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雪叢說

關燈
一帆輕。

    ”至若騷人,于漁父則曰“一蓑煙雨”,于農夫則曰“一犁春雨”,于舟子則曰“一篙春水”,皆曲盡形容之妙也。

     ○詩人警句 同舍李循道舉他《秋景》一聯曰:“池藕影疏龜甲冷,井梧凋薄鳳毛寒。

    ”又張一之舉黃元夫詩曰:“群村風下□千點,麥隴天垂月一梳。

    ”皆警句也。

     ○史臣不載人臣實事 《前漢蕭何傳》不言律令。

    《新唐書李邑傳》無一字及筆劄。

    《五代史劉句傳》不書頒《唐史》。

     ○功臣特奏朝請 光武功臣所加特進朝請,或者謂其官爵止乎如是而已。

    殊不知春見曰朝,秋見曰請,示欲疏也,蓋光武慮諸将功大權重,有以脅勢而或變生肘腋,乃所以遠之故也。

     ○試畫工形容詩題 徽宗政和中,建設畫學,用太學法補試,四方畫工以古人詩句命題,不知倫選幾許人也。

    嘗試“竹鎖橋邊賣酒家”,人皆可以形容,無不向酒家上着工夫;惟一善是,但于橋頭竹外,挂一酒簾,書酒字而已,便見得酒家在竹内也。

    又試“踏花歸去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見得親切。

    有一名畫克圖其妙,但掃數蝴蝶飛逐馬後而已,便表得馬蹄香出也。

    果皆中魁選。

    夫以畫學之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為上,亦猶科舉之取士,取其文才角出者為優。

    二者之試雖下筆有所不同,而于得失之際,隻較智與不智而已。

     ○陳同甫議論作文之法 嘗見陳同甫亮在太學議論作文之法,經句不全兩,史句不全三,不用古人句,隻用古人意。

    若用古人語,不用古人句,能造古人所不到處。

    至于使事而不為事使,或似使事而不使事,或似不使事而使事,皆是使他事,來影帶出題意,非直使本事也。

    若夫布置開□,首尾該貫,曲折關鍵,意思常新。

    若方若圓,若長若短,斷自有成,摹不可随他規矩尺寸走也。

    苟自得作文三昧,又非常法所能盡也。

     ○文章活法 文章一技,要自有活法。

    若膠古人之陳迹而不能點化其句語,此乃謂之死法。

    死法專祖□襲,則不能生于吾言之外。

    活法奪胎換骨,則不能斃于吾言之内。

    蓋吾言者生吾言也,故為活法。

    伊川先生嘗說《中庸》□□戾天,須知天上者更有天;魚躍于淵,須知淵中更有地。

    會得這個道理,便活潑潑地。

    吳處□常作《剪刀賦》,第五隔對“去瓜為犧,敕湯王之旱歲;斷須燒藥,活唐帝之功臣。

    ”當時屢竄易,唐帝上一字不妥帖,因看遊鱗頓悟活字,不覺手舞足蹈。

    呂居仁嘗序江西宗派詩,若言:靈均自得之忍然,有人然後惟意所出,萬變不窮,是名活法。

    楊萬裡又從而序之,若曰:學者屬文當悟活法。

    所謂活法者,要當優遊厭饫。

    是皆有得于活法也。

    如此所有胸中之活法,蒙于伊川之說得之;有紙上之活法,蒙于處厚居仁、萬裡之說得之。

     ○注題目出處 市書箋題本為晚學設也,不為無益。

    然而所試詩賦題目,或出經、史、傳記、注疏、文集、諸子百家,難以遍知,今乃揭示本文,其法亦善矣。

    唐時試題不具出處,如《孤竹管賦》,滿場不知出《周禮》,甚可笑也。

    彼有經義亦效箋題,果何為也?矧治經人所業專一,若不識出處,缪妄之甚,茲固所當略也,主文已當缺然。

     ○文字節要 今之節書甚亡謂也,非惟增人注解,又且攙人他說,不勝其繁。

    初不較其簡要緊切,為如何使人易于檢閱;若用泛泛如此,何似睹正本也?前輩節書,并用首尾該貫,第一節此緊要,第二節其好句,第三節其故實,繁辭盡削,所以便于燈窗場屋之用爾。

    如舊本司馬溫公親節《通鑒》,可觀可法。

     ○以《論語》、《法言章句》最有官君子 嘗見有官君子皆以舉削為慮,晦庵先生嘗以《法言章句)戲之曰:“勢援上也,文章次也,政事又其次也,戚無焉為選人。

    ”其人大笑。

    又見浙中官員子弟谒趙守,問及晦翁學術、政事孰優?守乃以《魯論》篇意答之:“《學而》第一,《為政》第二。

    ”可謂善品題矣。

    二者之言雖曰戲谑,亦可助一時之談笑。

     ○夢見主盟道學 餘文起主泮湘潭,嘗宿嶽麓書院,夢見朱晦翁與張南軒同任郡庠,作意主盟道學。

    忽伊川、橫渠先生從外來,雲:“政不須如此,這道理常使得,何恤乎人?”言須臾,聞東廊有人誦《中庸》、《大學》二篇,覺來□唱遙想,二公衛道如此之切。

     ○不責酒過 武夷有一狂者爛醉,詈及屏山先生劉彥沖。

    次日,修書謝罪,先生不責其過,但于紙尾複之雲:“蛇本無影,弓誤搖之。

    影既無之,公又何疑?白首如新,傾蓋如故。

    ”真達者之詞也。

     ○不怪炎涼 人之一身已自有輕重,足履穢惡則不甚介意。

    昔手一沾污,浣濯無已,豈可怪世情之炎涼也哉?舊有題湯泉者最為該理,如雲:“比鄰三井在山崗,二井水寒一井湯。

    造化無私猶冷暖,争教人世不炎涼。

    ” ○矢魚于棠 辛酉秋,因如鄱陽,閱三十六家《春秋》解。

    若注“矢魚于棠”,雖累數說不透,皆以矢為觀非也。

    使其以矢為觀,當時何不直書其事,而乃雲雲若是,蓋有深意存焉。

    餘嘗謂:矢者,射也,正《周禮》所謂“矢其魚鼈而食之”是也。

    推而正之,若《臯陶》“矢厥谟”亦射義也。

    釋著者類訓直,又非。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乃詩人比喻之辭,故可以雲直;若書之“矢谟”,《春秋》之“矢魚”,皆出于任意而為之故可以雲射。

    自《臯陶》有“矢谟”之說,而後董仲舒有射策之文。

    君子于此,可以意推,不可以例觀也。

     ○溺于陰陽 陳季陸嘗挽劉韬仲諸公同往武夷,訪晦翁朱先生,偶張體仁與焉。

    會宴之次,朱張志形交談風水,曰如是而為笏山,如是而為靴山,稱賞蔡季通無已。

    季陸遂難雲:“蔡丈不知世代攻于陰陽,方始學此。

    ”晦翁又從而褒譽之,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