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漢朝的民歌
關燈
小
中
大
在距離漢朝太遠了,保存的材料又太少,沒有法子可以考見當時民間文學産生的詳細狀況。
但從這些民歌裡,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活的問題、真的哀怨、真的情感,自從地産出這些活的文學。
小孩睡在睡籃裡哭,母親要編隻兒歌哄他睡着;大孩子在地上吵,母親要說個故事哄他不吵;小兒女要唱山歌,農夫要唱曲子;癡男怨女要歌唱他們的戀愛,孤兒棄婦要叙述他們的痛苦;征夫離婦要聲訴他們的離情别恨;舞女要舞曲,歌伎要新歌——這些人大都是不識字的平民,他們不能等候二十年先去學了古文再來唱歌說故事。
所以他們隻真率地說了他們的歌;真率地說了他們的故事。
這是一切平民文學的起點。
散文的故事不容易流傳,故很少被保存的。
韻文的歌曲卻越傳越遠;你改一句,他改一句;你添一個花頭,他翻一個花樣,越傳越有趣了,越傳越好聽了。
遂有人傳寫下來,遂有人收到“樂府”裡去。
“樂府”即是後世所謂“教坊”。
《漢書》卷二十二說,[武帝]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的協律都尉。
多舉司馬相如等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又卷九十三雲: 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
延年坐法腐刑(受閹割之刑),給事狗監中。
女弟得幸于上,号李夫人……延年善歌,為新變聲。
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祠,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
又卷九十七上說李夫人死後,武帝思念她,令方士少翁把她的鬼招來;那晚上,仿佛有鬼來,卻不能近看她。
武帝更想念她,為作詩曰: 是邪?非邪? 立而望之。
偏何姗姗其來遲? 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
總看這幾段記載,樂府即是唐以後所謂教坊,那是毫無疑義的。
李延年的全家都是倡;延年自己是閹割了的倡工,在狗監裡當差。
司馬相如也不是什麼上等人,他不但曾“著犢鼻裈,與傭保雜作”,在他的太太開的酒店裡洗碗盞;他的進身也是靠他的同鄉狗監楊得意推薦的(《漢書》卷五十七上)。
這一班狗監的朋友組織的“樂府”便成了一個俗樂的機關,民歌的保存所。
《漢書》卷二十二又說: 是時(成帝時)鄭聲尤甚。
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于世。
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過度,至與人主争女樂。
哀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诏曰,“……鄭衛之聲興則淫僻之化興,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其罷樂府官。
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别屬他官。
” 因恨淫聲而遂廢“樂府”,可見樂府是俗樂的中心。
當時丞相孔光奏覆,把“樂府”中八百二十九人之中,裁去了四百四十一人!《漢書》記此事,接着說: 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這可見當時俗樂民歌的勢力之大。
“樂府”這種制度在文學史上很有關系。
第一,民間歌曲因此得了寫定的機會。
第二,民間的文學因此有機會同文人接觸,文人從此不能不受民歌的影響。
第三,文人感覺民歌的可愛,有時因為音樂的關系不能不把民歌更改添減,使他協律;有時因為文學上的沖動,文人忍不住要模仿民歌,因此他們的作品便也往往帶着“平民化”的趨勢,因此便添了不少的自活或近于白話的詩歌。
這三種關系,自漢至唐,繼續存在。
故民間的樂歌收在樂府的,叫做“樂府”;而文人模仿民歌做的樂歌,也王叫做“樂府”;而後來文人模仿古樂府作的不能入樂的詩歌,也叫做“樂府”或“新樂府”。
從漢到唐的白話韻文可以叫做“樂府”時期。
樂府是平民文學的征集所、保存館。
這些平民的歌曲層出不窮地供給了無數新花樣、新形式、新體裁;引起了當代的文人的新興趣,使他們不能不愛玩、不能不佩服、不能不模仿。
漢以後的韻文的文學所以能保存得一點生氣、一點新生命,全靠有民間的歌曲時時供給活的體裁和新的風趣。
但從這些民歌裡,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活的問題、真的哀怨、真的情感,自從地産出這些活的文學。
小孩睡在睡籃裡哭,母親要編隻兒歌哄他睡着;大孩子在地上吵,母親要說個故事哄他不吵;小兒女要唱山歌,農夫要唱曲子;癡男怨女要歌唱他們的戀愛,孤兒棄婦要叙述他們的痛苦;征夫離婦要聲訴他們的離情别恨;舞女要舞曲,歌伎要新歌——這些人大都是不識字的平民,他們不能等候二十年先去學了古文再來唱歌說故事。
所以他們隻真率地說了他們的歌;真率地說了他們的故事。
這是一切平民文學的起點。
散文的故事不容易流傳,故很少被保存的。
韻文的歌曲卻越傳越遠;你改一句,他改一句;你添一個花頭,他翻一個花樣,越傳越有趣了,越傳越好聽了。
遂有人傳寫下來,遂有人收到“樂府”裡去。
“樂府”即是後世所謂“教坊”。
《漢書》卷二十二說,[武帝]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的協律都尉。
多舉司馬相如等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又卷九十三雲: 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
延年坐法腐刑(受閹割之刑),給事狗監中。
女弟得幸于上,号李夫人……延年善歌,為新變聲。
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祠,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
又卷九十七上說李夫人死後,武帝思念她,令方士少翁把她的鬼招來;那晚上,仿佛有鬼來,卻不能近看她。
武帝更想念她,為作詩曰: 是邪?非邪? 立而望之。
偏何姗姗其來遲? 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
總看這幾段記載,樂府即是唐以後所謂教坊,那是毫無疑義的。
李延年的全家都是倡;延年自己是閹割了的倡工,在狗監裡當差。
司馬相如也不是什麼上等人,他不但曾“著犢鼻裈,與傭保雜作”,在他的太太開的酒店裡洗碗盞;他的進身也是靠他的同鄉狗監楊得意推薦的(《漢書》卷五十七上)。
這一班狗監的朋友組織的“樂府”便成了一個俗樂的機關,民歌的保存所。
《漢書》卷二十二又說: 是時(成帝時)鄭聲尤甚。
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于世。
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過度,至與人主争女樂。
哀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诏曰,“……鄭衛之聲興則淫僻之化興,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其罷樂府官。
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别屬他官。
” 因恨淫聲而遂廢“樂府”,可見樂府是俗樂的中心。
當時丞相孔光奏覆,把“樂府”中八百二十九人之中,裁去了四百四十一人!《漢書》記此事,接着說: 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這可見當時俗樂民歌的勢力之大。
“樂府”這種制度在文學史上很有關系。
第一,民間歌曲因此得了寫定的機會。
第二,民間的文學因此有機會同文人接觸,文人從此不能不受民歌的影響。
第三,文人感覺民歌的可愛,有時因為音樂的關系不能不把民歌更改添減,使他協律;有時因為文學上的沖動,文人忍不住要模仿民歌,因此他們的作品便也往往帶着“平民化”的趨勢,因此便添了不少的自活或近于白話的詩歌。
這三種關系,自漢至唐,繼續存在。
故民間的樂歌收在樂府的,叫做“樂府”;而文人模仿民歌做的樂歌,也王叫做“樂府”;而後來文人模仿古樂府作的不能入樂的詩歌,也叫做“樂府”或“新樂府”。
從漢到唐的白話韻文可以叫做“樂府”時期。
樂府是平民文學的征集所、保存館。
這些平民的歌曲層出不窮地供給了無數新花樣、新形式、新體裁;引起了當代的文人的新興趣,使他們不能不愛玩、不能不佩服、不能不模仿。
漢以後的韻文的文學所以能保存得一點生氣、一點新生命,全靠有民間的歌曲時時供給活的體裁和新的風趣。