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佛教的翻譯文學(上)
關燈
小
中
大
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慈仁品》)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言語品》) 弓工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
(《明哲品》)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真人無垢,生死世絕。
(《羅漢品》) 甯啖燒石,吞飲镕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
(《利養品》) 《法句經》乃是衆經的要義,是古代沙門從衆經中選出四句六句的偈,分類編纂起來的。
因為其中偈語本是衆經的精華,故譯出之後仍見精采,雖不加雕飾,而自成文學。
這時期裡,支謙在南方,康僧铠在北方,同時譯出《阿彌陀經》。
此經為《淨土宗》的主要經典,在思想史上與文學史上都有影響。
三世紀的末期出了一個大譯主,敦煌的法護(昙摩羅刹)。
法護本是月支人,世居敦煌,幼年出家。
他發憤求經,随師至西域,學了許多種外國方言文字,帶了許多梵經回來,譯成晉文。
《僧傳》說他: 所獲《賢劫》《正法華》《光贊》等一百六十五部。
孜孜所務,唯以弘通為業。
終身寫譯,勞不告倦。
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時有清信士聶承遠明解有才……護公出經,多參正文句……承遠有子道真,亦善梵學。
此君父子比辭雅便,無累于古……安公(道安)雲:“護公所出……雖不辯妙婉顯,而弘達欣暢……依慧不文,樸則近本。
” 道安的評論還不很公平。
豈有弘達雅暢而不辯妙婉顯的嗎?我最喜次法護譯的《修行道地經》(太康五年譯成,西曆二八四)的《勸意品》中的擎缽大臣的故事;可惜原文太長,摘抄如下,作為三世紀晚年的翻譯文學的一個例: 昔有一國王,選擇一國明智之人以為輔臣。
爾時國王設權方便無量之慧,選得一人,聰明博達,其志弘雅,威而不暴,名德具足。
王欲試之,故以重罪加于此人;敕告臣吏盛滿缽油而使擎之,從北門來,至于南門,去城二十裡,園名調戲,令将到彼。
設所持油堕一渧者,便級其頭,不須啟問。
爾時群臣受王重教,盛滿缽油以與其人。
其人兩手擎之,甚大愁憂,則自念言:其油滿器,城裡人多,行路車馬觀者填道……是器之油擎至七步尚不可詣,況有裡數邪? 此人憂憤,心自懷懅。
其人心念:吾今定死,無複有疑也。
設能擎缽使油不堕,到彼園所,爾乃活耳。
當作專計:若見是非而不轉移,唯念油缽,志不在馀,然後度耳。
于是其人安行徐步。
時諸臣兵及觀衆人無數百千,随而視之,如雲興起,圍繞太山……衆人皆言,觀此人衣形體舉動定是死囚。
斯之消息乃至其家;父母宗族皆共聞之,悉奔走來,到彼子所,号哭悲哀。
其人專心,不顧二親兄弟妻子及諸親屬;心在油缽,無他之念。
時一國人普來集會,觀者擾攘,喚呼震動,馳至相逐,躄地複起來,轉相登蹑,間不相容。
其人心端,不見衆庶。
觀者複言,有女人來,端正姝好,威儀光顔一國無雙;如月盛滿,星中獨明;色如蓮華,行于禦道……爾時其人一心擎缽,志不動轉,亦不察觀。
觀者皆言,甯使今日見此女顔,終身不恨,勝于久存而不睹者也。
彼時其人雖聞此語,專精擎缽,不聽其言。
當爾之時,有大醉象,放逸奔走,入于禦道……舌赤如血,其腹委地,口唇如垂;行步縱橫,無所省錄,人血塗體,獨遊無難,進退自在猶若國王,遙視如山;暴鳴哮吼,譬如雷聲;而擎其鼻,嗔恚忿怒……恐怖觀者,令其馳散;破壞兵衆,諸衆奔逝…… 爾時街道市裡坐肆諸買賣者,皆懅,收物,蓋藏閉門,畏壞屋舍,人悉避走。
又殺象師,無有制禦,瞋或轉甚,踏殺道中象馬,牛羊,豬犢之屬;碎諸車乘,星散狼籍。
或有人見,懷振恐怖,不敢動搖。
或有稱怨,呼嗟淚下。
或有迷惑,不能覺知;有未着衣,曳之而走;複于迷誤,不識東西。
或有馳走,如風吹雲,不知所至也…… 彼時有人曉化象咒……即舉大聲而誦神咒……爾時彼象聞此正教,即捐自大,降伏其人,便順本道,還至象廄,不犯衆人,無所娆害。
其擎缽人不省象來,亦不覺還。
所以者何?專心懼死,無他觀念。
爾時觀者擾攘馳散,東西走故,城中失火,燒諸宮殿,及衆寶舍,樓閣高台現妙巍巍,輾轉連及。
譬如大山,無不見者。
煙皆周遍,火尚盡徹…… 火燒城時,諸蜂皆出,放毒齧人。
觀者得痛,驚怪馳走。
男女大小面色變惡,亂頭衣解,寶飾脫落;為煙所薰,眼腫淚出。
遙見火光,心懷怖懅,不知所湊,展轉相呼。
父子兄弟妻息奴婢,更相教言:“避火!離水!莫堕泥坑!” 爾時官兵悉來滅火。
其人專精,一心擎缽,一渧不堕,不覺失火及與滅時。
所以者何?秉心專意,無他念故…… 爾時其人擎滿缽油,至彼園觀,一渧不堕。
諸臣兵吏悉還王宮,具為王說所更衆難,而人專心擎缽不動,不棄一渧,得至園觀。
王聞其言,歎曰:“此人難及,人中之雄……雖遇衆難,其心不移。
如是人者,無所不辦……”其王歡喜,立為大臣…… 心堅強者,志能如是,則以指爪壞雪山,以蓮花根鑽穿金山,以鋸斷須彌寶山……有信精進,質直智慧,其心堅強,亦能吹山而使動搖,何況除媱怒癡也…… 這種描寫,不加藻飾,自有文學的意味,在那個文學僵化的時代裡自然是新文學了。
四世紀是北方大亂的時代。
然而譯經的事業仍舊繼續進行。
重要的翻譯,長安有僧伽跋
(《慈仁品》)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言語品》) 弓工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
(《明哲品》)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真人無垢,生死世絕。
(《羅漢品》) 甯啖燒石,吞飲镕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
(《利養品》) 《法句經》乃是衆經的要義,是古代沙門從衆經中選出四句六句的偈,分類編纂起來的。
因為其中偈語本是衆經的精華,故譯出之後仍見精采,雖不加雕飾,而自成文學。
這時期裡,支謙在南方,康僧铠在北方,同時譯出《阿彌陀經》。
此經為《淨土宗》的主要經典,在思想史上與文學史上都有影響。
三世紀的末期出了一個大譯主,敦煌的法護(昙摩羅刹)。
法護本是月支人,世居敦煌,幼年出家。
他發憤求經,随師至西域,學了許多種外國方言文字,帶了許多梵經回來,譯成晉文。
《僧傳》說他: 所獲《賢劫》《正法華》《光贊》等一百六十五部。
孜孜所務,唯以弘通為業。
終身寫譯,勞不告倦。
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時有清信士聶承遠明解有才……護公出經,多參正文句……承遠有子道真,亦善梵學。
此君父子比辭雅便,無累于古……安公(道安)雲:“護公所出……雖不辯妙婉顯,而弘達欣暢……依慧不文,樸則近本。
” 道安的評論還不很公平。
豈有弘達雅暢而不辯妙婉顯的嗎?我最喜次法護譯的《修行道地經》(太康五年譯成,西曆二八四)的《勸意品》中的擎缽大臣的故事;可惜原文太長,摘抄如下,作為三世紀晚年的翻譯文學的一個例: 昔有一國王,選擇一國明智之人以為輔臣。
爾時國王設權方便無量之慧,選得一人,聰明博達,其志弘雅,威而不暴,名德具足。
王欲試之,故以重罪加于此人;敕告臣吏盛滿缽油而使擎之,從北門來,至于南門,去城二十裡,園名調戲,令将到彼。
設所持油堕一渧者,便級其頭,不須啟問。
爾時群臣受王重教,盛滿缽油以與其人。
其人兩手擎之,甚大愁憂,則自念言:其油滿器,城裡人多,行路車馬觀者填道……是器之油擎至七步尚不可詣,況有裡數邪? 此人憂憤,心自懷懅。
其人心念:吾今定死,無複有疑也。
設能擎缽使油不堕,到彼園所,爾乃活耳。
當作專計:若見是非而不轉移,唯念油缽,志不在馀,然後度耳。
于是其人安行徐步。
時諸臣兵及觀衆人無數百千,随而視之,如雲興起,圍繞太山……衆人皆言,觀此人衣形體舉動定是死囚。
斯之消息乃至其家;父母宗族皆共聞之,悉奔走來,到彼子所,号哭悲哀。
其人專心,不顧二親兄弟妻子及諸親屬;心在油缽,無他之念。
時一國人普來集會,觀者擾攘,喚呼震動,馳至相逐,躄地複起來,轉相登蹑,間不相容。
其人心端,不見衆庶。
觀者複言,有女人來,端正姝好,威儀光顔一國無雙;如月盛滿,星中獨明;色如蓮華,行于禦道……爾時其人一心擎缽,志不動轉,亦不察觀。
觀者皆言,甯使今日見此女顔,終身不恨,勝于久存而不睹者也。
彼時其人雖聞此語,專精擎缽,不聽其言。
當爾之時,有大醉象,放逸奔走,入于禦道……舌赤如血,其腹委地,口唇如垂;行步縱橫,無所省錄,人血塗體,獨遊無難,進退自在猶若國王,遙視如山;暴鳴哮吼,譬如雷聲;而擎其鼻,嗔恚忿怒……恐怖觀者,令其馳散;破壞兵衆,諸衆奔逝…… 爾時街道市裡坐肆諸買賣者,皆懅,收物,蓋藏閉門,畏壞屋舍,人悉避走。
又殺象師,無有制禦,瞋或轉甚,踏殺道中象馬,牛羊,豬犢之屬;碎諸車乘,星散狼籍。
或有人見,懷振恐怖,不敢動搖。
或有稱怨,呼嗟淚下。
或有迷惑,不能覺知;有未着衣,曳之而走;複于迷誤,不識東西。
或有馳走,如風吹雲,不知所至也…… 彼時有人曉化象咒……即舉大聲而誦神咒……爾時彼象聞此正教,即捐自大,降伏其人,便順本道,還至象廄,不犯衆人,無所娆害。
其擎缽人不省象來,亦不覺還。
所以者何?專心懼死,無他觀念。
爾時觀者擾攘馳散,東西走故,城中失火,燒諸宮殿,及衆寶舍,樓閣高台現妙巍巍,輾轉連及。
譬如大山,無不見者。
煙皆周遍,火尚盡徹…… 火燒城時,諸蜂皆出,放毒齧人。
觀者得痛,驚怪馳走。
男女大小面色變惡,亂頭衣解,寶飾脫落;為煙所薰,眼腫淚出。
遙見火光,心懷怖懅,不知所湊,展轉相呼。
父子兄弟妻息奴婢,更相教言:“避火!離水!莫堕泥坑!” 爾時官兵悉來滅火。
其人專精,一心擎缽,一渧不堕,不覺失火及與滅時。
所以者何?秉心專意,無他念故…… 爾時其人擎滿缽油,至彼園觀,一渧不堕。
諸臣兵吏悉還王宮,具為王說所更衆難,而人專心擎缽不動,不棄一渧,得至園觀。
王聞其言,歎曰:“此人難及,人中之雄……雖遇衆難,其心不移。
如是人者,無所不辦……”其王歡喜,立為大臣…… 心堅強者,志能如是,則以指爪壞雪山,以蓮花根鑽穿金山,以鋸斷須彌寶山……有信精進,質直智慧,其心堅強,亦能吹山而使動搖,何況除媱怒癡也…… 這種描寫,不加藻飾,自有文學的意味,在那個文學僵化的時代裡自然是新文學了。
四世紀是北方大亂的時代。
然而譯經的事業仍舊繼續進行。
重要的翻譯,長安有僧伽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