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唐初的白話詩

關燈


    當時史學大家劉知幾(六六一—七一三)作《史通》,評論古今史家得失,主張實錄“當世口語”,反對用典,反對摹古,然而《史通》本身的文體卻是骈偶的居多。

    這種骈文的議論文也屬于這個新體骈文運動的一部分。

     四傑的詩,流傳下來的很少;但就現存的詩看來,其中也頗有白話化的傾向。

    短詩如王勃的絕句,長詩如盧照鄰的歌行,都有白話詩的趨勢。

     九日王勃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

    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若個”即“那個”)。

     普安建陰題壁王勃 江漢深無極,梁岷不可攀。

    山川雲霧裡,遊子幾時還? 這都有王績的家風。

     行路難盧照鄰 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卧古田!昔時含紅複含紫,常時留霧複留煙。

    春景春風花似雪,香車玉恒阗咽。

    若個遊人不競攀?若個娼家不來折?娼家寶襪蛟龍帔,公子銀鞍千萬騎。

    黃莺一一向花嬌,青鳥雙雙将子戲。

    千尺長條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虧。

    珊瑚葉上鴛鴦鳥,鳳凰巢裡雛鹓兒。

    ——巢傾枝折鳳歸去,條枯葉落狂風吹。

    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讵知?——人生貴賤無終始,倏忽須臾難久恃;誰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堰東流水?漢家陵樹滿秦川。

    行來行去盡哀憐。

    自昔公卿二千石,鹹拟榮華一萬年;不見朱唇将白貌,唯聞素棘與黃泉。

    金貂有時換美酒,玉麈但搖莫計錢。

    寄言座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處?蒼龍阙下君不來,白鶴山前我應去。

    雲間海上邈難期,赤心會合在何時?但願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

     這幾乎全是白話的長歌了。

    其中如“若個遊人不競攀?若個娼家不來折?”“誰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堰東流水?”“黃莺一一向花嬌,青鳥雙雙将子戲”等等句子,必是很接近當日民間的俗歌的。

    盧照鄰又有《長安古意》長歌,文太長了,不能全鈔在這裡;其中的句子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如 生憎帳額繡孤鸾,好取門前帖雙燕。

     都是俗歌的聲口。

    這一篇的末段雲: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淩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這種體裁從民歌裡出來,雖然經過曹丕、鮑照的提倡,還不曾得文學界的充分采用。

    盧照鄰的長歌便是這種歌行體中興的先聲。

    以後繼起的人便多了,天才高的便成李白、杜甫的歌行,下等的也不失為《長恨歌》《秦婦吟》。

    上章(第十章)曾引《續高僧傳》善權傳中的話,說當時的導師作臨時的唱導文,“或三言為句,便盡一時;七五為章,其例亦爾”。

    這可見六七世紀之間,民間定有不少的長歌,或三言為句,或五言,或七言,當日唱導師取法于此,唐朝的長篇歌行也出于此。

    唐以前的導文雖不傳了,但我們看《證道歌》《季布歌》等(另詳見别篇),可以斷言七言歌行體是從民間來的。

     七年前(一九二一),我做這部文學史的初稿時,曾表示我對于寒山、拾得的年代的懷疑。

    我當時主張的大意是說: 向來人多把寒山、拾得看做初唐的人。

    《寒山詩》的後序說他們是貞觀初的人。

    此序作于南宋,很靠不住。

    我覺得這種白話詩一定是晚唐的出品,絕不會出在唐初。

     我當時并沒有什麼證據。

    但我後來竟尋得一條證據,當時我很高興。

    這條證據在《古尊宿語錄》卷十四的《趙州從谂禅師語錄》裡面,原文如下: 師(從谂)因到天台國清寺見寒山、拾得。

    師雲,“久向寒山、拾得,到來隻見兩頭水牯牛。

    ”寒山、拾得便作牛鬥。

    師雲:“叱,叱!”寒山、拾得咬齒相看。

    師便歸堂。

     據《傳燈錄》卷十,從谂死于唐昭宗乾甯四年(八九七);但據這部語錄前面的《行狀》,他死于戊子歲,當後唐明宗天成三年(九二八)。

    無論如何,這可以證明寒山、拾得是唐末五代間人了。

     但我現在不信這種證據了。

    我現在認《趙州語錄》是一個妄人編的,其人毫無曆史知識,任意捏造,多無根據。

    如《行狀》中說從谂死年在“戊子歲”,而無年号;下文又雲:“後唐保大十一年孟夏月旬有三日,有學者咨聞東都東院惠通禅師趙州先人行化厥由,作禮而退,乃援筆錄之。

    ”後唐無保大年号,五代時也沒有一個年号有十一年之長的:保大乃遼時年号,當宋宣和三年至六年(一一二—一一二四)。

    這可見編者之捏造。

    戊子若在後唐,便與《傳燈錄》所記從谂死年相差三十一年了!《傳燈錄》說他死時年百二十歲。

    即使我們承認他活了百二十歲,從後唐明宗戊子(九二八)倒數百二十年,當憲宗元和三年;而《語錄》中說他見了寒山、拾得,又去見百丈和尚(懷海),百丈死于元和九年(八一四),那時從谂還隻有六歲,怎麼就能談禅行腳了呢!以此看來,我在七年前發現的證據原來毫無做證據的價值!編造這部《趙州語錄》的人,大約是遼金之際的一個陋僧,不知百丈是何人,也不知寒山、拾得是何人的。

     後世關于寒山、拾得的傳說,多根據于闾丘胤的一篇序。

    此序裡神話連篇,本不足信。

    闾丘胤的事迹已不可考;序中稱唐興縣,唐興之名起于高宗上元二年(六七五)故此序至早不過在七世紀末年,也許在很晚的時期呢。

    此序并不說闾丘胤到台州是在“貞觀初”;“貞觀初”的傳說起于南宋沙門志南的後序。

    向來各書記寒山、拾得見闾丘胤的年代很不一緻,今排列各書所記如下: (1)貞觀七年(六三三)——宋僧志磐《佛祖統記》(作于一二五六) (2)貞觀十六年(六四二)——元僧熙仲《釋氏資鑒》(作于一三三六) (3)貞觀十七年六四三——宋僧本覺《釋氏通鑒》(作于一二七〇) ()先天中(七一二—七一三)——元僧昙噩《科分六學僧傳》(成于一三六六) (5)貞元末約(八〇〇)——元僧念常《曆代佛祖通載》(成于一三四一) 各書相差,從貞觀七年到貞元末(六三三—八〇〇),有一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