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杜甫

關燈
曆曆開元事,分明在眼前。

     無端盜賊起,忽已歲時遷!(杜甫) 八世紀中葉(七五五),安祿山造反。

    當時國中久享太平之福,對于這次大亂,絲毫沒有準備。

    故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不久便蔓延北中國,兩京破陷,唐朝的社稷幾乎推翻了。

    後來還是借了外族的兵力,才把這次叛亂平定。

    然而中央政府的威權終不能完全恢複了,貞觀、開元的盛世終不回來了。

     這次大亂來的突兀,驚醒了一些人的太平迷夢。

    有些人仍舊過他們狂醉高歌的生活;有些人還搶着貢谀獻媚,做他們的《靈武受命頌》、《鳳翔出師頌》;但有些人卻覺悟了,變嚴肅了,變認真了,變深沉了。

    這裡面固然有個人性情上的根本不同,不能一概說是時勢的影響。

    但我們看天寶以後的文學新趨勢,不能不承認時勢的變遷同文學潮流有很密切的關系。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天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洛陽宮毀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複恐初從離亂說……(杜甫《憶昔》) 時代換了,文學也變了。

    八世紀下半的文學與八世紀上半截然不同了。

    最不同之點就是那嚴肅的态度與深沉的見解。

    文學不僅是應試與應制的玩意兒了,也不僅是仿作樂府歌詞供教坊樂工歌妓的歌唱或貴人公主的娛樂了,也不僅是勉強作壯語或勉強說大話,想像從軍的辛苦或神仙的境界了。

    八世紀下半以後,偉大作家的文學要能表現人生——不是那想像的人生,是那實在的人生:民間的實在痛苦,社會的實在問題,國家的實在狀況,人生的實在希望與恐懼。

     向來論唐詩的人都不曾明白這個重要的區别。

    他們隻會攏統地誇說“盛唐”,卻不知道開元天寶的詩人與天寶以後的詩人,有根本上的大不同。

    開元天寶是盛世,是太平世;故這個時代的文學隻是歌舞升平的文學,内容是浪漫的,意境是做作的。

    八世紀中葉以後的社會是個亂離的社會;故這個時代的文學是呼号愁苦的文學,是痛定思痛的文學,内容是寫實的,意境是真實的。

     這個時代已不是樂府歌詞的時代了。

    樂府歌詞隻是一種訓練,一種引誘,一種解放。

    天寶以後的詩人從這種訓練裡出來,不再做這種僅僅仿作的文學了。

    他們要創作文學了,要創作“新樂府”了,要作新詩表現一個新時代的實在的生活了。

     這個時代的創始人與最偉大的代表是杜甫。

    元結、顧況也都想作新樂府表現時代的苦痛,故都可說是杜甫的同道者。

    這個風氣大開之後,元稹、白居易、張籍、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相繼起來,發揮光大這個趨勢,八世紀下半與九世紀上半(七五五—八五〇)的文學遂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光華燦爛的時期。

     故七世紀的文學(初唐)還是兒童時期,王梵志、王績等人直是以詩為遊戲而已。

    朝廷之上,邸第之中,那些應酬應制的詩,更是下流的玩意兒,更不足道了。

    開元天寶的文學隻是少年時期,體裁大解放了,而内容頗淺薄,不過是酒徒與自命為隐逸之士的詩而已。

    以政治上的長期太平而論,人稱為“盛唐”;以文學論,最盛之世其實不在這個時期。

    天寶末年大亂以後,方才是成人的時期。

    從杜甫中年以後,到白居易之死(八四六),其間的詩與散文都走上了寫實的大路,由浪漫而回到平實,由天上而回到人間,由華麗而回到平淡,都是成人的表現。

     杜甫字子美,襄陽人。

    他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後、中宗時的一個有名文學家,與李峤、蘇味道、崔融為文章四友。

    杜甫早年家很貧,奔波吳越齊魯之間。

    他有《奉贈韋左丞丈詩》,叙他早年的生活雲: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緻君堯舜上,要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隐淪。

    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随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忽見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天寶六年,诏征天下士有一藝者,皆得詣京師就選。

    李林甫主張考試,遂無一及第)…… 天寶九年(七五〇),他獻《三大禮賦》。

    表文中說: 臣生陛下淳樸之俗,行四十載矣。

     其賦中明說三大禮皆将在明年舉行,故蔡興宗作杜甫年譜系此事于天寶九年,因據唐史,三大禮(朝獻太清宮、享太廟、祀天地于南郊)皆在十年。

    蔡譜說他這年三十九歲。

    以此推知他生于先天元年壬子(七一二)。

     他獻賦之後,玄宗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試後授他河西尉,他不願就。

    改為右衛率府胄曹。

    他有詩雲: 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輝赫。

    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莫相疑行》) 又雲: 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

    老夫怕奔走,率府呈逍遙。

    (《官定後戲贈》) 他這時候做的是閑曹小官,同往來的是一班窮詩人如鄭虔之類。

    但他很關心時政,感覺時局不能樂觀,屢有諷刺的詩,如《麗人行》《兵車行》等篇。

    他是個貧苦的詩人,有功名之志,而沒有進身的機會。

    他從那“騎驢三十載”的生活裡觀察了不少的民生痛苦,從他個人的貧苦的經驗裡體認出人生的實在狀況,故當大亂爆發之先已能見到社會國家的危機了。

    他在這個時代雖然也縱飲狂歌,但我們在他的醉歌裡往往聽得悲哀的歎聲: 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 這已不是歌頌升平的調子了。

    到天寶末年(七五五),他到奉先縣去看他的妻子,……入門聞号咷,幼子饑已卒…… 他在這種慘痛裡回想社會國家的危機,忍不住了,遂盡情傾吐出來,成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老老實實地揭穿所謂開元天寶盛世的黑幕。

    墨迹未幹,而大亂已不可收拾了。

     大亂終于來了。

    那年十二月,洛陽失陷。

    明年(七五六)六月,潼關不守,皇帝隻好西奔;長安也攻破了。

    七月,皇太子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

    杜甫從奉先帶了家眷避往鄜州;他自己奔赴新皇帝的行在,途中陷于賊中,到次年夏間始得脫身到鳳翔行在。

    肅宗授他為左拾遺。

    九月,西京克複;十月,他跟了肅宗回京。

    他在左拾遺任内,曾營救宰相房琯,幾乎得大罪。

    房琯貶為刺史,杜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時在乾元元年(七五八)。

    他這一年到過洛陽,次年(七五九)九節度的聯兵潰于相州,郭子儀退守東都,杜甫那時還在河南,作有許多紀兵禍的新詩。

     這一年(七五九)的夏天,他還在華州,有《早秋苦熱》詩雲: 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 又有《立秋後題》雲: 平生獨往願,惆怅年半百。

    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新唐書》雲: 關輔饑,[甫]辄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

     依上引的《立秋後題》詩看來,似是他被上司罷官,并非他自己棄官去。

    《舊唐書》不說棄官事,但說: 時關畿亂離,谷食踴貴。

    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

    兒女餓殍者數人。

     乾元二年立秋後往秦州,冬十月離秦州,十一月到成州,十二月從同谷縣出發往劍南,有詩雲: 始來茲山來,體駕喜地僻。

    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平生懶拙意,偶值栖遁迹。

    去住與願違,仰慚林間翮。

    (《發同谷縣》) 大概他的南行全是因為生計上的逼迫。

     他從秦中遷到劍南,是時裴冕鎮成都,為他安頓在成都西郭浣花溪。

    他有詩雲: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傷? 他在成都共六年(七六О—七六五),中間經過兩次變亂,但卻也曾受當局的優待。

    嚴武節度劍南時,表杜甫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舊唐書》雲: 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

    甫……嘗憑醉登武之床。

    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新唐書》紀此事說武要殺他,其母奔救得止;又有“冠鈎于簾三”的神話,大概皆不可信)。

     永泰元年(七六五),他南下到忠州。

    大曆元年(七六六),他移居夔州,在夔凡二年。

    大曆三年(七六八),他因他的兄弟在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