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原文】飲食以衛生也,粗率無法,或緻損人,誠失于講求耳。苟請求矣,專工滋味,不審利害,如吳人丁骘,因食河豚死,而好味者必謂其中風,非因食魚,可笑也。窮極口腹,反覺多累。如穆甯,飽啖珍羞,而猶杖責其子,罪其遲供,尤可鄙也。戰國四公子,相尚好客,而孟嘗下客止食菜,苟一往奢侈,何所窮極。蘇易簡對太宗,謂物無定味,适口者珍,夜飲吻燥,咀齑數根以為仙味。東坡煮菜羹醒酒,以為味含上膏,氣飽霜露,雖粱肉勿過。山谷作《食時五觀》,倪正父極歎其深切。此數公者,豈未嘗閱曆滋味,而寶真示樸,以警侈欲,良有以也。且烹饪燔炙,畢聚辛酸,已失本然之味矣。本然者淡也,淡則真。昔人偶斷肴羞食淡飯,曰:“今日方知其味,向者幾為舌本所瞞。”然則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箸處者,非不足也,亦非味劣也,汩沒于五味,而舌本已無主也。齊世祖就侍中虞悰求諸飲食方,虞秘不出,殆亦防人主之侈欲。及上醉,乃獻醒酒鲭鲊一方,或亦寓諷谏之旨乎。閱《食憲》者,首戒宰割,勿多戕物命;次戒奢費,勿暴殄天物。偶遇物品,按譜依法可耳,勿因譜試法以逞欲。以潔為務,以衛生為本,庶不失編是書者之意乎。且口腹之外,尚有事在,何至沉湎于飲食中也。諺雲:“三世作官,才曉着衣吃飯。”豈徒以侈富哉,謂其中節合宜也。孔子“食不厭精,脍不厭細”,不厭雲爾,何所庸心焉。海甯楊宮建題。

    【譯文】飲食是為保護生命的,粗率無法,有的對人造成損失,實在是失于講求的啊!苟且考究的,又專考究滋味,而不考慮利害關系,像吳人丁骘,因為吃河豚毒死,而那些好吃的人說他是中風而死,不是因為吃魚,可笑!極度滿足口腹之欲,反受其累。像穆甯飽食珍馐,還杖打他的兒子,嫌他供應遲了,太卑鄙了。戰國四公子,互相都非常好客,而孟嘗君隻給客人菜吃,不見葷腥。假若一味奢侈,如何滿足口腹之欲。蘇易上書太宗,說食物沒有定味,合口的就珍貴,晚上喝酒口唇幹燥,嚼幾根鮮菜就當作是仙味。蘇東坡煮菜羹醒酒,認為味道裡含有上好的油脂,氣味裡飽含霜露,即使是好米好肉也趕不上。山谷作《食時五觀》,倪正父非常歎服他的深切。這幾位先生,難道不曾品過滋味?而是以真為寶表現出他們的素樸,用來警告有奢侈惡習的人,是良好作風的根據。況且再好的東西經烹饪燒烤,完全聚集上辣酸,已使食物失去本來的天然味道了。食物天然的味道甘淡,甘淡則純真。古時有人偶然間斷佳肴珍馐吃上淡飯,感歎說:“今天才知道它真正的味道,以前差不多被舌頭把本來的味全瞞掉。”既然這樣,那麼一天吃進“萬金”,還說沒啥可吃的人,不是不足,也不是味道不好,而是淹沒在五味裡,舌頭已沒有品味能力了。齊世祖向侍中虞悰詢求飲食秘方,虞保守秘密不獻出來,大概也是為防朝廷的侈欲。等到皇上醉了,才獻出用鹹鲭鲊醒酒的一個秘方,或許也包含着諷谏的用意吧?讀過《食憲》一書的人,首先注意到戒宰割,不要多戕害動物的生命;其次要戒奢侈浪費,不要不愛惜财物。偶然間遇到可吃的東西,按食譜依法做就可以了,不要因為要照着譜試試方法而逞奢欲。以清潔為原則,以生存為根本,這才不失編輯這部書的意圖。況且口腹以外,還有事在,何至于沉湎到飲食中呢。諺語說:“三世作官,才曉得穿衣吃飯。”難道隻是借此來顯示奢侈和富貴啊,說的是他們做到了合乎規矩合乎時宜。孔子的“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有嘗人不厭其煩地挂在嘴邊,是什麼用心?海甯楊官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