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杜甫

關燈
衣,況餘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顔。

    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

    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骖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恣映寒日。

    金粟堆南(舊注,金粟堆在明皇泰陵之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複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江南逢李龜年(天寶盛時,樂工李龜年特承寵顧,于洛陽大起宅第,奢侈過于王侯。

    亂後他流落江南,每為人歌舊曲,座上聞者多掩泣罷酒)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原注:殿中監崔滌,中書令崔湜之弟)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有時候,他為了中原的好消息,也很高興: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但中原的局勢終不能叫人樂觀。

    内亂不曾完全平定,吐蕃又打到長安了。

    政治上的腐敗更使杜甫傷心。

     釋悶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複臨鹹京……豺狼塞路人斷絕,烽火照夜屍縱橫。

    天子亦應厭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誅求不改轍,聞道嬖孽能全生。

    江邊老翁錯料事,眼暗不見風塵清! 這個時期裡,他過的是閑散的生活,耕田種菜,摘蒼耳,種莴苣(即莴筍),居然是一個農家了。

    有時候,他也不能忘掉時局,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但他究竟是個有風趣的人,能自己排遣,又能從他的田園生活裡尋出詩趣來。

    他晚年做了許多“小詩”,叙述這種簡單生活的一小片、一小段、一個小故事、一個小感想或一個小印象。

    有時候他試用律體來做這種“小詩”;但律體是不适用的。

    律詩須受對偶與聲律的拘束,很難沒有湊字湊句,很不容易專寫一個單純的印象或感想。

    因為這個緣故,杜甫的“小詩”常常用絕句體,并且用最自由的絕句體,不拘平仄,多用白話。

    這種“小詩”是老杜晚年的一大成功,替後世詩家開了不少的法門;到了宋朝,很有些第一流詩人仿作這種“小詩”,遂成中國詩的一種重要的風格。

     下面選的一些例子可以代表這種“小詩”了: 春水生二絕 二月六夜春水生,門前小灘渾欲平。

    鸬鹚 莫漫喜:吾與汝曹俱眼明! 一夜水高二尺強,數日不可更禁當。

    南市津頭有船賣,無錢即買系籬旁。

     絕句漫興九之七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莺語太丁甯。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似家。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銜泥點污琴書内,更接飛蟲打着人。

     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腸斷江春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糁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竹根雉子無人見,沙上凫雛傍母眠。

     隔戶楊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兒腰。

    誰謂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江畔獨步尋花七之二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

     三絕句三之二 楸樹馨香倚釣矶,斬新花朵未應飛。

    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門外鸬鹚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漫成 江月去人隻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鹭聯舉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絕句 謾道春來好!狂風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卻釣魚船。

     若用新名詞來形容這種小詩,我們可說這是“印象主義的”(Impressionistic)藝術,因為每一首小詩都隻是抓住了一個斷片的影象或感想。

    絕句之體起于魏晉南北朝間的民歌;這種體裁本隻能記載那片段的感想與影象。

    如《華山畿》中的一首: 奈何許!天下人何限!慊慊祗為汝! 這便是寫一個單純的情緒。

    又如《讀曲歌》中的一首雲: 折楊柳。

    百鳥園林啼,道歡不離口。

     這便是寫一個女子當時心中的印象。

    她自覺得園林中的百鳥都在那兒歌唱她的愛人,所以她自己的歌唱隻是直叙她的印象如此。

    凡好的小詩都是如此:都隻是抓住自然界或人生的一個小小的片段,最單一又最精采的一小片段。

    老杜到了晚年,風格老辣透了,故他作這種小詩時,造語又自然,又突兀,總要使他那個印象逼人而來,不可逃避。

    他控告春風擅入他家吹折數枝花;他嘲笑鄰家楊柳有意和春風調戲,被狂風挽斷了她的最長條;他看見沙頭的鸬鹚,硬猜是舊相識,便同他訂約,要他一日來一百回;他看見狂風翻了釣魚船,偏要說是風把花片吹過去,把船撞翻了!這樣頑皮無賴的诙諧風趣便使他的小詩自成一格,看上去好像最不經意,其實是他老人家最不可及的風格。

     我們現在要略約談談他的律詩。

     老杜是律詩的大家,他的五言律和七言律都是最有名的。

    律詩本是一種文字遊戲,最宜于應試,應制,應酬之作;用來消愁遣悶,與圍棋踢球正同一類。

    老杜晚年作律詩很多,大概隻是拿這件事當一種消遣的玩藝兒。

    他說: 陶冶性靈在底物?(“底”是“什麼”。

    )新詩改罷自長吟。

    孰(一作“熟”)知二謝(謝靈運、謝朓)将能事,頗學陰何(陰铿,何遜。

    參看上文。

    )苦用心。

    (《解悶》) 在他隻不過“陶冶性靈”而已,但他的作品與風格卻替律詩添了不少的聲價,因此便無形之中替律詩延長了不少的壽命。

     老杜作律詩的特别長處在于力求自然,在于用說話的自然神氣來做律詩,在于從不自然之中求自然。

    最好的例是: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

    每愁夜中皆是(今本作“自足”今依一本)蠍,況乃秋後轉多蠅。

    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 這樣做律詩便是打破律詩了。

    試更舉幾個例: 九日 去年登高郪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

    苦遭白發不相放,羞見黃花無數新。

    世亂郁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

    酒闌卻憶十年事,腸斷骊山清路塵。

     晝夢 二月饒睡昏昏然,不獨夜短晝分眠。

    桃花氣暖眼自醉,春渚日落夢相牽。

    故鄉門巷荊棘底,中原君臣豺虎邊。

    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 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一 寒輕市上山煙碧,日滿樓前江霧黃。

    負鹽出井此谿女,打鼓發船何郡郎?新亭舉目風景切,茂陵著書消渴長。

    春花不愁不爛漫,楚客唯聽棹相将。

     這都是有意打破那嚴格的聲律,而用那說話的口氣。

    後來北宋詩人多走這條路,用說話的口氣來作詩,遂成一大宗派。

    其實所謂“宋詩”,隻是作詩如說話而已,他的來源無論在律詩與非律詩方面,都出于學杜甫。

     杜甫用律詩作種種嘗試,有些嘗試是很失敗的。

    如《諸将》等篇用律詩來發議論,其結果隻成一些有韻的歌括,既不明白,又無詩意。

    《秋興》八首傳誦後世,其實也都是一些難懂的詩謎。

    這種詩全無文學的價值,隻是一些失敗的詩玩藝兒而已。

     律詩很難沒有雜湊的意思與字句。

    大概做律詩的多是先得一兩句好詩,然後湊成一首八句的律詩。

    老杜的律詩也不能免這種毛病。

    如江天漠漠烏雙去,這是好句子;他對上一句“風雨時時龍一吟”,便是雜湊的了。

    又如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下句是實寫,上句便是不通的湊句了。

    又如在暗飛螢自照,水宿烏相呼。

     上句很有意思,下句便又是雜湊的了。

    又如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這真是好句子。

    但此詩下面的六句便都是雜湊的了。

    這些例子都可以教訓我們:律詩是條死路,天才如老杜尚且失敗,何況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