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元稹 白居易
關燈
小
中
大
走。
元稹受老杜的影響似比白居易更早。
元稹的《叙詩寄樂天書》(《元氏長慶集》卷三十)中自述他早年作詩的政治社會的背景,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時一班詩人作“諷谕”詩的動機。
他說: 稹九歲學賦詩,長者往往驚其可教。
年十五六,粗識聲病。
時貞元十年(七九四)已後,德宗皇帝春秋高,理務因人,最不欲文法吏生天下罪過。
外阃節将動十餘年不許朝觐,死于其地,不易者十八九。
而又将豪卒愎之處,因喪負衆,橫相賊殺,告變駱驿。
使者疊窺,旋以狀聞天子曰,某色(邑)?将某能遏亂,亂衆甯附,願為帥。
名為衆情,其實逼詐。
因而可之者又十八九。
前置介倅,因緣交授者,亦十四五。
由是諸侯敢自為旨意,有羅列兒孩以自固者,有開導蠻夷以自重者。
省寺符篆固幾閣,甚者礙诏旨。
視一境如一室,刑殺其下,不啻仆畜。
厚加剝奪,名為進奉,其實貢入之數百一焉。
京城之中,亭第邸店,以曲巷斷。
侯甸之内,水陸腴沃,以鄉裡計。
其餘奴婢資财生生之備稱是。
朝廷大臣以謹慎不言為樸雅。
以時進見者,不過一二親信。
直臣義士往往抑塞。
禁省之間,時或繕完墜;豪家大帥乘聲相扇,延及老佛,土木妖熾。
習俗不怪。
上不欲令有司備宮闼中小碎須求,往往持币帛以易餅餌。
吏緣其端,剽奪百貨,勢不可禁。
仆時孩呆,不慣聞見,獨于書傳中初習理亂萌漸,心體悸震,若不可活,思欲發之久矣。
适有人以陣子昂《感遇詩》相示,吟玩激烈,即日為《寄思玄子詩)二十首……又久之,得杜甫詩數百首,愛其浩蕩津涯,處處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興,而訝子昂之未暇旁備矣。
不數年,與詩人楊巨源友善;日課為詩;性複僻,懶人事;常有閑暇,間則有作。
識足下時,有詩數百篇矣。
習慣性靈,遂成病蔽……又不幸年三十二時,有罪譴棄,今三十七矣。
五六年之間,是丈夫心力壯時,常在閑處,無所役用;性不近道;未能淡然忘懷;又複懶于他欲,全盛之氣注射語言,雜糅精粗,遂成多大…… 八世紀末年,九世紀初年,唐朝的政治到了很可悲觀的田地,少年有志的人都感覺這種狀态的危機。
元稹自己說他那時候竟是“心體悸震,若不可活”。
他們覺得這不是“嘲風雪,弄花草”的時候了,他們都感覺文學的态度應該變嚴肅了。
所以元稹與白居易都能欣賞陳子昂《感遇詩》的嚴肅态度。
但《感遇詩》終不過是發點牢騷而已,“彷徨抑郁,不暇及他”,還不能滿足這時代的要求。
後來元稹發見了杜甫,方才感覺大滿意。
杜甫的新體詩便不單是發牢騷而已,還能描寫實際的人生苦痛,社會利弊,政府得失。
這種體裁最合于當時的需要,故元、白諸人對于杜甫真是十分崇拜,公然宣言李杜雖然齊名,但杜甫遠非李白所能比肩。
元稹說: ……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顔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能所不能,無可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杜甫墓志銘序》) 這還是大體從詩的形式上立論,雖然崇拜到極點,卻不曾指出杜甫的真正偉大之處。
白居易說的話便更明白了。
他指出李白的濤,“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而杜甫的詩之中,有十之三四是實寫人生或諷刺時政的;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類的話,李白便不能說,這才是李杜優劣的真正區别。
當時的文人韓愈曾作詩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有人說,這詩是譏刺元稹的李杜優劣論的。
這話大概沒有根據。
韓愈的詩隻是借李杜來替自己發牢騷,與元白的文學批評沒有關系。
元白發憤要作一種有意的文學革命新運動,其原因不出于上述的兩點:一面是他們不滿意于當時的政治狀況,一面是他們受了杜甫的絕大影響。
老杜隻是忍不住要說老實話,還沒有什麼文學主張。
元白不但忍不住要說老實話,還要提出他們所以要說老實話的理由,這便成了他們的文學主張了。
白居易說: 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長慶集》作“愦”)發,或食辍哺,夜辍寝(此依《長慶集》)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這便是有意要作文學改革。
他又說: 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唐高宗名治,故唐人書諱“治”字,故改為“理”字,此處之“理道”即“治道”;上文元氏《叙詩》書的“理務因人”,“理亂萌漸”,皆與此同)。
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 最末十四個字便是元白的文學主張。
這就是說,文學是為人生作的,不是無所為的,是為救人救世作的。
白居易自己又說: 是時皇帝(憲宗)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玺書,訪人急病。
仆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請谏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阙,而難于指言者,辄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于上。
“救濟人病,裨補時阙”便是他們認為文學的宗旨。
白居易在别處也屢屢說起這個宗旨。
如《讀張籍古樂府》雲: 張君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詞,舉代少其倫。
為詩意如何?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上可裨教化,舒之濟萬民。
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又如他《寄唐生》詩中自叙一段雲: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
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唐生即是唐衢,是當時的一個狂士,他最富于感情,常常為了時事痛哭。
故白居易詩中說: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饑;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
太尉擊賊日(段秀實以笏擊朱泚),尚書叱盜時(顔真卿叱李希烈),大夫死兇寇(陸長源為亂兵所害),谏議谪蠻夷(陽城谪道州),每見如此事,聲發涕辄随…… 這個人的行為也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嚴肅認真的态度。
他最賞識白居易的詩,白氏《與元九書》中有雲: 有唐衢者,見仆詩而泣,未幾而衢死。
唐衢死時,白居易有《傷唐衢》二首,其一有雲: 憶昨元和初,忝備谏官位。
是時兵革後,生民正憔悴。
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貴人皆怪怒,閑人亦非訾。
天高未及聞,荊棘生滿地。
惟有唐衢見,知我平生志。
一讀興歎嗟,再吟垂涕泗。
因和三十韻,手題遠緘寄,緻吾陳(子昂)杜(甫)間,賞愛非常意…… 總之,元白的文學主張是“篇篇無空文……惟歌生民病”。
這就是“文章合為事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注腳。
他們一班朋友,元白和李紳等,努力作諷刺時事的新樂府,即是實行這個文學主義。
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篇,有自序雲: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
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戒也。
其事聶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
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
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總而言之,文學要為人生而作,不為文學而作。
這種文學主張的裡面,其實含有一種政治理想。
他們的政治理想是要使政府建立在民意之上,造成一種順從民意的政府。
白居易說: 天子之耳不能自聰,合天下之耳聽之而後聰也。
天子之目不能自明,合天下之目視之而後明也。
天子之心不能自聖,合天下之心思之而後聖也。
若天子唯以兩耳聽之,兩目視之,一心思之,則十步之内(疑當作“外”)不能聞也,百步之外不能見也,殿庭之外不能知也,而況四海之大,萬樞之繁者平?聖王知其然,故立谏诤諷議之官,開獻替啟沃之道,俾乎補察遺阙,輔助聰明。
猶懼其未也,于是設敢谏之鼓,建進善之旌,立诽謗之木,工商得以流議,士庶得以傳言,然後過日聞而德日新矣……(《策林》七十,《長慶集》卷四十八) 這是很明白的民意政治的主張(《策林》七十五篇,是元白二人合作的,故代表他們二人的共同主張)。
他們又主張設立采詩之官,作為采訪民意的一個重要方法。
故《策林》六十九雲: 問:聖人之緻理(理即治,下同)也,在乎酌人言,察人情;而後行為政,順為教者也。
然則一人之耳安得遍聞天下之言乎?一人之心安得盡知天下之情乎?今欲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子大夫以為如何? 這是假設的問,答案雲: 臣聞聖王酌人之言,補己之過,所以立理本,導化源也,将在乎選觀風之使,建采詩之官,俾乎歌詠之聲,諷刺之興,日采于下,歲獻于上者也。
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誡。
他的理由是: 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後興于嗟歎,發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
故聞《蓼蕭》之詩,則知澤及四海也;聞《華黍》之詠,則知時和歲豐也;聞《北風》之言,則知威虐及人也;聞《碩鼠》之刺,則知重斂于下也;聞“廣袖高髻”之謠,則知風俗之奢蕩也;聞“誰其獲者婦與姑”之言,則知征稅之廢業也。
故國風之盛衰由斯而見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聞也,人情之哀樂由斯而知也。
然後君臣親覽而斟酌焉:政之廢者,修之;阙者,補之;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所謂善防川者,決之使導;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故政有毫發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聞也。
則上之誠明何憂乎不下達,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上下交和,内外胥悅,若此,而不臻至理,不緻升平,自開辟以來,未之聞也。
這個主張又見于元和三年(八〇八)白居易作府試官時所拟《進士策問》的第三問,意思與文字都與《策林》相同(《長慶集》卷三十,頁二一—二三),可見他們深信這個采詩的制度。
白居易在元和四年(八〇九)作《新樂府》五十篇,其第五十篇為《采詩官》,仍是發揮這個主張的,我且引此篇的全文如下: 采詩官監前王亂亡之由也 采詩官,采詩聽歌導人言。
言者無罪聞者誡,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滅秦興至隋氏,十代采詩官不置。
郊廟登歌贊君美,樂府豔詞悅君意。
若求興谕規刺言,萬句千章無一字。
不是章句無規刺,漸及朝廷絕諷議。
诤臣杜口為冗員,谏鼓高懸作虛器。
一人負扆常端默,百辟入門兩自
元稹受老杜的影響似比白居易更早。
元稹的《叙詩寄樂天書》(《元氏長慶集》卷三十)中自述他早年作詩的政治社會的背景,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時一班詩人作“諷谕”詩的動機。
他說: 稹九歲學賦詩,長者往往驚其可教。
年十五六,粗識聲病。
時貞元十年(七九四)已後,德宗皇帝春秋高,理務因人,最不欲文法吏生天下罪過。
外阃節将動十餘年不許朝觐,死于其地,不易者十八九。
而又将豪卒愎之處,因喪負衆,橫相賊殺,告變駱驿。
使者疊窺,旋以狀聞天子曰,某色(邑)?将某能遏亂,亂衆甯附,願為帥。
名為衆情,其實逼詐。
因而可之者又十八九。
前置介倅,因緣交授者,亦十四五。
由是諸侯敢自為旨意,有羅列兒孩以自固者,有開導蠻夷以自重者。
省寺符篆固幾閣,甚者礙诏旨。
視一境如一室,刑殺其下,不啻仆畜。
厚加剝奪,名為進奉,其實貢入之數百一焉。
京城之中,亭第邸店,以曲巷斷。
侯甸之内,水陸腴沃,以鄉裡計。
其餘奴婢資财生生之備稱是。
朝廷大臣以謹慎不言為樸雅。
以時進見者,不過一二親信。
直臣義士往往抑塞。
禁省之間,時或繕完墜;豪家大帥乘聲相扇,延及老佛,土木妖熾。
習俗不怪。
上不欲令有司備宮闼中小碎須求,往往持币帛以易餅餌。
吏緣其端,剽奪百貨,勢不可禁。
仆時孩呆,不慣聞見,獨于書傳中初習理亂萌漸,心體悸震,若不可活,思欲發之久矣。
适有人以陣子昂《感遇詩》相示,吟玩激烈,即日為《寄思玄子詩)二十首……又久之,得杜甫詩數百首,愛其浩蕩津涯,處處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興,而訝子昂之未暇旁備矣。
不數年,與詩人楊巨源友善;日課為詩;性複僻,懶人事;常有閑暇,間則有作。
識足下時,有詩數百篇矣。
習慣性靈,遂成病蔽……又不幸年三十二時,有罪譴棄,今三十七矣。
五六年之間,是丈夫心力壯時,常在閑處,無所役用;性不近道;未能淡然忘懷;又複懶于他欲,全盛之氣注射語言,雜糅精粗,遂成多大…… 八世紀末年,九世紀初年,唐朝的政治到了很可悲觀的田地,少年有志的人都感覺這種狀态的危機。
元稹自己說他那時候竟是“心體悸震,若不可活”。
他們覺得這不是“嘲風雪,弄花草”的時候了,他們都感覺文學的态度應該變嚴肅了。
所以元稹與白居易都能欣賞陳子昂《感遇詩》的嚴肅态度。
但《感遇詩》終不過是發點牢騷而已,“彷徨抑郁,不暇及他”,還不能滿足這時代的要求。
後來元稹發見了杜甫,方才感覺大滿意。
杜甫的新體詩便不單是發牢騷而已,還能描寫實際的人生苦痛,社會利弊,政府得失。
這種體裁最合于當時的需要,故元、白諸人對于杜甫真是十分崇拜,公然宣言李杜雖然齊名,但杜甫遠非李白所能比肩。
元稹說: ……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顔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能所不能,無可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杜甫墓志銘序》) 這還是大體從詩的形式上立論,雖然崇拜到極點,卻不曾指出杜甫的真正偉大之處。
白居易說的話便更明白了。
他指出李白的濤,“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而杜甫的詩之中,有十之三四是實寫人生或諷刺時政的;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類的話,李白便不能說,這才是李杜優劣的真正區别。
當時的文人韓愈曾作詩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有人說,這詩是譏刺元稹的李杜優劣論的。
這話大概沒有根據。
韓愈的詩隻是借李杜來替自己發牢騷,與元白的文學批評沒有關系。
元白發憤要作一種有意的文學革命新運動,其原因不出于上述的兩點:一面是他們不滿意于當時的政治狀況,一面是他們受了杜甫的絕大影響。
老杜隻是忍不住要說老實話,還沒有什麼文學主張。
元白不但忍不住要說老實話,還要提出他們所以要說老實話的理由,這便成了他們的文學主張了。
白居易說: 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長慶集》作“愦”)發,或食辍哺,夜辍寝(此依《長慶集》)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這便是有意要作文學改革。
他又說: 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唐高宗名治,故唐人書諱“治”字,故改為“理”字,此處之“理道”即“治道”;上文元氏《叙詩》書的“理務因人”,“理亂萌漸”,皆與此同)。
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 最末十四個字便是元白的文學主張。
這就是說,文學是為人生作的,不是無所為的,是為救人救世作的。
白居易自己又說: 是時皇帝(憲宗)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玺書,訪人急病。
仆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請谏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阙,而難于指言者,辄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于上。
“救濟人病,裨補時阙”便是他們認為文學的宗旨。
白居易在别處也屢屢說起這個宗旨。
如《讀張籍古樂府》雲: 張君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詞,舉代少其倫。
為詩意如何?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上可裨教化,舒之濟萬民。
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又如他《寄唐生》詩中自叙一段雲: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
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唐生即是唐衢,是當時的一個狂士,他最富于感情,常常為了時事痛哭。
故白居易詩中說: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饑;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
太尉擊賊日(段秀實以笏擊朱泚),尚書叱盜時(顔真卿叱李希烈),大夫死兇寇(陸長源為亂兵所害),谏議谪蠻夷(陽城谪道州),每見如此事,聲發涕辄随…… 這個人的行為也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嚴肅認真的态度。
他最賞識白居易的詩,白氏《與元九書》中有雲: 有唐衢者,見仆詩而泣,未幾而衢死。
唐衢死時,白居易有《傷唐衢》二首,其一有雲: 憶昨元和初,忝備谏官位。
是時兵革後,生民正憔悴。
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貴人皆怪怒,閑人亦非訾。
天高未及聞,荊棘生滿地。
惟有唐衢見,知我平生志。
一讀興歎嗟,再吟垂涕泗。
因和三十韻,手題遠緘寄,緻吾陳(子昂)杜(甫)間,賞愛非常意…… 總之,元白的文學主張是“篇篇無空文……惟歌生民病”。
這就是“文章合為事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注腳。
他們一班朋友,元白和李紳等,努力作諷刺時事的新樂府,即是實行這個文學主義。
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篇,有自序雲: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
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戒也。
其事聶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
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
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總而言之,文學要為人生而作,不為文學而作。
這種文學主張的裡面,其實含有一種政治理想。
他們的政治理想是要使政府建立在民意之上,造成一種順從民意的政府。
白居易說: 天子之耳不能自聰,合天下之耳聽之而後聰也。
天子之目不能自明,合天下之目視之而後明也。
天子之心不能自聖,合天下之心思之而後聖也。
若天子唯以兩耳聽之,兩目視之,一心思之,則十步之内(疑當作“外”)不能聞也,百步之外不能見也,殿庭之外不能知也,而況四海之大,萬樞之繁者平?聖王知其然,故立谏诤諷議之官,開獻替啟沃之道,俾乎補察遺阙,輔助聰明。
猶懼其未也,于是設敢谏之鼓,建進善之旌,立诽謗之木,工商得以流議,士庶得以傳言,然後過日聞而德日新矣……(《策林》七十,《長慶集》卷四十八) 這是很明白的民意政治的主張(《策林》七十五篇,是元白二人合作的,故代表他們二人的共同主張)。
他們又主張設立采詩之官,作為采訪民意的一個重要方法。
故《策林》六十九雲: 問:聖人之緻理(理即治,下同)也,在乎酌人言,察人情;而後行為政,順為教者也。
然則一人之耳安得遍聞天下之言乎?一人之心安得盡知天下之情乎?今欲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子大夫以為如何? 這是假設的問,答案雲: 臣聞聖王酌人之言,補己之過,所以立理本,導化源也,将在乎選觀風之使,建采詩之官,俾乎歌詠之聲,諷刺之興,日采于下,歲獻于上者也。
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誡。
他的理由是: 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後興于嗟歎,發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
故聞《蓼蕭》之詩,則知澤及四海也;聞《華黍》之詠,則知時和歲豐也;聞《北風》之言,則知威虐及人也;聞《碩鼠》之刺,則知重斂于下也;聞“廣袖高髻”之謠,則知風俗之奢蕩也;聞“誰其獲者婦與姑”之言,則知征稅之廢業也。
故國風之盛衰由斯而見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聞也,人情之哀樂由斯而知也。
然後君臣親覽而斟酌焉:政之廢者,修之;阙者,補之;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所謂善防川者,決之使導;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故政有毫發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聞也。
則上之誠明何憂乎不下達,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上下交和,内外胥悅,若此,而不臻至理,不緻升平,自開辟以來,未之聞也。
這個主張又見于元和三年(八〇八)白居易作府試官時所拟《進士策問》的第三問,意思與文字都與《策林》相同(《長慶集》卷三十,頁二一—二三),可見他們深信這個采詩的制度。
白居易在元和四年(八〇九)作《新樂府》五十篇,其第五十篇為《采詩官》,仍是發揮這個主張的,我且引此篇的全文如下: 采詩官監前王亂亡之由也 采詩官,采詩聽歌導人言。
言者無罪聞者誡,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滅秦興至隋氏,十代采詩官不置。
郊廟登歌贊君美,樂府豔詞悅君意。
若求興谕規刺言,萬句千章無一字。
不是章句無規刺,漸及朝廷絕諷議。
诤臣杜口為冗員,谏鼓高懸作虛器。
一人負扆常端默,百辟入門兩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