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卷之一

關燈
求之身,不下堂,不出門,故無轍迹。

    善言者無瑕谪。

    擇言而出之,故無瑕谪。

    知足者富,知足則長保祿位,故富也。

    死而不亡者壽。

    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則無怨於天下,故能長壽也。

    将欲嗡之,必固張之;先開張之,欲令極其奢淫。

    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先強大之,欲使遇害。

    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先興之,使驕危。

    将欲奪之,必固與之,先與之者,欲極其貪心也。

    是謂微明。

    此四事道明,微其效明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當以道伏之,蓋三皇之前,無棄民,德化厚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

    欲化不善人也。

    報怨以德。

    修道行善,絕禍於未生也。

    圖難於易。

    圖難事,先於其時求成也。

    失道而後德,道衰德生。

    失德而後仁,德衰而仁愛見。

    失義而後禮。

    義衰即施禮。

    聘,行玉帛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禮廢本治末,忠信日以消薄。

    而亂之首。

    禮賤質貴文,故正日以消,邪亂日以生。

    貴必以賤為本,言欲尊貴,當以賤薄為本。

    禹稷躬耕,舜陶河濱,周公下白屋是也。

    高必以下為基。

    言欲高立,先以下為基。

    如築牆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堅固,高必傾危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為下士笑。

    不足名曰道。

    明道若昧,明道之人,若暗昧無所見也。

    進道若退,進取道者,若退不及。

    夷道若類。

    夷,平也。

    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類。

    上德若谷,若深谷不耿垢辱也。

    廣德若不足。

    德行廣大之人,若愚頑不足也。

    大方無隅,大方正之人,無委曲廉隅也。

    大器晚成,成器之人,如瑚漣不可卒成。

    大音希聲,如雷電待時而動,喻常愛氣希言也。

    大象無形。

    大法象道之人,質樸無形容也。

    物或損之而益,取之不得,推讓必遠。

    益之而損。

    大增者崩,貪祿緻患也。

    名與身孰親,名遂,則身退也。

    身與貨孰多,财多,則害身也。

    得與亡孰病。

    好得貨利,則病於行。

    甚愛必大費,甚愛色費精神,甚愛财遇患害,所愛者少,所費者多,故言必大費也。

    多藏必厚亡。

    生多藏於府庫,死多藏於丘墓。

    生有攻劫之愛,死有掘塚探柩之患。

    大成若缺,鈇者滅名藏譽,如不備。

    大巧若拙,不見其然。

    大辯若讷。

    無知疑,口無辯。

    不出戶以知天下,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

    不窺牖以見天道。

    天道與人道同。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其視雖遠而所見至少也。

    為學日益,謂教禮樂之學,為情欲文飾日以多。

    為道日損。

    謂自然之道,情欲文飾日以消。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情欲斷絕,德與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不善,則教道使就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亦以教道。

    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自然合遠避。

    入軍不被甲兵。

    不好戰殺。

    塞其兌,兌,目也,不妄視。

    閉其門,門,口也,不妄言。

    終身不勤。

    終身不勤,苦也。

    開其兌,視情欲。

    濟其事,濟,益情欲之事。

    終身不救。

    禍亂成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徑邪不平正也。

    善建者不拔。

    善以道建身建國者,不可得引而拔之。

    知者不言。

    貴其行也。

    言者不知。

    驷不及舌,多言多患也。

    其政悶悶,音門,政教寬大,悶悶昧昧似不明。

    其民淳淳,淳淳,親厚。

    其政察察,政急疾言,央於口聽,決於身。

    其民缺缺。

    政教急民不聊生,政教缺日以疏薄也。

    直而不肆,肆,申也。

    聖人雖直,曲己從人,不自申。

    光而不耀。

    雖有獨見之明,如暗昧不炫耀。

    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人以氣作根,以精作蒂,如樹根不深則拔,蒂不堅則落。

    言能深藏氣,固守精,無所洩漏,乃長生久視之道。

    以道往天下者,其鬼不神,鬼不敢幹犯其精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聖人在位不傷害人,故鬼不幹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人能治於陽,全其性命,鬼得治於陰,保其精神,故德交歸也。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不慎患也。

    其安易持,治國治身安靜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易謀。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以智慧治國,國之賊,使智慧之人治國,必背道德,妄作威福,乃是國之賊。

    不以智慧治國,國之福。

    民守正直,不作邪飾,上下相親,君臣同力。

    善為士者不武,貴道德,不好武力也。

    善戰者不怒。

    善以道戰者,禁邪於心胸,絕隔於禾萌,無所怨怒。

    代大匠斲者,,有不傷其手矣。

    雲雲。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道益謙,常以中和是上。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

    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無情慾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道守一,則不必博。

    多見聞,失要真,故不知也。

     荀卿子十二卷二+二篇 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冰生於水而寒於水。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擇士,防邪僻也。

    ○肉腐出蟲,木枯生蠹,驕慢在身,災禍作矣,君子之協,入乎耳,出乎口。

    耳,着心,布乎四支,一日千裡累土不辍,不肯事長,代大匠斷一者,希天之道,損有餘在身,災禍作矣。

    ○君子之學,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支,動靜皆可法則。

    小人之學,入乎耳,出乎。

    口耳之間才四寸耳。

    何足以美七尺之軀。

    夫骥一日千裡,,驽馬十駕則亦及之。

    窮無窮,極無極也。

    跬步不休,跛虌千裡;累土不辍,丘山崇成。

    ○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不肯事貴,不肖不肯事賢,是也。

    ○天不言,人推其意;地不言,人歸其厚;四時不言,百姓期焉。

    ○與人善言,煖若錦帛;與人惡言,深於矛戟。

    ○枉而不求直影,猶不能察明而務見幽也。

    ○伯樂不可欺以馬,君子不可欺以人。

    ○川泉探而魚鳌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義備而君子歸之。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智。

    埳井之蛙與語東海之樂。

    ○聖人無兩心,天下無二道。

    ○烏獸失亡其匹,越月逾時必反過故鄉,徘徊嗚号,踯躅踟蹰,然後而去,何況人乎。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妻子具而愛衰於親,爵祿盈而忠衰於君。

    唯舜及賢者不然。

    ○荀卿子,名況,齊宣王時人,春申君再請作蘭陵令,因家焉。

    為李斯師,後卒於蘭陵。

     魯連子五卷 白刃交前,不救流矢。

    急不暇緩也。

    ○财者君之所輕,死者士之所重。

    君不能以所輕與士,欲得士之所重,不亦難乎。

    ○百足之蟲,斷而不蹶,持之者衆也。

    ○人心難知於天,天有春夏秋冬以作時,人皆深情厚貌以相欺。

    ○不知宜與不宜,将以錦純薦。

    不知時與不時,猶冬耕也。

    不知行與不行,猶以方作輸也。

     文子十二卷周平王時人師老君 先唱者窮之路,後動者達之源。

    齒堅於舌而齒先弊。

    剛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幹。

    立井而飲,耕田而食,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