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唐初的白話詩
關燈
小
中
大
向來講初唐(約六二〇—七〇〇)文學的人,隻曉得十八學士,上官體,初唐四傑等等(看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卷六,頁一—三六)。
我近年研究這時代的文學作品,深信這個時期是一個白話詩的時期。
故現在講唐朝的文學,開篇就講唐初的白話詩人。
白話詩有種種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民歌,這是不用細說的。
一切兒歌,民歌,都是白話的。
第二個來源是打油詩,就是文人用诙諧的口吻互相嘲戲的詩。
如我們在上編說的,應璩的諧詩,左思的《嬌女》,程曉的《嘲熱客》,陶潛的《責子》《挽歌》,都是這一類。
王褒的《僮約》也是這一類。
嘲戲總是脫口而出,最自然,最沒有做作的;故嘲戲的詩都是極自然的白話詩。
雖然這一類的詩往往沒有多大的文學價值,然而他們卻有訓練作白話詩的大功用。
鋅嵘說陶潛的詩出于應璩,其實隻是說陶潛的白話詩是從嘲諷的諧詩出來的(上文頁八二)。
凡嘲戲别人,或嘲諷社會,或自己嘲戲,或為自己解嘲,都屬于這一類。
陶潛的《挽歌》“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這是自己嘲戲;他的《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這是自己解嘲。
從這裡再一變,便到了白居易所謂“諷谕”與“閑适”兩種意境。
陶潛的詩大部分是“閑适”一類。
“諷谕”一類到唐朝方才充分發達。
此外還有兩種來源。
第三是歌妓。
在那“好妓好歌喉”的環境之内,文學家自然不好意思把《堯典》《舜典》的字和《生民》《清廟》的詩拿出來獻醜。
唐人作歌詩,晚唐五代兩宋人作詞,元明人作曲,因為都有這個“好妓好歌喉”的引誘,故自然走到白話的路上去。
第四是宗教與哲理。
宗教要傳佈的遠,說理要說的明白清楚,都不能不靠白話。
散文固是重要,詩歌也有重要作用。
詩歌可以歌唱,便于記憶,易于流傳,皆勝于散文作品。
佛教來自印度,本身就有許多韻文的偈頌。
這個風氣自然有人仿效。
于是也有做無韻偈的,也有做有韻偈的;無韻偈是模仿,有韻偈便是偈體的中國化了。
如《高僧傳》卷十有單道開的一偈: 我矜一切苦,出家為利世。
利世須學明,學明能斷惡。
山遠糧粒難,作斯斷食計。
非是求仙侶,幸勿相傳說。
同卷又有天竺和尚耆域作的一偈: 守口攝心意,慎莫犯衆惡。
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
這都是四世紀的作品。
五六世紀中,偈體漸有中國化的趨勢。
五世紀初期,鸠摩羅什寄一偈與廬山慧遠: 築已舍染樂,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不? 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
若悅禅智慧,是法性無照。
虛诳等無實,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
慧遠答一偈: 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
惑相更相乘,觸理自生滞。
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誰将握玄契? 末問尚悠悠,相與期暮歲。
這竟是晉人的說理詩,意思遠不如鸠摩羅什原偈的明白曉暢。
羅什是說話,而慧遠是做詩。
慧遠不做那無韻的偈體,而用那有韻腳的中國舊詩體,也許他有意保持本國風尚,也許那時中國的大師還做不慣這種偈體。
但六世紀的和尚便不同了。
《續高僧傳》卷十九有慧可答向居士偈雲: 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伸詞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别,何須更覓彼無餘? 這便是有韻腳的白話偈了。
慧可死于六世紀晚期,他是一個習禅的大師,後來禅宗稱他為此士第二祖。
《續傳》說他“命筆述意……發言入理,未加鉛墨”;又有“乍托吟謠”的話;大概慧可是六世紀一個能文的詩僧。
這四項——民歌,嘲戲,歌妓的引誘,傳教與說理——是一切白話詩的來源。
但各時期自有不同的來源。
民歌是永遠不絕的;然而若沒有人提倡,社會下層的民歌未必就能影響文士階級的詩歌。
歌妓是常有的,但有時宗教的勢力可以使許多豔歌成為禁品,僅可以流傳于教坊妓家,而不成為公認的文學。
嘲戲是常有的,但古典主義盛行的時期,文人往往也愛用古典的詩文相嘲戲,而不因此産生白話文學。
傳教與說理也因時代而變遷:佛教盛行的時期與後來禅宗最盛的時期産生這一類白話詩最多;後來理學代禅宗而起,也産生了不少的白話說理詩:但理學衰落之後,這種詩也就很少了。
唐朝初年的白話詩,依我的觀察,似乎是從嘲諷和說理的兩條路上來的居多。
嘲戲之作流為詩人自适之歌或諷刺社會之詩,那就也和說理與傳教的一路很接近了。
唐初的白話詩人之中,王梵志與寒山、拾得都是走嘲戲的路出來的,都是從打油詩出來的;王績的詩似是從陶潛出來的,也富有嘲諷的意味。
凡從遊戲的打油詩入手,隻要有内容,隻要有意境與見解,自然會做出第一流的哲理詩的。
從兩部《高僧傳》裡,我們可以看見,當佛教推行到中國的智識階級的時候,上流的佛教徒對于文學吟詠,有兩種不同的态度。
四世紀的風氣承清談的遺風,佛教不過是玄談的一種,信佛教的人盡可不廢教外的書籍,也不必廢止文學的吟詠。
如帛道猷便“好丘壑,一吟一詠,有豪上之風”(《僧傳》五)。
他與竺道壹書雲: 始得優遊山林之下,縱心孔釋之書。
觸興為詩,陵峰采藥……因有詩曰: 連峰數千重,修林帶平津。
雲過遠山翳,風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見,雞鳴知有人。
閑步踐其徑,處處見遺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這種和尚完全是中國式的和尚,簡直沒有佛教化,不過“玩票”而已。
他們對于“孔釋”正同莊老沒多大分别,故他們遊山吟詩,與當日清談的士大夫沒有分别。
這是一種态度。
到了四世紀以後,戒律的翻譯漸漸多了,僧伽的組織稍完備了,戒律的奉行也更謹嚴了,佛教徒對于頌贊以外的歌詠便持禁遏的态度了。
如慧遠的弟子僧徹傳中說他:
我近年研究這時代的文學作品,深信這個時期是一個白話詩的時期。
故現在講唐朝的文學,開篇就講唐初的白話詩人。
白話詩有種種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民歌,這是不用細說的。
一切兒歌,民歌,都是白話的。
第二個來源是打油詩,就是文人用诙諧的口吻互相嘲戲的詩。
如我們在上編說的,應璩的諧詩,左思的《嬌女》,程曉的《嘲熱客》,陶潛的《責子》《挽歌》,都是這一類。
王褒的《僮約》也是這一類。
嘲戲總是脫口而出,最自然,最沒有做作的;故嘲戲的詩都是極自然的白話詩。
雖然這一類的詩往往沒有多大的文學價值,然而他們卻有訓練作白話詩的大功用。
鋅嵘說陶潛的詩出于應璩,其實隻是說陶潛的白話詩是從嘲諷的諧詩出來的(上文頁八二)。
凡嘲戲别人,或嘲諷社會,或自己嘲戲,或為自己解嘲,都屬于這一類。
陶潛的《挽歌》“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這是自己嘲戲;他的《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這是自己解嘲。
從這裡再一變,便到了白居易所謂“諷谕”與“閑适”兩種意境。
陶潛的詩大部分是“閑适”一類。
“諷谕”一類到唐朝方才充分發達。
此外還有兩種來源。
第三是歌妓。
在那“好妓好歌喉”的環境之内,文學家自然不好意思把《堯典》《舜典》的字和《生民》《清廟》的詩拿出來獻醜。
唐人作歌詩,晚唐五代兩宋人作詞,元明人作曲,因為都有這個“好妓好歌喉”的引誘,故自然走到白話的路上去。
第四是宗教與哲理。
宗教要傳佈的遠,說理要說的明白清楚,都不能不靠白話。
散文固是重要,詩歌也有重要作用。
詩歌可以歌唱,便于記憶,易于流傳,皆勝于散文作品。
佛教來自印度,本身就有許多韻文的偈頌。
這個風氣自然有人仿效。
于是也有做無韻偈的,也有做有韻偈的;無韻偈是模仿,有韻偈便是偈體的中國化了。
如《高僧傳》卷十有單道開的一偈: 我矜一切苦,出家為利世。
利世須學明,學明能斷惡。
山遠糧粒難,作斯斷食計。
非是求仙侶,幸勿相傳說。
同卷又有天竺和尚耆域作的一偈: 守口攝心意,慎莫犯衆惡。
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
這都是四世紀的作品。
五六世紀中,偈體漸有中國化的趨勢。
五世紀初期,鸠摩羅什寄一偈與廬山慧遠: 築已舍染樂,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不? 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
若悅禅智慧,是法性無照。
虛诳等無實,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
慧遠答一偈: 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
惑相更相乘,觸理自生滞。
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誰将握玄契? 末問尚悠悠,相與期暮歲。
這竟是晉人的說理詩,意思遠不如鸠摩羅什原偈的明白曉暢。
羅什是說話,而慧遠是做詩。
慧遠不做那無韻的偈體,而用那有韻腳的中國舊詩體,也許他有意保持本國風尚,也許那時中國的大師還做不慣這種偈體。
但六世紀的和尚便不同了。
《續高僧傳》卷十九有慧可答向居士偈雲: 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伸詞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别,何須更覓彼無餘? 這便是有韻腳的白話偈了。
慧可死于六世紀晚期,他是一個習禅的大師,後來禅宗稱他為此士第二祖。
《續傳》說他“命筆述意……發言入理,未加鉛墨”;又有“乍托吟謠”的話;大概慧可是六世紀一個能文的詩僧。
這四項——民歌,嘲戲,歌妓的引誘,傳教與說理——是一切白話詩的來源。
但各時期自有不同的來源。
民歌是永遠不絕的;然而若沒有人提倡,社會下層的民歌未必就能影響文士階級的詩歌。
歌妓是常有的,但有時宗教的勢力可以使許多豔歌成為禁品,僅可以流傳于教坊妓家,而不成為公認的文學。
嘲戲是常有的,但古典主義盛行的時期,文人往往也愛用古典的詩文相嘲戲,而不因此産生白話文學。
傳教與說理也因時代而變遷:佛教盛行的時期與後來禅宗最盛的時期産生這一類白話詩最多;後來理學代禅宗而起,也産生了不少的白話說理詩:但理學衰落之後,這種詩也就很少了。
唐朝初年的白話詩,依我的觀察,似乎是從嘲諷和說理的兩條路上來的居多。
嘲戲之作流為詩人自适之歌或諷刺社會之詩,那就也和說理與傳教的一路很接近了。
唐初的白話詩人之中,王梵志與寒山、拾得都是走嘲戲的路出來的,都是從打油詩出來的;王績的詩似是從陶潛出來的,也富有嘲諷的意味。
凡從遊戲的打油詩入手,隻要有内容,隻要有意境與見解,自然會做出第一流的哲理詩的。
從兩部《高僧傳》裡,我們可以看見,當佛教推行到中國的智識階級的時候,上流的佛教徒對于文學吟詠,有兩種不同的态度。
四世紀的風氣承清談的遺風,佛教不過是玄談的一種,信佛教的人盡可不廢教外的書籍,也不必廢止文學的吟詠。
如帛道猷便“好丘壑,一吟一詠,有豪上之風”(《僧傳》五)。
他與竺道壹書雲: 始得優遊山林之下,縱心孔釋之書。
觸興為詩,陵峰采藥……因有詩曰: 連峰數千重,修林帶平津。
雲過遠山翳,風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見,雞鳴知有人。
閑步踐其徑,處處見遺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這種和尚完全是中國式的和尚,簡直沒有佛教化,不過“玩票”而已。
他們對于“孔釋”正同莊老沒多大分别,故他們遊山吟詩,與當日清談的士大夫沒有分别。
這是一種态度。
到了四世紀以後,戒律的翻譯漸漸多了,僧伽的組織稍完備了,戒律的奉行也更謹嚴了,佛教徒對于頌贊以外的歌詠便持禁遏的态度了。
如慧遠的弟子僧徹傳中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