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故事詩的起來
關燈
小
中
大
于中國以前。
第一,《孔雀東南飛》全文沒有一點佛教思想的影響的痕迹。
這是很可注意的。
凡一種外來的宗教的輸入,他的幾個基本教義的流行必定遠在他的文學形式發生影響之前。
這是我們可以用一切宗教史和文化史來證明的。
即如眼前一百年中,輪船火車煤油電燈以至摩托車無線電都來了,然而文人階級受西洋文學的影響卻還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至于民間的文學竟可說是至今還絲毫不曾受着西洋文學的影響。
你去分析《狸貓換太子》《濟公活佛》等等俗戲,可尋得出一分一毫的西洋文學的影響嗎?——《孔雀東南飛》寫的是一件生離死别的大悲劇,如果真是作于佛教盛行以後,至少應該有“來生”“輪回”“往生”一類的希望(如白居易《長恨歌》便有“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但教心似金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的話。
如元稹的《悼亡詩》便有“他生緣會更難期”,“也曾因夢送錢财”的話)。
然而此詩寫焦仲卿夫婦的離别隻說: “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 “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複全。
”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别離。
” 寫焦仲卿别他的母親,也隻說: 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
故作不良計,勿複怨鬼神。
這都是中國舊宗教裡的見解,完全沒有佛教的痕迹。
一千七八百字的悲劇的詩裡絲毫沒有佛教的影子,我們如何能說他的形式體裁是佛教文學的産兒呢? 第二,《佛本行》《普曜經》等等長篇故事譯出之後,并不曾發生多大的影響。
梁啟超先生說: 《佛本行》譯成華文以後也是風靡一時,六朝名士幾于人人共讀。
這是毫無根據的話。
這一類的故事詩,文字俚俗,辭意煩複。
和“六朝名士”的文學風尚相去最遠。
六朝名士所能了解欣賞的,乃是道安、慧遠、支遁、僧肇一流的玄理,決不能欣賞這種幾萬言的俗文長篇記事。
《法華經》與《維摩诘經》一類的名譯也不能不待至第六世紀以後方才風行。
這都是由于思想習慣的不同與文學風尚的不同,都是不可勉強的。
所以我們綜觀六朝的文學,隻看見惠休、寶月一班和尚的名士化,而不看見六朝名士的和尚化。
所以梁、陸諸君重視《佛本行經》一類佛典的文學影響,是想像之談,怕不足信罷? 陸侃如先生舉出幾條證據來證明《孔雀東南飛》是六朝作品。
我們現在要讨論這些證據是否充分。
本篇末段有“合葬華山傍”的話,所以陸先生起了一個疑問,何以廬江的焦氏夫婦要葬到西嶽華山呢?因此他便連想到樂府裡《華山畿》二十五篇。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雲: 《華山畿》者,宋少帝時《懊惱》一曲,亦變曲也。
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雲陽。
見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悅之;無因,遂感心疾。
母問其故,具以啟母。
母為至華山尋訪,見女,具以聞;感之,因脫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當已。
少日,果差。
忽舉席見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
氣欲絕,謂母曰,“葬時,車載從華山度。
”母從其意。
比至女門,牛不肯前,打拍不動。
女曰,“且待須臾!”妝點沐浴,既而出,歌曰: 華山畿! 君既為侬死, 獨活為誰施! 歡若見憐時, 棺木為侬開! 棺應聲開,女透入棺;家人叩打,無如之何。
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陸先生從這篇序裡得着一個大膽的結論。
他說: 這件哀怨的故事,在五六世紀時是很普遍的,故發生了二十五篇的民歌。
華山畿的神女冢也許變成殉情者的葬地的公名,故《孔雀東南飛》的作者叙述仲卿夫婦合葬時,便用了一個眼前的典故,遂使千餘年後的讀者們索解無從。
但這一點便明明白白的指示我們說,《孔雀東南飛》是作于華山畿以後的。
陸先生的結論是很可疑的。
《孔雀東南飛》的夫婦,陸先生斷定他們不會葬在西嶽華山。
難道南徐士子的棺材卻可以從西嶽華山經過嗎?南徐州治在現今的丹徒縣,雲陽在現今的丹陽縣。
華山大概即是丹陽之南的花山,今屬高淳縣。
雲陽可以有華山,何以見得廬江不能有華山呢?兩處的華山大概都是本地的小地名,與西嶽華山全無關系,兩華山彼此也可以完全沒有關系。
故根據華山畿的神話來證明《孔雀東南飛》的年代,怕不可能罷? 陸先生又指出本篇“新婦入青廬”的話,說,據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青廬”是“北朝結婚時的特别名詞”。
但他所引《酉陽雜俎》一條所謂“禮異”,似指下文“夫家領百餘人……挾車俱呼”以及“婦家親賓婦女……以杖打……至有大委頓者”的奇異風俗而言。
“青布幔為屋,在門内外,謂之青廬。
”不過如今日北方喜事人家的“搭棚”,沒有什麼特别之處。
況且陸先生自己又引《北史》卷八說北齊幼主: 禦馬則藉以氈罽,食物有十餘種;将合牝牡,則設青廬,具牢馔而親觀之。
這也不過如今人的搭棚看戲。
這種布棚也叫做“青廬”,可見“青廬”未必是“北朝結婚時的特别名詞”了。
陸先生又用“四角龍子幡”,說這是南朝的風尚,這是很不相幹的證據,因為陸先生所舉的材料都不能證實“龍子幡”為以前所無。
況且“青廬”若是北朝異俗,“龍子幡”又是南朝風尚,那麼,在那南北分隔的五六世紀,何以南朝風尚與北朝異禮會同時出現于一篇詩裡呢? 所以我想,梁啟超先生從佛教文學的影響上推想此詩作于六朝,陸侃如先生根據“華山”“青廬”“龍子幡”等,推定此詩作于宋少帝(四二三—四二四)與徐陵(死于五八三)之間,這些主張大概都不能成立。
我以為《孔雀東南飛》的創作大概去那個故事本身的年代不遠,大概在建安以後不遠,約當三世紀的中葉。
但我深信這篇故事詩流傳在民間,經過三百多年之久(二三〇—五五〇)方才收在《玉台新詠》裡,
第一,《孔雀東南飛》全文沒有一點佛教思想的影響的痕迹。
這是很可注意的。
凡一種外來的宗教的輸入,他的幾個基本教義的流行必定遠在他的文學形式發生影響之前。
這是我們可以用一切宗教史和文化史來證明的。
即如眼前一百年中,輪船火車煤油電燈以至摩托車無線電都來了,然而文人階級受西洋文學的影響卻還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至于民間的文學竟可說是至今還絲毫不曾受着西洋文學的影響。
你去分析《狸貓換太子》《濟公活佛》等等俗戲,可尋得出一分一毫的西洋文學的影響嗎?——《孔雀東南飛》寫的是一件生離死别的大悲劇,如果真是作于佛教盛行以後,至少應該有“來生”“輪回”“往生”一類的希望(如白居易《長恨歌》便有“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但教心似金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的話。
如元稹的《悼亡詩》便有“他生緣會更難期”,“也曾因夢送錢财”的話)。
然而此詩寫焦仲卿夫婦的離别隻說: “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 “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複全。
”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别離。
” 寫焦仲卿别他的母親,也隻說: 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
故作不良計,勿複怨鬼神。
這都是中國舊宗教裡的見解,完全沒有佛教的痕迹。
一千七八百字的悲劇的詩裡絲毫沒有佛教的影子,我們如何能說他的形式體裁是佛教文學的産兒呢? 第二,《佛本行》《普曜經》等等長篇故事譯出之後,并不曾發生多大的影響。
梁啟超先生說: 《佛本行》譯成華文以後也是風靡一時,六朝名士幾于人人共讀。
這是毫無根據的話。
這一類的故事詩,文字俚俗,辭意煩複。
和“六朝名士”的文學風尚相去最遠。
六朝名士所能了解欣賞的,乃是道安、慧遠、支遁、僧肇一流的玄理,決不能欣賞這種幾萬言的俗文長篇記事。
《法華經》與《維摩诘經》一類的名譯也不能不待至第六世紀以後方才風行。
這都是由于思想習慣的不同與文學風尚的不同,都是不可勉強的。
所以我們綜觀六朝的文學,隻看見惠休、寶月一班和尚的名士化,而不看見六朝名士的和尚化。
所以梁、陸諸君重視《佛本行經》一類佛典的文學影響,是想像之談,怕不足信罷? 陸侃如先生舉出幾條證據來證明《孔雀東南飛》是六朝作品。
我們現在要讨論這些證據是否充分。
本篇末段有“合葬華山傍”的話,所以陸先生起了一個疑問,何以廬江的焦氏夫婦要葬到西嶽華山呢?因此他便連想到樂府裡《華山畿》二十五篇。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雲: 《華山畿》者,宋少帝時《懊惱》一曲,亦變曲也。
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雲陽。
見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悅之;無因,遂感心疾。
母問其故,具以啟母。
母為至華山尋訪,見女,具以聞;感之,因脫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當已。
少日,果差。
忽舉席見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
氣欲絕,謂母曰,“葬時,車載從華山度。
”母從其意。
比至女門,牛不肯前,打拍不動。
女曰,“且待須臾!”妝點沐浴,既而出,歌曰: 華山畿! 君既為侬死, 獨活為誰施! 歡若見憐時, 棺木為侬開! 棺應聲開,女透入棺;家人叩打,無如之何。
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陸先生從這篇序裡得着一個大膽的結論。
他說: 這件哀怨的故事,在五六世紀時是很普遍的,故發生了二十五篇的民歌。
華山畿的神女冢也許變成殉情者的葬地的公名,故《孔雀東南飛》的作者叙述仲卿夫婦合葬時,便用了一個眼前的典故,遂使千餘年後的讀者們索解無從。
但這一點便明明白白的指示我們說,《孔雀東南飛》是作于華山畿以後的。
陸先生的結論是很可疑的。
《孔雀東南飛》的夫婦,陸先生斷定他們不會葬在西嶽華山。
難道南徐士子的棺材卻可以從西嶽華山經過嗎?南徐州治在現今的丹徒縣,雲陽在現今的丹陽縣。
華山大概即是丹陽之南的花山,今屬高淳縣。
雲陽可以有華山,何以見得廬江不能有華山呢?兩處的華山大概都是本地的小地名,與西嶽華山全無關系,兩華山彼此也可以完全沒有關系。
故根據華山畿的神話來證明《孔雀東南飛》的年代,怕不可能罷? 陸先生又指出本篇“新婦入青廬”的話,說,據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青廬”是“北朝結婚時的特别名詞”。
但他所引《酉陽雜俎》一條所謂“禮異”,似指下文“夫家領百餘人……挾車俱呼”以及“婦家親賓婦女……以杖打……至有大委頓者”的奇異風俗而言。
“青布幔為屋,在門内外,謂之青廬。
”不過如今日北方喜事人家的“搭棚”,沒有什麼特别之處。
況且陸先生自己又引《北史》卷八說北齊幼主: 禦馬則藉以氈罽,食物有十餘種;将合牝牡,則設青廬,具牢馔而親觀之。
這也不過如今人的搭棚看戲。
這種布棚也叫做“青廬”,可見“青廬”未必是“北朝結婚時的特别名詞”了。
陸先生又用“四角龍子幡”,說這是南朝的風尚,這是很不相幹的證據,因為陸先生所舉的材料都不能證實“龍子幡”為以前所無。
況且“青廬”若是北朝異俗,“龍子幡”又是南朝風尚,那麼,在那南北分隔的五六世紀,何以南朝風尚與北朝異禮會同時出現于一篇詩裡呢? 所以我想,梁啟超先生從佛教文學的影響上推想此詩作于六朝,陸侃如先生根據“華山”“青廬”“龍子幡”等,推定此詩作于宋少帝(四二三—四二四)與徐陵(死于五八三)之間,這些主張大概都不能成立。
我以為《孔雀東南飛》的創作大概去那個故事本身的年代不遠,大概在建安以後不遠,約當三世紀的中葉。
但我深信這篇故事詩流傳在民間,經過三百多年之久(二三〇—五五〇)方才收在《玉台新詠》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