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八世紀的樂府新詞
關燈
小
中
大
唐帝國統一中國(六二三)之後,直到安祿山之亂(七五五),凡一百三十年間,沒有兵亂,沒有外患,稱為太平之世。
其間雖有武後的革命(六九〇—七〇五),那不過是朝代的變更,社會民生都沒有擾亂。
這個長期的太平便是燦爛的文化的根基。
在這個時期之中,文化的各方面都得着自由的發展;宗教,經學、美術、文學都很發達。
太宗是個很愛文學的皇帝,他的媳婦武後也是一個提倡文學的君主;他們給唐朝文學種下了很豐厚的種子;到了明皇開元(七一三—七四一)天寶(七四二—七五五)之世,唐初下的種子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了。
唐太宗為秦王時,即開文學館,招集十八學士;即帝位之後,開弘文館,收攬文學之士,編纂文籍,吟詠倡和。
高宗之世,上官儀作宰相,為一時文學領袖。
武後專政,大倡文治;革命之後,搜求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
其時貴臣公主都依附風氣,招攬文士,提倡吟詠。
中宗神龍、景龍(七〇五—七〇九)之間,皇帝與群臣賦詩宴樂,屢見于記載。
如《大唐新語》雲: 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
貴遊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
馬車骈阗,人不得顧。
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誇競。
文士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
作者數百人(此條引見謝無量《大文學史》六,頁三四。
《唐代叢書》本《大唐新語》無此條)。
又《全唐詩話》雲: 十月,中宗誕辰,内殿宴,聯句……帝謂侍臣曰:“今天下無事,朝野多歡。
欲與卿等詞人時賦詩宴樂。
可識朕意,不須惜醉。
”……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賦詩,群臣應制百餘篇。
帳殿前結彩樓,命昭容(昭儀上官婉兒,上官儀之孫女)選一篇為新翻禦制曲。
群臣悉集其下。
須臾,紙落如飛;各認其名百懷之。
惟沈佺期、宋之問二詩不下。
移時,一紙飛墜,競取而觀,乃沈詩也。
評曰:“二詩工力悉敵。
沈詩落句雲:‘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才’,蓋詞氣已竭。
宋詩雲:‘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猶陡健舉。
”沈乃伏,不敢複争。
這種空氣裡産生的文學自然不能不充滿了廟堂館閣的氣味。
這種應制之詩很少文學價值。
六朝以來的律詩到此時期更加華麗工整。
沈佺期、宋之問最工律體,嚴定格律,學者尊奉,号為“沈宋”。
這種體裁最适宜于應制與應酬之作,隻要聲律調和,對仗工整,便沒有内容也可成篇。
律詩的造成都是齊梁以至唐代的愛文學的帝後造作的罪孽。
但當日君臣宴樂賦詩的環境裡,有時候也會發生一點诙諧遊戲的作物。
《隋唐嘉話》雲: 景龍中,中宗遊興慶池,侍宴者遞起歌舞,并唱下兵詞,方便以求官爵。
給事中李景伯亦起唱曰: 回波爾持酒卮。
兵兒志在箴規。
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宜。
于是乃罷坐(“回波”是一種舞曲)。
又中宗受制于韋後,禦史大夫裴談也有怕老婆之名,宴樂的時候,有優人唱《回波樂》雲: 迦波爾持栲栳。
怕婦也是大好。
外邊祗有裴談,内裡無過李老!(《本事詩》) 又《開天傳信記》雲: 天寶初,玄宗遊華清官。
劉朝霞獻《賀幸溫泉賦》,詞調倜傥,雜以俳諧……其賦首雲: 若夫天寶二年,十月後兮臘月前,辦有司之供具,命駕幸于溫泉。
天門軋然,開神仙之逼塞;銮輿劃出,驅甲仗而骈阗。
青一隊兮黃一隊,熊蹋胸兮豹拏背。
珠一團兮繡一團,玉镂珂兮金钑鞍…… 其後述聖德雲: 直獲得盤古髓,搯得女娲氏娘。
遮莫你古來千帝,豈如我今代三郎?(明皇稱李三郎) 其自叙雲: 别有家愁蹭蹬,失路猖狂;骨撞雖短,伎倆能長。
夢裡幾回富貴,覺來依舊恓惶!隻是千年一遇,扣頭五角而六張(“五角六張”是當時的俗語,謂五日遇角宿,六日遇張宿。
俗謂這兩日作事多不成)! 上覽而奇之,将加殊賞,命朝霞改去“五角六張”。
奏雲:“臣草此賦,若有神助,自謂文不加點,筆不停辍,不願改之。
” 當時風氣簡略,沒有宋儒理學的刻論,君主與臣民之間還不很隔絕,故還有這種親狎嘲谑的空氣。
這種打油詩的出現便是打倒那堂皇典麗的死文學的一個起點。
唐明皇(玄宗)于七一二年即位,做了四十五年(七一二—七五六)的皇帝。
開元、天寶的時代在文化史上最有光榮。
開國以來,一百年不斷的太平已造成了一個富裕的,繁華的,奢侈的,閑暇的中國。
到明皇的時代,這個閑暇繁華的社會裡遂自然産生出優美的藝術與文學。
唐明皇是一個愛美的皇帝,他少年時就顯出這種天性,如《舊唐書·賈曾傳》(卷一九〇)說: 玄宗在東宮……頻遣使訪召女樂;命宮臣就率更署閱樂,多奏女妓。
這就是後來寵愛楊貴妃的李三郎。
《舊唐書·音樂志》(卷二八)說: 玄宗在位多年,善樂音。
若設酺會,即禦勤政樓……天子開簾受朝,禮畢,又素扇垂簾。
百寮常參,供奉官貴戚二王後諸蕃酋長謝食,就坐。
太常大鼓,藻繪如錦,樂工齊擊,聲震城阙。
太常卿引雅樂,每色數十人,自南魚貫而進,列于樓下。
鼓笛雞婁(雞婁是鼓名,“正圓,兩手所擊之處平可數寸”),充庭考擊。
太常樂立部伎,坐部伎,依點鼓舞,間以胡夷之伎。
日旰,即内閑廄引蹀馬三十匹,《傾杯樂》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令宮女數百人自帷出,擊雷鼓,為《破陳樂》《太平樂》《上元樂》。
雖太常積習皆不如其妙也…… 玄宗又于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
号為“皇帝弟子”,又雲“梨園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園。
太常又有别教院,教供奉新曲。
太常每陵晨,鼓笛亂發;于“太樂”别署教院。
廪食常千人。
宮中居宜春院。
玄宗又制新曲四十餘,又新制樂譜…… 《音樂志》又雲: 開元二十五年太常卿韋 令博士韋逌……等铨叙前後所行用樂章為五卷,以付太樂鼓吹兩署,令工人習之。
時太常舊相傳有宮商角徵羽樂五調歌詞各一卷;或雲,貞觀中侍中楊仁恭妾趙方等所铨集,詞多鄭衛,皆近代詞人雜詩。
……又令太樂令孫玄成更加整比為七卷。
又自開元已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其孫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傳謂為法曲。
但此段下文又雲:“其五調法曲,詞多不經,不複載之。
”據此可見當時樂工所傳習的固多胡夷裡巷之音,那些所謂“五調法曲”也是“詞多不經”,大概也是采集民間俗歌而成的。
在這個音樂發達而俗歌盛行的時代,高才的文人運用他們的天才,作為樂府歌詞,采用現成的聲調或通行的歌題,而加入他們個人的思想與意境。
如《本事詩》雲: 天寶末,玄宗嘗乘月登勤政樓,命梨園弟子歌數阕。
有唱李峤詩(此系李峤的《汾陰行》的末段,李峤是中宗時宰相)者雲: 山川滿目淚沾衣。
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祗今汾
其間雖有武後的革命(六九〇—七〇五),那不過是朝代的變更,社會民生都沒有擾亂。
這個長期的太平便是燦爛的文化的根基。
在這個時期之中,文化的各方面都得着自由的發展;宗教,經學、美術、文學都很發達。
太宗是個很愛文學的皇帝,他的媳婦武後也是一個提倡文學的君主;他們給唐朝文學種下了很豐厚的種子;到了明皇開元(七一三—七四一)天寶(七四二—七五五)之世,唐初下的種子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了。
唐太宗為秦王時,即開文學館,招集十八學士;即帝位之後,開弘文館,收攬文學之士,編纂文籍,吟詠倡和。
高宗之世,上官儀作宰相,為一時文學領袖。
武後專政,大倡文治;革命之後,搜求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
其時貴臣公主都依附風氣,招攬文士,提倡吟詠。
中宗神龍、景龍(七〇五—七〇九)之間,皇帝與群臣賦詩宴樂,屢見于記載。
如《大唐新語》雲: 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
貴遊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
馬車骈阗,人不得顧。
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誇競。
文士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
作者數百人(此條引見謝無量《大文學史》六,頁三四。
《唐代叢書》本《大唐新語》無此條)。
又《全唐詩話》雲: 十月,中宗誕辰,内殿宴,聯句……帝謂侍臣曰:“今天下無事,朝野多歡。
欲與卿等詞人時賦詩宴樂。
可識朕意,不須惜醉。
”……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賦詩,群臣應制百餘篇。
帳殿前結彩樓,命昭容(昭儀上官婉兒,上官儀之孫女)選一篇為新翻禦制曲。
群臣悉集其下。
須臾,紙落如飛;各認其名百懷之。
惟沈佺期、宋之問二詩不下。
移時,一紙飛墜,競取而觀,乃沈詩也。
評曰:“二詩工力悉敵。
沈詩落句雲:‘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才’,蓋詞氣已竭。
宋詩雲:‘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猶陡健舉。
”沈乃伏,不敢複争。
這種空氣裡産生的文學自然不能不充滿了廟堂館閣的氣味。
這種應制之詩很少文學價值。
六朝以來的律詩到此時期更加華麗工整。
沈佺期、宋之問最工律體,嚴定格律,學者尊奉,号為“沈宋”。
這種體裁最适宜于應制與應酬之作,隻要聲律調和,對仗工整,便沒有内容也可成篇。
律詩的造成都是齊梁以至唐代的愛文學的帝後造作的罪孽。
但當日君臣宴樂賦詩的環境裡,有時候也會發生一點诙諧遊戲的作物。
《隋唐嘉話》雲: 景龍中,中宗遊興慶池,侍宴者遞起歌舞,并唱下兵詞,方便以求官爵。
給事中李景伯亦起唱曰: 回波爾持酒卮。
兵兒志在箴規。
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宜。
于是乃罷坐(“回波”是一種舞曲)。
又中宗受制于韋後,禦史大夫裴談也有怕老婆之名,宴樂的時候,有優人唱《回波樂》雲: 迦波爾持栲栳。
怕婦也是大好。
外邊祗有裴談,内裡無過李老!(《本事詩》) 又《開天傳信記》雲: 天寶初,玄宗遊華清官。
劉朝霞獻《賀幸溫泉賦》,詞調倜傥,雜以俳諧……其賦首雲: 若夫天寶二年,十月後兮臘月前,辦有司之供具,命駕幸于溫泉。
天門軋然,開神仙之逼塞;銮輿劃出,驅甲仗而骈阗。
青一隊兮黃一隊,熊蹋胸兮豹拏背。
珠一團兮繡一團,玉镂珂兮金钑鞍…… 其後述聖德雲: 直獲得盤古髓,搯得女娲氏娘。
遮莫你古來千帝,豈如我今代三郎?(明皇稱李三郎) 其自叙雲: 别有家愁蹭蹬,失路猖狂;骨撞雖短,伎倆能長。
夢裡幾回富貴,覺來依舊恓惶!隻是千年一遇,扣頭五角而六張(“五角六張”是當時的俗語,謂五日遇角宿,六日遇張宿。
俗謂這兩日作事多不成)! 上覽而奇之,将加殊賞,命朝霞改去“五角六張”。
奏雲:“臣草此賦,若有神助,自謂文不加點,筆不停辍,不願改之。
” 當時風氣簡略,沒有宋儒理學的刻論,君主與臣民之間還不很隔絕,故還有這種親狎嘲谑的空氣。
這種打油詩的出現便是打倒那堂皇典麗的死文學的一個起點。
唐明皇(玄宗)于七一二年即位,做了四十五年(七一二—七五六)的皇帝。
開元、天寶的時代在文化史上最有光榮。
開國以來,一百年不斷的太平已造成了一個富裕的,繁華的,奢侈的,閑暇的中國。
到明皇的時代,這個閑暇繁華的社會裡遂自然産生出優美的藝術與文學。
唐明皇是一個愛美的皇帝,他少年時就顯出這種天性,如《舊唐書·賈曾傳》(卷一九〇)說: 玄宗在東宮……頻遣使訪召女樂;命宮臣就率更署閱樂,多奏女妓。
這就是後來寵愛楊貴妃的李三郎。
《舊唐書·音樂志》(卷二八)說: 玄宗在位多年,善樂音。
若設酺會,即禦勤政樓……天子開簾受朝,禮畢,又素扇垂簾。
百寮常參,供奉官貴戚二王後諸蕃酋長謝食,就坐。
太常大鼓,藻繪如錦,樂工齊擊,聲震城阙。
太常卿引雅樂,每色數十人,自南魚貫而進,列于樓下。
鼓笛雞婁(雞婁是鼓名,“正圓,兩手所擊之處平可數寸”),充庭考擊。
太常樂立部伎,坐部伎,依點鼓舞,間以胡夷之伎。
日旰,即内閑廄引蹀馬三十匹,《傾杯樂》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令宮女數百人自帷出,擊雷鼓,為《破陳樂》《太平樂》《上元樂》。
雖太常積習皆不如其妙也…… 玄宗又于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
号為“皇帝弟子”,又雲“梨園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園。
太常又有别教院,教供奉新曲。
太常每陵晨,鼓笛亂發;于“太樂”别署教院。
廪食常千人。
宮中居宜春院。
玄宗又制新曲四十餘,又新制樂譜…… 《音樂志》又雲: 開元二十五年太常卿韋 令博士韋逌……等铨叙前後所行用樂章為五卷,以付太樂鼓吹兩署,令工人習之。
時太常舊相傳有宮商角徵羽樂五調歌詞各一卷;或雲,貞觀中侍中楊仁恭妾趙方等所铨集,詞多鄭衛,皆近代詞人雜詩。
……又令太樂令孫玄成更加整比為七卷。
又自開元已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其孫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傳謂為法曲。
但此段下文又雲:“其五調法曲,詞多不經,不複載之。
”據此可見當時樂工所傳習的固多胡夷裡巷之音,那些所謂“五調法曲”也是“詞多不經”,大概也是采集民間俗歌而成的。
在這個音樂發達而俗歌盛行的時代,高才的文人運用他們的天才,作為樂府歌詞,采用現成的聲調或通行的歌題,而加入他們個人的思想與意境。
如《本事詩》雲: 天寶末,玄宗嘗乘月登勤政樓,命梨園弟子歌數阕。
有唱李峤詩(此系李峤的《汾陰行》的末段,李峤是中宗時宰相)者雲: 山川滿目淚沾衣。
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祗今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