韬六卷 有求賢之名,無用賢之實。

    ○文王曰:君務舉賢,不獲其功,何也。

    太公曰:舉不容易。

    文王曰:舉賢若何。

    太公曰:案賢察名,選才考能,名實得之也。

    涓涓不塞,将成江河;兩葉不去,将用斧柯。

    熒熒不救,炎炎奈何。

    文王曰:國君失民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與也。

    君有六守三寶。

    六守者:仁、義、忠、信、勇、謀;三寶者:農、工、商。

    六守長則君安,三寶完則國昌。

    國柄借人,則失其威。

    淵乎無端,孰知其源。

    天下非一人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

    ○太公雲: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恕#1。

    ○聖人恭天靜地,和人敬鬼。

    ○文王在岐,召太公曰:吾地小,奈何。

    太公曰:天下有粟,賢者食之;天下有民,賢者牧之。

    屈一人下,伸萬人上,唯聖人能行之。

    ○冠雖弊加於首,履雖新履於地。

    ○武王問太公曰:士高下有差乎。

    太公曰:人有九差。

    惡口舌為衆所憎,夜卧早起,此妻子之将。

    知人饑渴,習人劇易,此萬人之将。

    戰戰栗栗,曰慎一曰,此十萬之将。

    知天文,悉地理,理四海如妻子,此天下之主。

    軍中之事,不聞君命。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令三軍親其将如父母,攻城則争先登,野戰則争先赴,聞金聲而怒,聞鼓音而喜,可乎。

    太公曰:作将冬曰不服裘,夏曰不操扇,天雨不張幔,寒過泥塗将先下步,軍未舉火将不食。

    士非好死而樂傷,其将知饑寒勞苦也。

    用兵之害,猶與最大,起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使如疾雷不暇掩耳也。

    ○貧窮忿怒,欲次其志者,名曰必死之士;辯言巧辭,善毀善譽者,名曰問謀飛言之士。

     曾子二卷 君子愛曰以學,及時而成。

    難者不避,易者不從。

    曰一就業,夕自省,可謂守業。

    年三十、四十無藝,則無藝矣。

    至#2五十不以善聞,則無聞矣。

    鄙夫鄙婦相會於牆之陰,可謂密矣,明曰或有知之,故雲執仁與義莫不聞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皆黑。

    君子之遊,芯乎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小人之遊,戲乎如入鮑魚之室,久亦不聞而亦化矣。

    故君子慎其去就也。

    ○與君子遊,如曰之長,加益不自知也;與小人遊,如履薄冰,幾何而不行陷乎。

    ○天圓地方,則是四角不掩也。

    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晏子八卷 景公作台,台成複欲作鐘。

    晏子谏曰:斂民作鐘,民必哀。

    斂哀以謀,樂不祥。

    ○景公璧妾死,名曰嬰子,公守之三日不食,膚着於席而不去。

    晏子曰:外有良醫,将作鬼神之事。

    公信之,屏而沐浴。

    晏子令棺入殓死者。

    公大怒,晏子曰:已死不複生。

    公乃止。

    仲尼聞之,曰:星之昭昭,不如日月之谖谖。

    ○景公時,雨雪三日,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謂晏子曰:三日雨雪,天下何不寒。

    晏子曰:夫賢君飽則知人饑,溫則知人寒。

    公乃去裘冠,足以修敬。

    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

    不務其美,土事不文,木事不镂,足以示民也。

    ○景公曰:吾欲霸諸侯,若何。

    晏子曰:官未具也。

    臣聞仲尼處陋巷,廉隅不正,則原憲侍;志意不通,則仲由侍;德不辱,則顔回侍。

    今君未有能侍,故未具也。

    ○君擇臣使之,臣雖賤亦擇君事之。

    ○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

    事貴人不能過,禮貴人惡之。

    ○晏子治阿三年,毀聲於國,景公召而問之,對曰:嬰舉儉罰偷,堕民惡之;央獄不畏強貴,強貴惡之。

    是二邪毀於内,二讒去於外。

    臣請改轍更治三年,必有譽也。

    景公病水數十日,夢與二日鬥而不勝,使召夢者占之。

    占者至門,晏子使對曰:公病,陰也。

    與二日鬥,日,陽也。

    不勝,疾将退也o.三日而愈,公賞占夢者。

    占夢者辭曰:晏子之力也。

    公問晏子,晏子曰:臣若自對,則不信也。

    ○景公病疽在背,欲見不得,問國子,國子曰:熱如火,色如日,大如未熟李也。

    公問晏子,晏子曰:色如蒼玉,大如璧。

    公曰:不見君子,不知野人之拙也。

    ○晏子使楚,楚王令左右縛一人作盜者過,王問:何處人也。

    對曰:齊人也。

    王視晏子:齊國善盜乎。

    晏子曰:橘生江南,江北則作根,地土使然也。

    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臣不知也。

    楚王自取弊耳。

    ○晏子使楚,楚王以晏子短,作小門於大門之側,晏子曰:往詣狗國,從狗門入。

    今來使入楚,不可從狗門入也。

    遂大門入。

    ○楚王問:齊之臨淄都無人耶。

    對曰:臨淄三百聞,張袂成帷,揮汗成雨,比肩繼踵,何容無人也。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曰:贈人以财不若以言。

    ○和氏之璧,井裡璞耳,良工修之,則成國寶。

    習俗移性,可不慎乎。

    晏子殁後十有七年,景公封諸侯,大夫皆稱善。

    公、曰:自晏子殁後,不複聞不善之事。

    弦章對曰: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

    尺蟆食黃則黃,食蒼則蒼是也。

    公曰:善。

    吾不食谄人之言也。

    以魚五十車賜,弦章固不受,是弦章有晏子之遺行也。

     子思子七卷 慈父能食子,不能使知味。

    聖人能悅人,不能使人必悅。

    ○國有道以義率身,無道以身率義,荀息是也。

    ○言而信,信在言前。

    令而化,化在令外。

    聖人在上而遷其化。

    ○終年為車,無一人之輸,則不可馳。

    ○百心不可得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