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佛教的翻譯文學(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太驟然的(參看第六章)。
正不用倚靠外來的文學的影響。
昙無谶譯《佛所行》在四百二十年左右;寶雲譯經更在其後,約當四百四十年。
徐陵編《玉台新詠》約在五百六十年,他已收采《孔雀東南飛》了。
在那個不容易得寫本書卷的時代,一種外國的文學居然能在一百年内發生絕大的影響,竟會産生《孔雀東南飛》這樣偉大的傑作,這未免太快罷? 與其說《佛本行經》等書産生了《孔雀東南飛》一類的長詩,不如說因為民間先已有了《孔雀東南飛》一類的長篇故事詩,所以才有翻譯這種長篇外國詩的可能。
法護鸠摩羅什等人用的散文大概是根據于當時人說的話。
昙無谶、寶雲等人用的偈體大概也是依據當時民歌的韻文,不過偈體不用韻腳,更自由了。
中國固有的文學很少是富于幻想力的;像印度人那種上天下地毫無拘束的幻想能力,中國古代文學裡竟尋不出一個例(屈原、莊周都遠不夠資格)!長篇韻文如《孫雀東南飛》隻有寫實的叙述,而沒有一點超自然或超空間時間的幻想。
這真是中國古文學所表現的中國民族性。
在這一點上,印度人的幻想文學之輸入确有絕大的解放力。
試看中古時代的神仙文學如《列仙傳》《神仙傳》,何等簡單,何等拘謹!從《列仙傳》到《西遊記》《封神傳》,這裡面才是印度的幻想文學的大影響呵。
佛教的長篇故事很多,如LalitaVisara,法護譯為《普曜經》,也是幻想的釋迦牟尼傳記,散文為主體,夾用偈體。
因為它與《佛本行經》等性質相同,故連帶提起。
五世紀的譯經事業,不單在北方,南方也有很重要的譯場。
四世紀之末到五世紀之初,廬山與建業都有大部譯經出來。
僧伽提婆在廬山譯出《阿毗昙心》等,又在建業裡譯《中阿含》(三九七—八)。
佛馱跋陀羅在廬山譯出《修行方便論》(後人稱《達摩多羅禅經》),又在建業道場寺譯出《華嚴經》,是為晉譯《華嚴》。
那時法顯、寶雲等先後往印度留學,帶了許多經卷回來。
法顯在道場寺請佛馱跋陀羅譯出《大泥洹經》及《摩诃僧祇律》等。
佛馱什在建業龍光寺譯出《彌沙塞律》,即《五分律》。
寶雲譯的經已見前節。
寶雲又與智嚴同譯《普曜》《四天王》等經。
求那跋摩在建業譯出《菩薩善戒》《四分羯磨》等。
求那跋陀羅在建業譯出《雜阿含》,又在丹陽譯出《楞伽經》,又在荊州譯出《無量壽》等經。
求那跋陀羅死于四百六十八年。
五世紀下半,譯事稍衰;故《高僧傳》雲:“自大明(四五七—四六四)已後,譯經殆絕。
”隻有永明十年(四九二)求那毗地譯出《百句喻經》《十二因緣》《須達長者經》,都是小品。
這些南方譯經之中,影響最大的自然是《涅槃》(《泥洹》)《華嚴》《楞伽》三部。
我們不能多舉例,隻好單舉《華嚴》作例罷。
《華嚴》《寶積》《般若》《涅槃》等等大部經都是一些“叢書”,其中性質複雜,優劣不等,但往往有好文學作品。
如《華嚴經》第六《菩薩明難品》便是很美的文學;如其中論“精進”雲: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 應當一切時,勇猛大精進。
譬如微小火,樵濕則能滅; 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譬如人鑽火,未出數休息, 火勢随止滅;懈怠者亦然。
如論“多聞”雲: 譬如有良醫,具知諸方藥, 自疾不能救;多聞亦如是。
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
譬如聾瞆人,善奏諸音樂, 悅彼不自聞;多聞亦如是。
譬如盲瞽人,本習故能畫, 示彼不自見;多聞亦如是。
“日夜數他寶”一偈是後來禅宗文學中常引用的一偈。
這種好白話詩乃是後來王梵志、寒山、拾得一班白話詩人的先鋒(詳見下編)。
《華嚴經》是一種幻想教科書,也可說是一種說謊教科書。
什麼東西都可以分作十件:十地、十明、十忍……等等都是以十進的。
隻要你會上天下地的幻想,隻要你湊得上十樣,你盡管敷衍下去,可以到無窮之長。
這個法子自然是很讨厭的。
但這種法子最容易模仿,最容易學。
《華嚴經》末篇《入法界品》占全書四分之一以上,寫善财童子求法事,過了一城又一城,見了一大師又一大師,遂敷演成一部長篇小說。
其中沒有什麼結構,隻是閉了眼睛“瞎嚼蛆”而已。
我們試舉幾段“瞎嚼蛆”的例,證明我們不是有意誣蔑這部赫赫有名的佛經。
善财童子到了可樂國的和合山,見着功德雲比丘。
那位比丘說: 善男子,我于解脫力逮得清淨方便慧眼,普照觀察一切世界,境界無礙,除一切障,一切佛化陀羅尼力,或見東方一佛,二佛,十百千萬,十億,百億,千億,百千億佛;或見百億那由他,千億那由他,百千億那由他佛;或見無量阿僧祗,不可思議,不可稱,無分齊,無邊際,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佛;或見閻浮提微塵等佛;或見四天下微塵等佛;或見小千世界等佛;或見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卷四十
正不用倚靠外來的文學的影響。
昙無谶譯《佛所行》在四百二十年左右;寶雲譯經更在其後,約當四百四十年。
徐陵編《玉台新詠》約在五百六十年,他已收采《孔雀東南飛》了。
在那個不容易得寫本書卷的時代,一種外國的文學居然能在一百年内發生絕大的影響,竟會産生《孔雀東南飛》這樣偉大的傑作,這未免太快罷? 與其說《佛本行經》等書産生了《孔雀東南飛》一類的長詩,不如說因為民間先已有了《孔雀東南飛》一類的長篇故事詩,所以才有翻譯這種長篇外國詩的可能。
法護鸠摩羅什等人用的散文大概是根據于當時人說的話。
昙無谶、寶雲等人用的偈體大概也是依據當時民歌的韻文,不過偈體不用韻腳,更自由了。
中國固有的文學很少是富于幻想力的;像印度人那種上天下地毫無拘束的幻想能力,中國古代文學裡竟尋不出一個例(屈原、莊周都遠不夠資格)!長篇韻文如《孫雀東南飛》隻有寫實的叙述,而沒有一點超自然或超空間時間的幻想。
這真是中國古文學所表現的中國民族性。
在這一點上,印度人的幻想文學之輸入确有絕大的解放力。
試看中古時代的神仙文學如《列仙傳》《神仙傳》,何等簡單,何等拘謹!從《列仙傳》到《西遊記》《封神傳》,這裡面才是印度的幻想文學的大影響呵。
佛教的長篇故事很多,如LalitaVisara,法護譯為《普曜經》,也是幻想的釋迦牟尼傳記,散文為主體,夾用偈體。
因為它與《佛本行經》等性質相同,故連帶提起。
五世紀的譯經事業,不單在北方,南方也有很重要的譯場。
四世紀之末到五世紀之初,廬山與建業都有大部譯經出來。
僧伽提婆在廬山譯出《阿毗昙心》等,又在建業裡譯《中阿含》(三九七—八)。
佛馱跋陀羅在廬山譯出《修行方便論》(後人稱《達摩多羅禅經》),又在建業道場寺譯出《華嚴經》,是為晉譯《華嚴》。
那時法顯、寶雲等先後往印度留學,帶了許多經卷回來。
法顯在道場寺請佛馱跋陀羅譯出《大泥洹經》及《摩诃僧祇律》等。
佛馱什在建業龍光寺譯出《彌沙塞律》,即《五分律》。
寶雲譯的經已見前節。
寶雲又與智嚴同譯《普曜》《四天王》等經。
求那跋摩在建業譯出《菩薩善戒》《四分羯磨》等。
求那跋陀羅在建業譯出《雜阿含》,又在丹陽譯出《楞伽經》,又在荊州譯出《無量壽》等經。
求那跋陀羅死于四百六十八年。
五世紀下半,譯事稍衰;故《高僧傳》雲:“自大明(四五七—四六四)已後,譯經殆絕。
”隻有永明十年(四九二)求那毗地譯出《百句喻經》《十二因緣》《須達長者經》,都是小品。
這些南方譯經之中,影響最大的自然是《涅槃》(《泥洹》)《華嚴》《楞伽》三部。
我們不能多舉例,隻好單舉《華嚴》作例罷。
《華嚴》《寶積》《般若》《涅槃》等等大部經都是一些“叢書”,其中性質複雜,優劣不等,但往往有好文學作品。
如《華嚴經》第六《菩薩明難品》便是很美的文學;如其中論“精進”雲: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 應當一切時,勇猛大精進。
譬如微小火,樵濕則能滅; 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譬如人鑽火,未出數休息, 火勢随止滅;懈怠者亦然。
如論“多聞”雲: 譬如有良醫,具知諸方藥, 自疾不能救;多聞亦如是。
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
譬如聾瞆人,善奏諸音樂, 悅彼不自聞;多聞亦如是。
譬如盲瞽人,本習故能畫, 示彼不自見;多聞亦如是。
“日夜數他寶”一偈是後來禅宗文學中常引用的一偈。
這種好白話詩乃是後來王梵志、寒山、拾得一班白話詩人的先鋒(詳見下編)。
《華嚴經》是一種幻想教科書,也可說是一種說謊教科書。
什麼東西都可以分作十件:十地、十明、十忍……等等都是以十進的。
隻要你會上天下地的幻想,隻要你湊得上十樣,你盡管敷衍下去,可以到無窮之長。
這個法子自然是很讨厭的。
但這種法子最容易模仿,最容易學。
《華嚴經》末篇《入法界品》占全書四分之一以上,寫善财童子求法事,過了一城又一城,見了一大師又一大師,遂敷演成一部長篇小說。
其中沒有什麼結構,隻是閉了眼睛“瞎嚼蛆”而已。
我們試舉幾段“瞎嚼蛆”的例,證明我們不是有意誣蔑這部赫赫有名的佛經。
善财童子到了可樂國的和合山,見着功德雲比丘。
那位比丘說: 善男子,我于解脫力逮得清淨方便慧眼,普照觀察一切世界,境界無礙,除一切障,一切佛化陀羅尼力,或見東方一佛,二佛,十百千萬,十億,百億,千億,百千億佛;或見百億那由他,千億那由他,百千億那由他佛;或見無量阿僧祗,不可思議,不可稱,無分齊,無邊際,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佛;或見閻浮提微塵等佛;或見四天下微塵等佛;或見小千世界等佛;或見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