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唐初的白話詩
關燈
小
中
大
以問道之暇,亦厝懷篇牍;至若一賦一詠,辄落筆成章。
嘗至山南,扳松而嘯。
于是清風遠集,衆鳥和鳴,超然有勝氣。
退還谘遠:“律禁管弦,戒絕歌舞;一吟一嘯,可得為乎?” 遠曰:“以散亂言之,皆為違法。
”由是乃止。
(《僧傳》卷七) 這又是一種态度。
但詩的興趣是遏抑不住的,打油詩的興趣也是忍不住的。
五世紀中的惠休,六世紀初年的寶月,都是詩僧。
這可見慧遠的主張在事實上很難實行。
即使吟風弄月是戒律所不許,諷世勸善總是無法禁止的。
惠休(後來還俗,名湯惠休)與寶月做的竟是豔詩。
此外卻像是諷世說理的居多。
五世紀下半益州有個邵碩(死于四七三),是個奇怪的和尚;《僧傳》(卷十一)說他: 居無定所,恍惚如狂。
為人大口,眉目醜拙,小兒好追而弄之。
或入酒肆,同人酣飲。
而性好佛法;每見佛像,無不禮拜歎,悲感流淚。
他喜歡做打油詩勸人。
本傳說他 遊曆益部諸縣,及往蠻中,皆因事言谑,協以勸善…… 刺史劉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試碩雲:“以此二人給公為左右,可乎?” 碩為人好韻語,乃謂明白: 甯自乞酒以清醼, 不能與阿夫竟殘年! 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嚴重常科。
碩謂玉曰: 天地嗷嗷從此起。
若除鞭格得刺史。
玉信而除之。
最有趣的是他死後的神話: 臨亡,語道人法進雲:“可露吾骸,急系履著腳。
”既而依之。
出屍置寺後,經二日,不見所在。
俄而有人從郫縣來,遇進雲:“昨見碩公在市中,一腳著履,漫語雲:小子無宜适,失我履一隻。
” 進驚而檢問沙彌,沙彌答曰:“近送屍時怖懼,右腳一履不得好系,遂失之。
” 這種故事便是後來寒山、拾得的影子了。
六世紀中,這種佯狂的和尚更多了。
《續僧傳》“感通”一門中有許多人便是這樣的。
王梵志與寒山,拾得不過是這種風氣的代表者罷了。
《續僧傳》卷三十五記六世紀大師亡名(本傳在同書卷九。
亡名工文學,有文集十卷,今不傳;《續傳》載其《絕學箴》的全文,敦煌有唐寫本,今藏倫敦博物院)的弟子衛元嵩少年時便想出名,亡名對他說:“汝欲名聲,若不佯狂,不可得也。
” 嵩心然之,遂佯狂漫走,人逐成群,觸物摛詠……自制琴聲,為《天女怨》《心風弄》。
亦有傳其聲者。
衛元嵩後來背叛佛教,勸周武帝毀佛法,事在五七四年。
但這段故事卻很有趣味。
佯狂是求名的捷徑。
怪不得當年瘋僧之多了!“人逐成群,觸物摛詠”,這也正是寒山、拾得一流人的行徑(元嵩作有千字詩,今不傳)。
這一種狂僧“觸物摛詠”的詩歌,大概都是诙諧的勸世詩。
但其中也有公然譏諷佛教本身的。
《續僧傳》卷三十五記唐初有個明解和尚,“有神明,薄知才學;琴詩書畫,京邑有聲。
”明解于龍朔中(六六二—六六三)應試得第,脫去袈裟,說:“吾今脫此驢皮,預在人矣!”遂置酒集諸士俗,賦詩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歸”雲雲。
這詩是根本攻擊佛教的,可惜隻剩此兩句了。
同卷又記貞觀中(六二七—六四九)有洺州宋尚禮,“好為谲詭詩賦”,因與邺中戒德寺僧有怨,作了一篇《悭伽鬥賦》,描寫和尚的悭吝狀态,“可有十紙許(言其文甚長,古時寫本書,以紙計算),時俗常誦,以為口實,見僧辄弄,亦為黃巾(道士)所笑。
”此文也不傳了。
這種打油詩,“谲詭詩賦”的風氣自然不限于和尚階級。
《北齊書》卷四十二說陽休之之弟陽俊之多作六字句的俗歌,“歌辭淫蕩而拙,世俗流傳,名為《陽五伴侶》,寫而賣之,在市不絕。
”陽俊之有一天在市上看見賣的寫本,想改正其中的誤字,那賣書的不認得他就是作者,不許他改,對他說道:“陽五古之賢人,作此《伴侶》。
君何所知,輕敢議論!”這是六世紀中葉以後的事。
可惜這樣風行的一部六言白話詩也不傳了。
在這種風狂和尚與谲詭詩賦的風氣之下,七世紀中出了三五個白話大詩人。
第一位是王梵志。
唐宋的人多知道王梵志。
八世紀的禅宗大師有引梵志的詩的(《曆代法寶記》中無住語錄,敦煌唐寫本);晚唐五代的村學堂裡小學生用梵志的詩作習字課本(法國圖書館藏有這種習字本殘卷);北宋大詩人如黃庭堅極力推崇梵志的詩(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五十六);南宋人的詩話筆記也幾次提及他(費袞《梁谿漫志》卷十;陳善《扪虱新話》五;慧洪《林間錄》下;曉瑩《雲卧記譚》上,頁十一)。
但宋以後竟沒有人知道王梵志是什麼人了。
清朝編《全唐詩》,竟不曾收梵志的詩,大概他們都把他當作宋朝人了! 我在巴黎法國圖書館裡讀得伯希和先生(Pelliot)從敦煌莫高窟帶回去的寫本《王梵志詩》三殘卷,後來在董康先生處又見着他手鈔日本羽田亨博士影照伯希和先生藏的别本一卷,共四個殘卷,列表如下: (一)漢乾祐二年己酉(九四九)樊文昇寫本(原目為09,即羽田亨影本)。
末二行雲: 王梵志詩集一卷 王梵志詩上中下三卷為一部,又此卷為上卷,别本稱第一卷。
(二)己酉年(大概也是乾祐己酉),高文寫本(原目為282)。
這是一個小孩子的習字本,隻寫了十多行,也是第一卷中的詩。
(三)宋開寶三年壬申(按開寶五年為壬申,西曆九七二;三年為庚午)閻海真寫本(原目為2718)。
此卷也是第一卷,為第一卷最完善之本。
(四)漢天福三年庚戌(漢天福隻有一年,庚戌為乾祐三年,九五〇)金光明寺僧寫本(原目為291)。
此本題為《王梵志詩卷第三》。
我們看這四個殘卷的年代都在第十世紀的中葉(九四九—九七二),可見王梵志的詩在十世紀時流行之廣。
宋初政府編的《太平廣記》(九七八年編成,九八一年印行)卷八十二有“王梵志”一條,注雲“出《史遺》”。
《史遺》不知是何書,但此條為關于梵志的曆史的僅存的材料,故我鈔在下面: 王梵志,
嘗至山南,扳松而嘯。
于是清風遠集,衆鳥和鳴,超然有勝氣。
退還谘遠:“律禁管弦,戒絕歌舞;一吟一嘯,可得為乎?” 遠曰:“以散亂言之,皆為違法。
”由是乃止。
(《僧傳》卷七) 這又是一種态度。
但詩的興趣是遏抑不住的,打油詩的興趣也是忍不住的。
五世紀中的惠休,六世紀初年的寶月,都是詩僧。
這可見慧遠的主張在事實上很難實行。
即使吟風弄月是戒律所不許,諷世勸善總是無法禁止的。
惠休(後來還俗,名湯惠休)與寶月做的竟是豔詩。
此外卻像是諷世說理的居多。
五世紀下半益州有個邵碩(死于四七三),是個奇怪的和尚;《僧傳》(卷十一)說他: 居無定所,恍惚如狂。
為人大口,眉目醜拙,小兒好追而弄之。
或入酒肆,同人酣飲。
而性好佛法;每見佛像,無不禮拜歎,悲感流淚。
他喜歡做打油詩勸人。
本傳說他 遊曆益部諸縣,及往蠻中,皆因事言谑,協以勸善…… 刺史劉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試碩雲:“以此二人給公為左右,可乎?” 碩為人好韻語,乃謂明白: 甯自乞酒以清醼, 不能與阿夫竟殘年! 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嚴重常科。
碩謂玉曰: 天地嗷嗷從此起。
若除鞭格得刺史。
玉信而除之。
最有趣的是他死後的神話: 臨亡,語道人法進雲:“可露吾骸,急系履著腳。
”既而依之。
出屍置寺後,經二日,不見所在。
俄而有人從郫縣來,遇進雲:“昨見碩公在市中,一腳著履,漫語雲:小子無宜适,失我履一隻。
” 進驚而檢問沙彌,沙彌答曰:“近送屍時怖懼,右腳一履不得好系,遂失之。
” 這種故事便是後來寒山、拾得的影子了。
六世紀中,這種佯狂的和尚更多了。
《續僧傳》“感通”一門中有許多人便是這樣的。
王梵志與寒山,拾得不過是這種風氣的代表者罷了。
《續僧傳》卷三十五記六世紀大師亡名(本傳在同書卷九。
亡名工文學,有文集十卷,今不傳;《續傳》載其《絕學箴》的全文,敦煌有唐寫本,今藏倫敦博物院)的弟子衛元嵩少年時便想出名,亡名對他說:“汝欲名聲,若不佯狂,不可得也。
” 嵩心然之,遂佯狂漫走,人逐成群,觸物摛詠……自制琴聲,為《天女怨》《心風弄》。
亦有傳其聲者。
衛元嵩後來背叛佛教,勸周武帝毀佛法,事在五七四年。
但這段故事卻很有趣味。
佯狂是求名的捷徑。
怪不得當年瘋僧之多了!“人逐成群,觸物摛詠”,這也正是寒山、拾得一流人的行徑(元嵩作有千字詩,今不傳)。
這一種狂僧“觸物摛詠”的詩歌,大概都是诙諧的勸世詩。
但其中也有公然譏諷佛教本身的。
《續僧傳》卷三十五記唐初有個明解和尚,“有神明,薄知才學;琴詩書畫,京邑有聲。
”明解于龍朔中(六六二—六六三)應試得第,脫去袈裟,說:“吾今脫此驢皮,預在人矣!”遂置酒集諸士俗,賦詩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歸”雲雲。
這詩是根本攻擊佛教的,可惜隻剩此兩句了。
同卷又記貞觀中(六二七—六四九)有洺州宋尚禮,“好為谲詭詩賦”,因與邺中戒德寺僧有怨,作了一篇《悭伽鬥賦》,描寫和尚的悭吝狀态,“可有十紙許(言其文甚長,古時寫本書,以紙計算),時俗常誦,以為口實,見僧辄弄,亦為黃巾(道士)所笑。
”此文也不傳了。
這種打油詩,“谲詭詩賦”的風氣自然不限于和尚階級。
《北齊書》卷四十二說陽休之之弟陽俊之多作六字句的俗歌,“歌辭淫蕩而拙,世俗流傳,名為《陽五伴侶》,寫而賣之,在市不絕。
”陽俊之有一天在市上看見賣的寫本,想改正其中的誤字,那賣書的不認得他就是作者,不許他改,對他說道:“陽五古之賢人,作此《伴侶》。
君何所知,輕敢議論!”這是六世紀中葉以後的事。
可惜這樣風行的一部六言白話詩也不傳了。
在這種風狂和尚與谲詭詩賦的風氣之下,七世紀中出了三五個白話大詩人。
第一位是王梵志。
唐宋的人多知道王梵志。
八世紀的禅宗大師有引梵志的詩的(《曆代法寶記》中無住語錄,敦煌唐寫本);晚唐五代的村學堂裡小學生用梵志的詩作習字課本(法國圖書館藏有這種習字本殘卷);北宋大詩人如黃庭堅極力推崇梵志的詩(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五十六);南宋人的詩話筆記也幾次提及他(費袞《梁谿漫志》卷十;陳善《扪虱新話》五;慧洪《林間錄》下;曉瑩《雲卧記譚》上,頁十一)。
但宋以後竟沒有人知道王梵志是什麼人了。
清朝編《全唐詩》,竟不曾收梵志的詩,大概他們都把他當作宋朝人了! 我在巴黎法國圖書館裡讀得伯希和先生(Pelliot)從敦煌莫高窟帶回去的寫本《王梵志詩》三殘卷,後來在董康先生處又見着他手鈔日本羽田亨博士影照伯希和先生藏的别本一卷,共四個殘卷,列表如下: (一)漢乾祐二年己酉(九四九)樊文昇寫本(原目為09,即羽田亨影本)。
末二行雲: 王梵志詩集一卷 王梵志詩上中下三卷為一部,又此卷為上卷,别本稱第一卷。
(二)己酉年(大概也是乾祐己酉),高文寫本(原目為282)。
這是一個小孩子的習字本,隻寫了十多行,也是第一卷中的詩。
(三)宋開寶三年壬申(按開寶五年為壬申,西曆九七二;三年為庚午)閻海真寫本(原目為2718)。
此卷也是第一卷,為第一卷最完善之本。
(四)漢天福三年庚戌(漢天福隻有一年,庚戌為乾祐三年,九五〇)金光明寺僧寫本(原目為291)。
此本題為《王梵志詩卷第三》。
我們看這四個殘卷的年代都在第十世紀的中葉(九四九—九七二),可見王梵志的詩在十世紀時流行之廣。
宋初政府編的《太平廣記》(九七八年編成,九八一年印行)卷八十二有“王梵志”一條,注雲“出《史遺》”。
《史遺》不知是何書,但此條為關于梵志的曆史的僅存的材料,故我鈔在下面: 王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