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唐初的白話詩
關燈
小
中
大
十年之多!這可見古人因闾丘胤序中未有年代,故未免自由猜測;念常老實把此事移到中唐,我更移後一步,便到了晚唐了。
其實我當時并沒有好證據,不過依據向來分唐詩為“初、盛、中、晚”四期的習慣,總覺得初唐似乎不會有這種白話詩出現。
但我發現王梵志的白話詩以後,又從敦煌寫本《曆代法寶記》裡證實了盛唐時人已稱引梵志的詩,我的主張不能不改變了。
但我總覺得寒山、拾得的詩是在王梵志之後,似是有意模仿梵志的。
梵志生在河南,他的白話詩流傳四方,南方有人繼起,寒山子便是當時的學梵志的一個南方詩人,拾得、豐幹大概更在後了,大概都是後來逐漸附麗上去的。
以我所知,關于寒山的材料大概都不可靠。
比較可信的隻有兩件,都是宋以前的記載。
第一件是五代時,禅宗大師風穴延沼禅師引的寒山詩句(延沼死于九七三年)。
《風穴語錄》(《續藏經》二,二三套,二冊,頁一二〇)有一條說: 上堂,舉寒山詩曰: 梵志死去來,魂識見閻老。
讀盡百王書,未免受捶拷。
一稱“南無佛”,皆以成佛道。
此詩不在現傳《寒山詩》各本裡;大概十世紀裡延沼所見當是古本。
此詩說梵志見閻王的故事,可見寒山的詩出于梵志之後。
大概王梵志的詩流傳很遠,遂開白話詩的風氣,延沼所引的詩可以暗示梵志與寒山的關系。
第二件是《太平廣記》卷五十五的“寒山子”一條。
《太平廣記》是宋初(九七八)編成的,所收的都是宋以前的小說雜記。
這一條注雲,“出《仙傳拾遺》”,其文如下: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曆中(七六六—七七九),隐居天台翠屏山。
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為寒山子。
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辄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随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隐之興,或譏諷時态,能警勵流俗。
桐柏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
十餘年,忽不複見…… 這是關于寒山子的最古的記載。
此條下半說到鹹通十二年(八七一)道士李褐見仙人寒山子的事,可見此文作于唐末,此時寒山子已成仙人了。
但此文說寒山子隐居天台在大曆時,可見他生于八世紀初期,他的時代約當七〇〇至七八〇,正是盛唐時期了。
他的詩集三卷,是徐靈府“序而集之”的。
徐靈府是錢塘人,隐居天目山修道,辭武宗(八四一—八四六)的征辟,絕粒久而死。
作《寒山集》序的人是一個道士,寒山子的傳又在《仙傳拾遺》裡,可見寒山子在當日被人看做一個修道的隐士,到後來才被人編排作國清寺的貧子。
拾得與豐幹皆不見于宋以前的記載。
隻有闾丘胤的序裡說寒山是文殊菩薩,拾得是普賢菩薩,豐幹是彌陀佛;豐幹是一個禅師,在唐興縣的國清寺裡;寒山、拾得都“狀如貧子,又似風狂,或去或來,在國清寺庫院走使廚中着火”。
大概當時的道士與和尚都搶着要拉寒山。
徐靈府是道士,故把寒山子看作修道之士;後來的道士遂把寒山看作《神仙傳》中人了。
天台本是佛教的一個中心,豈肯輕易放過這樣一位本山的名人?所以天台的和尚便也造作神話,把寒山化作佛門的一位菩薩,又拉出豐幹、拾得來作陪。
到了宋代禅宗諸書裡——例如志南的《寒山集》後序——寒山、拾得便成了能談禅機,說話頭的禅師了。
寒山雖然生當盛唐,他的詩分明屬于王梵志的一路,故我們選他的幾首詩附在這裡: (一) 有個王秀才,笑我詩多失:雲不識蜂腰,仍不會鶴膝;平側不解壓,凡言取次出。
——我笑你作詩,如盲徒詠日! (二) 有人笑我詩。
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秖為知音寡。
若遣趁宮商,餘病莫能罷。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三)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
微風吹幽松,近聽聲逾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誦黃老。
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
(四) 若人逢鬼魅,第一莫驚懅。
捺硬莫睬渠,呼名自當去。
燒香請佛力,禮拜求僧助。
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 (五) 有人把椿樹,喚作白,檀。
學道多沙數,幾個得泥洹?棄金卻擔草,謾他亦自謾。
似聚沙一處,成團亦大難。
(六) 快哉混沌身,不飯複不尿。
遭得誰鑽鑿,因茲立九竅。
朝朝為衣食,歲歲愁租調。
千個争一錢,聚頭亡命叫。
(七) 出身既擾擾,世事非一狀。
未能舍流俗,所以相退訪。
昨吊徐五死,今送劉三葬,日日不得閑,為此心凄怆。
(八) 我在村中住,衆推無比方。
昨日到城下,仍被狗形相。
或嫌袴太窄,或說衫少長。
撐卻雞子眼,雀兒舞堂堂。
(九) 三五癡後生,作事不真實:未讀十卷書,強把雌黃筆;将他《儒行篇》,喚作《盜賊律》。
脫體似蟫蟲,咬破他書帙。
拾得與豐幹的詩大概出于後人仿作,故不舉例了。
後記 這一章印成後,我又在唐人馮翊的《桂苑叢談》(《唐代叢書》初集)裡尋得“王梵志”一條,其文與《太平廣記》所載相同,而稍有異文,其異文多可校正《廣記》之誤;大概兩書同出于一個來源,而馮氏本較早,故訛誤較少。
馮翊的事迹不可考,但《桂苑叢談》多記鹹通、乾符間(八六〇—八七九)的事,又有一條寫“吳王收複浙右之歲”,吳王即楊行密,死于九〇五年。
此書大概作于九〇〇年左右,在《太平廣記》編纂(九七八)之前約八十年。
今鈔此條全文如下,異文之傍加圈為記: 王梵志,衛州黎陽人也。
黎陽城東一五裡有王德祖者,當隋之時,家有林檎樹,生瘿大如鬥。
經三年,其瘿朽爛,德祖見之,乃撤其皮,遂見一孩兒抱胎而出。
因收養之。
至七歲,能語,問曰:“誰人育我?”及問姓名。
德祖具以實告。
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後改曰“志”。
[曰](似應有“曰”字)“我[王](似脫一“王”字)家長育,可姓王也。
”作詩諷人,甚有義旨。
蓋菩薩示化也。
(一九二七,十二,八,胡适補記。
)
其實我當時并沒有好證據,不過依據向來分唐詩為“初、盛、中、晚”四期的習慣,總覺得初唐似乎不會有這種白話詩出現。
但我發現王梵志的白話詩以後,又從敦煌寫本《曆代法寶記》裡證實了盛唐時人已稱引梵志的詩,我的主張不能不改變了。
但我總覺得寒山、拾得的詩是在王梵志之後,似是有意模仿梵志的。
梵志生在河南,他的白話詩流傳四方,南方有人繼起,寒山子便是當時的學梵志的一個南方詩人,拾得、豐幹大概更在後了,大概都是後來逐漸附麗上去的。
以我所知,關于寒山的材料大概都不可靠。
比較可信的隻有兩件,都是宋以前的記載。
第一件是五代時,禅宗大師風穴延沼禅師引的寒山詩句(延沼死于九七三年)。
《風穴語錄》(《續藏經》二,二三套,二冊,頁一二〇)有一條說: 上堂,舉寒山詩曰: 梵志死去來,魂識見閻老。
讀盡百王書,未免受捶拷。
一稱“南無佛”,皆以成佛道。
此詩不在現傳《寒山詩》各本裡;大概十世紀裡延沼所見當是古本。
此詩說梵志見閻王的故事,可見寒山的詩出于梵志之後。
大概王梵志的詩流傳很遠,遂開白話詩的風氣,延沼所引的詩可以暗示梵志與寒山的關系。
第二件是《太平廣記》卷五十五的“寒山子”一條。
《太平廣記》是宋初(九七八)編成的,所收的都是宋以前的小說雜記。
這一條注雲,“出《仙傳拾遺》”,其文如下: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曆中(七六六—七七九),隐居天台翠屏山。
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為寒山子。
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辄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随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隐之興,或譏諷時态,能警勵流俗。
桐柏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
十餘年,忽不複見…… 這是關于寒山子的最古的記載。
此條下半說到鹹通十二年(八七一)道士李褐見仙人寒山子的事,可見此文作于唐末,此時寒山子已成仙人了。
但此文說寒山子隐居天台在大曆時,可見他生于八世紀初期,他的時代約當七〇〇至七八〇,正是盛唐時期了。
他的詩集三卷,是徐靈府“序而集之”的。
徐靈府是錢塘人,隐居天目山修道,辭武宗(八四一—八四六)的征辟,絕粒久而死。
作《寒山集》序的人是一個道士,寒山子的傳又在《仙傳拾遺》裡,可見寒山子在當日被人看做一個修道的隐士,到後來才被人編排作國清寺的貧子。
拾得與豐幹皆不見于宋以前的記載。
隻有闾丘胤的序裡說寒山是文殊菩薩,拾得是普賢菩薩,豐幹是彌陀佛;豐幹是一個禅師,在唐興縣的國清寺裡;寒山、拾得都“狀如貧子,又似風狂,或去或來,在國清寺庫院走使廚中着火”。
大概當時的道士與和尚都搶着要拉寒山。
徐靈府是道士,故把寒山子看作修道之士;後來的道士遂把寒山看作《神仙傳》中人了。
天台本是佛教的一個中心,豈肯輕易放過這樣一位本山的名人?所以天台的和尚便也造作神話,把寒山化作佛門的一位菩薩,又拉出豐幹、拾得來作陪。
到了宋代禅宗諸書裡——例如志南的《寒山集》後序——寒山、拾得便成了能談禅機,說話頭的禅師了。
寒山雖然生當盛唐,他的詩分明屬于王梵志的一路,故我們選他的幾首詩附在這裡: (一) 有個王秀才,笑我詩多失:雲不識蜂腰,仍不會鶴膝;平側不解壓,凡言取次出。
——我笑你作詩,如盲徒詠日! (二) 有人笑我詩。
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秖為知音寡。
若遣趁宮商,餘病莫能罷。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三)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
微風吹幽松,近聽聲逾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誦黃老。
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
(四) 若人逢鬼魅,第一莫驚懅。
捺硬莫睬渠,呼名自當去。
燒香請佛力,禮拜求僧助。
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 (五) 有人把椿樹,喚作白,檀。
學道多沙數,幾個得泥洹?棄金卻擔草,謾他亦自謾。
似聚沙一處,成團亦大難。
(六) 快哉混沌身,不飯複不尿。
遭得誰鑽鑿,因茲立九竅。
朝朝為衣食,歲歲愁租調。
千個争一錢,聚頭亡命叫。
(七) 出身既擾擾,世事非一狀。
未能舍流俗,所以相退訪。
昨吊徐五死,今送劉三葬,日日不得閑,為此心凄怆。
(八) 我在村中住,衆推無比方。
昨日到城下,仍被狗形相。
或嫌袴太窄,或說衫少長。
撐卻雞子眼,雀兒舞堂堂。
(九) 三五癡後生,作事不真實:未讀十卷書,強把雌黃筆;将他《儒行篇》,喚作《盜賊律》。
脫體似蟫蟲,咬破他書帙。
拾得與豐幹的詩大概出于後人仿作,故不舉例了。
後記 這一章印成後,我又在唐人馮翊的《桂苑叢談》(《唐代叢書》初集)裡尋得“王梵志”一條,其文與《太平廣記》所載相同,而稍有異文,其異文多可校正《廣記》之誤;大概兩書同出于一個來源,而馮氏本較早,故訛誤較少。
馮翊的事迹不可考,但《桂苑叢談》多記鹹通、乾符間(八六〇—八七九)的事,又有一條寫“吳王收複浙右之歲”,吳王即楊行密,死于九〇五年。
此書大概作于九〇〇年左右,在《太平廣記》編纂(九七八)之前約八十年。
今鈔此條全文如下,異文之傍加圈為記: 王梵志,衛州黎陽人也。
黎陽城東一五裡有王德祖者,當隋之時,家有林檎樹,生瘿大如鬥。
經三年,其瘿朽爛,德祖見之,乃撤其皮,遂見一孩兒抱胎而出。
因收養之。
至七歲,能語,問曰:“誰人育我?”及問姓名。
德祖具以實告。
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後改曰“志”。
[曰](似應有“曰”字)“我[王](似脫一“王”字)家長育,可姓王也。
”作詩諷人,甚有義旨。
蓋菩薩示化也。
(一九二七,十二,八,胡适補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