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漢朝的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董,可謂遭一大劫。
到了一世紀下半,出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王充(生于西二七,死年約在西一〇〇)。
他不但是一個第一流的哲學家,他在文學史上也該占一個地位。
他恨一班俗人趨附權勢,忘恩負義,故作了《譏俗節義》十二篇。
他又哀憐人君不懂政治的原理,故作了一部《政務》。
他又恨當時的“僞書俗文多不實誠”,“虛妄之言勝真美”,故作了一部《論衡》。
不幸他的《譏俗節義》與《政務》都失傳了,隻剩下一部《論衡》。
《論衡》的末篇是他自己的傳記,叫做《自紀篇》。
從這《自紀篇》裡我們知道他的《譏俗節義》是用白話做的。
他說: 閑居作《譏俗節義》十二篇,冀俗人觀書再自覺,故直露其文,集以俗言。
“集以俗言”大概就是“雜以俗言”,不全是白話,不過夾雜着一些俗話罷了。
《譏俗》之書雖不可見了,但我們可以推想那部書和《論衡》的文體大緻相同。
何以見得呢?因為王充曾說當時有人批評他道: 《譏俗》之書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為分别之文。
《論衡》之書何為複然? 這可見《譏俗》與《論衡》文體相同,又可見《論衡》在當時是一種近于通俗語言的淺文。
王充是主張通俗文學的第一人。
他自己說: 《論衡》者,論之平也。
“論衡”隻是一種公平評判的論文,他又說: 《論衡》之造也,起[于]衆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
故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
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
故《論衡》者,所以铨輕重之言,立真僞之平,非苟調文飾辭為奇偉之觀也。
(《對作篇》) 他著書的目的隻是: 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
實虛之分定而後華僞之文滅。
華僞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
(同上) 他因為深恨那“華僞之文”,故他采用那樸實通俗的語言。
他主張一切著述議論的文字都應該看作實用的文字,都應該用明顯的語言來做。
他說: 上書奏記陳列便宜,皆欲輔政。
今作書者,猶[上]書奏記,說發胸臆,文作手中,其實一也。
(同上) 他主張這種著述都應該以明白顯露為主。
他說: 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
高士之文雅;言無不可曉,指無不可睹。
觀讀之者,曉然若盲之開目,聆然若聾之通耳。
(《自紀》,下同) 又說: 夫文猶語也。
或淺露分别,或深迂優雅,孰為辯者?故口言以明志(口字或是曰字之誤)。
言恐滅遺,故著之文字。
文字與言同趨,何為猶當隐閉指意……夫口論以分明為公,筆辯以荴露為通,吏文以昭察為良。
深覆典雅,指意難睹,唯賦頌耳。
經傳之文,賢聖之語,古今言殊,四方談異也。
當言事時,非務難知使指閉隐也。
後人不曉世相離遠,此名曰“語異”,不名曰“材鴻”(鴻,大也)。
淺文讀之難曉,名曰“不巧”,不名曰“知明”。
這真是曆史的眼光。
文字與語言同類,說話要人懂得,為什麼作文章要人不懂呢?推原其故,都是為了一種盲目的仿古心理。
卻不知道古人的經傳所以難懂,隻是因為“古今言殊,四方談異”,并不是當初便有意作難懂的文章叫後人去猜謎呵!故古人的文字難懂隻可叫做“語異”,今人的文字有意叫人不懂,隻可叫做“不巧”,不巧便是笨蠢了。
所以王充痛快地說: 其文可曉,故其事可思。
如深鴻優雅,須師乃學,投之于地,何歎之有! 王充真是一個有意主張白活的人,因為隻有白話的文章可以不“須師乃學”。
王充論文章的結論是兩種極有價值的公式: 夫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貫難知而易造。
口論務解分而可聽,不務深迂而難睹。
孟子相賢以眸子明了者,察文以義可曉。
王充的主張真是救文弊的妙藥。
他的影響似乎也不小。
東漢三國的時代出了不少的議論文章,如崔寔的《政論》,仲長統的《昌言》之類。
雖不能全依王充的主張,卻也都是明白曉暢的文章。
直到後來骈偶的文章和浮華空泛的詞藻完全占據了一切廟堂文字與碑版文字,方才有骈偶的議淪文章出來。
重要的著作如劉勰的《文心雕龍》,如劉知幾的《史通》,皆免不了浮華的文學的惡影響。
我們總看中古時期的散文的文學,不能不對于王充表示特别的敬禮了。
到了一世紀下半,出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王充(生于西二七,死年約在西一〇〇)。
他不但是一個第一流的哲學家,他在文學史上也該占一個地位。
他恨一班俗人趨附權勢,忘恩負義,故作了《譏俗節義》十二篇。
他又哀憐人君不懂政治的原理,故作了一部《政務》。
他又恨當時的“僞書俗文多不實誠”,“虛妄之言勝真美”,故作了一部《論衡》。
不幸他的《譏俗節義》與《政務》都失傳了,隻剩下一部《論衡》。
《論衡》的末篇是他自己的傳記,叫做《自紀篇》。
從這《自紀篇》裡我們知道他的《譏俗節義》是用白話做的。
他說: 閑居作《譏俗節義》十二篇,冀俗人觀書再自覺,故直露其文,集以俗言。
“集以俗言”大概就是“雜以俗言”,不全是白話,不過夾雜着一些俗話罷了。
《譏俗》之書雖不可見了,但我們可以推想那部書和《論衡》的文體大緻相同。
何以見得呢?因為王充曾說當時有人批評他道: 《譏俗》之書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為分别之文。
《論衡》之書何為複然? 這可見《譏俗》與《論衡》文體相同,又可見《論衡》在當時是一種近于通俗語言的淺文。
王充是主張通俗文學的第一人。
他自己說: 《論衡》者,論之平也。
“論衡”隻是一種公平評判的論文,他又說: 《論衡》之造也,起[于]衆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
故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
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
故《論衡》者,所以铨輕重之言,立真僞之平,非苟調文飾辭為奇偉之觀也。
(《對作篇》) 他著書的目的隻是: 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
實虛之分定而後華僞之文滅。
華僞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
(同上) 他因為深恨那“華僞之文”,故他采用那樸實通俗的語言。
他主張一切著述議論的文字都應該看作實用的文字,都應該用明顯的語言來做。
他說: 上書奏記陳列便宜,皆欲輔政。
今作書者,猶[上]書奏記,說發胸臆,文作手中,其實一也。
(同上) 他主張這種著述都應該以明白顯露為主。
他說: 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
高士之文雅;言無不可曉,指無不可睹。
觀讀之者,曉然若盲之開目,聆然若聾之通耳。
(《自紀》,下同) 又說: 夫文猶語也。
或淺露分别,或深迂優雅,孰為辯者?故口言以明志(口字或是曰字之誤)。
言恐滅遺,故著之文字。
文字與言同趨,何為猶當隐閉指意……夫口論以分明為公,筆辯以荴露為通,吏文以昭察為良。
深覆典雅,指意難睹,唯賦頌耳。
經傳之文,賢聖之語,古今言殊,四方談異也。
當言事時,非務難知使指閉隐也。
後人不曉世相離遠,此名曰“語異”,不名曰“材鴻”(鴻,大也)。
淺文讀之難曉,名曰“不巧”,不名曰“知明”。
這真是曆史的眼光。
文字與語言同類,說話要人懂得,為什麼作文章要人不懂呢?推原其故,都是為了一種盲目的仿古心理。
卻不知道古人的經傳所以難懂,隻是因為“古今言殊,四方談異”,并不是當初便有意作難懂的文章叫後人去猜謎呵!故古人的文字難懂隻可叫做“語異”,今人的文字有意叫人不懂,隻可叫做“不巧”,不巧便是笨蠢了。
所以王充痛快地說: 其文可曉,故其事可思。
如深鴻優雅,須師乃學,投之于地,何歎之有! 王充真是一個有意主張白活的人,因為隻有白話的文章可以不“須師乃學”。
王充論文章的結論是兩種極有價值的公式: 夫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貫難知而易造。
口論務解分而可聽,不務深迂而難睹。
孟子相賢以眸子明了者,察文以義可曉。
王充的主張真是救文弊的妙藥。
他的影響似乎也不小。
東漢三國的時代出了不少的議論文章,如崔寔的《政論》,仲長統的《昌言》之類。
雖不能全依王充的主張,卻也都是明白曉暢的文章。
直到後來骈偶的文章和浮華空泛的詞藻完全占據了一切廟堂文字與碑版文字,方才有骈偶的議淪文章出來。
重要的著作如劉勰的《文心雕龍》,如劉知幾的《史通》,皆免不了浮華的文學的惡影響。
我們總看中古時期的散文的文學,不能不對于王充表示特别的敬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