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元稹 白居易
關燈
小
中
大
媚。
夕郎所賀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裡遠,君之門兮九重……君耳唯聞堂上言,君眼不見門前事。
貪吏害民無所忌,奸臣蔽君無所畏?君不見厲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無利。
君兮君兮願聽此: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
這種政治理想并不是迂腐不能實行的。
他們不期望君主個個都是聖人,那是拍拉圖的妄想。
他們也不期望一班文人的一字褒貶都能使“亂臣賊子懼”,那是孔丘、孟轲的迷夢。
他們隻希望兩種“民意機關”:一是許多肯說老實話的諷刺詩人,一是采訪詩歌的專官。
那時候沒有報館,詩人便是報館記者與訪員,實寫人生苦痛與時政利弊的詩便是報紙,便是輿論。
那時沒有議會,谏官禦史便是議會,采詩官也是議會的一部分。
民間有了什麼可歌可泣的事,或朝廷官府有了苛稅虐政,一班平民詩人便都趕去采訪詩料:林步青便編他的灘簧,劉寶全便編他的大鼓書,徐志摩便唱他的硖石調,小熱昏便唱他的小熱昏。
幾天之内,街頭巷口都是這種時事新詩歌了。
于是采詩禦史便東采一隻小調,西抄一隻小熱昏,編集起來,進給政府。
不多時,苛稅也豁免了,虐政也革除了。
于是感恩戴德的小百姓,飲水思源,發起募捐大會,銅闆夾銀毫并到,鷹洋與元寶齊來,一會兒,徐志摩的生祠遍于村鎮,而小熱昏的銅像也矗立街頭。
猗欤休哉!文學家的共和國萬歲! 文學既是要“救濟人病,裨補時阙”,故文學當側重寫實,“删淫辭,削麗藻”“黜華于枝葉,反實于根源”。
白居易說: 凡今秉筆之徒,率爾而言者有矣,斐然成章者有矣。
故歌詠詩賦碑碣贊詠之制,往往有虛美者矣,有愧辭者矣。
若行于時,則誣善惡而惑當代;若傳于後,則混真僞而疑将來…… 且古之為文者,上以紐王教,系國風,下以存炯戒,通諷谕。
故懲勸善惡之柄執于文士褒貶之際焉,補察得失之端操于詩人美刺之間焉。
今褒貶之文無覈實,則懲勸之道缺矣。
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
雖雕章镂句,将焉用之? 臣又聞,稂莠秕稗,生于谷,反害谷者也。
淫辭麗藻,生于文,反傷文者也。
故農者耘稂莠,簸秕稗,所以養谷也。
王者删淫辭,削麗藻,所以養文也。
伏惟陛下诏主文之司,谕“養文”之旨,俾辭賦合炯戒諷谕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碑诔有虛美愧辭者,雖華雖麗,禁而絕之。
若然,則為文者必當尚質抑淫,著誠去僞,小疵小弊蕩然無遺矣。
(《策林》六十八) “尚質抑淫,著誠去僞”,這是元白的寫實主義。
根據于他們的文學主張,元白二人各有一種詩的分類法。
白居易分他的詩為四類: (1)諷谕詩:“自拾遺來,凡所适所感,關于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訖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
” (2)閑适詩:“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
” (3)感傷詩:“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内,随感遇而形于歎詠者。
” ()雜律詩:“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一百韻至兩韻者。
” 他自己隻承認第一和第二兩類是值得保存流傳的,其餘的都不重要。
都可删棄。
他說: 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
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
謂之諷谕詩,兼濟之義也。
謂之閑适詩,獨善之義也……其餘雜律詩,或誘于一時一物,發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略之可也。
(《與元九書》) 元稹分他的詩為八類: (1)古諷:“旨意可觀,而詞近往古者。
” (2)樂諷:“意亦可觀,而流在樂府者。
” (3)古體:“詞雖近古,而止于吟寫性情者。
” ()新題樂府:“詞實樂流,而止于模象物色者。
” (5)律詩 (6)律諷:“稍存寄興,與諷為流者。
” (7)悼亡 (8)豔詩(見《叙詩寄樂天書》) 元氏的分類,體例不一緻,其實他也隻有兩大類: (一)諷詩 (1)古諷 (2)樂諷 (3)律諷 (二)非諷詩——古體,律體等。
元稹在元和丁酉(八一七)作《樂府古題序》,讨論詩的分類,頗有精義,也可算是一篇有曆史價值的文字。
他說: 樂府古題序丁酉 詩訖于周,《離騷》訖于楚。
是後詩之流為二十四名:賦,頌,銘,贊,文,诔,箴,詩,行,詠,吟,題,怨,歎,章,篇,操,引,謠,讴,歌,曲,詞,調,皆詩人六義之餘,而作者之言(《長慶集》作“旨”,《全唐詩》同。
今依張元濟先生用舊抄本校改本)。
由操而下八名,皆起于郊祭軍賓吉兇苦樂之際,在音聲者,因聲以度詞,審調以節唱,句度短長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
而又别其在琴瑟者為操引。
采民甿者為讴謠,備曲度者總得謂之歌曲詞調,斯皆由樂以定詞,非選調以配樂也。
由詩而下九名,皆屬事而作,雖題号不同,而悉謂之為詩,可也。
後之審樂者,往往采取其詞,度為歌曲。
蓋選詞以配樂,非由樂以定詞也。
而纂撰者,由詩而下十七名,盡編為“樂錄”“樂府”等題。
除铙吹、橫吹、郊祀、清商等詞在樂志者,其餘《木蘭》《仲卿》《四愁》《七哀》之輩,亦未必盡播于管弦,明矣。
後之文人達樂者少,不複如是配别,但遇興紀題,往往兼以句讀短長為歌詩之異……況自風雅至于樂流,莫非諷興當時之事,以贻後代之人。
沿襲古題,唱和重複,于文或有短長,于義鹹為贅剩。
尚不如寓意古題,刺美見事,猶有詩人引古以諷之義焉。
曹劉沈鮑之徒,時得如此,亦複稀少。
近代唯詩人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複倚傍。
餘少時與友人白樂天、李公垂輩謂是為當,遂不複拟賦古題。
昨南(各本無“南”字,依張校)梁州,見進士劉猛、李餘各賦古樂府詩數十首,其中一二十章鹹有新意。
餘因選而和之。
其有雖用古題,全無古義者,若《出門行》不言離别,《将進酒》特書列女之類,是也。
其或頗同古義,全創新詞者。
則《田家》止述軍輸,《捉捕》詞先蝼蟻之類,是也。
劉李二子方将極意于斯文,因為粗明古今歌詩同異之音(似當作“旨”)焉。
他的見解以為漢以下的詩有兩種大區别:一是原有樂曲,而後來依曲調而度詞;一是原來是詩,後人采取其詞,制為歌曲。
但他指出,詩的起源雖然關系樂曲,然而詩卻可以脫離音樂而獨立發展。
曆史上顯然有這樣的趨勢。
最初或采集民間現行歌曲,或樂人制調而文人造詞,或文人作詩,而樂工制調。
稍後乃有文人仿作樂府,仿作之法也有兩種:嚴格地依舊調、作新詞,如曹操、曹丕作《短歌行》,字數相同,顯然是同一樂調,這是一種仿作之法。
又有些人同作一題,如羅敷故事,或秋胡故事,或秦女休故事,題同而句子的長短,篇章的長短皆不相同,可見這一類的樂府并不依據舊調,隻是借題練習作詩,或借題寄寓作者的感想見解而已。
這樣拟作樂府,已是離開音樂很遠了。
到杜甫的《兵車行》《麗人行》諸篇,諷詠當時之事,“即事名篇,無複倚傍”,便開“新樂府”的門徑,完全脫離向來受音樂拘束或沿襲古題的樂府了。
當時的新詩人之中,孟郊、張籍、劉猛、李餘與元稹都還作舊式的古樂府,但都“有新意”,有時竟“雖用古題,全無古義”(劉猛、李餘的詩都不傳了)。
這已近于作新樂府了。
元稹與白居易、李紳(公垂)三個人做了不少的新樂府(李紳的新樂府今不傳了),此外如元氏的《連昌宮詞》諸篇,如白氏的《秦中吟》諸篇,都可說是新樂府,都是“即事名篇,無複倚傍”的新樂府。
故我們可以說,他們認定新樂府為實現他們的文學主張的最适宜的體裁。
元稹自序他的《新體樂府》道: ……昔三代之盛也,士議而庶人謗。
又曰,“世理(治)則詞直,世忌則詞隐。
”餘遭理世而君盛聖,故直其詞,以示後,使夫後之人謂今日為不忌之時焉。
白居易的《新樂府》的自序,已引在上文了,其中有雲: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
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
其事覈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
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
要做到這幾個目的,隻有用白話做詩了。
元白的最著名的詩歌大都是白話的。
這不是偶然的事,似是有意的主張。
據舊時的傳說,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妪解之,問曰,“解否?”曰,“解”,則錄之。
不解,則又複易之。
(《墨客揮犀》) 這個故事不見得可靠,大概是出于後人的附會。
英國詩人華次華斯(Wordsworth)主張用平常說話做詩,後人也造成一種傳說,說他每做詩都念給一個老妪聽,她若不懂,他便重行修改。
這種故事雖未必實有其事,卻很可暗示大家公認這幾個詩人當時确是有意用平常白話做詩。
近年敦煌石室發見了無數唐人寫本的俗文學,其中有《明妃曲》《孝子董永》《季布歌》《維摩變文》……等等(另有專章讨論)。
我們看了這些俗文學的作品,才知道元白的著名詩歌,尤其是七言的歌行,都是有意仿效民間風行的俗文學的。
白居易的《長恨歌》,元稹的《連昌宮詞》,與後來的韋莊的《秦婦吟》,都很接近民間的故事詩。
白居易自序說他的新樂府不但要“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還要“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
這種“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的詩體,向那裡去尋呢?最自然的來源便是當時民間風行的民歌與佛曲。
試引《明妃傳》一段,略表示當時民間流行的“順而肆”的詩體: 昭軍(君)昨夜子時亡,突厥今朝發使忙。
三邊走馬傳胡令,萬裡非(飛)書奏漢王。
解劍脫除天子服,披頭還着庶人裳。
衙官坐位刀離面(離面即杜詩所謂“花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珰。
枷上羅衣不重香。
可惜末央宮裡女,嫁來胡地碎紅妝……寒風入帳聲猶苦,曉日臨行哭未殃(央)。
昔日同眠夜即短,如今獨寝覺天長。
何期遠遠離京兆,不憶(意)冥冥卧朔方。
早知死若埋沙裡,悔不教君還帝鄉!(《明妃傳》殘卷,見羽田亨編的《敦煌遺書》,活字本第一集,上海東亞研究會發行) 我們拿這種俗文學來比較元白的歌行,便可以知道他們當日所采“順而肆”的歌行
夕郎所賀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裡遠,君之門兮九重……君耳唯聞堂上言,君眼不見門前事。
貪吏害民無所忌,奸臣蔽君無所畏?君不見厲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無利。
君兮君兮願聽此: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
這種政治理想并不是迂腐不能實行的。
他們不期望君主個個都是聖人,那是拍拉圖的妄想。
他們也不期望一班文人的一字褒貶都能使“亂臣賊子懼”,那是孔丘、孟轲的迷夢。
他們隻希望兩種“民意機關”:一是許多肯說老實話的諷刺詩人,一是采訪詩歌的專官。
那時候沒有報館,詩人便是報館記者與訪員,實寫人生苦痛與時政利弊的詩便是報紙,便是輿論。
那時沒有議會,谏官禦史便是議會,采詩官也是議會的一部分。
民間有了什麼可歌可泣的事,或朝廷官府有了苛稅虐政,一班平民詩人便都趕去采訪詩料:林步青便編他的灘簧,劉寶全便編他的大鼓書,徐志摩便唱他的硖石調,小熱昏便唱他的小熱昏。
幾天之内,街頭巷口都是這種時事新詩歌了。
于是采詩禦史便東采一隻小調,西抄一隻小熱昏,編集起來,進給政府。
不多時,苛稅也豁免了,虐政也革除了。
于是感恩戴德的小百姓,飲水思源,發起募捐大會,銅闆夾銀毫并到,鷹洋與元寶齊來,一會兒,徐志摩的生祠遍于村鎮,而小熱昏的銅像也矗立街頭。
猗欤休哉!文學家的共和國萬歲! 文學既是要“救濟人病,裨補時阙”,故文學當側重寫實,“删淫辭,削麗藻”“黜華于枝葉,反實于根源”。
白居易說: 凡今秉筆之徒,率爾而言者有矣,斐然成章者有矣。
故歌詠詩賦碑碣贊詠之制,往往有虛美者矣,有愧辭者矣。
若行于時,則誣善惡而惑當代;若傳于後,則混真僞而疑将來…… 且古之為文者,上以紐王教,系國風,下以存炯戒,通諷谕。
故懲勸善惡之柄執于文士褒貶之際焉,補察得失之端操于詩人美刺之間焉。
今褒貶之文無覈實,則懲勸之道缺矣。
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
雖雕章镂句,将焉用之? 臣又聞,稂莠秕稗,生于谷,反害谷者也。
淫辭麗藻,生于文,反傷文者也。
故農者耘稂莠,簸秕稗,所以養谷也。
王者删淫辭,削麗藻,所以養文也。
伏惟陛下诏主文之司,谕“養文”之旨,俾辭賦合炯戒諷谕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碑诔有虛美愧辭者,雖華雖麗,禁而絕之。
若然,則為文者必當尚質抑淫,著誠去僞,小疵小弊蕩然無遺矣。
(《策林》六十八) “尚質抑淫,著誠去僞”,這是元白的寫實主義。
根據于他們的文學主張,元白二人各有一種詩的分類法。
白居易分他的詩為四類: (1)諷谕詩:“自拾遺來,凡所适所感,關于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訖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
” (2)閑适詩:“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
” (3)感傷詩:“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内,随感遇而形于歎詠者。
” ()雜律詩:“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一百韻至兩韻者。
” 他自己隻承認第一和第二兩類是值得保存流傳的,其餘的都不重要。
都可删棄。
他說: 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
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
謂之諷谕詩,兼濟之義也。
謂之閑适詩,獨善之義也……其餘雜律詩,或誘于一時一物,發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略之可也。
(《與元九書》) 元稹分他的詩為八類: (1)古諷:“旨意可觀,而詞近往古者。
” (2)樂諷:“意亦可觀,而流在樂府者。
” (3)古體:“詞雖近古,而止于吟寫性情者。
” ()新題樂府:“詞實樂流,而止于模象物色者。
” (5)律詩 (6)律諷:“稍存寄興,與諷為流者。
” (7)悼亡 (8)豔詩(見《叙詩寄樂天書》) 元氏的分類,體例不一緻,其實他也隻有兩大類: (一)諷詩 (1)古諷 (2)樂諷 (3)律諷 (二)非諷詩——古體,律體等。
元稹在元和丁酉(八一七)作《樂府古題序》,讨論詩的分類,頗有精義,也可算是一篇有曆史價值的文字。
他說: 樂府古題序丁酉 詩訖于周,《離騷》訖于楚。
是後詩之流為二十四名:賦,頌,銘,贊,文,诔,箴,詩,行,詠,吟,題,怨,歎,章,篇,操,引,謠,讴,歌,曲,詞,調,皆詩人六義之餘,而作者之言(《長慶集》作“旨”,《全唐詩》同。
今依張元濟先生用舊抄本校改本)。
由操而下八名,皆起于郊祭軍賓吉兇苦樂之際,在音聲者,因聲以度詞,審調以節唱,句度短長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
而又别其在琴瑟者為操引。
采民甿者為讴謠,備曲度者總得謂之歌曲詞調,斯皆由樂以定詞,非選調以配樂也。
由詩而下九名,皆屬事而作,雖題号不同,而悉謂之為詩,可也。
後之審樂者,往往采取其詞,度為歌曲。
蓋選詞以配樂,非由樂以定詞也。
而纂撰者,由詩而下十七名,盡編為“樂錄”“樂府”等題。
除铙吹、橫吹、郊祀、清商等詞在樂志者,其餘《木蘭》《仲卿》《四愁》《七哀》之輩,亦未必盡播于管弦,明矣。
後之文人達樂者少,不複如是配别,但遇興紀題,往往兼以句讀短長為歌詩之異……況自風雅至于樂流,莫非諷興當時之事,以贻後代之人。
沿襲古題,唱和重複,于文或有短長,于義鹹為贅剩。
尚不如寓意古題,刺美見事,猶有詩人引古以諷之義焉。
曹劉沈鮑之徒,時得如此,亦複稀少。
近代唯詩人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複倚傍。
餘少時與友人白樂天、李公垂輩謂是為當,遂不複拟賦古題。
昨南(各本無“南”字,依張校)梁州,見進士劉猛、李餘各賦古樂府詩數十首,其中一二十章鹹有新意。
餘因選而和之。
其有雖用古題,全無古義者,若《出門行》不言離别,《将進酒》特書列女之類,是也。
其或頗同古義,全創新詞者。
則《田家》止述軍輸,《捉捕》詞先蝼蟻之類,是也。
劉李二子方将極意于斯文,因為粗明古今歌詩同異之音(似當作“旨”)焉。
他的見解以為漢以下的詩有兩種大區别:一是原有樂曲,而後來依曲調而度詞;一是原來是詩,後人采取其詞,制為歌曲。
但他指出,詩的起源雖然關系樂曲,然而詩卻可以脫離音樂而獨立發展。
曆史上顯然有這樣的趨勢。
最初或采集民間現行歌曲,或樂人制調而文人造詞,或文人作詩,而樂工制調。
稍後乃有文人仿作樂府,仿作之法也有兩種:嚴格地依舊調、作新詞,如曹操、曹丕作《短歌行》,字數相同,顯然是同一樂調,這是一種仿作之法。
又有些人同作一題,如羅敷故事,或秋胡故事,或秦女休故事,題同而句子的長短,篇章的長短皆不相同,可見這一類的樂府并不依據舊調,隻是借題練習作詩,或借題寄寓作者的感想見解而已。
這樣拟作樂府,已是離開音樂很遠了。
到杜甫的《兵車行》《麗人行》諸篇,諷詠當時之事,“即事名篇,無複倚傍”,便開“新樂府”的門徑,完全脫離向來受音樂拘束或沿襲古題的樂府了。
當時的新詩人之中,孟郊、張籍、劉猛、李餘與元稹都還作舊式的古樂府,但都“有新意”,有時竟“雖用古題,全無古義”(劉猛、李餘的詩都不傳了)。
這已近于作新樂府了。
元稹與白居易、李紳(公垂)三個人做了不少的新樂府(李紳的新樂府今不傳了),此外如元氏的《連昌宮詞》諸篇,如白氏的《秦中吟》諸篇,都可說是新樂府,都是“即事名篇,無複倚傍”的新樂府。
故我們可以說,他們認定新樂府為實現他們的文學主張的最适宜的體裁。
元稹自序他的《新體樂府》道: ……昔三代之盛也,士議而庶人謗。
又曰,“世理(治)則詞直,世忌則詞隐。
”餘遭理世而君盛聖,故直其詞,以示後,使夫後之人謂今日為不忌之時焉。
白居易的《新樂府》的自序,已引在上文了,其中有雲: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
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
其事覈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
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
要做到這幾個目的,隻有用白話做詩了。
元白的最著名的詩歌大都是白話的。
這不是偶然的事,似是有意的主張。
據舊時的傳說,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妪解之,問曰,“解否?”曰,“解”,則錄之。
不解,則又複易之。
(《墨客揮犀》) 這個故事不見得可靠,大概是出于後人的附會。
英國詩人華次華斯(Wordsworth)主張用平常說話做詩,後人也造成一種傳說,說他每做詩都念給一個老妪聽,她若不懂,他便重行修改。
這種故事雖未必實有其事,卻很可暗示大家公認這幾個詩人當時确是有意用平常白話做詩。
近年敦煌石室發見了無數唐人寫本的俗文學,其中有《明妃曲》《孝子董永》《季布歌》《維摩變文》……等等(另有專章讨論)。
我們看了這些俗文學的作品,才知道元白的著名詩歌,尤其是七言的歌行,都是有意仿效民間風行的俗文學的。
白居易的《長恨歌》,元稹的《連昌宮詞》,與後來的韋莊的《秦婦吟》,都很接近民間的故事詩。
白居易自序說他的新樂府不但要“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還要“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
這種“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的詩體,向那裡去尋呢?最自然的來源便是當時民間風行的民歌與佛曲。
試引《明妃傳》一段,略表示當時民間流行的“順而肆”的詩體: 昭軍(君)昨夜子時亡,突厥今朝發使忙。
三邊走馬傳胡令,萬裡非(飛)書奏漢王。
解劍脫除天子服,披頭還着庶人裳。
衙官坐位刀離面(離面即杜詩所謂“花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珰。
枷上羅衣不重香。
可惜末央宮裡女,嫁來胡地碎紅妝……寒風入帳聲猶苦,曉日臨行哭未殃(央)。
昔日同眠夜即短,如今獨寝覺天長。
何期遠遠離京兆,不憶(意)冥冥卧朔方。
早知死若埋沙裡,悔不教君還帝鄉!(《明妃傳》殘卷,見羽田亨編的《敦煌遺書》,活字本第一集,上海東亞研究會發行) 我們拿這種俗文學來比較元白的歌行,便可以知道他們當日所采“順而肆”的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