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杜甫
關燈
小
中
大
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别,何以為烝黎! 這些詩都是從古樂府歌辭裡出來的,但不是仿作的樂府歌辭,卻是創作的“新樂府”。
杜甫早年也曾仿作樂府,如《前出塞》九首,《後出塞》五首,都屬于這一類。
這些仿作的樂府裡也未嘗沒有規谏的意思,如《前出塞》第一首雲: 戚戚去故裡,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但總括《出塞》十餘篇看來,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些詩都是泛泛的從軍歌,沒有深遠的意義,隻是仿作從軍樂府而已。
杜甫在這時候經驗還不深刻,見解還不曾成熟,他還不知戰争生活的實在情形,故還時時勉強作豪壯語,又時時勉強作愁苦語。
如《前出塞》第六首雲: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又第八首雲: 單于寇我壘,百裡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安足論? 都是勉強作壯語。
又如第七首雲: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便是勉強作苦語。
這種詩都是早年的嘗試,他們的精神與藝術都屬于開元天寶的時期;他們的意境是想像的,說話是做作的。
拿他們來比較《石壕吏》或《哀王孫》諸篇,很可以觀時世與文學的變遷了。
乾元二年(七五九),杜甫罷官後,從華州往秦州,從秦州往同谷縣,從同谷縣往四川。
他這時候已四十八歲了,亂離的時世使他的見解稍稍改變了;短時期的做官生活又使他明白他自己的地位了。
他在秦州有《雜詩》二十首,其中有雲: ……黃鹄翅垂雨,蒼鷹饑啄泥。
——不意書生耳,臨衰厭鼓鞞。
又雲: 唐堯真自聖,野老複何知?曬藥能無婦?應門幸有兒……為報鴛行舊,鹪鹩在一枝。
他對于當日的政治似很失望。
他曾有《洗兵馬》一篇,很明白地指斥當日政治界的怪現狀。
此詩作于“收京後”,……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纥喂肉葡萄宮……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
汝等豈知蒙帝力,時來不得誇身強……寸地尺天皆入貢,奇祥異瑞争來送:不知何國緻白環,複道諸山得銀甕。
隐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 這時候兩京剛克複,安史都未平,北方大半還在大亂之中,那有“寸地尺天皆入貢”的事?這樣的蒙蔽,這樣的阿谀谄媚,似乎很使杜甫生氣。
《北征》詩裡,他還說: 雖乏谏诤姿,恐君有遺失……揮涕戀行在,道途猶恍惚…… 他現在竟大膽地說: 唐堯真自聖,野老複何知? 這是絕望的表示。
肅宗大概是個很昏庸的人,受張後與李輔國等的愚弄,使一班志士大失望。
杜甫晚年(肅宗死後)有《憶昔》詩,明白指斥肅宗道: 關中小兒(指李輔國。
他本是閑廄馬家小兒)壞紀綱,張後不樂上為忙…… 這可見杜甫當日必有大不滿意的理由。
政治上的失望使他丢棄了那“自比稷與契”的野心,所以他說: 為報鴛行舊,鹪鹩在一枝。
從此以後,他打定主意,不妄想“緻君堯舜上”了。
從此以後——尤其是他到了成都以後——他安心定志以詩人終老了。
從杜甫入蜀到他死時,是杜詩的第三時期。
在這時期裡,他的生活稍得安定,雖然仍舊很窮,但比那奔走避難的亂離生活畢竟平靜的多了。
那時中原仍舊多事,安史之亂經過八年之久,方才平定;吐蕃入寇,直打到京畿;中央政府的威權旁落,各地的“督軍”(藩鎮)都變成了“土皇帝”,割據的局面已成了。
杜甫也明白這個局面,所以打定主意過他窮詩人的生活。
他并不贊成隐遁的生活,所以他并不求“出世”,他隻是過他安貧守分的生活。
這時期的詩大都是寫這種簡單生活的詩。
喪亂的餘音自然還不能完全忘卻,依人的生活自然總有不少的苦況;幸而杜甫有他的诙諧風趣,所以他總尋得事物的滑稽的方面,所以他處處可以有消愁遣悶的詩料,處處能保持他那打油詩的風趣。
他的年紀大了,詩格也更老成了;晚年的小詩純是天趣,随便揮灑,不加雕飾,都有風味。
這種詩上接陶潛,下開兩宋的詩人。
因為他無意于作隐士,故杜甫的詩沒有盛唐隐士的做作氣;因為他過的真是田園生活,故他的詩真是欣賞自然的詩。
試舉一首詩,看他在窮困裡的诙諧風趣: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挂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卧踏裡裂。
床床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在這種境地裡還能作诙諧的趣話,這真是老杜的最特别的風格。
他的滑稽風趣随處皆可以看見。
我們再舉幾首作例: 百憂集行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隻多少行立。
強将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顔色同。
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下面的一首便像是“強将笑語供主人”的詩: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步屧随春風,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酒酣誇新尹,畜眼未見有,回頭指大男,“渠是弓箭手,名在飛騎籍,長番歲時久。
前日放營農,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則已,誓不舉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
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
語多雖雜亂,說尹終在口。
朝來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
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醜。
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鬥。
白話詩多從打油詩出來,我們在第十一章裡已說過于。
杜甫最愛作打油詩遣悶消愁,他的詩題中有“戲作俳諧體遣悶”一類的題目。
他做慣了這種嘲戲詩,他又是個最有諧趣的人,故他的重要詩(如《北征》)便常常帶有嘲戲的風味,體裁上自然走上白話詩的大路。
他晚年無事,更喜歡作俳諧詩,如上文所舉的幾首都可以說是打油詩的一類。
後人崇拜老杜,不敢說這種詩是打油詩,都不知道這一點便是讀杜詩的訣竅:不能賞識老杜的打油詩,便根本不能了解老杜的真好處。
試看下舉的詩: 夜歸 夜來歸來沖虎過,山黑家中已眠卧。
傍見北鬥向江低,仰看明星當空大。
庭前把燭嗔兩炬,峽口驚猿聞一個。
白頭老罷舞複歌;杖藜不睡誰能那?(此詩用土音,第四句“大”音堕,末句“那”音娜,為“奈何”二字的合音。
) 這自然是俳諧詩,然而這位老詩人杖藜不睡,獨舞複歌,這是什麼心境?所以我們不能不說這種打油詩裡的老杜乃是真老杜呵。
我們這樣指出杜甫的诙諧的風趣,并不是忘了他的嚴肅的态度,悲哀的情緒。
我們不過要指出老杜并不是終日拉長了面孔,專說忠君愛國話的道學先生。
他是一個詩人,骨頭裡有點詩的風趣;他能開口大笑,卻也能吞聲暗哭。
正因為他是個愛開口笑的人,所以他的吞聲哭使人覺得格外悲哀、格外嚴肅。
試看他晚年的悲哀: 夜聞觱栗 夜間觱栗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
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欻悲壯。
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複風湍。
君知天下幹戈滿。
不見江湖行路難。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大曆二年(七六七,那年杜甫五十六歲)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駕元持宅,見臨颍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
曰,“餘,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五載(七一七,那時他六歲),餘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劍器是一種舞,渾脫也是一種舞),浏漓頓挫,獨出冠時。
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初,公孫一人而已。
玉貌錦
人生無家别,何以為烝黎! 這些詩都是從古樂府歌辭裡出來的,但不是仿作的樂府歌辭,卻是創作的“新樂府”。
杜甫早年也曾仿作樂府,如《前出塞》九首,《後出塞》五首,都屬于這一類。
這些仿作的樂府裡也未嘗沒有規谏的意思,如《前出塞》第一首雲: 戚戚去故裡,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但總括《出塞》十餘篇看來,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些詩都是泛泛的從軍歌,沒有深遠的意義,隻是仿作從軍樂府而已。
杜甫在這時候經驗還不深刻,見解還不曾成熟,他還不知戰争生活的實在情形,故還時時勉強作豪壯語,又時時勉強作愁苦語。
如《前出塞》第六首雲: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又第八首雲: 單于寇我壘,百裡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安足論? 都是勉強作壯語。
又如第七首雲: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便是勉強作苦語。
這種詩都是早年的嘗試,他們的精神與藝術都屬于開元天寶的時期;他們的意境是想像的,說話是做作的。
拿他們來比較《石壕吏》或《哀王孫》諸篇,很可以觀時世與文學的變遷了。
乾元二年(七五九),杜甫罷官後,從華州往秦州,從秦州往同谷縣,從同谷縣往四川。
他這時候已四十八歲了,亂離的時世使他的見解稍稍改變了;短時期的做官生活又使他明白他自己的地位了。
他在秦州有《雜詩》二十首,其中有雲: ……黃鹄翅垂雨,蒼鷹饑啄泥。
——不意書生耳,臨衰厭鼓鞞。
又雲: 唐堯真自聖,野老複何知?曬藥能無婦?應門幸有兒……為報鴛行舊,鹪鹩在一枝。
他對于當日的政治似很失望。
他曾有《洗兵馬》一篇,很明白地指斥當日政治界的怪現狀。
此詩作于“收京後”,……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纥喂肉葡萄宮……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
汝等豈知蒙帝力,時來不得誇身強……寸地尺天皆入貢,奇祥異瑞争來送:不知何國緻白環,複道諸山得銀甕。
隐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 這時候兩京剛克複,安史都未平,北方大半還在大亂之中,那有“寸地尺天皆入貢”的事?這樣的蒙蔽,這樣的阿谀谄媚,似乎很使杜甫生氣。
《北征》詩裡,他還說: 雖乏谏诤姿,恐君有遺失……揮涕戀行在,道途猶恍惚…… 他現在竟大膽地說: 唐堯真自聖,野老複何知? 這是絕望的表示。
肅宗大概是個很昏庸的人,受張後與李輔國等的愚弄,使一班志士大失望。
杜甫晚年(肅宗死後)有《憶昔》詩,明白指斥肅宗道: 關中小兒(指李輔國。
他本是閑廄馬家小兒)壞紀綱,張後不樂上為忙…… 這可見杜甫當日必有大不滿意的理由。
政治上的失望使他丢棄了那“自比稷與契”的野心,所以他說: 為報鴛行舊,鹪鹩在一枝。
從此以後,他打定主意,不妄想“緻君堯舜上”了。
從此以後——尤其是他到了成都以後——他安心定志以詩人終老了。
從杜甫入蜀到他死時,是杜詩的第三時期。
在這時期裡,他的生活稍得安定,雖然仍舊很窮,但比那奔走避難的亂離生活畢竟平靜的多了。
那時中原仍舊多事,安史之亂經過八年之久,方才平定;吐蕃入寇,直打到京畿;中央政府的威權旁落,各地的“督軍”(藩鎮)都變成了“土皇帝”,割據的局面已成了。
杜甫也明白這個局面,所以打定主意過他窮詩人的生活。
他并不贊成隐遁的生活,所以他并不求“出世”,他隻是過他安貧守分的生活。
這時期的詩大都是寫這種簡單生活的詩。
喪亂的餘音自然還不能完全忘卻,依人的生活自然總有不少的苦況;幸而杜甫有他的诙諧風趣,所以他總尋得事物的滑稽的方面,所以他處處可以有消愁遣悶的詩料,處處能保持他那打油詩的風趣。
他的年紀大了,詩格也更老成了;晚年的小詩純是天趣,随便揮灑,不加雕飾,都有風味。
這種詩上接陶潛,下開兩宋的詩人。
因為他無意于作隐士,故杜甫的詩沒有盛唐隐士的做作氣;因為他過的真是田園生活,故他的詩真是欣賞自然的詩。
試舉一首詩,看他在窮困裡的诙諧風趣: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挂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卧踏裡裂。
床床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在這種境地裡還能作诙諧的趣話,這真是老杜的最特别的風格。
他的滑稽風趣随處皆可以看見。
我們再舉幾首作例: 百憂集行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隻多少行立。
強将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顔色同。
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下面的一首便像是“強将笑語供主人”的詩: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步屧随春風,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酒酣誇新尹,畜眼未見有,回頭指大男,“渠是弓箭手,名在飛騎籍,長番歲時久。
前日放營農,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則已,誓不舉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
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
語多雖雜亂,說尹終在口。
朝來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
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醜。
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鬥。
白話詩多從打油詩出來,我們在第十一章裡已說過于。
杜甫最愛作打油詩遣悶消愁,他的詩題中有“戲作俳諧體遣悶”一類的題目。
他做慣了這種嘲戲詩,他又是個最有諧趣的人,故他的重要詩(如《北征》)便常常帶有嘲戲的風味,體裁上自然走上白話詩的大路。
他晚年無事,更喜歡作俳諧詩,如上文所舉的幾首都可以說是打油詩的一類。
後人崇拜老杜,不敢說這種詩是打油詩,都不知道這一點便是讀杜詩的訣竅:不能賞識老杜的打油詩,便根本不能了解老杜的真好處。
試看下舉的詩: 夜歸 夜來歸來沖虎過,山黑家中已眠卧。
傍見北鬥向江低,仰看明星當空大。
庭前把燭嗔兩炬,峽口驚猿聞一個。
白頭老罷舞複歌;杖藜不睡誰能那?(此詩用土音,第四句“大”音堕,末句“那”音娜,為“奈何”二字的合音。
) 這自然是俳諧詩,然而這位老詩人杖藜不睡,獨舞複歌,這是什麼心境?所以我們不能不說這種打油詩裡的老杜乃是真老杜呵。
我們這樣指出杜甫的诙諧的風趣,并不是忘了他的嚴肅的态度,悲哀的情緒。
我們不過要指出老杜并不是終日拉長了面孔,專說忠君愛國話的道學先生。
他是一個詩人,骨頭裡有點詩的風趣;他能開口大笑,卻也能吞聲暗哭。
正因為他是個愛開口笑的人,所以他的吞聲哭使人覺得格外悲哀、格外嚴肅。
試看他晚年的悲哀: 夜聞觱栗 夜間觱栗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
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欻悲壯。
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複風湍。
君知天下幹戈滿。
不見江湖行路難。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大曆二年(七六七,那年杜甫五十六歲)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駕元持宅,見臨颍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
曰,“餘,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五載(七一七,那時他六歲),餘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劍器是一種舞,渾脫也是一種舞),浏漓頓挫,獨出冠時。
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初,公孫一人而已。
玉貌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