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唐初的白話詩
關燈
小
中
大
衛州黎陽人也。
黎陽城東十五裡有王德祖,當隋文帝時(五八一—六〇四),家有林檎樹,生瘿大如鬥,經三年,朽爛。
德祖見之,乃剖其皮,遂見一孩兒抱胎而(此處疑脫一字)。
德祖收養之。
至七歲,能語,曰:“誰人育我?複何姓名?”德祖具以實語之,因名曰“林木梵天”,後改曰“梵志”。
曰:“王家育我,可姓王也。
”梵志乃作詩示人,甚有義旨。
此雖是神話,然可以考見三事:一為梵志生于衛州黎陽,即今河南濬縣。
一為他生當隋文帝時,約六世紀之末。
三可以使我們知道唐朝已有關于梵志的神話,因此又可以想見王梵志的詩在唐朝很風行,民間才有這種神話起來。
我們可以推定王梵志的年代約當五九〇年到六六〇年。
巴黎與倫敦藏的敦煌唐寫本《曆代法寶記》長卷中有無住和尚的語錄,說無住尋常教戒諸學道者,恐著言說,時時引稻田中螃蟹問衆人會不(“會不”原作“不會”。
今以意改)。
又引王梵志詩: 慧眼近空心,非關髑髅孔。
對面說不識,饒你母姓董! 無住死于大曆九年(七七四),他住在成都保唐寺,終身似不曾出四川。
這可見八世紀中王梵志的詩流行已很遠了。
故我們可以相信梵志是七世紀的人。
《王梵志詩》的第一卷裡都是勸世詩,極像應璩的《百一詩》。
這些詩都沒有什麼文學意味。
我們挑幾首作例: (一) 黃金未是寶,學問勝珠珍。
丈夫無伎藝,虛沾一世人。
(二) 得他一束絹,還他一束羅。
計時應大重,直為歲年多。
(三) 有勢不煩意,欺他必自危。
但看木裡火,出則自燒伊。
第二卷沒有傳本。
第三卷裡有很好的詩,我們也挑幾首作例: (四) 吾有十畝圍,種在南山坡。
青松四五樹,綠豆兩三窠。
熱即池中浴,涼便岸上歌。
遨遊自取足,誰能奈我何! (五) 我見那漢死,肚裡熱如火。
不是惜那漢,恐畏還到我。
(六)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疋練: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七) 共受虛假身,共禀太虛氣。
死去雖更生,回來盡不記。
以此好尋思,萬事淡無味。
不如慰俗心,時時一倒醉。
(八) 草屋足風塵,床無破氈卧。
客來且喚入,地鋪稿薦坐。
家裡元無炭,柳麻且吹火。
白酒瓦缽藏,铛子兩腳破。
鹿脯三四條,石鹽五六課。
看客隻甯馨,從你痛笑我!(“甯馨”即“那哼”,“那麼樣”。
) 以上八首都是從巴黎的敦煌寫本選出的。
黃山谷最賞識梵志的“翻著襪”一首,其詩确是絕妙的詩: (九) 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腳。
南宋詩僧慧洪也稱贊此詩。
陳善《扪虱新話》說: 知梵志翻著襪法,則可以作文。
知九方臯相馬法,則可以觀人文章。
這可見這一首小詩在宋朝文人眼裡的地位。
黃山谷又引梵志一首詩雲: (十)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山谷評此詩道: 己且為土饅頭,尚誰食之?今改:“預先著酒澆,使教有滋味”。
南宋禅宗大師克勤又改為: 城外土頭饅,餡草在城裡。
著群哭相送,入在肚皮裡。
次第作餡草,相送無窮已。
以茲警世人,莫開眼瞌睡(曉瑩《雲卧紀譚》卷上,《續藏經》二乙,二一函,一冊,頁十一)。
宋末費袞《梁溪漫志》卷十載有梵志詩八首,其中三首是七言的,四首是五言的。
我也選幾首作例: (十一)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十二) 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
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末一首慧洪引作寒山的詩,文字也小不同: 人是黑頭蟲,剛作千年調。
鑄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大概南宋時已有後人陸續添入的詩,寒山、拾得與梵志的詩裡皆不免後人附入的詩。
第二位詩人是王績。
王績字無功,绛州龍門人,是王通(“文中子”)的兄弟。
據舊說,王通生于五八四,死于六一八,死時年三十五(《疑年續錄》一)。
王績在隋末做過官,他不願意在朝,自求改為六合丞。
他愛喝酒,不管官事,後來竟回家鄉閑住。
唐高祖武德年間(約六二五),他以前官待诏門下省。
那時有太常署史焦革家裡做得好酒,王績遂自求做太常署丞。
焦革死後,他也棄官回去了。
他自稱東臯子,有《東臯子集》五卷。
他的年代約當五九〇到六五〇年。
王績是一個放浪懶散的人,有點像陶潛,他的詩也有點像陶潛。
我們選幾首做例子: 初春 前旦出門遊,林花都未有。
今朝下堂來,池冰開已久。
雪被南軒梅,風催北庭柳。
遙呼竈前妾,卻報機中婦:年光恰恰來,滿甕營春酒! 獨坐 問君樽酒外,獨坐更何須?有客談名理,無人索地租。
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賢夫。
百年随分了,未羨陟方壺。
山家 平生唯酒樂,作性不能無。
朝朝訪鄉裡,夜夜遣人酤。
家貧留客久,不暇道精粗。
抽簾持益烥,拔箦更燃爐。
恒聞飲不足,何見有殘壺? 過酒家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
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王績是王勃的叔祖。
王勃(六四八—六七五)與同時的盧照鄰、駱賓王、楊炯都是少年能文,人稱為初唐四傑。
他們都是骈俪文的大家,沿襲六朝以來的遺風,用骈俪文作序記碑碣,但他們都是有才氣的作家,故雖用骈偶文體,而文字通暢,意旨明顯,故他們在骈文史上是一派革新家。
王勃的《滕王閣序》,駱賓王的《讨武氏檄文》,所以能傳誦一時,作法後世,正是因為這種文字是通順明白的骈文。
故杜甫有詩雲: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四傑之文乃是骈文的“當時體”,乃是新體的骈文。
《滕王閣序》等文的流傳後代,應正了杜甫“江河萬古流”的預言。
在古文運動(見下文)之先,四傑的改革骈文使他可以勉強應用,不能不說是一種過渡時期的改革
黎陽城東十五裡有王德祖,當隋文帝時(五八一—六〇四),家有林檎樹,生瘿大如鬥,經三年,朽爛。
德祖見之,乃剖其皮,遂見一孩兒抱胎而(此處疑脫一字)。
德祖收養之。
至七歲,能語,曰:“誰人育我?複何姓名?”德祖具以實語之,因名曰“林木梵天”,後改曰“梵志”。
曰:“王家育我,可姓王也。
”梵志乃作詩示人,甚有義旨。
此雖是神話,然可以考見三事:一為梵志生于衛州黎陽,即今河南濬縣。
一為他生當隋文帝時,約六世紀之末。
三可以使我們知道唐朝已有關于梵志的神話,因此又可以想見王梵志的詩在唐朝很風行,民間才有這種神話起來。
我們可以推定王梵志的年代約當五九〇年到六六〇年。
巴黎與倫敦藏的敦煌唐寫本《曆代法寶記》長卷中有無住和尚的語錄,說無住尋常教戒諸學道者,恐著言說,時時引稻田中螃蟹問衆人會不(“會不”原作“不會”。
今以意改)。
又引王梵志詩: 慧眼近空心,非關髑髅孔。
對面說不識,饒你母姓董! 無住死于大曆九年(七七四),他住在成都保唐寺,終身似不曾出四川。
這可見八世紀中王梵志的詩流行已很遠了。
故我們可以相信梵志是七世紀的人。
《王梵志詩》的第一卷裡都是勸世詩,極像應璩的《百一詩》。
這些詩都沒有什麼文學意味。
我們挑幾首作例: (一) 黃金未是寶,學問勝珠珍。
丈夫無伎藝,虛沾一世人。
(二) 得他一束絹,還他一束羅。
計時應大重,直為歲年多。
(三) 有勢不煩意,欺他必自危。
但看木裡火,出則自燒伊。
第二卷沒有傳本。
第三卷裡有很好的詩,我們也挑幾首作例: (四) 吾有十畝圍,種在南山坡。
青松四五樹,綠豆兩三窠。
熱即池中浴,涼便岸上歌。
遨遊自取足,誰能奈我何! (五) 我見那漢死,肚裡熱如火。
不是惜那漢,恐畏還到我。
(六)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疋練: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七) 共受虛假身,共禀太虛氣。
死去雖更生,回來盡不記。
以此好尋思,萬事淡無味。
不如慰俗心,時時一倒醉。
(八) 草屋足風塵,床無破氈卧。
客來且喚入,地鋪稿薦坐。
家裡元無炭,柳麻且吹火。
白酒瓦缽藏,铛子兩腳破。
鹿脯三四條,石鹽五六課。
看客隻甯馨,從你痛笑我!(“甯馨”即“那哼”,“那麼樣”。
) 以上八首都是從巴黎的敦煌寫本選出的。
黃山谷最賞識梵志的“翻著襪”一首,其詩确是絕妙的詩: (九) 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腳。
南宋詩僧慧洪也稱贊此詩。
陳善《扪虱新話》說: 知梵志翻著襪法,則可以作文。
知九方臯相馬法,則可以觀人文章。
這可見這一首小詩在宋朝文人眼裡的地位。
黃山谷又引梵志一首詩雲: (十)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山谷評此詩道: 己且為土饅頭,尚誰食之?今改:“預先著酒澆,使教有滋味”。
南宋禅宗大師克勤又改為: 城外土頭饅,餡草在城裡。
著群哭相送,入在肚皮裡。
次第作餡草,相送無窮已。
以茲警世人,莫開眼瞌睡(曉瑩《雲卧紀譚》卷上,《續藏經》二乙,二一函,一冊,頁十一)。
宋末費袞《梁溪漫志》卷十載有梵志詩八首,其中三首是七言的,四首是五言的。
我也選幾首作例: (十一)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十二) 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
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末一首慧洪引作寒山的詩,文字也小不同: 人是黑頭蟲,剛作千年調。
鑄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大概南宋時已有後人陸續添入的詩,寒山、拾得與梵志的詩裡皆不免後人附入的詩。
第二位詩人是王績。
王績字無功,绛州龍門人,是王通(“文中子”)的兄弟。
據舊說,王通生于五八四,死于六一八,死時年三十五(《疑年續錄》一)。
王績在隋末做過官,他不願意在朝,自求改為六合丞。
他愛喝酒,不管官事,後來竟回家鄉閑住。
唐高祖武德年間(約六二五),他以前官待诏門下省。
那時有太常署史焦革家裡做得好酒,王績遂自求做太常署丞。
焦革死後,他也棄官回去了。
他自稱東臯子,有《東臯子集》五卷。
他的年代約當五九〇到六五〇年。
王績是一個放浪懶散的人,有點像陶潛,他的詩也有點像陶潛。
我們選幾首做例子: 初春 前旦出門遊,林花都未有。
今朝下堂來,池冰開已久。
雪被南軒梅,風催北庭柳。
遙呼竈前妾,卻報機中婦:年光恰恰來,滿甕營春酒! 獨坐 問君樽酒外,獨坐更何須?有客談名理,無人索地租。
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賢夫。
百年随分了,未羨陟方壺。
山家 平生唯酒樂,作性不能無。
朝朝訪鄉裡,夜夜遣人酤。
家貧留客久,不暇道精粗。
抽簾持益烥,拔箦更燃爐。
恒聞飲不足,何見有殘壺? 過酒家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
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王績是王勃的叔祖。
王勃(六四八—六七五)與同時的盧照鄰、駱賓王、楊炯都是少年能文,人稱為初唐四傑。
他們都是骈俪文的大家,沿襲六朝以來的遺風,用骈俪文作序記碑碣,但他們都是有才氣的作家,故雖用骈偶文體,而文字通暢,意旨明顯,故他們在骈文史上是一派革新家。
王勃的《滕王閣序》,駱賓王的《讨武氏檄文》,所以能傳誦一時,作法後世,正是因為這種文字是通順明白的骈文。
故杜甫有詩雲: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四傑之文乃是骈文的“當時體”,乃是新體的骈文。
《滕王閣序》等文的流傳後代,應正了杜甫“江河萬古流”的預言。
在古文運動(見下文)之先,四傑的改革骈文使他可以勉強應用,不能不說是一種過渡時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