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漢末魏晉的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自由,思解放的心理,是曹植的詩的一個中心意境。
這種心理有時表現為歌頌功名的思想。
如《白馬篇》雲: 白馬飾金羁,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又如《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
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
馳騁未及半,雙兔過我前。
攬弓捷鳴镝,長驅上南山。
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餘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鸢。
觀者鹹稱善,衆工歸我妍。
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
脍鯉臇胎炮鼈炙熊蹯。
鳴俦嘯匹侶,列坐竟長筵。
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
雲散還城邑,清晨複來還。
同樣愛自由的意境有時又表現為羨慕神仙的思想,故曹植有許多遊仙詩,如《苦思行》《遠遊篇》,都是好例。
他的晚年更不得意,很受他哥哥的政府的壓迫。
名為封藩而王,其實是遠徙軟禁(看《三國志》卷十九)。
他後來在愁苦之中,發病而死,隻有四十一歲。
他有《瑟調歌辭》,用飛蓬自喻,哀楚動人: 籲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夙夜無休閑。
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囘風起,吹我入雲間。
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泉。
驚飚接我出,故歸彼中田。
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複存。
飄飖風八澤,連翩曆五山,流轉無恒處,誰知吾苦艱?願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滅豈不痛?願與根荄連。
與曹氏父子同時的文人:如陳琳、王粲、阮瑀、繁欽等,都受了這個樂府運動的影響。
陳琳有《飲馬長城窟行》,寫邊禍之慘: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勿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甯當格鬥死,何能怫郁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裡。
邊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婦。
作書與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與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關。
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王粲(死于二一七),《七哀詩》的第一首也是這種社會問題詩: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複棄中國去,委身适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
抱子棄草間,顧聞号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泉下人,喟然傷心肝。
同時的阮瑀(死于二一二)作的《駕出北郭門行》,也是一篇社會問題的詩: 駕至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下車步踟蹰,仰折枯楊枝,顧聞丘林中,嗷嗷有悲啼。
借問啼者誰,何為乃如斯?親母舍我沒,後母憎孤兒。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
藏我空屋中,父還不能知。
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别離。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棄我于此間,窮厄豈有赀?傳告後代人,以此為明規。
這雖是笨拙的白話詩,卻很可表示《孤兒行》一類的古歌辭的影響。
繁欽(死于二一八)有《定情詩》,中有一段: 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顔。
何以緻拳拳?绾臂雙金環。
何以緻殷勤?約指一雙銀。
何以緻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緻叩叩?香囊系肘後。
何以緻契闊?繞腕雙條脫…… 這雖然也是笨拙淺薄的鋪叙,然而古樂府《有所思》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
一百年前,當漢順帝陽嘉年間(一三一—一三五),張衡作了一篇《四愁詩》,也很像是《有所思》的影響。
《四愁詩》共四章,我們選二章作例: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甫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
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緻倚逍遙。
何為懷憂心煩勞?一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側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贈我貂襜褕。
何以報之明月珠。
路遠莫緻倚踟蹰。
何為懷憂心煩纡?二《有所思》已引在第三章,今再抄于此,以供比較: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缭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複相思…… 我們把這詩與張衡、繁欽的詩比較着看,再用晉朝傅玄的《拟四愁詩》(丁福保編的《全晉詩》,卷二,頁十六)來合看,便可以明白
這種心理有時表現為歌頌功名的思想。
如《白馬篇》雲: 白馬飾金羁,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又如《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
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
馳騁未及半,雙兔過我前。
攬弓捷鳴镝,長驅上南山。
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餘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鸢。
觀者鹹稱善,衆工歸我妍。
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
脍鯉臇胎炮鼈炙熊蹯。
鳴俦嘯匹侶,列坐竟長筵。
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
雲散還城邑,清晨複來還。
同樣愛自由的意境有時又表現為羨慕神仙的思想,故曹植有許多遊仙詩,如《苦思行》《遠遊篇》,都是好例。
他的晚年更不得意,很受他哥哥的政府的壓迫。
名為封藩而王,其實是遠徙軟禁(看《三國志》卷十九)。
他後來在愁苦之中,發病而死,隻有四十一歲。
他有《瑟調歌辭》,用飛蓬自喻,哀楚動人: 籲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夙夜無休閑。
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囘風起,吹我入雲間。
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泉。
驚飚接我出,故歸彼中田。
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複存。
飄飖風八澤,連翩曆五山,流轉無恒處,誰知吾苦艱?願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滅豈不痛?願與根荄連。
與曹氏父子同時的文人:如陳琳、王粲、阮瑀、繁欽等,都受了這個樂府運動的影響。
陳琳有《飲馬長城窟行》,寫邊禍之慘: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勿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甯當格鬥死,何能怫郁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裡。
邊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婦。
作書與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與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關。
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王粲(死于二一七),《七哀詩》的第一首也是這種社會問題詩: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複棄中國去,委身适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
抱子棄草間,顧聞号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泉下人,喟然傷心肝。
同時的阮瑀(死于二一二)作的《駕出北郭門行》,也是一篇社會問題的詩: 駕至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下車步踟蹰,仰折枯楊枝,顧聞丘林中,嗷嗷有悲啼。
借問啼者誰,何為乃如斯?親母舍我沒,後母憎孤兒。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
藏我空屋中,父還不能知。
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别離。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棄我于此間,窮厄豈有赀?傳告後代人,以此為明規。
這雖是笨拙的白話詩,卻很可表示《孤兒行》一類的古歌辭的影響。
繁欽(死于二一八)有《定情詩》,中有一段: 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顔。
何以緻拳拳?绾臂雙金環。
何以緻殷勤?約指一雙銀。
何以緻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緻叩叩?香囊系肘後。
何以緻契闊?繞腕雙條脫…… 這雖然也是笨拙淺薄的鋪叙,然而古樂府《有所思》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
一百年前,當漢順帝陽嘉年間(一三一—一三五),張衡作了一篇《四愁詩》,也很像是《有所思》的影響。
《四愁詩》共四章,我們選二章作例: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甫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
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緻倚逍遙。
何為懷憂心煩勞?一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側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贈我貂襜褕。
何以報之明月珠。
路遠莫緻倚踟蹰。
何為懷憂心煩纡?二《有所思》已引在第三章,今再抄于此,以供比較: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缭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複相思…… 我們把這詩與張衡、繁欽的詩比較着看,再用晉朝傅玄的《拟四愁詩》(丁福保編的《全晉詩》,卷二,頁十六)來合看,便可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