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佛教的翻譯文學(下)
關燈
小
中
大
五世紀是佛經翻譯的最重要的時期。
最大的譯場是在長安。
僧肇答廬山劉遺民書中說起當日的工作的狀況: 什師于大石寺出新至諸經……禅師于瓦官寺教習禅道,門徒數百……三藏法師于中寺出律部,本末情悉,若睹初制。
毗婆沙法師于石羊寺出《舍利弗毗昙》梵本……貧道一生猥參嘉運,遇茲盛化,自不睹釋迦垣之集,餘複何恨……(《僧傳》卷七) 西北的河西王沮渠蒙遜也提倡佛法,請昙無谶譯出《涅槃經》《大集經》《大雲經》《佛所行經》等。
昙無谶(死于四三三)也是一個慎重的譯者,《僧傳》說: 沮渠蒙遜……欲請出經本,谶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恐言舛于理,不許即翻。
于是學語三年,方譯寫《涅槃初分》十卷。
(卷二) 他譯的《佛所行經》(Buddhacharita)乃是佛教偉大詩人馬鳴(A’svaghosha)的傑作,用韻文述佛一生的故事。
昙無谶用五言無韻詩體譯出。
全詩分二十八品,約九千三百句,凡四萬六千多字,在當時為中國文學内的第一首長詩,我們試引其中的《離欲品》的一小部分,略表示此詩譯文的風格: 太子入園林,衆女來奉迎,并生希遇想,競媚進幽誠。
各盡妖姿态,供侍随所宜。
或有執手足,或遍摩其身,或複對言笑,或現憂戚容,以悅太子,令生愛樂心。
衆女見太子,光顔狀天身,不假諸飾好,素體逾莊嚴;一切皆瞻仰,謂“月天子”來。
種種設方便,不動菩薩心;更互相顧視,抱愧寂無言。
有婆羅門子,名曰優陀夷,謂諸婇女言:“汝等悉端正,聰明多技術,色力亦不常,兼解諸世間,隐密随欲方;容色世希有,狀如玉女形。
天見舍妃後,神仙為之傾。
如何人王子,不能感其情?今此王太子,持心雖堅固,清淨德純備,不勝女人力。
古昔孫陀利,能壞大仙人,令習于愛欲,以足蹈其頂……毗屍婆梵仙,修道十千歲,深著于天後,一日頓破壞。
如彼諸美女,力勝諸梵行……何不盡其術,令彼生染心? 爾時婇女衆,慶聞優陀說,增其踴悅心,如鞭策良馬,往到太子前,各進種種術:歌舞或言笑,揚眉露白齒,美目相眄睐,輕衣見素身,妖搖而徐步,詐親漸習近。
情欲實其心;兼奉大王言,漫形隐陋,忘其慚愧情。
太子心堅固,傲然不改容,猶如大龍象,群象衆圍繞,不能亂其心,處衆若閑居。
猶如天帝釋,諸天女圍繞。
太子在園林,圍繞亦如是。
或為整衣服,或為洗手足,或以香塗身,或以華嚴飾,或為貫璎珞,或有扶抱身,或為安枕席,或傾身密語,或世俗調戲,或說衆欲事,或作諸欲形,以動其心…… 與《佛所行 》同類的,還有寶雲譯的《佛本行經》。
寶雲(死于四六九)到過于阗、天竺,遍學梵書,回國後在建業譯有《新無量壽經》及《佛本行經》。
《僧傳》(卷三)說他“華梵兼通,音訓允正。
”《佛本行經》的原本與《佛所行》稍有不同,也是全篇韻文,共分三十一品。
譯文有時用五言無韻詩體,有時用四言,有時又用七言,而五言居最大部分。
我們摘抄第十一品《八王分舍利品》的一段作個例。
《佛所行》第二十八品與此品同記一事,而詳略大不同。
其事為七王要分佛的舍利,故興兵來圍城,城中諸力士也不服,堅守城池不下。
後來大家聽了一個婆羅門的話,把佛舍利分作八分,各國建塔供養。
《佛所行》本記興兵圍城不過三十六句,《佛本行經》本卻有一百零八句,其中一部分如下: ……七王之兵衆,俱時到城下。
大衆起黃塵,坌塞人衆眼。
殂象之氣臭,塞鼻不得息。
鼓角吹貝聲,塞耳無所聞。
婦女諸幼小,惶怖皆失色。
對敵火攻具,消銅鐵為湯。
皆貫胄被甲,當仗嚴進戰。
象馬皆被甲,整陣當對戰。
力士沒體命,不圖分舍利,城裡皆令催,執杖上城戰。
諸力士齊心,決定戰不退。
皆立于城上,樓橹卻敵間,看城外諸王,軍衆無央數,軍奮作威勢,同時大叫呼。
一時大叫呼,聲向震天地。
拔劍而擲弄,晃昱耀天日。
或有跳勇走,捷疾欲向城…… 我們再引第八品《與衆婇女遊居品》裡寫太子與婇女同浴的一段,也是《佛所行》沒有的: ……太子入池,水至其腰。
諸女圍繞,明耀浴池;猶如明珠,繞寶山王,妙相顯赫,甚好巍巍。
衆女水中,種種戲笑:或相湮沒,或水相灑;或有弄華,以華相擲;或入水底,良久乃出;或于水中,現其衆華;或沒于水,但現其手。
衆女池中,光耀衆華;令衆藕華,失其精光。
或有攀緣,太子手臂,猶如雜華,纏着金柱。
女妝塗香,水澆皆堕,旃檀木樒,水成香池。
這是很濃豔的描寫。
近年有幾位學者頗主張這一類翻譯的文學是《孔雀東南飛》一類的長詩的範本。
我從前也頗傾向這種主張。
近年我的見解稍稍改變了。
我以為從漢到南北朝,這五六百年中,中國民間自有無數民歌發生。
其中有短的抒情詩和諷刺詩,但也有很長的故事詩。
在文學技術的方面,從《日出東南隅》一類的詩演變到《孔雀東南飛》,不能說是不連續的,也不能說是
最大的譯場是在長安。
僧肇答廬山劉遺民書中說起當日的工作的狀況: 什師于大石寺出新至諸經……禅師于瓦官寺教習禅道,門徒數百……三藏法師于中寺出律部,本末情悉,若睹初制。
毗婆沙法師于石羊寺出《舍利弗毗昙》梵本……貧道一生猥參嘉運,遇茲盛化,自不睹釋迦垣之集,餘複何恨……(《僧傳》卷七) 西北的河西王沮渠蒙遜也提倡佛法,請昙無谶譯出《涅槃經》《大集經》《大雲經》《佛所行經》等。
昙無谶(死于四三三)也是一個慎重的譯者,《僧傳》說: 沮渠蒙遜……欲請出經本,谶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恐言舛于理,不許即翻。
于是學語三年,方譯寫《涅槃初分》十卷。
(卷二) 他譯的《佛所行經》(Buddhacharita)乃是佛教偉大詩人馬鳴(A’svaghosha)的傑作,用韻文述佛一生的故事。
昙無谶用五言無韻詩體譯出。
全詩分二十八品,約九千三百句,凡四萬六千多字,在當時為中國文學内的第一首長詩,我們試引其中的《離欲品》的一小部分,略表示此詩譯文的風格: 太子入園林,衆女來奉迎,并生希遇想,競媚進幽誠。
各盡妖姿态,供侍随所宜。
或有執手足,或遍摩其身,或複對言笑,或現憂戚容,以悅太子,令生愛樂心。
衆女見太子,光顔狀天身,不假諸飾好,素體逾莊嚴;一切皆瞻仰,謂“月天子”來。
種種設方便,不動菩薩心;更互相顧視,抱愧寂無言。
有婆羅門子,名曰優陀夷,謂諸婇女言:“汝等悉端正,聰明多技術,色力亦不常,兼解諸世間,隐密随欲方;容色世希有,狀如玉女形。
天見舍妃後,神仙為之傾。
如何人王子,不能感其情?今此王太子,持心雖堅固,清淨德純備,不勝女人力。
古昔孫陀利,能壞大仙人,令習于愛欲,以足蹈其頂……毗屍婆梵仙,修道十千歲,深著于天後,一日頓破壞。
如彼諸美女,力勝諸梵行……何不盡其術,令彼生染心? 爾時婇女衆,慶聞優陀說,增其踴悅心,如鞭策良馬,往到太子前,各進種種術:歌舞或言笑,揚眉露白齒,美目相眄睐,輕衣見素身,妖搖而徐步,詐親漸習近。
情欲實其心;兼奉大王言,漫形隐陋,忘其慚愧情。
太子心堅固,傲然不改容,猶如大龍象,群象衆圍繞,不能亂其心,處衆若閑居。
猶如天帝釋,諸天女圍繞。
太子在園林,圍繞亦如是。
或為整衣服,或為洗手足,或以香塗身,或以華嚴飾,或為貫璎珞,或有扶抱身,或為安枕席,或傾身密語,或世俗調戲,或說衆欲事,或作諸欲形,以動其心…… 與《佛所行 》同類的,還有寶雲譯的《佛本行經》。
寶雲(死于四六九)到過于阗、天竺,遍學梵書,回國後在建業譯有《新無量壽經》及《佛本行經》。
《僧傳》(卷三)說他“華梵兼通,音訓允正。
”《佛本行經》的原本與《佛所行》稍有不同,也是全篇韻文,共分三十一品。
譯文有時用五言無韻詩體,有時用四言,有時又用七言,而五言居最大部分。
我們摘抄第十一品《八王分舍利品》的一段作個例。
《佛所行》第二十八品與此品同記一事,而詳略大不同。
其事為七王要分佛的舍利,故興兵來圍城,城中諸力士也不服,堅守城池不下。
後來大家聽了一個婆羅門的話,把佛舍利分作八分,各國建塔供養。
《佛所行》本記興兵圍城不過三十六句,《佛本行經》本卻有一百零八句,其中一部分如下: ……七王之兵衆,俱時到城下。
大衆起黃塵,坌塞人衆眼。
殂象之氣臭,塞鼻不得息。
鼓角吹貝聲,塞耳無所聞。
婦女諸幼小,惶怖皆失色。
對敵火攻具,消銅鐵為湯。
皆貫胄被甲,當仗嚴進戰。
象馬皆被甲,整陣當對戰。
力士沒體命,不圖分舍利,城裡皆令催,執杖上城戰。
諸力士齊心,決定戰不退。
皆立于城上,樓橹卻敵間,看城外諸王,軍衆無央數,軍奮作威勢,同時大叫呼。
一時大叫呼,聲向震天地。
拔劍而擲弄,晃昱耀天日。
或有跳勇走,捷疾欲向城…… 我們再引第八品《與衆婇女遊居品》裡寫太子與婇女同浴的一段,也是《佛所行》沒有的: ……太子入池,水至其腰。
諸女圍繞,明耀浴池;猶如明珠,繞寶山王,妙相顯赫,甚好巍巍。
衆女水中,種種戲笑:或相湮沒,或水相灑;或有弄華,以華相擲;或入水底,良久乃出;或于水中,現其衆華;或沒于水,但現其手。
衆女池中,光耀衆華;令衆藕華,失其精光。
或有攀緣,太子手臂,猶如雜華,纏着金柱。
女妝塗香,水澆皆堕,旃檀木樒,水成香池。
這是很濃豔的描寫。
近年有幾位學者頗主張這一類翻譯的文學是《孔雀東南飛》一類的長詩的範本。
我從前也頗傾向這種主張。
近年我的見解稍稍改變了。
我以為從漢到南北朝,這五六百年中,中國民間自有無數民歌發生。
其中有短的抒情詩和諷刺詩,但也有很長的故事詩。
在文學技術的方面,從《日出東南隅》一類的詩演變到《孔雀東南飛》,不能說是不連續的,也不能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