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雪叢說

關燈
祖、乃父明于龍脈,季通尤精。

    季陸複辨之曰:“據其所見,嘗反此說若儒者世家,故能成效。

    若日者世家,便不足取信于人。

    何者?公卿宰相皆自其門而出,他人何望焉?”周居晦應苗曰:“他家也出官,出巡官陳嘗。

    譬如燒金煉銀之術,父可傳之于子,子可傳之于孫,孫何必教外人?古者人皇氏,世人有九頭,已無定形。

    未有百官,已有許多山了,不知何者為笏山,何者為靴山。

    ”坐客皆笑。

    晦翁搖指向季陸道:“此說不可與蔡文知□。

    ”親聞是語,故紀之,以為溺于陰陽者之戒。

     ○人之小名 人生子,妄自尊大,多取文武富貴四字為名。

    不以顔為名,則以望回為名,不以次韓為名,則以齊愈為名,甚可笑也。

    古者命名,多自貶損,或曰愚曰魯,或曰拙曰賤,皆取謙益之義也。

    如司馬氏幼字犬子,至有慕名野狗,何嘗擇稱呼之美哉?嘗觀進士同年錄,江南人習尚機巧,故其小名多是好字,足見自高之心。

    江北人大禮任真,故其小名多非佳字,足見自貶之意。

    若夫雁塔之題,當先正名垂于不朽。

     ○事要有分 一切之事皆要有分,若是無分而欲極力強求,徒然而已。

    王虛中先生譬如筵席安排十分,已飲過數巡,忽有親朋訪及,雖欲挽之同坐,奈酒闌歌罷,不可得而相陪,此乃謂之無分。

    大凡功名、富貴、貧賤、休戚皆是五行帶來,無非分定,安可歎息怨恨于斯耶!不然,晦翁先生何為有随緣安分四字也? ○得失有時 人之得失各自有時,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有朋友于試罷之後聞望不著,遂欲舍書學劍,無所不至。

    龍□王先生臯似一絕曰:“得則欣欣失則悲,桃紅李白各随時。

    雖然屬在東君手,問着東君也不知。

    ” ○忠恕違道不遠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學者疑為不同。

    ”伊川雲:“《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

    ”又雲:“忠恕固可以貫道,子思恐人難曉,故降一等言之。

    ”又雲:“《中庸》以曾子之言,雖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為道,故曰違道不遠。

    ”遊定夫雲:“道一而已,豈參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違道,為其未能一以貫之也。

    雖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

    此所以違道不遠也。

    ”楊中亢雲:“忠恕固末足以盡道,然而違道不遠矣。

    ”侯師聖雲:“子思之忠恕,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此已是違道。

    若聖人,則不待施諸己而不願,然後勿施諸人也。

    ”諸公之說大抵不同。

    予切以為道不可名言,既麗于忠恕之名則為有迹,故曰違道。

    然非忠恕二字,亦無可以明道者,故曰不遠,非謂其未足以盡道也。

    違者違夫之謂,非違畔之謂。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蘇子由解雲:“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而本亦然。

    然而既而麗于形,則于道有間矣,故曰幾于道。

    然而可名之告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

    ”其說與此□同。

     ○克己複禮天下歸仁 嘗問安定先生胡侍郎,何謂克己複禮天下歸仁?胡舉邵堯夫詩以答之雲:“門前路徑無令窄,路徑空時無過客。

    過客無時路徑荒,人間滿地生荊棘。

    ”其□□□□□□。

     ○聖人之于天道 陳洪範問艾軒先生林祭酒,聖人之于天道如何?答雲:“給是恁地未悟。

    ”間複問:“□□君國錄”,答雲:“正如京師人賣床貼恰用得着。

    ”觀此二說,其意則一。

     ○學易無大過 聖人之處事,與常人不同。

    常人之處事多有不及,惟聖人之處事不患不及,祗恐太過。

    夫子稱“加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者,蓋欲勉進中年,而學冼心退藏之書,則處事得中,斷無不及之患。

    今不曰無不及,而特曰可以無大過者,此聖人謙抑之許也。

    《中庸》曰:“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有餘,不敢盡。

    ”甯非君子之中庸乎?嘗觀夫子于三百篇之詩,而斷以思無邪之一言,此見夫子得詩之中也。

    于《易》則曰無過,于《詩》則曰無邪,是皆一意。

     ○解書 洪内翰景盧主泮三山,以林少穎為《書》學論,講“帝鹜下土”數語曰:“知之為知之,《堯典》之所以可言也。

    不知為不知,九共稿饫略之可也惜乎。

    ”林書不載此說,予故表而出之。

    嘗見王虛中談及林少穎、呂伯恭講究《書》學,皆有所得,各有所見。

    學者當詳複其為訓,若前人解《書》言“宥過無大,刑故無小”,乃謂赦宥其過誤者,雖大亦宥之,刑責□特,故過雖小亦刑之。

    如此則于辭上脫無字,添雖字矣,是其辭已不明也。

    若失火而延及宮庫,此過誤也,此大者也,其可宥乎?若馳馬而蹂死小兄,此過誤也,此大者也,其可宥乎?是其理已不安矣。

    若命人守果實,拈以小果食之,此故也,此小者也,亦将刑乎?若命人守舍而窗穴之小竅以窠其外,此故也,此小者也,亦将刑乎?是其理已不安矣。

    則若商鞅之法棄灰于道者有誅,豈聖人之法哉?若曰宥過誤則無大者,謂小者則宥,大者則不宥,所以使人警畏,非敢懈怠也。

    若曰刑特故者則無小者,謂稍大則刑,小者則不刑,所以示吾寬德非為苛細也。

    宥過無大是以見聖人之義,刑故無小是以見聖人之仁。

    是說蓋得于伯氏俞君從,俞夢達平時有得于耆學者如此。

     ○解《孟子》 陳季陸常推賈挺才好,先生非惟筆力過人,又且講授不雷同,且如說《孟子》,引得杜詩為證,極是明白。

    若解文王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正是“文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桀纣瑤台瑗台,正是“君看牆頭桃樹花,盡是行人眼中血。

    ”夫以烏鳥本是可惡之物而反喜之,桃花本是可喜之物而反惡,是何也?蓋由人情所感而然,爾靈台瑤台亦莫不然。

     ○東萊教學者作文之法 東萊先生呂伯恭嘗教學者作文之法,先看精騎,次看《春秋》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