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釋文考異卷四

關燈
,得足下書,知道體平安,吾氣力尚未能平複,極欲知君等信息,比憂散散,不可具言,不複,歐陽詢頓首頓首。

     足下何當【一作“嘗”】定返還,人望示心曲,永嘉書處定難【泉本此行有石斷紋】,以為其心也。

     比年,守疾病,無事,絕心氣,至于書處焉,并昔時,既言必求,然顯數字,豈能備矣,須将示之,十五日,歐陽詢【米雲:“比年”帖,俗人僞作】。

     吾自腳氣數發動,竟未聽許,此情何堪,寄藥猶可得也。

     唐谏議大夫柳公權書【伯思雲:“柳少師《與弟》帖末雲‘誠懸呈’,人多疑之,以顔籀注《漢書?丞相衡傳》雲‘字以表德,豈人所自稱’,柳不當稱字,然嘗觀逸少《敬謝》帖自雲‘王逸少白’,廬山遠公集盧循與遠書自雲‘範陽盧子先叩頭’,則古人稱字,蓋或有之。

    ”《大觀》作“唐太子太師柳公權”,置四卷第十七】 聖【泉本此字阙石角】慈允許,守官稍減罪責【潘本右有錠紋,顧本有橫補痕未下錠】,猶深憂懼,續冀面言,不一一,誠懸【公權字,與弟書,故可以字也】呈,卅弟處,十四日,敬問【施作“懸”,當作“敬問”二字】。

     伏審姊姊八月定發,弟與廿八弟同從行,遠聞不勝忭躍,今日元七【一作“叔”】來,望弟速到,極也,願在路咨聞,不停滞,幸甚,未即展割,尚增悢悢,不一一,公權呈,廿三弟、廿六弟、廿八弟、卅弟處,卅一弟意不殊前,要小楷後【當作“複”】使【一作“便”,非】送往【一作“言”】。

     奉榮示,承已上【潘本右有錠紋,顧本有補未錠】訖,惟增慶悅,下情但多欣惬,垂情問以所要,悚荷難任,傥有赤箭時寄及三五兩,以扶衰病,便是厚惠,不具,公權狀白,至十六日,專到崇賢,惟昭察,謹狀,十五日,公權狀,辱問卻送及碑本,兼虛獎逾涯,但深反側,因見趙、張,如虛獎之說,為緣飾也,幸甚,不具,公權呈。

     唐李邕書【《大觀》作“秘書監李邕”,置第四卷第十五】 三數日晴,頓熱,若為自适也,稍少理,欲使小兒入京,當從澧州去,有書不示之,諸公【潘本“公”當“間”有錠紋,“公”字下有補痕,顧本有補痕未錠】,歎賽無九百之事,當不複爽也,故使馳問,不具,李邕白,十二日,差無多事,撿校來一言集耳,通長孫五郎【《慶曆帖》有“骁騎”二字】。

     唐谏議大夫褚庭誨書【《大觀》置四卷第十四】 辭奉後,不辱問,實增馳系,初寒,惟動履休勝,庭誨推前耳,未由拜展,悠悠下情,惟珍厚人信,惠問通法師,往謹附狀,不宣,謹狀。

     唐尚書郎薛稷書【《大觀》作“唐禮部尚書”,置四卷第十二】 孫權與介象論脍,象以鲻魚為上,權曰:“此出海中,安可得?”象乃庭中作坑置水,投以鈎餌,不經食,得鲻【“鲻”“鲻”二字韻書不載,二字一義,恐通用也,考《三國志》俱作“鲻”,音茲】魚,付廚。

     唐洺州刺史徐峤之書【《大觀》作“廣平太守徐峤之”,置四卷十六】 春首餘寒,惟阇【一作“閱”,誤,潘本有補痕,左貫四行,“阇”字左有錠紋,顧本有補痕未錠】梨動,正安隐,弟子虛乏,謬承榮寄,蒙恩獎擢,授洺州,一歲三遷,自南徂北,既近都邑,忝竊彌深,戰懼之情,慚惶據便,即【《大觀》書法少變】祗命,未由頂谒,瞻望山門,但增凄斷,願珍重,匆匆不宣,弟子徐峤之和南。

     唐東宮長史陸柬之書【伯思雲:“陸柬之帖殊不類唐人語,當是臨晉、宋人帖,不爾效其語作此耳。

    ”《大觀》作“唐朝散大夫陸柬之”,置四卷第十三】 近得告,為慰,上下無恙,恙不得吳興近問,懸心得藥,書散勢,耿耿,嘗也【“得耿耿也”四字有飛白】。

     唐薄紹之書【伯思雲:“薄紹之宋世為丹陽尹,書與羊欣齊名,時号羊薄,此卷目為唐人,謬甚矣。

    案薄字欽叙,又字敬叔。

    ”《大觀》作“宋給事中薄紹之”,置四卷第二】 知弟定欲回換【潘本有補痕貫四行,顧本同】住止,周旋【一作“同”,于非】江參軍,甚得【施作“得”,可疑】一宅,今且遣問之,若必未得居宇,多當成交關也,但臨丹訪處,自難稱意,得消息,辄遣白,薄紹之白。

     【徐峤之帖内“正”字,按文義當作“止”字,及觀《汝帖》并《古唐帖》皆摹正作“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