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佛教的翻譯文學(下)

關燈
名家。

    單看這兩傳的分類,便可明白這三種宣教方法的重要了。

     《高僧傳》說:“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為呗。

    至于此土,經則稱為‘轉讀’,歌贊則号為‘梵音’。

    ”這可見轉讀與梵呗同出于一源。

    我們在上文曾引鸠摩羅什的話,說印度的文體注重音韻,以入弦為善。

    初期的和尚多是西域人,故輸入印度人的讀經與念呗之法。

    日久流傳,遂産出一些神話,說曹植是創始之人,曾“删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一契”如今人說“一隻”曲子)則四十有二”(《高僧傳》十五論)。

    又說石勒時代有天神下降,諷詠經音,時有傳者同上。

    這些神話是不足信的,道宣對他們也很懷疑《續僧傳》末卷論。

    大概誦經之法,要念出音調節奏來,是中國古代所沒有的。

    這法子自西域傳進來;後來傳遍中國,不但和尚念經有調子;小孩念書,秀才讀八股文章,都哼出調子來,都是印度的影響。

    四世紀晚期,支昙籥(月支人)以此著名,遂成“轉讀”的祖師。

    《僧傳》說他: 嘗夢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制新聲,梵響清靡,四飛卻轉,反折還弄……後進傳寫,莫匪其法。

    所制六言梵呗,傳響于今。

     支昙籥傳法平與法等弟兄,也是外國人。

    他們傳給僧饒,僧饒是第一個中國名師。

    同時有道綜與僧饒齊品;道綜擅長的是念《三本起》與《須大拿經》。

    《僧傳》說道綜: 每清梵一舉,辄道俗傾心。

     又說僧饒在般若台外梵轉, 行路聞者莫不息駕踟蹰,彈指稱佛。

     同時又有智宗,也會轉讀, 若乃(八關八關是持齋之名,“關閉八惡,不起諸過,不非時食”,故名八關齋)之夕。

    中宵之後,四衆低昂,睡眠交至,宗則升坐一轉,梵響幹雲,莫不開神暢體,豁然醒悟。

     這幾個人都死于四百五十八九年。

    此後有昙遷,法暢,道琰,昙智,僧辯等。

    以上諸人都是建業的和尚;但轉讀之風不限于京師一地,《僧傳》說:“浙左、江西、荊、陝、庸、蜀,亦頗有轉讀。

    ” 當時和尚造的梵呗,據《僧傳》所記,有《皇皇顧惟》,有《共議》,有《敬谒》一契。

    支昙籥所作六言梵呗,名“大慈哀愍”一契。

    又有《面如滿月》,源出關右,而流于晉陽,是一種西涼州呗。

     “唱導”是什麼呢?慧皎說: 唱導者,蓋以宣唱法理,開導衆心也。

    昔佛法初傳,于時齊集,止宣唱佛名,依文教禮。

    至中宵疲極,事資啟悟,乃别請宿德升座說法,或雜序因緣,或傍引譬喻。

    其後廬山慧遠(死于四一六)道業貞華,風才秀發,每至齋集,辄自升高座,躬為導首,廣明三世因果,卻辯一齋大意。

    後代傳授,遂成永則(《僧傳》十五論)。

     宋武帝時,有一次内殿設齋,道照(死于四三三)唱導,略叙百年迅速,遷滅俄頃;苦樂參差,必由因果;如來慈應六道,陛下撫矜一切。

     慧皎又說: 至如八關初夕,旋繞周行,煙蓋停氛,燈帷靖耀,四衆專心,叉指緘默,爾時導師則擎爐慷慨。

    含吐抑揚,辯出不窮,言應無盡。

    談無常則令心形戰栗,語地獄則使怖淚交零,征昔因則如見往業,核當果則已示來報,談怡樂則情抱暢悅,叙哀戚則灑淚含酸。

    于是阖衆傾心,舉堂恻怆,五體輸席,碎首陳哀,各各彈指,人人唱佛。

     這裡描寫導師唱導時的情形,使我們知道“唱導”乃是一種齋場的“布道會”;唱導的人不但演講教中宗旨,還要極力描摹地獄因果種種恐怖,眼淚鼻涕應聲湧止,才可以使“舉堂恻怆,碎首陳哀”。

    那慘凄的夜色,迷濛的爐煙,都隻是有意給那擎爐說法的和尚造成一個嚴肅凄怆的背景。

     唱導的齋會明是借齋場說法,故慧遠唱導一面要“廣明三世因果”,一面又必須說明“一齋大意”。

    《昙宗傳》中說他為宋孝武帝唱導,帝笑問道:“朕有何罪,而為忏悔?”又《昙光傳》中說他“回心習唱,制造忏文;每執爐處衆,辄道俗傾仰”。

    這可見“拜忏”是唱導的一部分(拜章忏罪之法似是起于當日的道士,不是印度來的)。

     《昙穎傳》中說: 凡要請者,皆貴賤均赴,貧富一揆。

     又《法鏡傳》中說: 鏡誓心弘道,不拘貴賤,有請必行,無避寒暑。

     來請的人既不同階級,唱導的内容也就不能不随時變換,故有制造“唱導文”與“阡文”的必要。

    慧皎說: 如為出家五衆,則須切語無常,苦陳忏悔。

    若為君王長者,則須兼引俗典,绮綜成辭。

    若為悠悠凡庶,則須指事造形,直談聞見。

    若為山民野處,則須近局言辭,陳斥罪目。

     當時文學的風氣雖然傾向骈俪與典故,但“悠悠凡庶”究竟多于君王長者,導師要使大衆傾心,自然不能不受民衆的影響了。

     慧皎的《高僧傳》終于梁天監十八年(五一九)。

    道宣作《續僧傳》,終于唐貞觀十九年(六四五)。

    在這一百多年中,這幾種宣傳教法門都更傾向中國化了。

    梵呗本傳自印度,當時号為“天音”。

    後來中國各地都起來了各種呗贊。

    道宣所記,有東川諸梵,有鄭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