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唐以前三百年中的文學趨勢
關燈
小
中
大
靡竭匪浚,靡頹匪隆。
持貴以降,挹滿以沖(他的四言詩也保存在《文館詞林》卷一五七裡)…… 但他的五言的《遊仙詩》便不同了。
《遊仙》的第二首雲: 青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
雲生梁棟間,風出窗戶裡。
借問此何誰,雲是鬼谷子。
翹迹企穎陽(指許由),臨河思洗耳。
“阊阖”(秋風為阊阖風)西南來,潛波渙鱗起。
靈妃顧我笑,粲然啟玉齒。
蹇修時不存,要之将誰使? 第四首雲: 六龍安可頓?運流有代謝。
時變感人思,已秋複願夏。
淮海變微禽,吾生獨不化。
雖欲騰丹溪,雲螭非我駕。
愧無魯陽德,回日向三舍。
臨川哀逝年,撫心獨悲吒。
第三首雲: 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
綠蘿結高林,蒙籠蓋一山。
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弦。
放情淩霄外,嚼藥挹飛泉。
赤松臨上遊,駕鴻乘紫煙。
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借問蜉蝣輩,安知龜鶴年? 這些詩裡固然也談玄說理,卻不是抽象的寫法。
鐘嵘《詩品》說郭璞“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為中興第一”。
劉勰也說,“景純(郭璞,字景純)豔逸,足冠中興”。
所謂“平淡”,隻是太抽象的說理;所謂“豔逸”,隻是化抽象的為具體的。
本來說理之作宜用散文。
兩漢以下,多用賦體。
用詩體來說理,本不容易。
應璩、孫綽的失敗,都由于不能用具體的寫法。
凡用詩體來說理,意思越抽象,寫法越應該具體。
仲長統的《述志》詩與郭璞的《遊仙》詩所以比較可讀,都隻因為他們能運用一些鮮明豔逸的具體象征來達出一兩個抽象的理想。
左思的《詠史》也頗能如此。
兩晉的文學大體隻是一班文匠詩匠的文學。
除去左思、郭璞少數人之外,所謂“三張、二陸、兩潘”(張載與弟協、亢;陸機與弟雲;潘嶽與侄尼),都隻是文匠詩匠而已。
然而,東晉晚年卻出了一個大詩人陶潛(本名淵明,字元亮,死于四二七年)。
陶潛是自然主義的哲學的絕好代表者。
他的一生隻行得“自然”兩個字。
他自己作了一篇《五柳先生傳》,替自己寫照: 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箪瓢屢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陶潛的詩在六朝文學史上可算得一大革命。
他把建安以後一切辭賦化、骈偶化、古典化的惡習氣都掃除的幹幹淨淨。
他生在民間,做了幾次小官,仍舊回到民間。
史家說他歸家以後“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遊觀而已”(《晉書》九十四)。
他的環境是産生平民文學的環境;而他的學問思想卻又能提高他的作品的意境。
故他的意境是哲學家的意境,而他的言語卻是民間的言語。
他的哲學又是他實地經驗過來的,平生實行的自然主義,并不像孫綽、支遁一班人隻供揮麈淸談的口頭玄理。
所以他盡管做田家語,而處處有高遠的意境;盡管做哲理詩,而不失為平民的詩人。
鐘嵘《詩品》說他: 其原出于應璩,又協左思風力。
文體省淨,殆無長語。
笃意真古,辭興婉愜。
每觀其文,想其人德。
至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耶?古今隐逸詩人之宗也。
鐘嵘雖然把陶潛列在中品,但這幾句話卻是十分推崇他。
他說陶詩出于應璩、左思,也有一點道理。
應璩是做白話諧詩的(說見第五章),左思也做過白話的諧詩。
陶潛的白話詩,如《責子》,如《挽歌》,也是诙諧的詩,故鐘嵘說他出于應璩。
其實陶潛的詩隻是他的天才與環境的結果,同那“拙樸類措大語”的應璩未必有什麼淵源的關系。
不過我們從曆史的大趨勢看來,從民間的俗謠到有意做“諧”詩的應璩、左思、程曉等,從“拙樸”的《百一詩》到“天然去雕飾”的陶詩——這種趨勢不能說是完全偶然的。
他們很淸楚地指點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自然的趨勢,就是白話文學的沖動。
這種沖動是壓不住的。
做《聖主得賢臣頌》的王褒竟會做白話的《僮約》,做《三都賦》的左思竟會做白話的《嬌女詩》,在那詩體骈偶化的風氣最盛的時代裡竟會跳出一個白話詩人陶潛:這都足以證明那白話文學的生機是誰也不能長久壓抑下去的。
我們選陶潛的白話詩若幹首附在下面: 歸田園居二首 (一) 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
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二)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人生歸有事,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展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
盥濯息檐下,鬥酒散劬顔。
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歎。
飲酒三首 (一)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一生複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複醉。
父老雜亂言,觞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拟古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歎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讀《山海經》 孟夏草木長,
持貴以降,挹滿以沖(他的四言詩也保存在《文館詞林》卷一五七裡)…… 但他的五言的《遊仙詩》便不同了。
《遊仙》的第二首雲: 青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
雲生梁棟間,風出窗戶裡。
借問此何誰,雲是鬼谷子。
翹迹企穎陽(指許由),臨河思洗耳。
“阊阖”(秋風為阊阖風)西南來,潛波渙鱗起。
靈妃顧我笑,粲然啟玉齒。
蹇修時不存,要之将誰使? 第四首雲: 六龍安可頓?運流有代謝。
時變感人思,已秋複願夏。
淮海變微禽,吾生獨不化。
雖欲騰丹溪,雲螭非我駕。
愧無魯陽德,回日向三舍。
臨川哀逝年,撫心獨悲吒。
第三首雲: 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
綠蘿結高林,蒙籠蓋一山。
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弦。
放情淩霄外,嚼藥挹飛泉。
赤松臨上遊,駕鴻乘紫煙。
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借問蜉蝣輩,安知龜鶴年? 這些詩裡固然也談玄說理,卻不是抽象的寫法。
鐘嵘《詩品》說郭璞“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為中興第一”。
劉勰也說,“景純(郭璞,字景純)豔逸,足冠中興”。
所謂“平淡”,隻是太抽象的說理;所謂“豔逸”,隻是化抽象的為具體的。
本來說理之作宜用散文。
兩漢以下,多用賦體。
用詩體來說理,本不容易。
應璩、孫綽的失敗,都由于不能用具體的寫法。
凡用詩體來說理,意思越抽象,寫法越應該具體。
仲長統的《述志》詩與郭璞的《遊仙》詩所以比較可讀,都隻因為他們能運用一些鮮明豔逸的具體象征來達出一兩個抽象的理想。
左思的《詠史》也頗能如此。
兩晉的文學大體隻是一班文匠詩匠的文學。
除去左思、郭璞少數人之外,所謂“三張、二陸、兩潘”(張載與弟協、亢;陸機與弟雲;潘嶽與侄尼),都隻是文匠詩匠而已。
然而,東晉晚年卻出了一個大詩人陶潛(本名淵明,字元亮,死于四二七年)。
陶潛是自然主義的哲學的絕好代表者。
他的一生隻行得“自然”兩個字。
他自己作了一篇《五柳先生傳》,替自己寫照: 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箪瓢屢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陶潛的詩在六朝文學史上可算得一大革命。
他把建安以後一切辭賦化、骈偶化、古典化的惡習氣都掃除的幹幹淨淨。
他生在民間,做了幾次小官,仍舊回到民間。
史家說他歸家以後“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遊觀而已”(《晉書》九十四)。
他的環境是産生平民文學的環境;而他的學問思想卻又能提高他的作品的意境。
故他的意境是哲學家的意境,而他的言語卻是民間的言語。
他的哲學又是他實地經驗過來的,平生實行的自然主義,并不像孫綽、支遁一班人隻供揮麈淸談的口頭玄理。
所以他盡管做田家語,而處處有高遠的意境;盡管做哲理詩,而不失為平民的詩人。
鐘嵘《詩品》說他: 其原出于應璩,又協左思風力。
文體省淨,殆無長語。
笃意真古,辭興婉愜。
每觀其文,想其人德。
至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耶?古今隐逸詩人之宗也。
鐘嵘雖然把陶潛列在中品,但這幾句話卻是十分推崇他。
他說陶詩出于應璩、左思,也有一點道理。
應璩是做白話諧詩的(說見第五章),左思也做過白話的諧詩。
陶潛的白話詩,如《責子》,如《挽歌》,也是诙諧的詩,故鐘嵘說他出于應璩。
其實陶潛的詩隻是他的天才與環境的結果,同那“拙樸類措大語”的應璩未必有什麼淵源的關系。
不過我們從曆史的大趨勢看來,從民間的俗謠到有意做“諧”詩的應璩、左思、程曉等,從“拙樸”的《百一詩》到“天然去雕飾”的陶詩——這種趨勢不能說是完全偶然的。
他們很淸楚地指點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自然的趨勢,就是白話文學的沖動。
這種沖動是壓不住的。
做《聖主得賢臣頌》的王褒竟會做白話的《僮約》,做《三都賦》的左思竟會做白話的《嬌女詩》,在那詩體骈偶化的風氣最盛的時代裡竟會跳出一個白話詩人陶潛:這都足以證明那白話文學的生機是誰也不能長久壓抑下去的。
我們選陶潛的白話詩若幹首附在下面: 歸田園居二首 (一) 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
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二)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人生歸有事,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展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
盥濯息檐下,鬥酒散劬顔。
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歎。
飲酒三首 (一)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一生複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複醉。
父老雜亂言,觞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拟古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歎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讀《山海經》 孟夏草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