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佛教的翻譯文學(下)
關燈
小
中
大
參差,有江表與關中之别。
他說: 梵者,淨也,實惟天音。
色界諸天來觐佛者,皆陳贊頌。
經有其事,祖而述之,故存本因,诏聲為“梵”。
然彼天音未必同此……神州一境,聲類既各不同,印度之與諸蕃,詠頌居然自别(《續傳》四十論)。
這便是公然承認各地可以自由創造了。
道宣又說: 頌贊之設,其流實繁。
江淮之境,偏饒此玩。
雕飾文绮,糅以聲華……然其聲多豔逸,翳覆文詞,聽者但聞飛弄,竟迷是何筌目。
這是說江南的文人習氣也傳染到了和尚家的頌贊,成了一種文士化的唱贊,加上豔逸的音韻,昕的人隻聽得音樂飛弄,不懂唱的是什麼了。
但北方還不曾到這地步,關河晉魏,兼而有之(兼重聲音與内容)。
但以言出非文,雅稱呈拙,且其聲約詞豐,易聽而開深信。
可見北方的唱贊還是“非文”而“易聽”的。
道宣提及: 生嚴之《詠佛緣》,五言結韻,則百歲宗為師轄;遠運之《贊淨土》,四字成章,則七部欽為風素。
這些作品,都不可見了。
但我們看日本與敦煌保存的唐人法照等人的《淨土贊》(看《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一套,第一冊之《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
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寫本《淨土念佛誦經觀行儀》互有詳略),其中多是五言七言的白話詩。
這很可證明頌贊的逐漸白話化了。
唱導之文在這個時期(五六世紀)頗發達。
真觀(死于六一一)傳中說他著有導文二十餘卷。
法韻(死于六〇四)傳中說他曾“誦諸碑志及古導文百有餘卷,并王僧孺等諸賢所撰”。
又寶岩傳中說到“觀公導文,王孺忏法,梁高、沈約、徐、庾、晉、宋等數十家”。
大約當時文人常替僧家作導文,也許僧家作了導文而假托于有名文人。
如今世所傳《梁皇忏》,究竟不知是誰作的。
但無論是文人代作,或假托于文人,這些導文都免不了文人風氣的影響,故當日的導文很有骈偶與用典的惡習氣。
善權傳中說他每讀碑志,多疏俪詞……及登席,列用牽引啭之。
又智凱傳中說他: 專習子史,今古集傳有開意抱,辄條疏之。
随有福會,因而标拟。
這都是文匠搜集典故,摘鈔名句的法子;道宣作傳,卻津津稱道這種“獺祭”法門,我們可以想見當日和尚文家的陋氣了。
但頌贊與唱導都是布道的方法,目的在于宣傳教義,有時還須靠他捐錢化緣,故都有通俗的必要。
道宣生當唐初,已說: 世有法事,号曰“落花”,通引皂素(僧家着黑衣,故稱“缁”,也稱“皂”。
素即白衣俗人),開大施門,打刹唱舉,拘撒泉貝,别請設座,廣說施緣。
或建立塔寺,或繕造僧務,随物贊祝,其紛若花。
士女觀聽,擲錢如雨,至如解發百數數(“解發”似是翦下頭發,可以賣錢。
寶嚴傳中說他唱導時,聽者“莫不解發撤衣,書名記數。
”可以參證)。
别異詞陳願若星羅,結句皆合韻,聲無暫停,語無重述(捐錢物者,各求許願,故須随時變換,替他們陳願)。
斯實利口之铦奇,一期之赴捷也(《續傳》卷四十論)。
這種“落花”似乎即是後來所謂“蓮花落”一類的東西。
做這種事的人,全靠随機應變,出口成章。
要點在于感動人,故不能不通俗。
今日說大鼓書的,唱“攤簧”的,唱“小熱昏”的,都有點像這種“落花”導師。
“聲無暫停,語無重述,結句皆合韻”,也正像後世的鼓詞與攤簧。
善權傳中說隋炀帝時,獻後崩,宮内設齋場,善權與立身“分番禮導,既絕文墨,唯存心計。
四十九夜總委二僧,将三百度,言無再述……或三言為句,便盡一時;七五為章,其例亦爾”這種導文,或通篇三字句,或通篇五字句,或通篇七字句,都是有韻的,這不是很像後來的彈詞鼓詞嗎? 綜合兩部僧傳所記,我們可以明白當時佛教的宣傳決不是單靠譯經。
支昙籥等輸入唱呗之法,分化成“轉讀”與“梵呗”兩項。
轉讀之法使經文可讀,使經文可向大衆宣讀。
這是一大進步。
宣讀不能叫人懂得,于是有“俗文”“變文”之作,把經文敷演成通俗的唱本,使多數人容易了解。
這便是更進一步了。
後來唐五代的《維摩變文》等,便是這樣起來的(說詳下編,另有專論)。
梵呗之法用聲音感人,先傳的是梵音,後變為中國各地的呗贊,遂開佛教俗歌的風氣。
後來唐五代所傳的《淨土贊》《太子贊》《五更轉》《十二時》等,都屬于這一類。
佛教中白話詩人的起來(梵志、寒山、拾得等)也許與此有關系罷。
唱導之法借設齋拜忏做說法布道的事。
唱導分化出來,一方面是規矩的忏文與導文,大概脫不了文人骈偶的風氣,況且有名家導文作範本,陳套相傳,沒有什麼文學上的大影響。
一方面是由那臨機應變的唱導産生“蓮花落”式的導文,和那通俗唱經的同走上鼓詞彈詞的路子了。
另一方面是原來說法布道的本意,六朝以下,律師宣律,禅師談禅,都傾向白話的講說;到禅宗的大師的白話語錄出來,散文的文學上遂開一生面了(也詳見下編)。
§§第二編唐朝(上)
他說: 梵者,淨也,實惟天音。
色界諸天來觐佛者,皆陳贊頌。
經有其事,祖而述之,故存本因,诏聲為“梵”。
然彼天音未必同此……神州一境,聲類既各不同,印度之與諸蕃,詠頌居然自别(《續傳》四十論)。
這便是公然承認各地可以自由創造了。
道宣又說: 頌贊之設,其流實繁。
江淮之境,偏饒此玩。
雕飾文绮,糅以聲華……然其聲多豔逸,翳覆文詞,聽者但聞飛弄,竟迷是何筌目。
這是說江南的文人習氣也傳染到了和尚家的頌贊,成了一種文士化的唱贊,加上豔逸的音韻,昕的人隻聽得音樂飛弄,不懂唱的是什麼了。
但北方還不曾到這地步,關河晉魏,兼而有之(兼重聲音與内容)。
但以言出非文,雅稱呈拙,且其聲約詞豐,易聽而開深信。
可見北方的唱贊還是“非文”而“易聽”的。
道宣提及: 生嚴之《詠佛緣》,五言結韻,則百歲宗為師轄;遠運之《贊淨土》,四字成章,則七部欽為風素。
這些作品,都不可見了。
但我們看日本與敦煌保存的唐人法照等人的《淨土贊》(看《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一套,第一冊之《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
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寫本《淨土念佛誦經觀行儀》互有詳略),其中多是五言七言的白話詩。
這很可證明頌贊的逐漸白話化了。
唱導之文在這個時期(五六世紀)頗發達。
真觀(死于六一一)傳中說他著有導文二十餘卷。
法韻(死于六〇四)傳中說他曾“誦諸碑志及古導文百有餘卷,并王僧孺等諸賢所撰”。
又寶岩傳中說到“觀公導文,王孺忏法,梁高、沈約、徐、庾、晉、宋等數十家”。
大約當時文人常替僧家作導文,也許僧家作了導文而假托于有名文人。
如今世所傳《梁皇忏》,究竟不知是誰作的。
但無論是文人代作,或假托于文人,這些導文都免不了文人風氣的影響,故當日的導文很有骈偶與用典的惡習氣。
善權傳中說他每讀碑志,多疏俪詞……及登席,列用牽引啭之。
又智凱傳中說他: 專習子史,今古集傳有開意抱,辄條疏之。
随有福會,因而标拟。
這都是文匠搜集典故,摘鈔名句的法子;道宣作傳,卻津津稱道這種“獺祭”法門,我們可以想見當日和尚文家的陋氣了。
但頌贊與唱導都是布道的方法,目的在于宣傳教義,有時還須靠他捐錢化緣,故都有通俗的必要。
道宣生當唐初,已說: 世有法事,号曰“落花”,通引皂素(僧家着黑衣,故稱“缁”,也稱“皂”。
素即白衣俗人),開大施門,打刹唱舉,拘撒泉貝,别請設座,廣說施緣。
或建立塔寺,或繕造僧務,随物贊祝,其紛若花。
士女觀聽,擲錢如雨,至如解發百數數(“解發”似是翦下頭發,可以賣錢。
寶嚴傳中說他唱導時,聽者“莫不解發撤衣,書名記數。
”可以參證)。
别異詞陳願若星羅,結句皆合韻,聲無暫停,語無重述(捐錢物者,各求許願,故須随時變換,替他們陳願)。
斯實利口之铦奇,一期之赴捷也(《續傳》卷四十論)。
這種“落花”似乎即是後來所謂“蓮花落”一類的東西。
做這種事的人,全靠随機應變,出口成章。
要點在于感動人,故不能不通俗。
今日說大鼓書的,唱“攤簧”的,唱“小熱昏”的,都有點像這種“落花”導師。
“聲無暫停,語無重述,結句皆合韻”,也正像後世的鼓詞與攤簧。
善權傳中說隋炀帝時,獻後崩,宮内設齋場,善權與立身“分番禮導,既絕文墨,唯存心計。
四十九夜總委二僧,将三百度,言無再述……或三言為句,便盡一時;七五為章,其例亦爾”這種導文,或通篇三字句,或通篇五字句,或通篇七字句,都是有韻的,這不是很像後來的彈詞鼓詞嗎? 綜合兩部僧傳所記,我們可以明白當時佛教的宣傳決不是單靠譯經。
支昙籥等輸入唱呗之法,分化成“轉讀”與“梵呗”兩項。
轉讀之法使經文可讀,使經文可向大衆宣讀。
這是一大進步。
宣讀不能叫人懂得,于是有“俗文”“變文”之作,把經文敷演成通俗的唱本,使多數人容易了解。
這便是更進一步了。
後來唐五代的《維摩變文》等,便是這樣起來的(說詳下編,另有專論)。
梵呗之法用聲音感人,先傳的是梵音,後變為中國各地的呗贊,遂開佛教俗歌的風氣。
後來唐五代所傳的《淨土贊》《太子贊》《五更轉》《十二時》等,都屬于這一類。
佛教中白話詩人的起來(梵志、寒山、拾得等)也許與此有關系罷。
唱導之法借設齋拜忏做說法布道的事。
唱導分化出來,一方面是規矩的忏文與導文,大概脫不了文人骈偶的風氣,況且有名家導文作範本,陳套相傳,沒有什麼文學上的大影響。
一方面是由那臨機應變的唱導産生“蓮花落”式的導文,和那通俗唱經的同走上鼓詞彈詞的路子了。
另一方面是原來說法布道的本意,六朝以下,律師宣律,禅師談禅,都傾向白話的講說;到禅宗的大師的白話語錄出來,散文的文學上遂開一生面了(也詳見下編)。
§§第二編唐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